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青翻子与戳脚翻子是同宗一脉。其历史源流、功法特点和博 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笔者已在金盾出版社出版的《“北腿”代表拳 种一戳脚拳法》一书中作了初步探讨,这里再谈谈与燕青翻子 相关的一些问题。

一、燕青翻子名称及沿革

燕青翻子古称“罗汉拳”,又称“十八翻”、“十八技”或“十 八腿”,是戳脚翻子门派的经典套路,在武林中享有“燕青翻子拳 中王”的美誉。

燕青翻子始创于何人何时,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因未有足够 的史料佐证,其脉络还不十分清楚。据武林相传,燕青翻子大约 是“始于宋,盛于明,辉煌于清”。在宋代,武林分有十大门户(十 大拳种),即洪、留、枝、捋、磨、弹、查、炮、花、龙。其中的 “枝”就是“枝子拳”,又叫“九枝子”,即后来的“戳脚”或“翻 子”。燕青翻子是由枝子拳所衍生,“枝以生叶,根深叶茂”为其 理论基础。它的寓意是:人体如同一棵大树,腿法如同大树之根, 其他技击手段如同大树的枝或叶,以腿法为根,其他手法与之相 配合,是为“根深叶茂”。正因这样,燕青翻子后来发展成为一个 庞大的翻子体系。另据传,翻子拳是由宋代周同所创,后传至卢 俊义。卢俊义的真传弟子是梁山好汉浪子燕青,燕青从师卢俊义 学拳时威名远扬,卢俊义便以燕青的名字给拳法命名,即为“燕 青翻子”。所以有人将其称为“水浒门”。这种说法可信程度如何, 有待探讨,姑且不论,但“燕青翻子”这一名称流传下来了则是事实。

明代,翻子拳已有相当大的影响,逐步走向成熟,尤其是有 关武术方面的著作、专论比较多——这也标志着翻子拳流行的 盛况。系统著作诸如:古拳谱《温家教育术》、《技术理论》、《功 法秘钥》、《艺术名言》,以及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的《纪效 新书》等;专论有《步法说明》、《戳脚拳论》、《练拳秘钥》、《腿 有八法说》、《拳打八法说》、《内外五行说》、《内外六合说》、《交 手要诀》等等。其中,《温家教育术》可以说是戳脚翻子门派的 拳经。温家的许多拳术理论如“六合说论”、“拳打八法”、“四 梢说论”、“三尖比论”、“脚说”、“腿说论”、“内外五行论”等, 都与翻子拳十分相似,由此可以看出翻子拳与温家拳的密切关 系,古代亦称“温家古谱燕青艺”,所以也可以说,翻子拳就是 温家拳的一脉。

到了清代嘉庆至光绪年间,翻子拳发展到了辉煌阶段,尤其在 华北地区广为流传。在河北饶阳翻子拳曾一时鼎盛,后来有些势 衰。与之相邻的蠡县,将翻子拳形成体系,世代相传,推向了全 国。当年蠡县翻子拳分三支:有以刘观澜三兄弟为代表的刘氏一 支,有以王老枝为代表的王氏一支;有以魏昌义、魏赞魁叔侄二 人为代表的魏氏一支。这三支,有多代传人,名家辈出,影响很 大,对翻子拳在全国的流传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 尤其是号称“铁腿”的翻子拳大师魏赞魁,武艺高强,曾随清兵、 义和团参与抗击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战斗,在双方混战肉搏时,敌 人的洋兵器不能发挥威力,魏赞魁凭一身武艺,手持一把牛头月 镗,三进三出,击毙敌军士兵数十人,救出八名战友,力保主将 李秉衡冲出重围。他因作战勇敢,立了战功,受到清室嘉奖,赏 六品顶戴花翎,并封他所练的翻子拳为“御翻子”。北京一脉所练 的翻子拳,就是从魏氏“御翻子”传过来的。

二、吴斌楼与燕青翻子

吴斌楼是清代“御翻子”魏赞魁的真传弟子,是北京燕青翻子 的开拓者,著名武术家,在武林中被公认为一代宗师,对武术事 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斌楼(1899-1977),字春,学名吴学海,祖籍河北蠡县。自 6岁开始就拜师于“铁腿”魏赞魁,学习戳脚翻子数十年,并得到 魏赞魁的叔叔魏昌义的亲授指点,深得其术。

1924年,吴大师凭武艺立足北京。20世纪30年代,独自创办 了“艺林国术研究社”,并开始收徒传艺,教武育人,使戳脚翻子 拳在北京扎根,后来形成了与河北、东北三足鼎立的北京翻子拳 流派。4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30年间,吴大师在从事武术研究、 以教拳为主业的实践中,十分重视对传统拳谱的发掘整理工作,据 初步统计,他整理的资料有20多万字,是一大笔財富。同时,他 还提出了“武术应是技术、医术、艺术三术并重”的独到见解,这 在发展中华武术理论上是一大建树。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他与湖北姚志广先生一起成功地抢救了 面临失传的燕青翻子。在70多年前(不确考),燕青翻子在戳脚翻 子的发源地河北曾一度面临失传,数代拳师仅有老谱却无人会练, 自然也难以流传。直到1935年,吴斌楼去南京参加“民国六届运 动会”时,遇见湖北大师级武术选手戳脚翻子传人姚振芳之后代 姚志广先生,他二人在参赛之余,合计了如何抢救燕青翻子的问 题。当时,姚大师只会一趟燕青翻子,却无古谱;而吴大师有古 谱却没有练过——有可能当年魏赞魁在向他传授戳脚翻子时将燕 青翻子拳法遗漏了,只传了古谱。吴斌楼便拿出古谱与姚大师一 起切磋,终于将燕青翻子十八趙套路整理出来,前八趙为八大开, 后十趙为一条龙,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戳脚翻子门派拳术的内容。这 一重大贡献,对后来翮子拳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吴斌楼在北京传武授徒,据初步统计共培养了500多名弟子, 其中不乏精通戳脚翻子拳的高手,有的从事武术专业,有的在国 内外有较高声望。但吴大师在北京燕青翻子的传授上却未能了却 他的心愿,这就是:对燕青翻子只传了前八趟八大开和后十趟一 条龙的前两趟就仙逝了,还余一条龙的后八趟没有传下来。笔者 是吴斌楼大师的真传弟子之一,再续燕青翻子的责任,自然落在 了我辈肩上。根据先师生前亲授和20多年从事武术研究的成果及 教学经验,对照吴先师遗留下来的拳谱和家藏老谱,将燕青翻子 一条龙的后八趟拳术套路整理出来,又进一步完善了燕青翻子十 八趟套路和拳理技法等内容。这就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北腿” 拳中王——燕青翻子》〉一书,也是对吴斌楼先师的一种纪念。

三、燕青翻子的突出特点

燕青翻子分十八趟连环套路,前八趙八大开套路较长,每 趟动作都在50个左右,注重于身法、步法的训练,要求身步相 随;后十趟一条龙套路较短,每趟动作都在30个左右,注重于 手法、腿法的训练,在充实手法、腿法的同时,又特别突出了 吸腰、滚身、肩打、胯撞部位的挤靠打法的训练。另外还内含 了许多明打和暗打,明打是搏手,暗打是摔,其特点是连打带 摔。从而构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拳术体系和训练方法,特点突 出,风格鲜明。

燕青翻子套路舒展大方,严谨连贯,结构合理,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燕青翻子属长拳风格,套路长短适中,环环相扣,连接 有序,变化无穷。它的套路设计及各招各势的演练,都是以人体 结构及生理特征为依据的,都是符合人体的自然规律的。比如翻 子拳理功法中的“内外六合说”,就“说”到了拳法如何符合人体 自然规律的精妙处。内六合是指:“脑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 气合,气与力合,力与筋合,筋与血合”。外六合是指:“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肘手一 伸,即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脚一动,腰催胯,胯催膝,膝催 脚。肩背肘手在上,腰胯膝脚在下,肘膝要对,肩胯要正,背腰 要活。这种“合”,内外相关,互相作用,是科学的,合理的。如 果违背人体自然规律乱练,就会有损人体健康,拳术也就变成妖 术了。

燕青翻子内外兼修,攻防结合,突出体现了 “内壮外勇”。燕青翻子讲究内练意气、外练形力,要求内练与外练相结合,达到 内壮外勇,攻防有力,这是本拳术之根本。内练不是为了直接技 击,而是强调固本,为技击提供能量。内练的内容很多,如马步 桩功、虎步桩功、扑步桩功、丁步桩功、站桩功、脑意功、呼吸三 步功、内外五行法(见金盾出版社出版的《“北腿”代表拳种一 戳脚拳法》)等。拳诗云:“精养灵根气养神,练功养气见天真。丹 田养成长命宝,万两黄金莫与人”。这就是戳脚翮子拳对内练作用 的总概括。外练主要是指单势招法基本功和十八趙燕青翻子连环 套路的练习,在练拳或技击时,要求手法、眼法、身法、步法、腿 法全面配合,精通整套拳法。内练与外练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尤 其是初学者要首先学习内外兼修的拳理功法,在此基础上,才能 有效地逐步掌握内外练的动作要领。

燕育翻子博大精深,科学实用,突出体现了“三术并重'吴 斌楼先师曾提出:“武术应是技术、医术、艺术三术并重”。这既是 对翻子拳实用价值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未来武术事业发展的厚望。 这里说的“技术”,是指武术演练、竞赛和实战中的搏击技法。具 体到燕青翻子,主要体现在它的单式招法和十八趟连环套路中,技 术精湛,炉火纯青,号称“燕青翻子拳中王”。这里说的“医术”, 是指武术有强身健体之功能,即所谓“经常练武术,不用去药铺”。 通过习练燕青翮子,内壮五脏,外强身躯和四肢,是最佳的体疗 保健。这里说的“艺术”,是指武术本身的可观赏性。燕青翻子的 造型,一招一式的动作,都非常之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韵味,它可以单独表演或集体表演,也可将其融入到杂技、舞蹈等 形体艺术领域,使其锦上添花,增加美感。总之,“三术并重”的 理念是很有意义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定会在武术等多领域产 生深远影响。武术越发展,“三术并重”之功能就会越明显。

浏览2,51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