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人体的神能统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诸窍以及精、气,并主宰生命力的盛衰和生 命的寿夭,神守则身健,神弱则身病;有神则生,无神则亡。
传统体育养生学家们一直把同源、同生、同时存在的“形”和“神”看做人体生命活动中整 体的两大要素,认为只有“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其天年”。他们主张“形神共养”,强调“性命 双修”。所谓“形神共养”,是指养生实践中同时注重形体养护和心神调摄,既要使形体健康, 又要使心神健旺,还要使形体与心神协调、均衡地发展。只有“形神共养”,形体和精神才能 协调平衡,共同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益寿延年(刘鹏,2013 )o所谓“性命双修”,性,一般指 心性,即精神、意识、思维命,则是指形体和生命。古代养生学家曾指出:“命无性不灵,性无 命不立”、“修身以立命”、“存心以养性”。“性命双修”实际上是指在养生实践中既要重视修 性,又要重视修命,性与命要同步炼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艺文类聚•养生》的作者甚至 还强调说“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可见古人把调心养神认为是养生的首要任务。
(四)精、气、神的关系
“精非气不盈,神非气不充;精因气融,气凭精用;气因神见,神凭气用(《青华秘文》)。”精 气神三者一体,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传习录》)。“精” 是物质基础,是产生“气”表现于“神”的根本,而“精”之化生又依赖于“气”。因此,称“精”、 “气”、“神”为人之三宝,三者是维持人体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因素(乔正霞,2007 )。
精、气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神则为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精、 气、神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如张伯端的《青华秘文》所说“神为主、气 为用、精从气”。又如《类证治裁》说:“一身所宝,惟精、气、神。神生于气,气生于精,精化气, 气化神。故精者气之本,气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也。”
总而言之,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互化。精气生神,精气养神,而神则统驭精与气。 精足则气充,气充则神明,神以气立,又能驭气统精,神明则气畅,气畅则精固。精盈则气盛, 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二、形意拳对精、气、神的修炼
中医养生理论讲究对人体的身心进行整体优化,既考虑到机体脏腑、脉络、筋骨、精血的 充养与锻炼,又考虑到主宰人体的意、志、思、虑、智等精神活动的维护与调整,立足于精、气、 神、形各方面,通过主动调理身、息、心的健身方式,达到使精、气、神保持最佳状态的目标(王 燕平,2011)。
形意拳理论将传统医学的精、气、神学说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之中(王攀峰,2014)。 “内外兼修”是形意拳的宗旨。形意拳既强调“外三合”,亦重视“内三合”。孙禄堂的《拳意述 真》中郭云深在论形意拳时提到:“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三层道 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步功夫:易骨、易筋、洗髓;三种练法:明劲、暗劲、化劲。
形意拳以五行拳壮内,以十二形强外,这些都是健康的人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意 拳更加注重外形与内意的高度统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意识的训练系统 (孙秀娟,2015)。
形意拳内功的训练尤为重要,练形意拳的大半时间是用于内功的修炼。修炼内功的原 理是要通过站桩或者打坐的特殊方法,来充分调动人体的内在潜能,实现打拳时精神与肢体 的高度协调统一;精、气、神与形态、意志、劲力等高能量的发挥。
内功修炼的规矩和步骤,须通过不同姿势的桩功以配合内气的运转来实现,从而达到内 劲更换的目的,使周身去僵求柔,气血鼓荡,在练拳时做到内外相合,产生整体混元力,求得 技法方面的无穷妙用。其修炼的步骤大体分为练精、练气、练意(神)(武世俊,2011 )0
O)练精
人有“精、气、神”三宝。练精为化气。“精为生气之源,气为养神之所,神乃生命之主宰。 精足则气足,气足则神充,神充则阳刚外溢”;反之,则精枯气竭,神散命休。先天之精与生俱 来,男睾精、女阴水均须通过练精方法以充其实,并须养性节欲,结合饮食膳补以助荣养。
练精必须采用提肛缩肾的培元功法来实现。培元即固本,培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 之下、灵龟之上之“天根”,固真气发动之本,使气流过裆底“会阴”,沿任督二脉行走为通“小 周天”。此法须从尾骨尽处用力向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为完成“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 还虚”的基本条件。
(二)练气
练精之后须练气。气乃生命之本,有气则存,无气则亡。气又是力的源泉,出拳发力要 凭内气配合,以催其力,以整其势。有气则劲整,无气则力衰。气有内外之分,所谓内气,是 指人体经络之气;外气则为呼吸之气。
练气讲究养、练结合。在意念之下聚经络之气于丹田,丹田为内气之府。“气沉丹田"是 武术最基本的要求,否则就会头重脚轻、气血上涌、胸闷气憋,或者动作僵滞、脚下无根(刘定 一 ,1992)。
长期存养为养气,可使元气充盈,精神旺盛。练气,是指在意念的导引之下,运用丹田之 气,行走于全身,通周天达四梢,上冲天庭,下抵会阴,周身鼓荡,而后劲力充盈,弹抖发放,以 助拳威。
形意拳中的力要达到最大力度,人的身体首先要去“蓄气”,因为气为力之本,力为气之 基,气足则力足,气虚则力虚。在形意拳的训练中,要做到运气顺畅,发力连贯,不能出现时 断时续的现象(程远龙,2011)。
中国武术一向强调“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内外兼修”。武术从练精、运气、养神 出发,讲究动作与呼吸配合,发达肢体与增强内脏功能相结合(李成银,1994)。近代太极名 师李经伦强调,习练太极拳应“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著名形意拳家张兆东“每日早先 习太极拳,后练形意拳
(三)练意
练“神”须同时练“意”,意到神往,方显意真。但是这却常被人忽略。意即人之大脑思 维,“心之发动为意,意之所向为拳”。意念指挥人的一切活动,故练意尤为重要。形意拳的 一大特色就是象形取意。如劈拳有似斧劈物之意,崩拳似箭有射物之意,虎形有猛虎扑食之 勇,蛇形有拨草之能,等等,无论何种技法渚E是在意的指导下来完成的。这可以通过站桩和 练套路来实现。第一步先站桩,练习以意领气,使气感随意行转于周身。第二步练意动身 随,同时须精神贯注,要意在动前,神在动中。通过演练套路和与人较技,举手投足渚S以意 领之,以神摄之,攻防进退,吞吐趋避,都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做到意到、神到、气到、手到、 足到,方显功夫之妙。
形意拳的特点是以意领气、以气催力,突出了道教思想的化拙为巧,刚柔相济。形意拳 法重视对内气、内功的培养,体现出以气养功,以气养性,以气养生,从而达到,'神率气,气率 形,形随气腾,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心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的道家练拳境界。
习练内家拳不仅是一种外部形体的运动方式,它还有些肉眼看不见的更深层次的内部 运动方式,可说是精神心理运动,这种武术与养生术的结合,也是拳与道合,人与天合的心悟 过程,可以说习练内家拳也符合了人类养生最重要的两个要求,即养心和养形,这是一个滋 养身心的过程(顾燕冲,2014 )。
中国古典哲学是武术的思想渊源,尚武崇德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武术运动中精气神 的体现,不仅靠每一个手法、眼神、身法、气力、步型等技术动作的准确到位,更要靠的是内在 的武术修为与形神兼备(徐欣,2009 )。形意拳法既讲究动作的形体规范,又要求精气神传 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观。内,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气息的运动;外,指人体手眼身步的活 动,以意识引导动作,套路演练在技术上特别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 合,做到手到眼到,形断意连,意识、呼吸、动作协调一致。
浏览1,1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