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岳武穆交手法
占右进左,占左进右。发步时足跟先着地,足尖以十趾抓地,步要稳当,身要壮重。捶要 沉实而有骨力,去是撤手,著人成拳。用拳要卷紧,用把把有气,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心为 主宰,眼手足随之去,不贪不歉,不即不离,肘落肘窝,手落手窝。右足当先,膊尖向前,此是 换步。拳从心发,以身力催手,手以心把;心以手把,进人进步,一捶一支动,百支俱随。发中 有绝,一握浑身皆握,一伸浑身皆伸,伸要伸得进,握要握得根,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 不拘提打、按打、烘打、旋打、、斩打、冲打、镣打、肘打、膊打、胯掌打、头打、进步打、退步打、顺 步打、横步打,以及前后左右上下百般打法,皆要一起相随。
出手先占正门,此之谓巧。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 不快则迟误。举手要活,不活则不快。打手要跟,不跟则不济。存心要毒,不毒则不准。脚 手要活,不活则担险。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发作要鹰捉勇猛,外静胆大,机要熟运,切勿 畏惧迟疑,心小胆大,面善心恶,静似书生,动如雷发。人之来势,亦当审察。脚踢头撞,拳打 膊作,窄身进步,仗身起发,斜行换步,拦打倒身,抬腿伸发,脚指东顾,须防西杀,上虚下必实 着,诡计指不胜屈。灵机自揣摩,手急打手慢,俗言不可轻,的确有识见。起望落,落望起,起 落覆相随,身手齐到是为真。剪子股,望眉斩,加上反背,如虎搜山。起手如闪电,打下如迅 雷,雨行风,鹰捉燕,鸥钻林,狮搏兔。起手时三心相对,不动如书生,动之如龙虎。远不发手 打,双手护心旁,右来右迎,左来左迎,此为捷取。远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远了便脚踢,近 了便加膝,远近宜知。拳打足踢,头至把势,审人能叫一思进,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
捷取人法,审顾地形,拳打上风,手要急,足要轻,把势走动如猫行。心要正,目聚精,手 足齐到定要赢。若是手到步不到,打人不得妙;手到步也到,打人如拔草。上打咽喉下打阴, 左右两胁在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者只在一寸间,身动时如崩墙倒,脚落时如树栽根。手 起如炮直冲,身要如活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节而首尾皆相应。打前要顾后,知 进须知退,心动快似马,臂动速如风,操演时面前如有人,交手时有人如无人。起前手,后手 紧摧,起前脚,后脚紧跟,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如见空不打,见空不上,拳不打 空起,亦不打空落,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人,步要过人,前腿 似珈,后腿似忝。首要仰起,胸要现起,腰要长起,丹田要运气。自顶至足,要一气相贯。
胆战心寒,必不能取胜,未能察言观色者,必不能防人,必不能先动,先动为师,后动为 弟,能叫一思进,莫教一思退。三节要停,三尖要照,四梢要齐,明了三心多一力,明了三节多 一方,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气。明了三节,不贪不歉,起落进退多变,三回九转是 一势,总要一心为主宰。统乎五行,运乎二气,时时操演,勿误朝夕,盘打时而勉强,工用久而 自然。诚哉是言,岂虚语哉!
第三节 形意拳理论的发展
姬际可曾经游历河南少林寺和洛阳、安徽等地,传艺给安徽秋浦(即今安徽省池州市)人 曹继武。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曹继武武科联捷三元,被钦命为陕西靖远(今归甘肃) 总镇都督。后因宦途坎坷,诈死埋名,自称“南山郑氏”,于池州授业于山西祁县戴龙邦、河南 洛阳马学礼等人。曹继武(1665—1750)著有《心意六合拳论•十法摘要》。
一、曹继武著《心意六合拳论•十法摘要》
心意六合拳论•十法摘要
闻之子不语力,固尚德,不尚力之意也。然,夹谷之会,必用司马。且曰吾门有由,恶言 不入于耳,是武力诚不可少矣。于是,顾其身家,保其性命,有拳尚也。拳之种类不同,他门 亦不悉创自何人。唯此六合拳则出自宋朝岳武穆王。嗣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至明末 清朝,有蒲东诸冯人姬际可龙峰先生,曾学艺嵩山,精于少林诸拳,尤擅大枪术,见者以为神。 而先生犹有虑焉。尝与人曰:''吾处乱世,有此术出则可操兵,归则执枪可自卫,若当太平之 日,刀兵鞘伏,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于是出走南方,遍访技击名家,一无所获。又转道汉 中,逾秦岭,入终南山,得岳武穆王六合拳经,悉心研究其中精义,会其理于一本,通其形于万 殊,名曰《心意六合拳》是为少林外家支派。此拳约其要为前后合六势。夫一本者,心意之灵 也,万殊者,形势之变化也。六合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 与脚合,而以一势贯之者也。至于前后合六势者,是以一势化为十二势,十二势仍归一势。 而且有刚柔之分焉。刚者在前,固微其异;柔者在后,更富其妙。亦由浅入深,由粗到精之意 也。乃世之演义者,多感于异端之说,而以善走为奇,不知此拳有追法乎?以能闪为妙,不知 此拳有截法乎?以左右封闭为得力,不知此拳之动不见形,一动即至,而实不及封闭也,且至 于能走能开,能封能闭,亦必目有所见而能然也。故,当白昼之间,逞其变化,或者可以侥幸 取胜,若当黑夜之际,偶遇盗贼,猝逢仇敌,我不见其所以来,将以何闪而避之;我不见其所以 动,将何以封而闭之,岂不反误自身乎;唯此心意六合拳者,练顾法、上法、开法于一贯,而其 机自灵,其动甚捷,即当黑夜之间,风吹草动,一触即应,并不自知其然而所以然也。此即其 精妙。唯精于是者,自用之身,乃知一切武艺皆出于拳内也。夫世之习艺者,固一师之传也, 岂其始艺之不赖欤!谅亦未得其真,故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况乎愈传愈讹,且不仅差之毫厘 也!余从学姬氏,以接姬氏之传,得之甚详,就其论而释之,定为“十法摘要'',非敢妄行于世, 聊以训子弟云尔。
一曰三节
举一身而言,可分为三节,则手肘为梢节,躯干为中节,脚腿为根节。分而言之,则三节 之中亦各有三节也。如梢节之三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中节之三节,头为梢节, 胸为中节,丹田腹为根节;根节之三节,脚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总之,不外乎起、随、 追而已。盖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之,庶不致有长短、曲直、参差、俯仰之病。此三节之所以 贵乎,明也。
解曰:起、随、追劲法也。三节名虽不一,而劲法则一也。盖通身之劲法如是,而各节中 之劲法亦如是。故为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也。起要起出,随要随定,追要追上。一动而三 劲皆至,则无失矣!
秘诀曰:身以滚而起,手以滚而出,身进脚手随,三节自可齐。
二曰四梢
人之血、肉、筋、骨末端曰梢,盖发为血梢,舌为肉梢,甲为筋梢,牙为骨梢,此为四梢。
四梢用力,则可变其常态,使人望而生畏。其中:
血梢,怒气填胸,竖发冲冠,血轮速转,敌胆自寒。发毛虽微,摧敌不难。
肉梢,舌卷气降,虽山亦撼,肉坚似铁,精神勇敢,一言之威,落魄丧胆。 筋梢,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攫脚踏,气势英雄,爪之所到,皆可奏功。 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眺裂目突,惟齿之功,令人恍惚。
故,必须使发欲冲冠,舌欲催齿,甲欲透骨,牙欲断金。必一颤而四者皆至,则四梢齐而 内劲出矣。
捷要曰:上提下赘中束练,妙术难在呼吸间。
三曰五行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之谓也。内对人之五脏,外应人之五宫,如心属火,心动则勇力 生;肝属木,肝动则火焰冲;脾属土,脾动则大力攻;肺属金,肺动则成雷声;肾属水,肾动则快 如风。此五行之存于内也。目通肝,鼻通肺,舌通心,耳通肾,人中通脾,此五行之着于外者。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此五行相生之道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 火,火克金,此五行相克之道也。而所易知者,如手心通心,属火;鼻尖通肺,属金;火到金化, 自然之理,余类可推矣。故曰:五行真如五道关,无人把手自遮拦;天地交合蔽日月,武艺相 争蔽五行。
解曰:他人为地己为天,眼为日月手为云;蔽住五行克他人,四两可以拨千斤。
四曰身法
身有八法,起、落、进、退、反、侧、收、纵而已。夫,起落者,起为横,落为顺也;进退者,进 步低,退步高也;反侧者,反身顾后,侧身顾左右也;收纵者,收如狩猎,纵如放虎也。大抵以 中平为宜,以正直为妙。与三节之法相合,此又不可不知也。
解曰:起望高,束身而起;落望低,藏身而落。
浏览5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