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式撒鸡翼雄鸡有性.

向右转体空胸弹起,右腿弓,左腿挺,脚跟离地, 膝挺、腰挺、颈挺;同时右肘向右顶出,左掌扣掌、意 在劳宫穴向左下方按压而出,目视右肘前。顶肘时弹 发劲要足,“力足发而筋与骨,骨中出硬筋须随”。然 后右脚跟碾步向右转体,上左脚,再上右腿正扣,右 腿屈膝成右麒麟步;同时上肢做梅花团绣动作,目顾 右肘视右前方。然后向左转体180°,左脚原地抬膝 望怀,两掌右上、左下展开,掰膝上步、屈膝、半蹲 成反扣,面部朝圆心方向;同时左掌掌心朝下,圆臂 压在左下方,右掌在胸前作展状,掌心朝前,接着紧 背、垂肩、扣掌、实腹,发劲于两掌。随即(像雄鸡见 母鸡时翅膀一支高一支低,绕圈而走)屈膝、摆步、走 逆时针圈,四步一圈。整体动作要身形走圆,步转、手 随、带躯。(图 4-74~4-78)

图片140

第十四式鸡相斗嘴啄足蹬 继续走大圈。眼随意转,左掌叠在右掌背上,翻转 掌心朝下,两掌叠掌一啄一啄插出两掌,上肢动作与走 圈协调。然后交换两掌位置,翻掌回收,继续插两掌, 接着上左脚,收腹、松胯、长腰,右脚提膝望怀向前正 蹬腿,重心压前,.屈膝直接踩下,后脚跟上半步成右麒 麟步,两掌叠掌,随即起根催梢,意在指尖插出。接着 两掌回缩于头前,右脚右碾,收胯、拔背,左脚提膝望 怀向前正蹬腿。收回落在右脚后,两掌体前交叉,左扭 腰成左麒麟步横门,左掌圆臂向左后削掌,目视左掌, 右掌贴右腰。然后右转体上扣右脚,两掌沿子午线交叉 于胸腹前,托、翻、旋右掌高于头,掌心朝上,同时压、 按、旋左掌于小腹前,掌心朝下,二目冲视右掌心。屈 膝、摆步顺时针走圈,走圈时两掌不断地反方向圆摩, 充气于腰,以意导气,以气化力,像斗胜的公鸡的昂首 阔步。掌形为龙爪掌,身有坐劲与顶劲。(图4-79~4-86)第十五式翻龙身摇头摆尾 到起势处扣左脚,敛臀、沉胯,右脚合膝、实步; 同时两掌做抱托球状右掌与头同高,目顾两掌,肘有合 抱力,向左扭腰,然后右拧腰,意为带球右转。上右脚, 再上左脚,同时左掌掌心朝上,向右腋下划弧,右掌过 头后经左肩上方再向右划弧回转,然后再走两步,两掌 随身拧转、下旋转前,成四步一圈,两掌与身体步法协 调,眼随意转,身形走圆。然后上左脚,再上右脚同时 屈膝半蹲,以步带躯,以躯带掌,右掌旋插至裆前,左 掌旋抬至右肩前仰掌。然后上右脚屈膝、半蹲成右弓步, 右掌挑掌划弧向右侧,掌心翻扭朝右,高过肩,身有靠 劲,同时左掌按压至裆前扣掌,掌心朝下,以意导气,以 气化力,摇肩、晃膀,力达劳宫,二目冲视右掌。接着 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反向重复此动作,左掌撩向左,右 掌经头前下按至裆前,目视左前方,自然呼吸,意气绵 绵、鼓荡,腰带真气充盈。然后右扭腰,右脚经左脚跟 外侧后撤,脚趾实地成交叉步;同时,左掌过左肩从左 腋下抄出,眼随左掌。接着左步经右脚前后撤,左脚屈 膝实地成马步;右掌过右肩从右腋下抄出,眼随右掌,同 时左掌圆弧、伸缩、摆动,掌心朝下。随即右掌圆弧伸 缩、摆动,掌心朝下,目视左掌,左掌扣掌发劲。再目视 右掌,右掌扣掌发劲,随后两掌发劲,目视右前方。身要 活,动要捷,步要稳,胸要空,发劲时注意先左右后整体。 然后撒右脚,目视左掌,左掌过左肩从左腋下抄出......如此重复两次。歌曰:力足发而筋与骨,骨中出硬筋须随。 足跟大筋通脑脊,紧背空胸心力合。(图4-87~4-1〇1)

图片142 图片143 图片144 图片141

倒掰右步,右掌穿出,左掌跟进,目视右掌,两掌向 右伸托而起,拔背成右翻臂。然后上左脚摆步,同时两 掌交叉,左掌穿出右掌回收,转体向左伸托、拔背而 起,目视左掌,成左翻臂。随即上右脚,沉身、圆弧、 翻掌、后缩,紧背前探成左龙探爪,二目冲视左掌虎 口,屈膝再走四步成八步一圈。(图4-102~4-107)

第十七式追滚球猛卿狂舞 走到另一圈上方时,这时右脚在前,上左脚屈 膝、沉胯、扣步,随即左拧腰、沉身将左掌划向左下 方,右掌在胸腹前掌心朝前,意在劳宫,目视前方,作 滚球状。接着转体面向右上方,右脚经左脚跟内侧上 步,再上左脚,两掌随步法前进。随即上右脚屈膝、沉 胯、正扣右拧腰沉身,将右掌划向右下方,左掌在胸 腹前掌心朝前。接着转体面向左上方,左脚经右脚内 侧上步,再上右脚,两掌随步法跟进。如此向右走三 步,两掌转向右侧,步法向左上方走三步,再两掌转 向左边,步法向右上方走三步,两掌转向右侧,向左 上方走三步,松胯、屈膝、摆扣步,S形走弧,共计 十二步,歌曰:步动手随倒步掰,上步合膝扣掌伸。矮 身换步腰着力,紧背圆身掌跟进。(图4-108〜4-113)

图片145 图片146 图片147

第十八式.狮粘球雄狮张口 接上式。右脚活步屈膝半蹲成马裆,两掌掌心朝 下,随即摇肩、晃膀、圆臂,掌心按摩,两臂一圈圈 在身体两侧似粘带球势划弧,同时马步后撤,退到起 势处时的圆弧左侧,静步,圆背、敛臀、实腹,以膀 带掌、圆臂,如粘球圆摩在腹前。然后在圈上掰膝上 左步;同时左肘外推,左掌托起在胸前,指向圆心方向,右掌俯掌在头前,两臂于胸前成圆弧;头领气沉, 意在劳宫;目顾左掌心平视圆心方向。这一动作称为 左狮子张口。撤左步,经右脚内侧在圈上落步,左转 体,右脚经左脚内侧在圈上掰膝上步;同时以腰胸力 带动两掌交换位置,右肘外推,右掌托起在胸前,指 向圆心方向,左掌俯掌在头前,两臂与胸成圆弧;头领气沉,意在两掌劳宫;目顾右掌心,平视圆心方向, 这一动作称为右狮子张口。 接着屈膝、摆步、走圈。掌 型为龙爪掌。歌曰:平步捷 退胯须松,掌欲粘带膀先 动。退到静步根实时,敛臀

第十九式狮托球上下翻滚 到起势处,上右脚屈膝静步;同时左扭腰,两掌 合肘变张口为托抱,目顾两掌,左掌与头顶同高,右 掌与鼻同高。然后右转体上左脚;同时两掌随身体旋 转,左掌至胸前,右掌至头前,且高过头托抱,目顾 两掌。随即上右脚半蹲,两掌下旋拧转,左掌在右腰 仰掌,右掌拧臂翻仰在身体的右前,目视右掌,随即 屈膝上左脚,继续拧转,重心右移,然后上右脚,再 上左脚成脚尖外摆,随即右掌从右腋下与左掌同时仰 掌向前、向上托伸而起,松胯,长腰、拨背,目随右 掌。然后沉肩、翻掌,膀带掌动,两掌摩圈开合,身 体下沉屈膝全蹲成歇步。然后左掌经左腋下向后背擦 背而出向后伸展,右掌回收至左肩前,目视左掌。身 体向右转正,带动两掌扣掌向前扫拨,掌形为龙爪掌, 然后整体蹦起,向前踏步,屈膝成交叉步;同时两掌 重叠,圆弧后缩翻转,掌心朝前,左掌在前,紧背、扣 齿、沉肩、实腹、扣掌推撞而出,目视两掌。身形走 圆。动作过程的意念为,两掌如抱托球拧转,接着上 托,再下按到地,再运球到身体左侧,再将球带回身 前,撩起,追上推出。要求眼随意转,意与气合,气 与力合。(图 4一 122~4—132)图片152 图片153 图片154 图片155 图片156 图片148 图片149 图片150 图片151

第二十式龙探爪牵摘金印 活步向右转体,左掌在上,右掌在下成叶底藏 花。随即倒步上右脚,同时右掌穿出,左掌随之,两 掌向右托起,目视右掌。上左脚,同时左掌穿出,右 掌收回,两掌向左托起。随即上右脚,两掌圆弧后缩、 翻掌、紧背、垂肩、扣掌、伸探,目视虎口,成左龙 探爪,头领气沉屈膝走圈到起势处右侧圈上。再向圈 内反扣左脚,同时右掌穿出在前,两掌仰掌托起,目 视右掌。随即上右脚,沉肩、实腹、翻掌、牵扯成拳, 目视右拳。然后左转体上右脚反扣,同时左掌穿出在 前,两掌仰掌拔背托起,目视左掌。随即上左脚,沉 肩、实腹、翻掌、牵扯成拳,目视左拳。

第二十一式起动静惊猴躲闪 两脚轻灵跃起后撤,同时两掌做架、拍、压、裆, 目顾两掌。在身前左掌做两个回环,右掌做一个回环。 静步时右腿半蹲,左脚尖虚点成虚步,面向圆心方向, 左掌在下于左膝上弯腕垂指,右掌在额前搭掌如棚停 下。停势时面部肌肉与眼神如猴子探路,视向圆心方 向。掌型习腕、垂指为猴爪掌。(图4-140~4-142)

 

第二十二式使猴爪白猿托桃 在圈上撤左脚收腹、拔背站起,抬右膝望怀;同 时两掌回收在胸前,右掌在前,掌背朝圆心,起根催 梢两掌爪向圆心方向弹指,目视两掌指,劲透指禎。然 后右脚踏实,上左脚;同时两掌向身体两侧划弧,经 腰部向胸前合腕,肘里扣,两掌扣掌张开成龙爪掌托 起,目顾左掌转视圆心方向。随即屈膝上右脚,脊背 圆、力催身,两掌有托抱之 劲。然后撤右脚,右转体,屈 膝上左脚,两掌掌型不变,

再撤左脚,左转体,两掌掌 型不变,身形走圆,视圆心 方向,屈膝顺时针走圈。注 意:掌有托劲,指有挣劲,肘 有裹劲,身有坐劲加顶劲。

穿林走到起势处的右方圈上 时,右脚抬膝后向圆心方向 插步,左腿全蹲成仆步;同 时两掌成牛舌掌,右掌向右 抄出,左掌经头前按至裆 前。然后右腿半蹲成右弓 ®4 - 148 步,右掌撩起,左掌扣掌、后

按、展臂,目视右掌,右拧腰,右臂沉肩、坠肘、转 掌、靠臂成仰掌,力起左脚跟。然后左转体矮身,左 脚经右脚内踩侧向身体的左上方掰膝上步;同时左掌 经裆前过右腰成仰掌,右掌成俯掌经右肩,收于右腰 处,再上右脚,上左脚屈膝、沉胯、扣步,左拧腰矮 身。带动右掌向右下方划弧削掌,掌心朝下,目顾右 掌转视左掌;同时左掌穿出右肘下,向上、向左撩掌, 与下颌同高沉肩、实腹、坠肘,力起腰胯,臂带靠劲。

然后身体右转右脚经左脚踩内侧向右上方掰膝上步, 再上左脚,上右脚屈膝、沉脖、扣步右拧腰,同时左 掌从上往下,右掌从下往上,在胸前交叉划弧,左掌 心朝下,力在小鱼际停在身体左侧,与左腰同高,右 掌掌心朝上,手臂有靠劲,掌与下颌同高,目视右掌。 然后重复此式。这一动作称燕子穿林,屈膝步走S弧。 掌一前一后,或做其他动作不做规定,关键是走活,走 圆。在该套路中向左返回一个S弧即成。(图4- 149-4-156)

图片163 图片164 图片165 图片157 图片158 图片159 图片160 图片161 图片162

穿林盘树乃八卦掌技击之精华。先练宫桩,后在 八卦九宫桩中练,在柔过渡,刚落点,明于术,不拘 泥的思想指导下,抽身换影,掌如穿梭,见开防合,顾 盼中定,圆力旋转,起承转合,将八卦掌的招式练成自然,达到拳自无意识状态。形成无极八卦掌。
要以步带躯,像围树盘转,沉 胯屈膝走活。(图4-157〜4- 161)
条二十四式围树转燕子盘树 到起势处圈外时,上右脚成右弓步,左掌下按在 左胯侧,右掌仰掌向前穿出,力达指尖;目视右掌。 然后左脚经右脚踩内侧摆步上步;两掌在身前交叉, 随即左掌撩起在至左肩前,带靠劲,力达虎口,右掌收 回贴右腰;目视左掌。接着撤左脚,左转体,再右扦 腰,上右脚;同时右掌穿出 左肘下,力达指尖,左掌按至 右肘下;目视右掌,再上左 脚;同时左掌掌心向前下方 推撞而出,右掌收至右腰处 ;目视左掌。掌形为牛舌掌。

第二十五式如临敌扣钓推撞 碾步右转体,撤右脚,活步成炮台步。两掌成 龙爪掌,左掌转掌勾起,经左肩前插下再撩起至左胯 前,右掌转掌勾起沿右侧插下在右腰侧,目视左掌。 接着重心右移,左脚向前跨步、屈膝、站实,右脚在 仰身的同时扫扣底盘;同时左掌推拍而出,右掌拍 带而起,掌心朝后,目顾右掌。脊背圆、实腹、沉脖。 上肢动作与下肢动作协调一致。然后踏右脚收胯、震 脚,踢左脚,力在脚跟。上左脚,两掌回转左掌至胸 前,右掌至右脚右侧下方,再收右脚震脚,与左脚并 步半蹲成蹲步,沉胯震脚的同时,紧背、垂肩、敛臀、 实腹,两掌扣掌向前冲撞而出,左掌在胸前,右掌在 腹前;目视前方。(图4-162~4-166)

第二十六式横切掌金鸡展翅 左脚踏向圆心,两掌成牛舌掌掌心朝上,在胸腹 前十字交叉,左掌在里。再左转体,左脚前迈屈膝、半 蹲成左弓步;同时右掌转臂牵带,掌心朝外,高过头; 左掌横斫削,力达小鱼际,掌心朝下,与肩同高;目平 视左掌前。力起足跟,起根催梢力量到手。然后两掌经 腋下向身后插去,同时上左脚半蹲正扣于圈上,塌腰 成马裆,目视右下方,然后向左转体,左脚掰膝摆步,

沉肩、坠肘,两掌拧翻向胸 前两侧托起,十指挣出,略 高于肩。上右脚屈膝摆步走 圈,同时合肘,意在小鱼际 及肘,掌心朝上,两手前臂 像鸡翅,有拍打之劲。左掌 指向圆心方向。目视圆心方 向。(图 4一167~4—171)

图片171 图片172 图片166 图片167 图片168 图片169 图片170

第二十七式贴心肘炮捶龙爪 到起势处右脚在前时,左脚向圆内掰膝上步,再 向圆心上右脚两腿屈膝半蹲圆裆成马步;同时左掌过 裆下经腹前成圆弧在胸前,右手由上而下经身前握拳 落于右腰处,向右拔背扭腰,目视右前方。随即紧背、 垂肩、实腹,左扭腰,将右肘撞出压击左掌,目视右 肘前方。然后右转身成右弓步,右拳变掌反盖,左掌 指贴于右肘下。接着收右脚,两掌向前翻掌成拳,拳 心向上于腹前,右仰拳在前,目视前方,随即抬右腿 屈膝松胯向前踩下,左脚跟进平踩成炮台步;同时两 仰拳向前冲拳;目视前方。然后上左脚成左弓步,两 拳变龙爪掌,左掌俯掌向前穿出、抓下,右掌翻掌拍 下丹田。随即右拧腰,右掌摩回右腰,再左回腰,左弓 步沉实;左掌上抬,向前伸按、弹,与肩同高,右掌 推、撞、按在大腿前;目视左掌虎口。然后向圈上上 左脚掰膝摆步;同时左掌在前,右掌指贴左肘边,向左穿托,两掌成左龙翻臂。再上右脚,两掌圆弧后缩 翻掌伸探成左龙探爪,紧背、扣齿、实腹,打击劲要 沉。然后向左转体掰膝上右脚;右掌在前,左掌指贴 右肘边,向右穿托成右龙翻臂。随即上左脚两掌圆弧 后缩、翻掌伸探成右龙探爪。然后交换两掌位置,紧 背、扣齿成左龙探爪,然后静住,十指挣出,右脚半 蹲成麒麟步,目视虎口,身形走圆,逆时针走圈。(图 4-172-4-182)

第二十八式挥熊臂双掌

指插

到起势圆上前方,向圈 内掰膝上左脚,再上右脚屈 滕半蹲正扣,左脚再向右脚 后后插成交叉步;同时两掌 由上而下向左划弧再向右上 方推出,左掌至右肩前,右 掌在右上方;目视右上方。然后左转体翻身,右脚在 左脚前虚点成高虚步;同时两掌成牛舌掌,右掌由上 而下再上指天,左掌由上而下插地;目视右掌颈挺、 腰挺、膝挺指挣顶,深呼吸。(图4-183~4-185)

图片173 图片174 图片175 图片176

第二十九式大劈盖炮台

桩沉

身体重心移至右脚,在 圈上上左脚屈膝,右脚合膝 跟进,脚趾虚点成中低盘左 麒麟步;同时右掌劈下至裆 前;左掌回起在右肩前;目 视右前方。然后移右脚经左 脚踩内侧掰膝摆步,再上扣左脚站起,随即向前跨踩 右脚,左脚跟进平踩成炮台步;同时两掌由牛舌掌变 为龙爪掌,左掌向右掌前方伸掌拍按而下,至右腰前 俯掌,右掌经身前沿子午线由下而上再下用掌背反盖 扎打于右肩前方,于肩同高;目视右掌。盖扎掌与踩 步同时,并且应充分放松拮抗肌,在紧背、扣齿、沉 身、敛臀、实腹起根催梢的作用下成浑元劲。(图4-

第三十式探龙爪燕翔鸡掸 撤右脚回圈上,右掌经左腰向右穿出与肩同高, 左掌仰掌划弧至右肘下,拔背托掌,目视右掌,成右 龙翻臂。然后上左脚,左掌穿出向左,指向圆心方向, 左臂前伸扣掌探出成左龙探爪,身形走圆,目视虎口。 屈膝逆时针走圈,两掌经胸前交叉由上而下再打开成 一字俯掌,两掌劳宫暗含蓄劲。到起势处,上扣右脚, 收左脚,徐徐下沉两胯屈膝成蹲步;同时两掌在身体 左右两侧松肩、松肘、松掌,旋转而下,空胸虚无,随即 弹抖而起,劲透毛发。弹抖 发劲圈数越多越好,如鸡掸 掉身上的泥土。鸡掸劲是无 极八卦掌主要劲力之一,要 多单练,注意混沌虚空。(图 4-188-4-193)

第三十一式狮托球三盘

联动

两掌在胸前交叉,右掌 在下,然后右掌经左腰向右 穿出划弧,高过头成托,左掌 至右腋下仰托。随即抬左脚 右转体一周,左脚向左插出, 右脚全蹲成仆步;同时左掌经身前至裆下向左抄出, 右掌经左肩前向右划出。然后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同 时右掌向前、向左划平弧,至左腋下仰掌,左掌收回 腰部再沿身体右侧到左腋下经右掌上穿掌而出;目 视左掌。然后右转体原地成右仆步;同时右掌向右抄 出,左掌经右肩前向左划出,两掌成一字型;目视右 掌。(图 4—194~4-197)

第三十二式有化无连环掌成 右腿屈膝成右弓步,同时右掌撩起,右掌高左掌 低,两掌成一字型。接着左掌经裆前向右划弧,两掌 沉肩、坠肘、合肘向右托出,左腿挺挣,意在两掌劳 宫与小鱼际,目视前方。然后退右步,收左脚,在起 势原位收胯站立,两脚距离与肩同宽,面朝圆心方向; 同时两掌经两腰,再从身体两侧徐徐向上举托,意在劳宫,凝调中和,吸气、拔背,长腰、长膀,气随意 行,十指挣出。两掌至头前上方十指相对,掌心朝下, 沉肩、坠肘,稳稳下按;两腿屈膝、半蹲成蹲步。气 定神闲,呼气、实腹、敛臀、圆裆,气沉丹田,下达 照海穴及脚十趾,脚心空、涌泉抱气。接着两掌自然 垂回身体两侧,随后安舒立起还原。(图4-198~4 — 204)

图片185 图片186 图片187 图片188 图片177 图片178 图片179 图片180 图片181 图片182 图片183 图片184

本套路运动形式为变架,活架。形为意用,以意 带形。气以直养,劲为曲蓄,刚柔并济,内外合一, 势如行云流水,明于术,不拘泥。

第五章庭道图学说及无极八卦连环掌絡漫淡其殄兮,将上而求索

第一节庭道图学说之确立

《周易》说:“昔圣人之作易也,变化于阴阳而立卦, 发挥于刚柔而生爻,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又说“昔圣 人之作易也,将顺生命之理以立天道”。可见《周易》是 一部以八卦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研究生命现象来探 讨自然和社会现象,又通过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来促进人体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研究的著作。

《周易》八卦卦序对了解八卦中各卦构成,阴阳爻 的位次及变化的道理、规律。从而了解各卦涵义,以及 太极如何变为两仪、四象、八卦。即对了解八卦的功 能,结构和形态及其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请参 见第四章八卦方位图,伏羲八卦卦序图和周易三角 图。

现在从八卦方位图和八卦卦序图来解释八卦。八 卦卦序图其外为圆,圆内由两仪、四象、八卦构成一个 正方形,外圆内方以应河图圆方之数。这个正方形也 可画成三角形,即周易三角图,它是由无极而太极,太 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分为二,二 分为四,四分为八,一个尖向下,底朝上的具有不同层次的倒置三角形从阴阳的角度看,这个周易三角以 底上的中点与尖的连线——高,将周易三角分为以归 为主体的一个三角和以阴为主体的一个三角,这条高 就是阴阳转化的分界线。

再看《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名及其含义、六十H 卦按严谨的顺序排列,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六十四 卦是最早的人体功能结构模型,并把人体的生命现象 放在学说的最高层次,体现了人为万物之灵和天人相 应的思想:同时也说明了整个物质世界由低级到高 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但这一过程是有序的、 统一的、整体的、有层次性的,其变化的基本动力在 于阴阳的“相摩”“相推” “刚柔相错”,它是由一个规 律性的指挥系统来促成。

从数学的角度看周易三角,将八卦的排列设为 设M=2,则它包含着2f、2:、2' 2、……21,以至 无穷的排列组合。宇宙间的所有物质都是有规律的运 动着,静止只是相对而言,运转这个周易三角,则是 一个锥体,一个立体坐标,周易三角的高,就是轴线, 或称为分界线,是无形无象而充满物质和能量的无极 之线。

把八告卜与脏腑经络相联系:《周易太极贯真集》说 “任督二脉即人身之乾坤”“督任二脉乃人体天地定 位,肺脾大肠胃乃人身山泽通气,心肾小肠膀胱乃人 身水火不相射,心包三焦肝胆乃人身风雷相薄,人与造化相符如此”。八卦学说中以乾、坤二卦为父母, 衍生其余六卦,即由督、任脉统率的手足六条经脉,这 就说明乾为阳脉之统,在人体为督脉,坤为阴脉之统, 在人体为任脉,画成图像即为太极图®。据此图可 以看出上为天,下为地,上为阳,下为阴,天地交媾, 阴阳合抱,即生人,人又称黄,黄居天地之中成为阴 阳的分界线。在太极图中还可以看出,阴动黄动,阳 动黄动,阴阳静黄亦静,同理黄动阴动,黄动阳动,黄 静阴阳亦静。

无极八卦掌是武术,无极天地黄内外合一练功图 (庭道图)是无极八卦掌的练功理论依据,所以它研究的对象是万物之灵 人,旨在不断地挖掘人的潜力或潜能。《易经•系辞下》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 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 之。”因此,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 在人体以督脉为阳,任脉为阴,阴阳的分界线称为黄, 是人生成的元基。它不属于阴阳,它是人的概念。武 术的基本概念是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人 身体中有居精之府、居气之府、居神之府。府者庭也。 精、气、神是阴阳含抱所得,它可行走在阴阳属性的 经脉,但有阴阳属性的经脉不是气、精、神的藏府。因 此这个藏府在黄的线上,所以,这条将任、督二脉分 成前后分界线的经脉叫黄庭经。“立人之道曰仁与 义”,所以黄庭经中正而直。“兼三才而两之”,故黄庭

经的统驭地位可以确立。无极八卦掌练功中统领全身 的经脉是黄庭经,总指挥是人的大脑,即上圈居神之 府。练习无极八卦掌,运动九节,力达四梢,就自然 会产生黄庭经与全身经脉联络系统,即中圈——藏气 之府——起根催梢;下圈一藏精之府一腰如轴 立——扭翻走转,保证了身形走圆。

武术家对内练精、气、神都十分重视。无极天地 黄内外合一练功图学说的行庭功法就是直接对精、 气、神的内修,同时重视坎、离二卦,坎离二卦分属 肾水心火。对心火肾水进行功能的锻炼,是离卦中 阳中之阴下行,坎卦中阴中之阳上升,上下交泰,由 坎离而返乾坤,由后天而返先天。在后天卦位图中,是 离上坎下,而通过坎离交媾,则变成乾上坤下,天地 定位,返本还原,并佑以有形的锻炼,能动地把人体 生命推到更高层次。发挥人体先天的潜力。可见无极 天地黄内外合一练功图中的三个环圈的重要性与关键 性。

无极指的是万物造化的原始,它充满能量和物质: 有极的转化起点是无极,有极是无极的周而复始。无 极是有极的转化起点,无极是有极的周而复始。阴极 转化为阳,阳极转化为阴,因此,在人体是无私无义利 益万物的概念,她排除自我而以整体为自我,是一股 天地间的正气。宋代诗人陆游写道:“身外浮名小,胸中 浩气全。此身我自制,造物本无权。”诗人虽历尽坎坷,而能健康长寿。这是无极境界。“恬澹虚无”,恬,静 也:澹,安也:虚无则是没有杂念的意思。这是一种 宁静淡泊的精神调整,以致“真气从之,病安往来”, 进一步提高身心的平衡能力。

武术家对外练筋、骨、皮也十分重视。筋、骨、皮 的练功始终围绕一个“打”宇。一是增强自身的抗打 击能力;二是要增强打击对方的能力,通常称之为“硬 功”。“硬功”是以锻炼人之肌肤坚辆,筋骨强劲,内脏 壮实的一种武功。在练功过程中精神爽慧,筋脉顺达, 有气充于皮下,或感到有气充实腠理,使肌肉舒展,肌 群协调,内脏壮实。这是人体卫气的作用。《灵枢•卫 气》说:“其浮气不循经者,为卫气。”《灵枢•营卫生 会》说“卫在脉外”“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素 问.五脏生成》云:“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 三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灵枢•本脏》 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 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 矣。”《灵枢:卫气行》云:“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 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端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 手小阳,注小指次指间,......其散者,从耳下经手阳明入大指间,入掌中。”这说明卫气是弥散运行在经脉之 外,而遍及周身。它也是外练筋、骨、皮硬功的练功 依据。而《庭道图》学说就是以内经卫气理论作为外 练的理论基础。《内经》记载:“黄帝问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歧伯对曰:‘营出于中焦,卫 出于下焦。’”《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 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我们 再对照庭道图学说:因卫气属阳,故卫根于下焦,养 于中焦,发于上焦。就是说,在上圈主宰下,起下圈, 动中圈,卫气就能起根催梢,直达击点。一惊一动,卫 气就能直达四肢百骸在《庭道图》学说的指导下,无 极八卦掌通过排打功、身形走圆的盘树穿林击打实 物,辅以行庭内修的筋骨皮硬功,来增强抗打击能力 和打击对方的能力

无极天地黄内外合一练功图(庭道图)学说合天地 造化之精而生黄,黄又统驭阴阳而改造自我,产生天黄 合一,地黄合一,内外合一的行庭功法。通过环圈,联 络经、脉。周而复始,易变无止无垠

第二节庭道图学说将人体生命推到更高层次

无极天地黄内外合一庭道图学说是人体内部的整 体观。首先,它强调了形神统一。形是人体组织,包 括这些器官的功能(即藏象)。神则是人的精神思维活 动,由喜、怒、忧、思、悲、恐、惊和意志、思虑、智 等组成。神生于形。“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 思、忧、恐。”“形具神生,好、恶、喜、怒、哀、乐、 藏焉”。就是说明精神思维活动产生于形体,不能单独 存在。《大学》指出:“欲修其自身,先正其心;欲正 其心者,先诚其意。”这就说明了神对形的影响。“物 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指出了形、神的相互影响关 系。庭道图学说强调了形、神的统一协调,是健康长 寿的法宝。古人云“心全于中,形全于外”就能“耳 目聪明,筋伸而骨强”。“形与神倶”则能“尽终其天 年,度百岁乃去”。

庭道图学说的整体观,同时指出了形的统一。这个 整体的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 “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并通过精 气、血、津、液的作用达到机体机能的统一活动,反 映出人体组织器官的统一。就是说将弥散运行在经脉 之外,而遍及全身的卫气,在上圈神的指挥下,起下 圈,动中圈,卫气则可直达击点。可见整体可以调节局部庭道图学说还指出了神的统一。精神思维活动所 带动的练功活动,统由上圈心神所主。《灵枢•本神} 载“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 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素问• 灵兰秘典》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 正之官,决断出焉庭道图学说以上圈心神,调动黄 合督脉起阳经。黄合任脉下阴经,通过中圈、下圈联 系一统。说明了情志与精神思维活动分而不分,不分 而分,又都由心神所主的辩证统一关系

浏览93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