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很多传统武术传承人离我们而去,留下“人死琴亡”的痛惜;而另 一方面,由于进城务工造成了村落武术的衰落,所以民间武术继承与发展的 任务变得更加紧迫。由于影像、声音和文字等有形载体无法保存武术技法的 精要,所以每一个老拳师的离开很可能导致世间一个拳种的消失。这场拯救 民间武术的行动是与时间赛跑,应尽量深入地理解民间武术的技艺、传承方 式、流派学说,另外,参与这场拯救的行动者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隐 退”,如参加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的很多人员年事已高. 拯救工作的紧迫性不言而喻。传统武术历来遵循“师徒”传承方式,这种类似 于禅宗所提倡的“口 口相传”的“口传心授”方法反映了独特的民间武术文化 现象及特质,但在城市化和现代化浪潮中被逐渐挤压。

一、胜负难定:民间武术在体育领域被边缘化

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轨迹来看,竞技项目占尽各种资源,尤其是国家 对奥运夺金项目更是投入巨大,而民间体育几乎处于“自我发展”状态。不言 而喻,竞技武术有政府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支持,而民间武术却几乎处于 “自生自灭”境地。虽然中国武术研究院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展开了全国 范围的武术文献、音像资料的收集工作,但是民间武术趋向没落的势头并未 能得以遏制,一些民间武术由无人来学逐渐发展到“无人可练”的境地。在调 研中,地方武术协会直接反映,不仅协会成员在减少,而且一些武术教练因为 舞蹈有稳定的收入而改教舞蹈(武术协会教武术基本上是免费的)了。从技 术层面讲,民间武术的功力、拳架、演练技巧等因素很难准确评分,且跨门派 (武术流派)技术存在很大差异,无法以“交手”输赢来定拳种流派的胜负。上 百年的民间武术发展史告诉我们,有杨露禅、陈发科与人切磋而门派得以壮 大,但没有一个流派是因一次告负而走向消亡的。

民间武术无法进行跨流派的技术评判,只能在流派内部进行比较。由于 民间武术多不采用“打擂”的形式进行比赛,一般采用西方体操打分制来分高 低。所以,很多传统武术比赛实际上是一个集体分奖牌的“民间武术聚会”, 来参加比赛的选手都能获奖,只是多与少的区别。这样的赛事虽在一定程度 上推动民间武术的传播,但从技术层面上没有解决输赢标准问题,给民间武 术带来一丝“游戏意味”。民间武术未能像民间音乐一样被官方认可且不断 推进,没有“文化反哺”的发展势头,却在竞技武术朝“高、难、美、新”方向发展 后,在被割裂、被遗忘的境地原地徘徊。①

二、打练不分:民间武术在技击领域被边缘化

MMA教练徐晓东挑战太极拳师魏雷的视频曾在微信朋友圈内被广泛 传播,引发很多网友对传统武术甚至中国武术的技击性产生怀疑。其实,关 于民间传统武术能不能用于实战极易成为大众话题•此类事件夹杂着个人炒 作、媒体渲染、造假作秀、大众对传统武术甚至民族文化的认知等很多因素, 超出本文讨论范畴,故不做叙述,但是民间武术的技术性(更多是指“技击属 性”)本身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学术问题。笔者曾经发文指出,“散打不能代表 武术的全部技击内容”,讨论民间武术的技击性是有前提和限制的。②此外• 由于民间武术提倡“打、练、养”结合的训练体系,往往强调“止戈为武” •'不战 而胜”.过于强调“由武入道”的修炼方式导致对民间武术技术的提炼和训练 方式的革新的忽略。从运动技能发展的历史来看,运动技能的发展离不开技 术体系的自我创新•如新中国成立之后竞技武术技术迅猛发展,民间武术技 术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且近年来,习练民间武术常被视为进行“传统文化 体验”,民间武术的技击功能正在被冲淡和稀释,加之社会对“舞枪弄棒”武者有一定的抵触和轻视,造成民间武术在传播过程中未过多强调技击性, 对实用技法的阐释也往往并不透彻。

民间武术讲究技击实用,但所有的流派武术的技击都是有限制和偏好 的,形意拳的整体劲和太极拳快速迎击的“闷劲”相似,却各有侧重;八卦掌的 扣步转身和咏春拳的正身马转偏身马动作相似,却有不同的发力特点;形意 拳和太极拳都有震脚发力动作.但要诀有差异。可见,跨拳种流派的技术讨 论和比较存在很大障碍,无法将民间武术不分流派地放在一起进行技术比 较,即便是交手有输赢也不能说明拳种技术的优劣。

更为重要的是,民间武术技术普遍存在“练与打”相互融合的现象,以太 极推手为例,推手培养的是符合太极拳流派要求的听劲、化劲和发劲技巧,这 与实际搏斗存在很大距离。而绝大多数太极拳练习者只练到推手训练阶段, 所以难以做到与人交手。这样的训练手段广泛存在于民间武术中,出于安全 考虑.在传承技艺过程中,大多“师父”都是不断地拆解套路(拆招)和于静止 或慢速动作中讲解拳理(讲拳),这种关注技巧精纯的训练方式与戴上拳套与 护具进行实战训练相比,效率较为低下,拳谚所说的“太极十年不出门”证明 了这个意思。民间武术很多门派都有这样的训练方式,如形意拳的劲力顺整 的搓手对练,咏春拳讲究“若即若离、不黏不断”的委离手。①

三、文武对立:民间武术在“非遗”保护领域被边缘化

蔡龙云先生在其著作《琴剑楼武术文集》中讲,不要以笼统的眼光去看武 术,武术分技击和艺术两种表现形式,同时指出:武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它 既有实用的价值,又对身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表演上也具有高度 的艺术性。②但在广泛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民间武术并不能 像民间音乐、曲艺、手工艺一样得到重视。“非遗”是内外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侵害的提案,逐渐发展为一项很多国家对“弱势传 统文化”进行拯救的运动。我国民间传统体育面临国际化程度极高的现代体 育的冲击,恰处于需要拯救和保护的境地。民间武术技艺的传承主要在于传 承人,华拳在上海的传播由于“神拳大龙”蔡龙云先生的逝世而受到很大影 响;20世纪,宋国宾一人开辟了整个安徽地区的心意六合拳的传播局面,由 于他的逝世,该拳种渐渐式微;现在根阳东乡的老拳师已经只能说拳而不能 亲自展示昔日的武学绝技。非遗保护名录中武术被列为杂技类,真正收录其 中的拳种流派很少,民间武术并未能得到非遗保护组织的重视。

长期以来,民间武术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常常被定格为“健身项目”,在 冠以“民族绝技”和“技击神话”后又让其担任提升民族信心和扬眉吐气的重 任,如近年来的国外武技交流赛,民间拳师扬言出战,甚至《武林风》栏目在国 外设赛场,迎合大众好奇心理和低俗化口味,在引导大众正确看待民间武术 方面,社会并未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节民间武术传播对策

一、健全民间武术竞赛标准,规范赛事传播

任何体育项目的发展、技术的革新都和竞赛规则紧密相关,且随着体育 项目的发展,竞赛规则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规则不仅起到规范技术的作用, 而且促使运动水平进一步提高。竞赛是推动体育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国际 推广成功的运动无不是和高水平赛事联系在一起的,如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 赛NBA、综合格斗赛事MMA。民间武术如果作为艺术表演形式只限于舞 台的话,则可以在光、声交错的世界中尽情创新与表达,但是作为一项体育运 动必然要遵循体育发展规律,发展民间武术竞赛是必须要走好的路。就如同 极限运动滑板、花样溜冰虽然给观众无比的艺术享受,但是最终成绩还是由 专业裁判给出。

统一民间武术竞赛的基本形式和评分标准,既要兼顾流派的技术特色也 要顾及传统武术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分流派还是集中统一进行比赛,技术评分 标准都需要一致,且能让观众看懂。并非只采用体操式的切块打分制•也可以 参考空手道比赛的方法,以及两两比赛取胜负的方法,由裁判独立裁决,然后决 出胜负。只有解决了民间武术竞赛评分标准问题,才能进一步规范技术并朝 向更科学、更精细的方向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间武术技术传承处于不断 衰退的趋势,从而避免学生不如老师,技术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出现。

 

浏览52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