形意大成拳八大步骤一明理、二功架、三腿功、四步法、五丹田、 六桩玖 七劲道、八技法是迈向高级武功殿堂的必由之路。

步骤之一拳学理论(习拳先明理)

学习拳法先要明晰拳理,明白为什么,知道习练拳术的内容、基本 原理和基础功夫。图片1

习拳明理方得道。习拳先要明理,要能够正确地理解拳学的理论。 学形意大成拳须先学习拳理,拳理明白了,目标自然明确,拳自然容易 学;反之不解拳理,目标不明确,就难以系统地练好、练精形意大成 拳,也就难以迈向武功之殿堂。理论指导实践是永世不破的真理。当 然有些拳之真髓,不太好用语言去表达,如同甜梨的味道,再好的语 言也不容易描述出来。自己尝了,觉得是这样,但也不容易描述出来, 这就需要感悟和体认,从认证中找到答案。形意大成拳抛开一些传统 拳学理论困扰和迷惑,从实践中去体认,吸取切合实际的,正确的传 统的武学理论和创立崭新的、通俗的、科学的武学学理。

从学理上来看,习练形意大成拳需要明确以下三个方面的道理。

首先,形意大成拳属于内家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家拳注重修 身养性,性命双修,即精神与身体双修;注重养生和技击双修。既注重 内功修炼,讲丹田,讲养气、练气,讲内劲,讲实战。

现今世界武术拳法主要分三大流派。一是以气发力用力的中国 传统内家拳;二是以气助肌肉发力的中国传统外家拳;三是以体能肌 肉发力的外国拳。三大武术流派,内家拳最难、最深奥,需要学练的 时间也最长,其次是外家拳,最简单是外国拳。

内家拳于明末清初最为盛行,到清代和民国时期,中华技击术发 展到了最高阶段,内功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清代武术技击 专著中开始出现“练气”的论述,并指出习练者必须“练形以合外,练 气以实内”。其时,不少技击家既习招式,又练内功。这种结合不是简

/形噫人

单地二者兼练,而是将二者恰好地结合为一体。此时内家三大拳都 相继而生,也是中国武术最鼎盛时期。

内家拳又为气功拳,动作为气功形态,行气为运行状态,所以说形 是行气之基础。在劲道上,讲究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内劲贯注周身, 发力或运力,外柔内刚,讲内劲。内家拳是由道家哲学,结合气功、医 理、力学等多个方面学术理论而创立的。

作为一个一心想修炼好中华传统武功的习武者,必须明确以下几 点:

1、要有名师指教,使你明确拳理和学到外部学不到的功法和技

法。名师点化一句,胜过你多年的苦练。这就是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别 入错了门,走错了道,误了自己的时间,浪费了自己的汗水。

2、要有恒心和悟性,即要有持久不变的决心和意志,贵在坚持。

要正确理解和感悟到老师所传的心法要意这样方可掌握好老师传授 的内容。

3、要有刻苦练功的精神。再好的武功,不练是上不了身的,梅花

香自苦寒来,功夫是练出来的。

4、注意体认和参悟。古语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认识到

是否正确,从体会和认知中不断提高,参悟其学理、其功法、其技法之 奥妙,只有在习练中体会自己的练功效果,方可步入正确的修炼之道, 循序渐进,步入大成。

5、要多交流,多实战。交流有利于自己经验的积累 水平的提高;多实战,即通过实际应用,才能看出你有真正地掌握好 所学的内容。实战也是必需的一课,光在岸上做动作是体验不到下水 的真正感受的。

6、 要有武德。古人讲德高艺方高,因德好更易受老师的信赖,得 到其真传。德高了易提高你的智慧,有大智大慧的人方更有希望修炼 成高级的武功,方更有希望迈入武术之殿堂。要知习武者汗牛充栋, 多如牛毛,成功者凤毛麟角。不是人人都可登堂入室的。

7、 要踏实习练。不能存有心术不正、急于求成、好高鹫远之心理, 应脚踏实地,勤学苦练,随时把最艰苦、最乏味的训练当作一种乐趣, 越是能接受此等的折磨,则其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8、 习武人以“追求武术最高境界”为目标,会促使你在习武的道路 上,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提高,这样方有希望修炼成正果,步入武术之 殿堂。提倡交流与发展,追求武道。追求武道也就是追求修炼武术最 高境界之途径。武道精神是武术文化的核心,是武术文化的灵魂。

其次,正确认识武术的作用。武术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锻炼 意志、陶冶情操、竞技比赛、娱乐观赏、交流技艺、增进友谊等作用, 而其最大魅力是武艺本身的武功。那出神入化、高深莫测的功夫,成为 众多学武者长年或一生坚持不懈、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一个真正的 武功修炼者,当修炼到高级境界时,会从中得到无限的乐趣,找到真正 的自我。

中华武术历经几千年不断传承和发展,已逐步形成独立的、庞大

/形意火

的文化体系和学理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 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独 特,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运动项目。

武术为中国的国术和国粹,代表民族之精神,博大精深。不仅是中国 人为之热爱,更有许多外国人漂洋过海慕名而来,拜师学艺。

第三,明确武术的大道。武术之大道是追求精深的武功和武技。

精深的功夫讲内功的修炼与应用,如浑圆功,而不是用拙力和蛮劲, 又伤害身体。高级的武技一触可使敌失去再战的能力,而不是只讲套 路、讲招式等不切实际的小把戏。

武术之大道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并重、技 击与健身并重、练与养并重。随着内家拳产生,武林高手中出现了不 同的体貌特征。如早期的武林高手,往往是年轻力壮,人高马大,力气 大,懂技巧,或练过硬功,硬气功等,有几下绝招,会一些拳法,所用的 多是肢体的拙力。后来,武术发展到最鼎盛时期,内家三大拳都相继 ® 而生,此时有年纪大的、体瘦矮小的武术高手出现。此类高手往往貌 芝 不惊人,深浅内功,动作轻灵,变化无穷,打人似电击,放人如挂画。同 燹 时,我也不赞同一些搞造神的武术、虚假的武术,他们把武术变成了舞营 蹈,以虚假的武术去行骗,误人子弟,影响和破坏真正武术的形象。

最后,弘扬中华武术,促进武术走入奥运。我认为中华武术走弊—- 运,走向世界是发展的总趋势。我相信通过国人的共同努少 功。但是,走向奥运的武术应是武术的精髓,是能够振

民族文化内涵的武术。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集中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体现了民族精神,蕴 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传统武术需要与当前竞技比赛要求相结合, 方可充分展示中国武术威力,使中华武术威震天下,得到真正地发扬 光大,并使国术高深的功夫和精妙的技法展示在世人的视野中。当前 一些传统武术的功夫与技击方法相继失传、退化。散打缺乏功夫,技 法的技术含量少,存在变化单一的现象。

这些现象是当前传统武术与散打技术脱节造成的,如此下去,传 统武术的技击方法将随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散打也将随着对外交流的 扩大和比赛次数的增加。面对越来越多的国外选手的挑战,其优势会 逐渐地减小,甚至没有优势。现代散打比赛用的是限制传统武术发挥 的比赛规则,挂着中国武术的招牌,打出的是拳击加腿、加摔跤不中不 外拼凑招法,使不懂武术的人们认为这就是中国武术,使原本高深莫 测的中国武术受到质疑,名声受损。

在这些方面,仅靠一些民间武术家是不够的,要靠国家的支持。要 走向奥运,要把中国的国术和健身的益处展示出来,不能为了走向奥 运而上奥运,要让全世界武术爱好者从中得到武术之真髓,而不是提 起前辈的功夫沾沾自喜,沉睡在前人功夫的幻觉中,又不追求和继承 前人武术,

我们应该明白任何一种拳法,都代替不了整个武术。任何一种拳 术,都不可能代替和包含传统多家拳术的全部功法和技法。我们的国

形德火朗怒

人,特别是武术工作者,更应共同努力,制定出某种不限制各家技击技 巧,又能充分发挥出传统各家武术的风格的比赛规则。以打斗的风格 走向奥运,走向世界。要发展武术的真功夫,发展武术的文化内涵,而 不是花拳绣腿。要知技击是武术的灵魂,健身是武术的作用。我们要 抓住什么是主,什么是次,不要走错道,把武术发展成舞蹈,把武术发 展成只能健身、表演,不能实战的武术,那样就把老虎演变成了猫,使 武术的命运走向悲哀。

第二节功法理论

—、桩功的有关理论

站柱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特殊之处体现在不动的动。所谓不动之 动是内里气在运动。站桩是一种无力中生力,不动中生动的功夫,也是 ® 培养内气的最佳、最有效的方法。它不仅是习武者迈向武术殿堂的云 梯,而且还是修炼高深功夫的捷径。 M

站柱开始会产生内动带动外动的运动现象,也就是以内带外的运F 动现象。这体现了内家拳的运动特点。不知内动,不产生内动带动外动§ 的现象,就无法练内里试力,所以说站桩是内动的基础,内动是岁—— 的基础。

站桩站到一定时期后,元气壮旺,身体内部逐渐充必

气,内气足时,就会产生内劲。这种内劲从招法练习中是难以寻求的, 只有在练站桩功过程中才能最终体会到。站桩可得到气不运自运,力 不练自练的练功效果。同时,桩功于皮下层可练经络之气,筋骨层可练 筋骨之气,内里层可练丹田和五脏之气。为了便于习练者理解,我将从 几个方面来阐述站桩的理论。

首先,要准确认识站桩之动和内劲试力之动的不同之处,这是站 桩理论法发端,也是最后的总结。站桩之动是不动中生动。试力之动, 是以内带外的动。站桩的动是自发的动,是内动带动夕卜在的动,非主观 之动。假如主观的移动,就破坏了站桩的练功状态,影响了练功之效 果。试力之动是以桩功产生内动为基础的,是从养气产生的动到练气 运转的动,是一个通过静功到动功的练法过程。

其次,要准确把握桩功中力与气之关系。站桩分为整体桩、浑圆 桩和虚无桩三个不同的境界。在力和气的关系上,整体桩讲言力,即 力源于气,气可生力。反过来讲,力动,气自然随,力又可运气,这也是 站桩中言力、练气之妙处。浑圆桩讲守形,放松可守形,守形可内气渐 增,全身贯通;虚无桩讲守神,静可守神,守神可达到天人合一,使人体 内气与宇宙浩然之气内外呼应,得到凝神聚气,身外生气。不同桩功练 法不同;不同的站桩阶段,产生不同的效应,达到不同的境界。

第三,关于空桩。站桩不可站空桩。空桩指傻站着,失去意识的合 理的应用,失去练功效应,最多起到休息的作用。站桩中有意识地合 理地应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彬煮A区密

第四,关于习练桩功的阶段划分。桩功分劲化、气化和静化三个阶 段。劲化是通过一个去拙劲、产生内劲、得整体内劲的过程,此劲是一 些动功难以所求的。气化通过运气、生气、养气、得浑圆一气之过程。 浑圆一气也就是周身上下内气贯通为一体的功态。静化通过一个不静 到静、静到极静之过程。极静体现在内无身心、夕卜无世界的忘我状态。 极静也是守神的状态。

第五,桩功的一些作用,即力量、速度、反应、抗击打能力的作用 等。桩可运气、生气、养气,气可生力,亦可练力量。练到浑圆一气,得 浑圆之力;而浑圆之力可练抗击打能力。不动的内动,可在运动时产生 速动的能力,是练形意大成拳速度的基本功。反应就是在静中培养和 提高人的反应能力。站桩功对力、形、意、神的要求是要做到力不出尖、 形不破体、意不露形、神不外溢。

第六,关于浑圆桩与浑圆力的差异性。浑圆桩是周身内气的修炼, 通过浑圆桩的修炼可练得周身一气,节节贯通,进而可培养出浑圆之 气,故称为浑圆桩。浑圆桩练到浑圆一气时,是进一步修炼浑圆力的 基础。浑圆一气好像一个充满气的球,不论哪个点受力,都会瞬间反 弹回去。浑圆劲是微动的瞬间周身产生鼓荡的劲。

第七,关于技击桩与浑圆桩的区别。这主要体现在站桩的目的、形 态和意念三个方面。在目的方面,技击桩在形上和用意上,是以技蜂 要和应用为主;而浑圆桩在形上和用意上,是以练气养神譬 为主。在形态上,前者表现在技击桩丁步站立,形多是侧施采

步或不定势站立,多是正势。在意念方面,技击在桩形上多是意用于临 敌时的状态和技击方法的应用;而浑圆桩意用于放松摆好,得到形神 合一的气功态,使内气而生。总体而言,其桩法不同,练法也不同,其 作用也不相同。

二、免的有关理论

形意大成拳的气理论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功理论,与中国 传统武术同出一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气功发源地在中国。气功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的历史。 有儒家气功、佛家气功、道家气功、医学气功、武术气功等之分。医家气 功强调保健、延年;道家气功讲求性命双修;佛家气功讲求明心见性; 武术气功则注重练气、发劲等技击应用。

其次,气功的主要练法有周天、存想、导引、吐纳、禅定五大派。 中国气功体现了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整体如一的整体观。气功与中 医、武术一起,被认为是重要的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全世界许多人们 的喜爱。几乎所有知道气功的人都认为气功可以强身健体,修身养 性,即使那些反对气功的人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同意这种观点。因为 人们确实看到或体会到了这一不可辩驳的事实。

第三,习练武功中,呼吸要自然,一般可用腹式顺呼吸和腹式逆呼 吸二种方式。腹式顺呼吸法是指吸气时小腹鼓起,呼气时小腹内收。 腹式逆式呼吸法是指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鼓起。

第四,人体气分三层,即皮下层(经络之气)、筋骨层(筋骨之气)、 内里层(丹田和五脏之气)这三层。修炼方法不同,有的是从外向内 练,有的是从内向外练。武功的修炼是从外向内练,也就是从皮下层 开始练,从外向内练上功更快,是修炼出高级武功的方法。如从整体 桩中言力,在练浑圆桩守形,在练虚无桩守静就是从外向内练的。反 之如先练虚无桩守静,就是从内向外练了。一个是从力、气、静练,一 个是从静、气、力练。从理论上讲,从外向内练更为合理,因从外向内 练,符合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三层道理。

第五,气功在武术的修炼中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养气与练气,也 就是静功和动功。一般静功为养气的修炼方法;动功为练气的修炼 方法。养练结合是气修炼之大道,是内功提高必由之路。气由养而增、 由练而知其运化。习练形意大成拳练气功,先要站桩,站桩产生气, 再试力而动,由发力而到,由技击而用。在桩功养气的过程中,通过了 一个气化和静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气化又分为练精化气、练气化 ® 神、练神还虚的三个不同阶段。静化则通过杂念不生到静,从静到极 £ 静的过程。一是气由静而养,有养而内气渐增;二是气由动而练,由 W版 练而通其丹田、知其运化。反之,光养不练,气不知运化。光练不养, 腊 功夫难以见长。练养结合,动静结合,相互促进,方得高功,为大道。1

第六,形意大成拳为内家拳,需要练通内气有二大环节。内家彗」 奥妙是练气的奥妙,不知如何练气,便不知何为内家拳。内务度气功 拳,从低到高,必须要先通丹田,得丹田之气;再通周鬼乡 一气。内气贯通,气好比水一样在体内运动。要想练出拳的内劲,就 必须从内气的练习开始。气是内功的核心!

中国的气功理论博大精深,变化无常,非常理可以概括。而中国武 术之所以魅力无穷关键也在于气。气乃生命之本、力之源泉,气是中国 武术的神秘所在!内家三大拳都离不开丹田,离不开以气为根本的修 炼。武术气功主要有技击和养身两个方面。技击讲以意引气,以气发 力,养身讲站立不动,精神内守。武功要求养生和技击完美结合。两个 方面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方可练成上层的武功。

古语讲,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气功的主要作用是精、气、神的 练习。中医认为精、气、神是无形的极细微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 本。在古代讲究养生的人,都把精、气、神称为人身的三宝。他们认为 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 动。所以说,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 反过来说,神旺说明气足,气足说明精充。外拳不谈气,只是体力的发 挥,肌肉的发力。他们讲的是肌肉松紧之贯性发力。

在形意大成拳的修炼中,武功中气的修炼包括皮下层经络之气, 筋骨层筋骨之气和内里层五脏及丹田之气。这都是内气运行的主要部 分。这些气是通过丹田生气发力的。因此,丹田好比人体的发动机,丹 田之气能产生超常的力量,气即可由丹田到达周身。练出丹田之气还需 要有专门的修丹方法。从点到周身才是修浑圆的正确途径。

气功理论中有气沉丹田之说。而形意大成拳中的气沉丹田是指气

/形煮火成每

通过反复练习,形成气流,能沉入丹田,可蓄劲发力,运用行气,行走 内劲。这气沉丹田不同于硬气功,气贯丹田和气入丹田。贯和入是努力 向下压气进入丹田之现象,气沉丹田是顺其自然,形成本能的入丹现 象。

丹田分上中下。上丹田为藏神之府;中丹田为藏气之府;下丹田为 藏精之府。丹田为储蓄精气神的地方,因此对丹田的修炼极为重视。 而在习练形意大成拳时,需要历经三个层次,下丹田为藏精之府,可通 过整体桩来练精化气;中丹田为藏气之府,在由浑圆桩来练气化神; 上丹田为藏神之府,最后由虚无桩来练神还虚。

三、劲道的有关理论

知拳法的高低,不在于拳种的名称或动作招式,而是决定于所运 用劲力的性质。自宋代开始,特别是在明、清两代,一种强调内功的 武术派别发展起来,一开始主要流行于武当。从而产生了人体内劲与@寇

内家拳练劲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靠养气站桩,练筋骨之力,整体 派 之劲。二是靠练气丹田。练丹田之气,得浑圆一气。它产生劲道分为三 & 个不同阶段:一是功夫于肢体阶段在脚;二是有一定功夫在丹田;三是1

高级功夫在周身。而不同的功夫有着不同的修炼方法,如从肢体的整  体劲到丹田的内里劲,从丹田的内里劲到周身的浑圆劲。

而劲的划分也分为三种。肌肉产生的力,为力;气产:

意产生的力,为功。意可引气,气可生力。力源于气,气源于丹田,丹田 气足,可气贯周身,力达四梢。所以说,武功的奥妙是劲的奥妙,劲的 奥妙是气的奥妙,气的奥妙是意的奥妙。练劲之法要对路。越练越无 力,越练越没精神,肯定是习练方式不对。所以说练劲不能泄,练神不 能失。

在形意大成拳习练过程中,力与劲是有区别的。力是人体由于肌 肉松紧的收缩而产生的,是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产生的惯性力,不 能向内气产生的力一样,形成一个整体运动,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可 能。其特点肌肉群大速度易慢,这就是个子大笨的原因。用内家拳观 点讲,这样人的力为拙力,又称笨力。劲是通过武功的炼把力转化为 劲的过程。劲是以内气运动或爆发而产生。内气运行产生的运动频率 极快,产生的速度会更快,所以王萝斋先生把它称之为超速运动。从 武术理论上讲,力方而劲圆,力滞而劲活,力迟而劲速,力散而劲聚, 力浮而劲沉,力钝而劲锐。这也是内家拳理论讲的“练重不如练轻,练 轻不如练空”,凡是技击都尚劲不尚力。

在形意大成拳习练过程中,还有一个劲与化劲的差异。我认为气 产生的力为劲,气主要以丹田为根本,可达于周身。化劲是以气为基础, 不用发力和用力,而是用意不用力,用意可使内气运行,气随意走。气的 运动可产生内劲,此劲称为化劲,所以说内气运行入化劲。化劲讲意到 气到,气到力生,无发力之过程。化劲的高级阶段,出手时气流像水一 样,涌于梢节掌上或拳尖,产生越来越大、不可想象的超强内劲。

/彬意大成❽

化劲的运行气道非常特殊。当化劲达到从丹田通到周身节节贯 通时,此时运动内功,可听到嘶嘶有声,达到不问行坐、一触即跌人而 出的技击境界。用暗劲、化劲打击,看似没什么劲,冲击力并不大,如打 沙包。但打人却很重,暗劲就像铁棍,挨=5受不了,化劲打人如触电。 这主要是此劲并不外发,但可气贯周身,力达梢节。这就是内功之玄妙 之处。被我化劲打击过的人,都深有感触。武功总体而言也属于气功 的一种。内家拳更重视内劲的应用,而内功好的人力量大,速度快,又 灵巧。这也是内家拳劲的高级之处。

形意大成拳拳法中,劲道的速度是不同的。内里走劲之速度不论 是内圆内里走劲,还是内整内里走劲,不光劲道大,而且速度奇快。因 内里走一点,外围走一遍,就好比高楼,下边小动,上边就会大动,劲 在内里走,夕卜形动作小。

劲与形也存在着协同与依附关系。劲的不同导致形的不同,变化 的不同,速度快慢不同,硬度的不同,技击技术的不同,技击效应的不 ® 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拳术特征。如太极圆劲,内里走螺旋,外形走弧线,专 便形成太极拳的运动形态。形意拳走的是整劲,形成内外之整合,动 强 作严密紧凑,身正步稳,沉着稳健,讲内气贯通、劲达三节的拳势风 抖 格。浑圆劲讲瞬间内气之鼓荡,一动无有不动之劲。其形动作轻灵,变| 化无穷。

在习练形意大成拳时,要注意区分内家拳、外家拳与罗多 同。这主要体现在气与力关系不同。内家拳可在练拳肘泌佐

外,拳气同行。内家拳发劲的特点是以气为动力,以气发力和生力。发 劲是丹田或周身内气之运行与鼓荡,心脏是放松的。发劲经过一个蓄 发的过程,气是下沉的,中心也是下沉的,不会伤害心脏和身体。讲意 到气到,气到力到,是以气发力,可零距离发劲,动作变化多而快。

外家拳练拳与练气是分开练的,是以气摧力,也就是肌肉为动力, 是以气助肌肉发力。发力时是心脏陡然收紧,气是上涌的,中心是上浮 的,产生脸红脖子粗之现象。发力太猛对心脏和身体不好,发力越猛 对心脏害处越大。做不到零距离发劲。外拳是肌肉松紧之发力,耗体 能大。一般个子越大,劲越大。发力要有一定的距离,这样方可打出惯 性的力。力一发出中途不易变化。不同的劲打人的效果是不同的。外劲 打人多在外表,易形成外伤;内劲打人可以入骨,易造成内伤。

需要说明的是内家拳有推手,外家拳没有推手。主要是劲的不同 造成的。推手首先要讲听劲,内家拳行功用力,肌肉是松的;而外家拳 用力时,肌肉是紧的,无听劲而言,所以外家拳是没有推手这一大技击 技巧的。一般把外力,也就是肌肉发力称为力,把内气发力称为劲。这 样便形成内劲与外力之别。

劲与形、形与拳也存在依存和协同关系。什么劲自然会产生什么 形,形生于劲。什么形自然产生什么拳,拳生于形。如形意拳是形意劲 产生的形;太极拳是太极劲产生的形;八卦掌是八卦劲产生的形。不 同的劲,产生不同的技击的风格。形意拳讲打中打,太极拳讲化中打, 八卦掌讲走中打。劲是武术的一大奥妙,当你明确此拳是什么劲,也就

/形煮火成®

进入了此拳的门坎儿。不同的劲道打击效果不同,有的发力打沙袋不 远,力也不大,但打人的效果好。

用劲的技巧是中华武术的核心要义,也是每个拳种必备的要素。

功力是武术的灵魂,劲的应用技巧也就是用功夫的应用技巧。劲的技 巧应用如何,是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有劲要明确此劲在实战中如何 应用,最适宜用于哪里,这样方可发挥其劲道的最大特点和威力。从 而要注重劲的应用技巧。劲在技击技巧中的应用,超越了一般武术的 范围,也是高级武术层次的体现。

内功与体能之间也体现了关联性客内家拳的人很少练跑步的,因 内家拳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运动。内功练到高时,练拳与技击时是脸不 红气不喘的,应用的是内力,而不是拙力。气喘是因用拙力而产生的。

但我认为,如参加现代形式的对抗比赛、跑跑步、练练体能结合还是 有必要的。

技击中劲的长短、横竖作用是不同的。从理论上讲,形意大成拳的® 劲有长短之别、横竖之分。如形意大成拳内整为长劲,浑圆为短劲,内Jr 里为竖劲,内圆为横劲。内整劲触人似烧红的铁块,敌又不易化解;浑 承 圆极快,打人是电,可打击人的神志。内整劲是手到脚到,内外合一,}彖 手来打人,步乃过人,手到人出;内圆劲可四两拨千斤,发人如挂画。其| 劲各有所用,结合妙用,可随心所欲,得心应手。

劲在技击中作用很大。为什么让你打却打不动,就是罗有练出 强大的内劲,也就是打不出周身的劲,如浑圆之劲。在动刻钻际[以声―

够雀A /

看出,猴子再灵活打不过老虎,老虎再厉害也打不过狗熊,狗熊又打不 过大象。这些自然规律说明了劲在实际搏击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一 些习武者,练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光注意寻找一些什么奇门绝招,不 注意功力的修炼,到实战时绝招失去了作用,其结果不堪一击。所以古 语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饵、意的有关理论

对于内家拳习练者而言,练武的奥妙也就是用意奥妙,内家三大 拳都离不开意的恰好应用。练功中离开意识恰到好处的合理应用,就 不为气功,因没有用意的方法就没有气功之效应。事实上,没有真正不 用意的练功方法。如你真正不用意就会失去意识,失去意识你就会形 成像石头一样地傻站着,失去了练功的本身效应。意可以运形,意可以 引气。意在武术中的应用是无处不在的。

习练形意大成拳时,讲用意不用力,练拳时用意练拳,不是用力练 拳,肌肉要放松。用意不用力是“以意运气,以气运身”的高级练拳方 法。

桩功中用意的要领要求既不可离开已身,又不可执着已身。形意 拳的前辈王萝斋先生有句名言:“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一无 是处”。如用意不可直接意守某处,直接意守某处易执着于某处,而产 生气滞等不良现象。

练功过程中,“一念代万念“是一种技巧,很有效。“一念代万念“

/形逾六

是练功的一念中排除杂念的方法。“一念代万念”是古人通过练功实 践总结出来的一种技巧。

五、松的有关理论

放松是习练形意大成拳过程中一种重要的练功技巧之一,不管是 站桩、试力、发力都离不开放松技巧的恰好应用。

松作为一种气功态的状态,是气血运行的基础条件,也是站桩和 试力要求。学习内家拳必须要学会放松,因为肌肉紧张会影响气的运 动和动作的流畅,无法达到节节贯通和一动无有不行的浑圆一气。内 家拳讲肌肉如衣。

放松也需要一个过程。如站桩,主观意识要求放松,但往往松不 下来,必须通过一个时间的调整,方可逐步放松下来。它不仅是练功中 最基本上的要求,也是步人上乘功夫一个必须做到的要领。试力时, 放松运动能使人体各部组织、器官不受压抑干扰,从而得到良好的练 @ 气效果。在练拳时,如果身体紧张,不能舒松自然,运动就会僵硬,就 煮 会产生拙力,而形成身体笨拙、动作不灵的现象。同时,肌肉紧张会产 a 生不必要的内耗,消耗你的体能,越紧张内耗就越大,动作越僵硬。凡 k 身I:、长时间紧张,都对身心有害无利,身心的松紧又是相互影响的。而{ 放松状态的好与差,会直接影响练功之效果。凡是明白拳理的拳U拳,无不重视放松的方法和要求。

松也要适度。不能松而无力,也就是丢力。丢力之松』焰偎矗必/ 的松,形成泄劲的松。练功要求松不瘫软,松而不懈,体现了松不可丢 劲的蕴意。

六、静的有关理论

武功的修炼,有动的一面;更有不动的一面,即静的一面,也就是 静功的一面。后者更为重要。

静是守神的方法,是修炼的要领,不是修炼的目的。静的程度不 同,说明功夫到了不同阶段,到达了不同境界,从不静到静,从静到极 静通过J个静化修炼的过程。

静有两种现象。一是静而静,失去意识的静,也就是昏沉地静,这 种静是不正确的,不是练功的静。二是忘我的静,也就是在用意练功 中,忘记一切的静,又称“一念代万念”之静,这种是练功形成的静,是 神清意静的状态。练功中的静指的是后者,不是什么都不想,像石头 一样的死静;也不是像入睡一样失去意识,而形成昏沉的静。这些没 有正确意识应用的静,最多起到休息的作用。希望练功者不要误入歧 途,进入静的误区,而耽误练功。

站桩到一定程度,练功者站立不动,身体平静,也会产生静极生 动的现象。貌似不动,会产生内动,产生内动带动外动,也就是气之运 动。这就是桩功的奥妙,这就是静极生动的道理。所以说不动的动,方 是真正的动,高级的运动。

静功是气功修炼之大道,体静可生动,也就是可生气,意静可养神,

可开悟,可生慧。静可得到性命双修之作用。静可守神,极静可进入天 人合一的高级气功态。天人合一的高级气功态可在自身修炼的同时, 得到宇宙的高能量。不论是佛家的养心,道家的炼气,还是儒家的修 身,都无不以练静为修炼的方法。

形意大成拳在桩功的修炼上,是从力、气、静开始的,是从练精化 气、练气化神、辘神还虚开始的,以静化修炼到虚无为最高境界。静的 状态是天人合一的状态,是高级的气功状态。

练功通过一个杂念不生、到静、到极静的静化过程。到静时可守 形,守形可生气,气由生而增;静可守神,守神可养神,神有养而旺。入 静后,大脑皮层处于练气功特有的状态中,是一种脑海里能体会到的 感觉,此时感觉最为敏捷。感到有宁静之感,轻快之感,头脑清晰,心 情舒畅,非常舒适得力。到极静时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在极静练 功状态中练功一小时的话,感觉好像只有几十分钟,有时间缩短的感 觉。练完功,人有功力倍增、神清气爽、脱胎换骨之感。 @

应该知道静功与气功是有联系的。静功是气功的一种,属于禅定 派气功范围。静功主要是练神还虚的功夫,属形意大成拳虚无桩的修 蚤 炼阶段,也是桩功的高级阶段。 肚

七、练搴和练功中易犯的错误 1

俗语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拳不能光练拳架句#5,

那样练到老就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因而要注重邛必

浏览1,36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