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套路在德国学者费里匹亚克眼里,是“从实战武艺变为花拳绣 腿或者一种喜爱杂性和高超技艺的工艺美术”,①在戚继光笔下,“满遍花草” 的花式武艺是“图取欢于人"•反映了武术套路自技击走向审美的艺术取向。

一、名称的想象

迄今为止,中国大地上诞生出了 131个拳种,不计其数的套路,是“闷来 时造拳,忙来时耕田”的结果(陈王廷语),是对技击进行加工与创作的明证。 “依势而像,拟其名”(程宗猷语),②反映的是对套路动作进行命名的艺术创 作。中国武术套路动作的名称举不胜举,鸟兽、山水、人物、典故皆可入拳,就 给予人们不同审美意象来论,套路动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动 作名称直接透露搏杀意味,如“黑虎扑羊”“猛虎出禅"“大莽翻身”“雄鹰展 翅”。正如姜蓉樵所说的,“把兽类搏击攻杀的动作,象形取意,模仿到自己身 上,用这种方法来制敌”,③如青龙探爪、鸥子钻天、黑虎伸腰,不是为表现动 物具体的动作,而是对技击动作的形象化表达双取动物搏杀之意,如心意


  • 费理匹亚克凯:《中国传统武术的整体性》,载《体育文史K1999年第1期.第27〜28页。

  • 孙刚:《武术之“势”的美学思想解读》,载《中国体育科技》,2010年第3期,第123〜127 页。

  • 戴国斌:《武术的仿生性生产》,载《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6~10页。


®司马蓉:《武术应如何走向世界——武术向现代体育转化的思考》.载《天津体育学院 学报>,1992年第3期.第20〜24页。

六合拳中的“熊推掌”“蛇拨草”“马奔槽”“鸥入林”,将“推、拨、击、转”动作建 立在对上述动物特定状态的想象上。第二个层次,对动作名称进行描述性表 达,技击含义有所隐退。苏秦背剑、武松脱拷、韩信点兵的动作名称已然看不 出击杀对方的意味。第三个层次,暴力被进一步消减形成一种美的意象。如 金鸡独立、白鹤亮翅、推窗望月、拔墙望路、倦鸟知还,闲散优雅的名称避免了 人们将其与动作技击用意联系起来。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是“人类底一种 创造的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 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①武术套路正是武术家的艺术创作,在 创编武术套路中,将自身的武术观念和对攻防动作的认识通过动作表现出 来,对动作进行命名就是艺术想象的第一步。②

二、不存在的“对手”

中国武术套路的雏形是古代武舞,可以追溯到舜时期的干戚舞,其曾获 得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贯穿始终的演武特性可以说是武术套路的灵 魂,无论武术套路艺术化到何等程度,其始终会存在。按照既定动作编排移 动路线的套路,观赏者对其进行弥补性想象(将不存在的“对手”放置在演练 者身旁恰当的位置),可以在内心建立一个技击的场景,如中国画所追求的 “意在画外”的意境一样,武术套路所表现的恰是这种言外之意。“急如流星, 快似闪电”③的进攻动作会引发观赏者置身于演练者身前而该如何防卫的想 象,“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动作变化又会使得观赏者对演练者的身体运动 与控制能力进行鉴定,“左顾右打,上下翻飞”的动作组合引领观赏者想象一 对多的格斗场面。套路演练是在没有真实格斗带来的身体伤害的前提下进 行的表现技击的“舞蹈”。观赏者“停止一切冲动,用极冷静之眼光观察之”,

  • 宗白华,林同华:《宗白华全集》(1),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89页。

  • 刘占鲁,苏长来:《武术套路是技击的艺术化》,载《体育学刊》,2003年第3期,第63〜65页。

  • 邱丕相,杨建营:《武术特征的文化研究》,载《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第 5〜8页。


进入叔本华所谓“吾人吾用Contemplation)的状态,①武术套路给予观赏者 假想的技击场景,不存在的“对手”让套路给观赏者带来的不是面临暴力时的 紧张感,而是静心欣赏演练者闪展腾挪的艺术表演。

在钱穆看来,中国文化是一种和平型文化,也是一种审美文化。海德格 尔提倡的“诗意地栖居”也是通过审美的形式得以显现的。中国武术套路是 对中国审美文化的注解,运用自身想象将技击的暴力性消减了,让“对手”消 失了,在一个人时而柔若流水、飘逸似飞,时而变换多端、刚柔并济的身体运 动中,美慢慢绽放。

三、似与不似:武术套路审美的三重境界

无论是用黄金分割律、格式塔心理学,还是用意义张力,透析出的武术套 路之美毋庸置疑,可是如果不解除困扰武术套路的技击“魔咒”,则永远无法 还给武术套路应有的艺术身份和创作自由,也无法向人们展示武术套路是运 用技击元素进行艺术创作的,更无从说明武术套路的“技击性”与艺术想象的 负相关关系:艺术创作中技击想象因素越多,则武术套路偏离技击现实越远, 技击性显弱;反之.则技击性高,但其艺术感染力低。齐白石著名的画论给我 们以启迪,“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武术套路的审美 创作也同样在这“似与不似”之间呈现如下三重境界。

(一)形似——对手不在场

武术套路的最大特征是对手不在场,也正因为对手的缺席,所以套路的 第一审美境界是“形似”,即在一定程度的复原的技击场景中,模拟技击现实。 正如曾击败苏联拳击手马索诺夫的蔡龙云先生所讲,武术套路是创造一种战 斗的情景,并认为演练者自身首先要进入这种想象之中,“有醉己之激情,始 有醉人之力作”。②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演练者需要关注的是无人进攻下

  • 宗白华,林同华:《宗白华全集》(1),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438页。

  • 邱丕相:《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载《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 期,第39〜43页。


的防守动作和没有对手的进攻,套路注重的是演练者与假想对手格斗的能 力,以及运用身体来表达技击格斗,力图实现“形似” 0

从观赏者角度看,欣赏武术套路如同观看被遮掩了一半舞台的表演,需 要将不在场的对手通过想象进行补充。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① 通过演练者的身体运动可以看出其格斗技击的能力,但演练者精妙绝伦的表 演并不是技击本身,永远停留在“似”的层面,两者的本质差异导致武术套路 最终走向“不似”的境界。

(二) 不似一一对艺术的追求

吴昌硕认为自己的画是"画气不画形",当然不是不要形,而是“追求更高 的艺术神韵”。“不似”是武术套路对技击的一次突破与超越,是套路中出现 不符合技击现实的动作和节奏,是为追求审美而进行的想象创作与艺术加 工。设想一下,招招制敌的实用动作如果没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静定动速 的节奏变化,是难以给予观赏者心理的冲击的,因为重复相似的动作造成的 连续视觉刺激会催生观赏者的“审美疲劳”。武术套路编排运用审美规律和 艺术表现手法,追求套路的审美价值,因而武术套路与技击现实渐行渐远。

武术套路中攻防动作并不是简单罗列在一起的,而是根据演练者身体运 动规律和观赏者的审美习惯进行编排与加工。以“提撩穿插步”和“翻转劈挂 掌”动作为例,身体的上扬与下旋组合成一个类似于太极鱼的运动轨迹,穿插 步是转身的前提,转身恰好承接劈挂,形成上扣下穿、下转上劈的劲力转换. 体现了对动作运动的空间布置与安排。再如长拳中的“提膝按掌一大跃步前 穿”,在独立提膝的基础上撑势,先下压身体,然后大跃步腾空到高点,单脚落 地,身体贴地前穿,形成视觉上好似飞鹰盘旋、燕子抄水的艺术动作。这些动 作与技击现实已经脱节,对技击的否定促使武术套路更加坚定地走向审美。

(三) 不似之似——技击的艺术创作

武术套路的美来源于技击现实。但是“艺术绝不该和现实一样,和自然

①刘同为,张平安:《从格式塔心理美学视角论武术动作的表现力》,载《体育科学》, 2010年第8期,第92〜96页。

毫无二致是不能够体现艺术的”(歌德语),①武术套路审美的第三境界是不 似之似,不是对技击的复原和回归(不似).而是对“技击”的概括和提炼,运用 技击元素开展的身体艺术活动。武术套路已经摆脱技击的束缚,将表演艺术 中的灯光、服饰、音乐收为己用,为追求表演艺术的效果,开始对技击动作进 行大胆的想象与改变。换言之,武术套路是表现技击的艺术形式,②永远都 停留在“似”的层面.是关于技击的艺术表达,它永远不是技击本身。这样就 解开了王岗教授设立的“套路传承的价值则始终是依附于它的技击价值来获 得神秘”的疑问,③套用巴塔耶关于人和动物关系的经典论断,“人从根本上 说就是动物,然而,人类只有否定自己的动物性,其自我身份才能得到确 证”。④武术套路从技击中来,但只有武术套路否定了自己的技击性,其自我 的艺术身份才能显现,显示出本来属于武术套路的审美特性。

 

 

 

浏览67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