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定位民间武术技击功能,树立“武术”形象

武术界常有“竞技武术不能代表武术全部”,传统武术更讲求实用的说 法,这类看法和民间高手迎战外国拳手的行为实质上是一样的,认为传统武 术要讲究技击功用,民间武术就要突出“打”。⑰民间武术传播过程中不应强 调“技击”,武术动作应围绕技击进行讲解、训练,民间武术的技术体系已经超 越了搏击实用的范围。“致残致伤”的击杀技术并非传统武术所提倡的,武术 界有“十打十不打”“八不教”的禁忌。不可否认的是,民间武术所有的技术都 是建立在技击格斗基础上的,但是“技击”只是民间武术实现技艺提高、自我 修炼的手段而非终极目标。③

去除或限制粗俗野蛮的击杀技巧并不是“对技击性传承不够”,相反恰是 中国武术走向成熟的主要标志,是由以击杀对方为目的的“技击”走向追求技 法精妙的“武术”的一次重要转向。④所以,武术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应该树立


  • 周兰萍.都菊英:《日本少林寺拳法体系及其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启示》,载《首都体育 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734-736页。

  • 刘文武.王裕桂:《论竞技武术发展和传承武术技击性的途径》,载《山东体育学院学 报)),2011年第11期.第75〜77页。

  • 张勇,张振东,王锤:《传统武术技击性的准确定位及限定条件》,载《石家庄学院学 报》,2015年第3期,第115〜119页.

  • 洪浩,杜纪锋:《论武术本质的层次性》.载《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 95〜97页。


统一的武术形象,技术上追求格斗技法的精准与微妙,而非简单地追求击杀 效果。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民间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将更加深入 与频繁,民间武术的对外传播不仅是技术体系的输出,也是一个树立中国国 家形象的过程。日本空手道的“君子之争”武道精神、韩国跆拳道“以礼始、以 礼终”的礼仪教化深入人心,而中国民间武术所蕴含的精细化技击格斗追求 充满传统哲学、兵法和美学的因子,是对“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的完美注解。

三、突出民间武术文化蕴含,推动传承保护

民间武术多有严格的师徒传承体系,近年来,民间拳师收徒程序趋向简 化,但师徒传承仍是民间武术最主要的传承方式,这和现今流行的空手道、跆 拳道的道馆技艺传承有根本的区别。我们不能因民间武术传播的不尽如人 意•就直接照搬现代体育的教练制、外国的道馆式来质疑师徒传承的意义。 “师父”是前人先辈高超技艺的继承者与传播者,是技艺自上而下传播的核 心,是武术传奇、拳谚、口诀得以流传的关键,是践行“师徒如父子”武术传统 的前提。没有师徒,中国武术没有故事可讲,没有文化可言,也就失去武术该 有的特色。从非物质文化角度看,“师父”是武术技艺传承中至关重要的“传 承人”;从民俗文化角度看,“师父”是维系扎根于乡土文化的民间武术文化的 关键;从传播学角度看,师父又是民间武术技法的传播者;从文化学角度看, 师父本身正经历着在时代变迁、传统文化被挤压、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等 情况中的自我适应和改变。所以,民间武术在发展中需要注重其文化蕴含的 挖掘和利用,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对传承人加以保护和引导。

民间武术衍生出当今的散打、套路、功法、短兵运动,囊括了各种武术技 法和文化的原生态武术样式。在普遍受西方现代体育的强势影响下,民间武 术的发展不容乐观。由于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入城务 工和落户城市现象,使人们生存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受众的喜好也开始转 移,人们对传统武术留下的充满神秘的想象空间和传奇色彩感兴趣。民间武术在体育竞赛、技击交流、非遗保护领域趋向边缘化,促进民间武术的传播与 发展需要注重体育本质规律,规范民间武术评分标准;全面认识民间武术功 能,准确定位其技击属性;重新审视师徒传承的制度、方式,推进民间武术文 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五章 传承困境:传统武术师徒传承的转型

“一部武术发展史,就是一部武术传播史”,中国武术得以传续至今正反 映了千百年来其自身的有效传播,而未来武术的发展也与现今武术传播活动 紧密相关。近年来,部分民间武术发展形势堪忧,一些项目已经被列入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此同时,更多的武术项目正在申报“非遗”,不论项目 申请是否成功,都需要寻求合适的办法来真正推动传统武术发展,这样才能 彻底解决问题。音乐、舞蹈、手工艺类“非遗”文化研究表明,除一般性的静态 传承和保护外,更需注重进行以“人”为根本的活态传承,而关键就在于对传 统的师徒传承关系的继承与发展。在传统武术急需“抢救”与发扬的今日,重 新考虑“师徒”关系的现代化转型显得尤为急迫。本书在叙述主要民间武术 拳种及现状、传承人的处境与期望、现行传承方式与问题、未来发展的设想和 困难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武术传承现状,运用传播学、社会学相关理论,提出 传统武术师徒传承现代化转型的必要性及可行的方法与途径。

传统武术历来遵循“师徒”传承方式,严格通过“口传心授”实现技艺的传 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但在中国社会转型中,农村环境发生了重大 变化,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被逐渐挤压。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武 术挖掘整理工作和正在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的相同,但是, 30多年之后,很多传统武术传承人离我们而去,留下“人死琴亡”的遗憾,以 及进城务工导致村落武术衰落的无奈,让此项工作变得更加紧迫。真正认清传统武术的传承现状,才能使得“申遗”工作事半功倍,传统武术文化才能得 以平衡与健康发展。

第一节“师徒”传承是传统武术传承的主要形式

道场或训练场上的教练与学员的关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徒关系,换 言之,传统武术的师徒关系的现代化转型,并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千百年来武 术行业传承已久的师父与徒弟形成的“武术圈”。传统武术的传承不能全然 过渡为教练制,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第一,传统武术技术传承一直延续的是 师徒单线方式而非集体教学方式,师徒传承是集体教学套路动作(依据的理 论,可以将其称为显性知识)之外的“难以正式化,不可编码,只可意会不能言 传”的隐形知识。①依据Nonaka理论,传统武术“难以表达的技能、诀窍和操 作流程”等隐形知识正是师父传徒弟单向个体之间的传递,这也正是传统武 术非常注重“功夫在拳外”体悟式学习的原因。②第二,中国传统武术讲究分 门别派,技术的评价标准只存在于门派内部,在如此封闭的格局下评定技艺 的高低不在于实战能力有多强,而在于门派内部的师父的看法,所以才能形 成源流清晰、理法完备的131个拳种。只要这种扎根于中国农业社会且富有 典型宗法特征的传统武术技术体系不发生质的变化,师徒传承仍具有不可替 代的关键作用。第三,师徒传承与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深度结合,不可截然分 开地进行处理。从文化的三层理论看,技术属于最外层,制度是中间层,文化 是最里层。师徒传承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现象,虽处于内核层面,但是和传 统武术技术体系缺乏紧密结合,这就决定了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方式的转变 动力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现代体育传播及外来武技的推动。

①吕妍,梁榛:《师徒制技能提升模型对隐性知识共享的探讨》,载《科研管理》,2008年 第5期,第78~83页。

©周安平,龙冠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探究》,载《知识产权L2010年 第5期,第34〜38页•

第二节 传统武术师徒传承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武术传承人“有艺难传”

传承人,是“通晓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技艺精湛的各类艺人和 传统文化宝贵的保存、收藏者”,“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为广大群众所熟知和 认可,具备较高的公信力”。①传承人离不开“传”与“承”两个字,承前人所 学,传今人技艺。传承人是传统武术技艺延续下去的关键,但由于中国处于 社会转型时期,城镇化进程促进了人们入城务工和落户城市,传统武术在原 有村落环境急剧变化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没落趋势。与外国统一服饰、段位 分级、集体教学的道馆武技相比,传统武术强调反复练习、单一指导、体悟参 透,显得过于“老土”,无法吸引年轻一代。现今传承人即便仍有徒弟跟随学 艺,也多是无传统意义上的师徒传承关系。曾经是传统武术身份象征的技击 在整个社会尚文不尚武的风气下,逐渐褪去鲜亮的颜色,而国外武技道馆式 的课程形式吸引广大青少年的注意。传统武术拳师门庭清冷,少有人来问拳 论道。此外,传统武术教授拳艺不同道馆授课,难以成为“师父”获得收入的 方式,是影响传承人动力的一个主要原因。旧时“徒访师三年,师访徒三年”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谨慎而牢固的师徒关系受到现代道馆付钱上课这种 简单直接“师生”模式的极大冲击,正如李仲轩所说的“逝去的武林”,显然传 统师徒传承方式的现代化转型并非自身主动进行而是被迫进行的,且这一过 程开始于民国公开集体教拳。

师徒传承需要应对武术行业环境的改变。传统武术在古代是镖师、护 院、卖艺人所要掌握的本领,虽不全是戚继光所言战场上“杀敌的勾当”,也是 安身立命的技能。因而早期在父传子的基础上推衍出的师徒传承方式,即通

①杨丽丽:《师徒模式下个体技能型隐性知识的转移机制探析》,载《华东经济管理》, 2010年第6期,第98〜102页。

过武术教育发展自己行业中的势力,但是如今传统武术早已不是一种职业, 老拳师传承武术技艺也多不是出于发展行业的目的,而是为了让自己的技能 得到传播。所以,今天的传统武术师徒传承脱离了武术行业的背景,也反映 出很多因素发生了变化。

师父传弟子技艺,徒弟尊敬师父,这是千百年来传统师徒首先要遵循的 原则,可是,师徒之间并不是单纯的教与学这样简单的关系。“教会徒弟,打 死师父”,讲的是师父把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徒弟,那师父就离丢饭碗不远 了,甚至会影响到师父的身家性命。中国传说中有逢蒙学艺,当逢蒙学成之 后,就想要杀害师父后羿,成为天下第一神箭手,多亏后羿还有一招没有教. 才没被杀害,这个传说就是提醒师父要留一手。“徒弟徒弟,师父的奴隶”,是 讲徒弟为了学到技艺,不仅要对师父言听计从,还要在生活上照顾师父、师母 的起居,所谓“一个徒弟半个儿”。①

二、现行“非遗”保护传承人认定方式亟待调整

传承人认定采用的是个人申请,政府部门审批的方式。传承人的认定促 进了大众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促进了非遗文化保护及增强了传承人信心。但 是,传统武术一直存在流派之间争高下,标榜“正宗”的弊病,而传承人认定工 作做得不够细致就会造成其他流派及流派内部拳师对其的抵制,从而不利于 传统武术的健康发展。我们在广东佛山调研过程中发现,由于咏春拳传承人 对借用武术协会名义进行武术教学者的技术存在看法,进而也不愿进入协会 组织。很多武术拳种都在申请非遗保护,因“传承人”的看法而影响其他传统 武术拳师传播武术的热情,对政府主管部门进行传统武术保护工作构成了障 碍.违背了“非遗”保护的初衷。

浏览1,28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