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曰步法
步法者,寸、垫、过、快、践步是也。如二三尺远,则用寸步,寸步即一步可到。如四五尺远, 则用垫步,即后脚垫一步,仍上前脚是也。如遇身大力勇者,则用过步,即进前脚,急过后脚。 所谓步起在人前,步落过于人也。如有七八尺远,则用快步,即起前脚带后脚平飞而出。践步, 一步可进丈余,即后脚垫步,前脚进步带后脚,再顶前脚平飞而出,如马奔虎践之意,并非跳跃 而往,非艺成者,不可轻用,惟远不发脚而已。如遇人多或持有器械者,则连腿带脚并践而上, 所谓踩脚而起之说也。善学者,随便用之,法不可执,习之纯熟,用之无心,方尽其妙。
解曰:出步似蜻蜓点水,取其轻捷之意;落步如大树生根,稳如泰山不可动摇。
六曰手法、脚法
手法者,单手、双手、出手、领手、起手、截手、顾手是也,此为手之七法。起前手如辛鸟子钻 林,须束身束翅而起,推后手如燕子取水,望上一翻,藏身而落,此单手之法也。两手交应,并 起并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砖,此双手之法也。当胸直出者,谓之出手,筋梢发,起而未落者, 谓之领手。筋梢发,有起有落,曲而非曲,直而非直,谓之起手。顺起顺落,参以领搓者,谓之 截手。筋梢不发,起而未落者,谓之顾手。凡此七法,不可不知。总之,要直而非直,曲而非 曲,肘护心发,手撩阴起,其起如虎之扑人,落如鹰之捉物也。
脚法者,起翻落钻,忌踢宜踩而已。盖脚起望膝,膝起望怀,脚打膝分而出,其形上翻,如 手之撩阴。至于落,则如以石钻物,如手落之捉物也。其忌踢者,谓脚踢浑身是空;宜踩者, 如置物于脚下,即脚落如燕子啄水,鹰之捉物是也。是知手脚之法,本自相同,而脚之为用, 亦必如虎行之无声,龙行之莫测,然后可也。
解曰:手法、脚法取其轻利灵动,万不可习乎滞气,以自陷于败亡,所谓滞气不打人也。
七曰上法、进法
上法以手为妙,进法以脚为奇,而总以身法为要。其起手如丹凤朝阳,两手前后互应,其 进步如抢步进、踩步进、踩打进是也。故,必气节明、四梢齐、五行蔽、身法活、手脚之法连、内 外一气而视其远近,随其老嫩,一动而即至是也。然,其方亦有六焉。六方者,工、顺、勇、疾、 狠、真也。工者,巧妙也;顺者,顺其自然也;勇者,果断也;疾者,快也;狠者,动不容情,心动 而内劲出也;真者,谓发必中的,见之真,而彼难以变化也。六方明,则上法、进法得矣。
解曰:内外合一气,上下紧相随,腰身为主宰,万不可忽视,观察敌动态,随机而进取。
八曰顾法、开法、截法、追法
顾法者,单顾、双顾、上顾、下顾、顾前后左右也。单顾则用截手,双顾则用横拳,顾上则 用冲天炮,顾下则用掘地炮,顾前后则用前后扫锤,或前后斩拳,顾左右则用填边炮,或括边 炮。此以随机而用,非若他门之钩遮棚架也。开法者,有左开、右开、刚开、柔开也。左开即 如裹,右开则如挂是也,刚开如前六艺之硬劲,柔开则如后六艺柔劲以化之也。
截法者,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是也。截手者彼手已动而未到我即截之也。截身 者,彼身微动而即截之。截言者,彼言露其意而我即截之。截面者,彼面露其色而即截之。 截心者,彼面笑眉喜,言甘貌恭,我察其有心而迎机以截之也。则截法岂可忽乎哉!
追法者,与上法,进法一气贯注,即所谓随身紧趋,追风赶月不放松是也。彼虽欲走而不 能,何虑其有他术乎!
解曰:面笑喜眉不动唇,提防此人有歹心是也。所谓诸法,应随机应变,见机而用之 可也。
九曰三性调养法
三性者,盖眼为见性,耳为灵性,心为勇性。此三性者,艺中之妙用也。故眼中不时常循 环,耳中不时常报应,心中不时常惊醒,则精灵之意在我,庶不致为人所瞒而无失机之虞也。
解曰:临阵须提防,小心无大错,莫恃己艺高,骄傲身自伤。
十曰内劲法
夫内劲者,寓于无形之中,接于有形之表,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者也。然,其理亦可参 焉。盖心者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充也。心动而气即随之,气动而力即趋之,此必至之理也。 今以功于艺者言之,以为撞劲者非也,攻劲者非也,崩劲、拼劲者皆非也,殆颤劲是也。窃谓 撞劲太直,难以起落,攻劲太死,难以变化,崩劲、拼劲太促太拙而难以展招,要皆强劲之露形 而不灵也,惟颤劲又捷又灵,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其形,手到劲发。可使天地交合而不费其 力。总之,运用于三性之中,发于一战之顷,如虎之伸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也,龙之用力不见 力而山不能阻。
以上十法为一贯而武艺庶几成矣。吾固会通其理摘要而释之,以为后学者之助。
曹继武识
二、戴龙邦作《岳氏六合心意拳序》
戴龙邦(1713—1802),山西祁县小韩村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随父于池州经营 店业时,拜时称“南山郑氏”的曹继武为师学习心意拳艺。池州学艺期间,戴龙邦常于长江边 苦练心意真功,创置、结二形(吴秀峰,孙石轩,2008)。
戴龙邦于清雍正三年(1725)随父赴池州经商,至乾隆十五年(1750)返晋,时间长达25 年之久。在江南水乡如此漫长的岁月,为他以水中之物为形立法创拳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 境和客观条件。戴龙邦在江中见毫长丈余,浮于水中,凶猛异常,心有所感,遂以两手左右分 拨前进,如置之浮水。之后又见结于水中涸游,如护尾之状,又以其形为拳,左右迂回前进, 如赣之护尾,久练不厌。戴氏将此二形拳练到精妙之处,请教师父。曹继武心感其灵,赞许 以此二形为拳。
戴龙邦传授的“始形”练法,要领为“护尾”。其步法为沿折线斜进上步,即前脚斜向前 进,臀尾随后脚向侧后调动,如护尾之状,为形意十二形中的独特步法之一。其手法为双手 阴掌向左右,似鱼鳍分水状,两手翻阳拳向前顶击,则如鱼之向前挺进捕食,而进步调臀,如 色台之涸游护尾。谓之“护尾之能
结形起势歌云:“结形出势须束身,两掌向前左右分,两肘紧抱两肋间,左右前进势不 停。”落势歌云:“两手落下阳拳并,向前顶击肚脐门,拧脚绕步调臀尾,落步护尾是真形。“
赞歌云:“一艺求精百艺明,结凭护尾内敛灵,绕地出走几步远,起落教他丧生命。”
戴龙邦艺成后,奉师命回归山西时,曹继武始将真实姓名告之。戴龙邦创置、结二形,将 师父传授的“十大形”增为“十二形”。得师祖《姬际可自述》和师父《心意六合拳论•十法摘 要》等珍贵墨本。
清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曹继武去世。戴龙邦从师命返晋,途经洛阳时,于马学礼书 室作《岳氏六合心意拳序》。
岳氏六合心怠拳序
天下之治道有二:曰德,曰威。天下之学术有二:曰文,曰武。然武之所重者,技艺也。 况国家讲礼有法,搜苗狩猎,各有其时,而其间精微奥妙,更有不容率意妄陈者。余尝拟著为 论,公诸同好,特恐语言不精,反误后世。此心耿耿,曷其有极。兹见岳武穆王拳谱,意既纯 粹,语亦明畅。余爱慕之诚录之以志。
王讳飞,字鹏举,河南扬州汤阴人也。父早卒,事母至孝。少负气节,优于将略,刚毅多 谋,志勇绝伦,技艺超群,当时名将无匹。及长,应募于东京。留守宗泽,与谈兵曰:如将军 者,方可与言孙吴,后屡立战功,遂成大将。善以少击众,自率八百人破王善等五万众于天南 董门,八千人破曹城等十余万众于柴岭。其战兀术于顺昌朱仙镇,五百人破金兵于朱仙镇, 又帅五百人破金兵十余万众。凡有所举,必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谓 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浚尝问用兵之道于王。王曰:仁、信、志、勇、严,缺一不可。 平生好贤礼士,博览经史,雅歇投壶,恂恂然如书生。每战胜必辞功,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 有。而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待祸,余为宋深惜之。
王当童子时,受业于少林侗大禅师,精通枪法。后以枪为拳,立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 神妙莫测,盖从古未有之技也。宋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丰, 生于明末清初,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 于秋蒲。时人不知其勇,先生习武十有二年,技勇方成。康熙癸酉,武科联捷三元,钦命为陕 西靖远总镇都督。致仕归籍,余游至池州,先生以此拳授余。学之十易寒暑,先生曰:''子勇 成矣。"命余归晋。至洛阳,遇学礼马公,谈势甚洽,嘱余为序。余不文焉能为序。但见世有 勇敢之士,未尝无兼人之力。及观其艺,再叩其学,手不应心,语不合道者何也?是不得个中 真传故也。所谓真传者、名虽曰武,实贵乎和。和者,智与勇顺成自然之谓也,岂近世之捉拿 勾打,闪展封闭,逞其跳跃,悦人耳目者可比耶?其意拳大要,不外阴阳五行,起落进退,动静 虚实。而其妙,尤须六合。六合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 与胯合。苟能日将月就,智无不圆,勇无不生,得乎和之理,会乎和之精,自然能去能就,能弱 能强,能进能退,能柔能冈「不动如山岳,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足如太仓,浩渺如沧海, 炫耀如三光。以此视近世演武者,异乎不异乎,同乎不同乎,学者可不辩欤?以是为序。
时在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山西昭余戴龙邦书于河南洛阳马公书室.
浏览6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