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尚派形意拳基本功法

形者,形象也。意者,心意也。人为万物之灵,能感通诸事之应,是以心在内,而理周乎 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意者,心之所发也,是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内外相感,不 外一气之流行。形意拳旨在养气,益力,动作简而功用无穷。形意拳最基本的功法是三体式 和鹰捉,尚派形意拳认为,三体式和鹰捉,一个是母式,一个是母拳,是开启形意奥秘之门的 钥匙。尚云祥先生对它作过精微的剖析,对我们很有启迪意义(李文彬,尚芝蓉,2006 )。

第一节粮功 三式

三体式是形意拳套路的起势和收势动作,也是形意拳的基本姿势,它始终贯穿于形意拳 的每个动作中,是形意拳区别于其他拳种的最明显标志(贾根元,2013 )o

形意拳先贤孙禄堂有句名言:“万法皆出于三体式。”说明三体式是形意拳至关重要的入 道之门,故称其为“形意母式由于传播年久,形意拳不同传系就其外形已有不同之处,究 其实质更有较大差异。为了追求体用实效,不能不深入地做些比较和选择。对这个似乎简 单而又枯燥的桩功,前辈们却说:“桩功是个宝,得它才能好。”特别强调必须坚持练它而且 必须练好它。既要精修,又要勤行(赵严,2015)。

一、三体式的含义和作用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形意拳以道为根本,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完 整的拳学理论。丹书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 物张。"形意拳中的"三体"一词即由此而来。

所谓“一气”,意指后天呼吸之息与先天体内真气交融于丹田而成的浑元一气。所谓“阴 阳”,就武术来讲,泛指人体相对的部位和动作的变化,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进退、向背、 俯仰、收放、起落、出入、伸缩、动静、刚柔、虚实等,无不以阴阳论之。在技法上两者既相反相 成,又相称相撑。所谓“三体”也就是"三才”,指的是天、地、人。而人体也可比作一个小天 地,故人体亦有三体之说。而在形意拳中所说的“三体”,就是泛指上、中、下三盘,也就是头、 上肢和下肢。实际上它概括了人体的上下与内外。如果通过锻炼能够阴阳相合、内外一气、 三体合一,则掌握了形意拳之总机关,故云:“三体重生万物张。”

祖国医学是用阴阳五行推演客观事物的正常或异常变化的机理来辨证治病的。而形意 拳也是利用这个机理来祛病健身、锻炼技术和实践应用的。说来道理是妥切的,内涵是深邃 的,我们可以从《内经》的经义中得到启发。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到:“阴阳者,天地之 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它所说的“变化”, 物的自然成长谓之“化”,物极必反谓之“变”。“变化之父母”就是说“阴阳”是产生这种“变” 与“化”的根源。所说的“生杀”,物的正常生长谓之“生”,而物遭到破坏或毁灭谓之“杀”。 “生杀之本始”,就是说“阴阳”是构成“生”或“杀”的原委。“神明”的“神”是指变化的莫测, “明”是指现象的明显,而“神明之府也”是说生物未见怎样养它就能生长,也未见怎样损害它 就有死亡,而“阴阳”正是反映这种现象明显而又变化莫测的关键所在。因此,治病必须辨别 “阴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那么,练形意拳孜孜以求的体用兼修又何尝不是必须抓住这个 根本,什么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气,以至在技击上控制“变化”,掌握“生杀”,哪一 样不是有赖于阴阳相合、三体如一这个根本?这也就是我们要理解的三体式至关重要的道 理所在。《阴阳应象大论》中还有两句话:“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意思是说 在内的“阴”是靠在外之“阳”的保卫,而在外之“阳”又要靠在内之“阴”的支持。说明“阴阳” 是相对的,但又是互以为根的。这话更切合拳术技法的道理。而形意桩功三体式正是从“一 气产阴阳,阴阳成三体”中起步的,它既然是入道之门、形意母式,就要筑好“阴阳”、“三体”、 “五行”之基,全面锻炼形意技艺以及到实战中去控制“变化”,掌握“生杀",慧通“神明"以求 得“治病”,即“制敌”的必胜之术,其根基就在于此。

讲三体式桩功,不仅它本身的技击作用效果是大的,而它的祛病强身的作用也是为人们 所熟悉的。实践证明,它对一些慢性病、老年病、妇女病都有较好的体疗作用,似乎桩功比练 练拳的疗效还好些。虽然它是在静态中的锻炼,却是静中有动,而且有较高的抻筋拔骨的技 法要求,给身体带来较大负荷和锻炼。一位曾当过国家冰球队队长的运动健将,举着百多公 斤杠铃蹲百余次如同儿戏,腿力、臂力都是个中佼佼者,而在试站三体式时,姿势尚未能做到 正确,便不支而坐地,连喊“厉害,厉害说明三体式的难度是大的,强度也是高的,筋骨、肌 肉都得到锻炼,加上气沉丹田的横膈呼吸,不仅加强了血液循环,助长新陈代谢,还对内脏起 到按摩作用。特别是“惊起四梢”和“发动内五行”的精神作用,意动气行,对中枢神经起到良 好的调节训练作用,对心脏、呼吸、消化各系统都会产生很有益的保健作用,难怪人们用它作 为有效的体疗手段。

二、三体式的技法和效用

三体式的技法要求,一直有“八字诀”和“三才九式歌”等,广为流传,但它们不是老谱所 载,是后人归纳编录的,且内容过于繁琐,字义尤多重沓,不便记忆与运用,仅可作参考。尚 先生在教学中除指出拔背、沉肩、坠肘、并膝、提肛、裹胯和三圆、三顶、三扣外,其他从不引 用。而三圆、三扣的内容亦与之不同。

“三圆”是对形意掌形的要求,主要反映在三体式和鹰捉的掌的技法上。一是手心圆,掌 心回收,掌的横撑力大。二是手背圆,使力贯于指,“三节”劲整。手心与手背虽互为表里,但 因用意不同,故劲与作用也不同,如单一使用时,则效用自明。三是虎口圆,可使出掌控制面 大而力强。

“三扣”,一是齿叩,是发动骨梢之威,因切齿会使周身筋骨紧缩而力大,所谓“有勇在骨, 切齿则发”是也。二是手扣,是发动上肢筋梢之威,可使劲达手指,气贯梢节,增大落翻的发 劲作用。三是脚扣,是发动下肢筋梢之威,劲达下肢,气贯掌趾,增强桩基之力。

"三顶”与一般说法基本相同,一是头上顶,有冲天之雄,是发动血梢之威,能振起精神, 因头顶、项竖,加之气沉丹田,身躯之抻拔,使“三关”易通,使肾气能上达泥丸以养性。二是 舌顶上腭,有吼狮吞象之容,是发动肉梢之威,因舌卷气降,使呼吸平稳,气沉丹田,使肾气归 根以养命。且津液(唾液)增多,以润喉咙,回咽意引丹田,顺气养生,有助消化。三是手顶, 若有推山之功,有助筋梢之威,且腰力得展,“三催”劲整,气贯五指,增大起钻之劲。

初学站桩,尚先生只提这些要领,便于记忆和掌握,待有一定基础,便以拳经理论来指 导,既纠正不足,又可理解含义,因而易得三体式的技法精华。并使桩功与拳术、理论与实练 相结合,起到相得益彰的效用。

有关三体式的理论要求略述如下:

(一)“鹰捉四平,足下存身”

“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又叫“鹰捉式”。五行拳、十二形拳等的起手都是“鹰捉”,《六合拳谱》 所云“出势虎扑,起手鹰捉”正是此意。而“鹰捉”落翻的定势就是“三体式”,所以又叫“鹰捉式”。

《六合拳谱》云:“鹰捉四平,足下存身。““鹰捉四平”,也就是说“三体式”要做到四平,上 身不可前俯后仰,不可左斜右歪,以求不偏不倚,重心平稳。也可以具体划分为:

头顶要平,下颌回收,形成头顶项拔,既可发动血梢,又可振奋精神。

两肩要平,上身不可歪,两肩要相称而又相撑,使腰力得发。

前臂要平,特别是肘下坠而里裹,使肘窝朝上,使肩、肘、手在一条直线上,而且伸展抻 长,使上肢“三催”劲顺,气贯到手,既增大起钻之劲,也有助“落翻”前催之力。

两足抓地要平,助长发动下肢筋梢,使桩步根实"土绝因后腿并膝裹胯而影响后脚的 平、实。

“足下存身”,这个“下”字是“放入”的意思。就是说三体式虽是单重,前三后七,但要求 把上身重心放在后脚跟的里边。这样上身虽偏后,但不影响整体平衡,使前腿变化灵活,虚 中有实,使后腿得以蓄力待发而又支撑力大。

浏览1,27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