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柔审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成 为君王的附属,其完成政治理想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仕途充满风险,被疏远和 贬黜时有发生,他们逐渐形成一种“臣妾”意识,“男人女性化心态已经成为中 国士大夫文人心性中的一部分”,此种意识映射到审美文化也就自然地表现 出阴柔审美的倾向与特征。林语堂曾指出,“女性智慧与女性逻辑的那些特 点,就是中国人心灵的特点”。不同于强调征服的西方男性,中国男性强调 “君子无所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历代文人的失意和无奈的积淀并结合武术中的八极拳、形意拳、少林拳充满阳刚之美自然不难理解,但动作 “绵软轻柔”的太极拳、八卦掌所传递的阴柔之美确实让人感到困惑,在讲究 “攻防技击”的武术套路中竟然出现以圆为动作特征、以曲线为动作路线的现 象,并且由此衍生出“随曲就伸”“无有一处不圆”的技术原则,将这些都纯粹 归结为技击所需显然讲不通。正如拳谚所说,“百打百破,唯快不破”,两人相 对,往往瞬间决出胜负,然而缓慢、圆柔、松沉这些与实际运用完全背离的运 动特点在武术套路中呈现并催生出一系列的武术拳种与风格,一方面反映出 这类拳种主张传统文化中道家“无为”“尚柔”“不争”的观念,另一方面也折射 出创拳者在创编套路时受到中国古典美学中极其重要的“阴柔审美”文化的 影响。②武术套路中展现阴柔之美主要体现在两点:套路动作的“圆”与运动 的“游”。老一辈艺术家欧阳予倩总结道,京剧中的“舞蹈动作无一不是圆”, 而中国古典舞以平圆、立圆、八字圆为基础演变出复杂多样的“圆”形动作,武 术强调身形转换圆滑无隙、力从根发节节贯穿(京剧动作、中国古典舞、武术 在技术上存在众多相似之处),太极拳可谓是追求“周身无一处凹陷”“毋使有 缺陷处”的拳类典范,行拳讲究身备五弓(躯干和四肢),整个套路追求的是 “势势皆生圆象,着着不离弧形"。⑶另外.“游”的运动路线如同太极阴阳鱼 中间形成的反S型曲线(上可追溯到古人以龙为图腾的时代),脚踏八卦圆. 施展八卦掌,“身似游龙”的身姿体现的就是典型的运动的“游”,“滚钻争裹” 中劲力走圆旋转,转身换掌讲究身似“虎坐鹰翻”,要求“坐胯”时身形如空中 鸥鹰盘旋般灵敏,正如著名武术家姜容樵说的:“走起来如游龙、如飞凤,夭夭 娇娇,飘飘荡荡,非常美观好看。

第五节 超越技击:武术套路追求的自由

中国传统哲学推崇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即“天人合一”。这种自然主义的 主体间性哲学虚构出一种难以到达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也是在现实世界 中无法实现的理想,但追求这一境界的过程造就一种特殊的审美角度,太极 拳和八卦掌可谓完美地演绎出武术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审美情趣。演 练太极如行云流水,八卦旋转迂回,是一种对技击现实的超越,此时“对手”消 失,时间放慢,观赏者似乎感到天体运转、四季变化的世界和演练者合二为 一。观赏者是审美主体,但演练者是感性的准主体,在练与观的审美过程中 两者实现了统一,具有杜夫海纳所说的主体间性,是审美超越现实的体现。①

庄子在《逍遥游》中展示的具有古今中外普适性的一种审美趋向,就是对 于功利性的超越,一种“无用之用”的审美角度和思路。这与康德所提倡的 “无功利性”思想是相同的。②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与传承,武术套路确被禁铜 于通达技击的途径,而不能全然表现自我。如果将套路这种“技击的乌托邦” 强行放置于现实技击场景中,就必然出现“技击神话”的破碎。③所以在戴国 斌看来套路“既指向技击,也回避技击”。笔者认为,套路指向的技击已经不 是技击现实本身,而是经过“形似”到“不似”再到“不似之似”的艺术化“技 击”。如同对着一幅水墨山水画去追问画中山水与现实中山水的相似度,武 术套路不具有“记录”技击的属性,因而肢解套路对技击进行的“还原”是对本 是艺术品的作品再次进行的人为想象。

书写是为了传递文字所蕴含的信息,随着技法不断丰富与发展,书写本身超越传递信息功能(工具性)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无独有偶,中国绘画本 是表达事物形象的工具,但在发展过程中演变成独立艺术种类,突破“似”的 追求而进入写意式表达。武术套路同样超越作为通达技击的工具,是蕴藏技 击含义的身体的艺术化表达。可见,武术套路的想象力来源于审美,而非技 击本身.这是武术套路成为其自身而非一种程序化的技击训练方法的关键。 也只有武术套路完成了对技击现实性、功利性和工具性的突破,才能达到超 越现实的自由境界。当然,通达自由境界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和本旨又远 比武术套路本身更具哲学意味。

审美是康德所划分的“自然”和“自由”两个领域实现相通的桥梁。海德 格尔哲学认为,审美是超越的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克服现实生存的局限,领 会存在的意义。①武术套路是面对暴力亮剑出击的决断,是对生命本真的另 一种体悟和表达。技击客观上代表着杀戮和伤害,而武术套路却是使用各种 技击动作元素创作出来的具有时间性的艺术品,是追求超越、通达自由境界 的途径。

我们对武术套路的审美定位似乎存在一种定见,认为技击性是套路的本 质属性,武术套路偏离技击则是“离经叛道”。打开束缚套路的技击枷锁需要 对武术套路的特征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认为:武术套路与舞蹈同源,显示 其艺术的合理身份;武术套路并不是通向技击的途径,而是运用技击元素在 似与不似间进行的艺术创作,是对技击的超越,是从技击到审美的转变。这 样的判断有助于对武术套路进行更加准确的定位。套路是对技击的艺术创 造,这是套路的主要特征之一。作为艺术的武术套路应该在继承前人成果的 基础上不断实现创新。

①杨春时:《存在显现难题与海德格尔的审美主义转向》,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47页。

第四章边缘化现象:传统武术传播困境

传统武术,也称“民间武术”,流传于民间,以拳种流派为主要特征,它是 孕育现代竞技套路和散打的原生态武术样式。由于中国城镇化高速推进,大 量农民进城务工并留在城市,原先的村落文化逐渐被压缩和取代,而都市社 区文化中传统体育的融入还不够,让民间武术的发展受到影响。另外,包括 民间武术在内的诸多民间传统体育受到西方体育的强势挑战,新时期的“土 洋体育之争”进一步导致本土体育趋于劣势,部分民间武术甚至已经被列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以保护。如池州地区的九华山拳、铜陵根阳的东乡 拳等地方著名传统拳种也开始走向消亡,练拳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咏春拳是 影响较大的传统武术拳种,在海内外传播较好,但是和其他拳种一样,也面临 一系列问题,只是程度略轻。郭玉成教授在其《中国武术传播论》中系统地论 述了武术传播理论与方法,其中提到传承的原生态与保护性发展。如今在全 球范围内广泛开展的“非遗”保护运动让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武术重新受到 关注,沿用“维护民间武术文化的多样性”,保护民间武术的“原生态”的方法, 我们还要注重传承人的利益和意愿,促进民间武术的传播与发展。①

①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载《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 第1期,第14〜20页。

 

 

浏览1,16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