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功法的训练有站功、行功、坐功、卧功,就是说,站着练、 走着练、坐着练、卧着练全都可以。手法的练习方法也很多,各种不 同的捏拿方法,施术操作时要有所选择,在练功方法上也各有所重。
治疗疾病还要善于掌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只有从辨证论治整体 观念出发,针对病变的具体情况,或从局部进行治疗,或从整体进行 治疗,或局部与整体兼治,才能避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 面性。
局部治疗一般是指针对局部症状进行治疗。如:口禁取地仓、颊 车穴施治,鼻塞取迎香、巨髎穴施治等。局部治疗不仅有利于解除局 部症状,而且也有利于全身性病症的改善。
整体治疗一般是指对某一种疾病的原因进行治疗。例如,肝阳上亢的眩晕症,取太冲、照海穴施治,以补肾平肝,肝风平熄则头晕目 眩等症可愈;又如风寒外束的感冒头疼,取合谷、外关穴用重手法施 治以发汗解表,表邪得解则头痛恶寒等症可除。
局部与整体兼治,即重视原因治疗,又重视症状治疗,将两者有 机地结合起来则有利于提高疗效。例如脾虚泄泻者,取天枢、足三里 穴以止泻,又取三阴交、脾俞穴以补脾等。
此外,捏拿应用于局部与整体的治疗时,应注意到某些部位的主 要治疗作用。有的部位只有治疗局部的作用,而有的部位不仅能治疗 局部病症,还能治疗全身疾病。例如,腹部捏拿可以治疗腹痛,大椎 穴可以治疗项背病痛,同时两者对全身疾病治疗都有主要作用。故捏 拿选择经脉部位、穴位正确,效果就明显。
捏拿手法的治疗作用取决于手法的性质和量,或被刺激部位和穴 位的特异性。这就是说,采用一定质和量的手法作用于不同部位或穴 位,所起到的作用不同,不同质和量的手法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因 此,捏拿的治疗作用并不完全体现在一种方法的质和量上。
捏拿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其基本治疗也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 据。《素问•至正要大论》中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 甚者顺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 燥者懦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 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归纳起 来,不外乎汗、散、泻、和、温、清、补、通八法。
一捏拿头部位八法
- 头部八方部位、穴位
- 头前额部位、穴位;(2)头前额左侧颞部位、穴位;(3) 头前额右侧颞部位、穴位;(4)头顶正中部位、穴位;(5)头顶正 中脑后脑户部位、穴位;(6)脑后脑户左侧部位、穴位;(7)脑后 脑户右侧部位、穴位;(8)脑户低下部位、穴位。
- 捏拿手指使用方法
用手指腹双对和相对用气、力、劲挤压体表部位、穴位,称之为 捏。单手捏法有二指捏、三指捏、五指捏;双手捏法有四指捏、六指 捏、十指捏;共有六种捏法。
【施术操作方法】二指捏法:用手大拇指指腹与食指指腹,或中 指指腹,两手指夹住体表部位、穴位,相对用气、力、劲挤压。三指 捏法:用手大拇指食指中指,用指腹夹住体表部位、穴位,相对用 气、力、劲挤压。五指捏法:用大拇指与其余四手指夹住体表部位、 穴位,相对用气、力、劲挤压。双手捏法与单手捏法相同,单手二指 双手四指,单手三指双手六指,单手五指双手十指。
【注意事项】用力要均勻而有节奏,不可呆滞,相对挤压施术操 作要循序进行。
【功 效】舒筋活络,行气活血,调和阴阳脏腑,扶助正气, 补益精气血。
【配合手法】捏拿、捏挤、捏捻、捏拉、捏扯、捏抓、捏拔、捏 拧、捏拨、捏掐、捏提、捏揪、捏摇。
【临床应用】捏法在临床上经常配合拿法,组成捏拿法,施术于 周身各部位及经络血脉穴位,经常治疗肢体和局部疼痛病症。
用手大拇指和食指或中指,以及其他手指指腹螺纹面着气、力、 劲,作对称性相对用气、力、劲,在一定部位、穴位上进行一紧一松 提捏动作,称之为拿法。
【施术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医者位于患者身旁施术操 作。如一手握住患肢部位远端,另一手掌将患肢拿握手中,垂肘悬 腕,手与患者施治部位贴实,快而急速地反复滑搓,滑而不浮,搓而 不滞,着气、力、劲要连贯。
【注意事项】在施术操作过程中,注意施气、力、劲的手掌,手 指不要与患者肢体相贴太紧,以免损伤皮肤。
【功 效】通络脉活经脉,调和脏腑气血,放松肌肉,缓解痉 挛,祛风散寒,分离粘连组织,开导闭塞部位和穴位,正骨复位,促 进新陈代谢。
【配合手法】拿揉、拿捏、拿抓、拿掐、拿提、拿弹、拿拨、拿 扯、拿抖、拿挤、拿颤法。
【临床应用】拿法的刺激性较强,常与其他手法配合使用,如治 疗头痛、颈项僵直、四肢关节及肌肉酸痛、胃肠功能紊乱等症。
笫六幸,氐八卦接摩功夫裡食八部八法
- 捏拿头部八方位及穴位
【主治】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血虚头痛、肝阳头痛、肾亏头 痛、气虚头痛、痰积头痛、疲血头痛、阴虚头痛、神虚头痛,及脑瘫 症、脑痿缩症、脑软化症、脑呆傻症、脑中风症、脑中风中脏、脑中 风中腑、脑血管意外症、脑外伤后遗症等。
【施术操作部位及方法】
- 捏拿头前额正中部位、鼻根上部位、目内眦部位、睛明、 印堂、神庭、上星、囟会穴。捏拿以上诸部位穴位,患者取正端坐 位,医者位于患者正前方身边,根据病的变化情况选用捏拿指法,如 用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六指、十指捏拿指法,施术操作用气、 力、劲,要适合患者的体质强弱、男性、女性、年老、幼儿及病的轻 重。以精、气、神施术于部位穴位经络血脉上。每部位、穴位施术操 作一分钟左右,以得气为度,患者感觉头部全身轻松愉快为宜。
- 捏拿头前额左侧颞部位,顶颞前斜线颔厌穴部位,颞前悬 厘穴、率谷穴部位,颞后线曲鬓穴部位。顶颞前斜线部位为运动区, 颞后线部位为感觉区,均在头顶部位,头侧部位。前者从头部经外穴 前神聪部位至颞部位胆经悬厘穴位引为斜线;后者从顶颞前斜线部位 之后一寸,经督脉百会穴至颞部位胆经曲鬂穴引为斜线。如顶旁一 线,顶旁二线,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直线长5寸(4.5厘米), 后者从督脉旁开2.25寸(6.75厘米)。由胆经正营部位向后引一直 线,长1.5寸(至承灵穴部位)。颞前线、颞后线均在头颞部位,前 者是从胆经额厌穴位至悬厘穴部位连的直线;后者是从胆经率谷穴部 位向下至曲鬂穴部位连的直线。
- 捏拿头前额右颞部位穴位,与头前额左颞部位、穴位相同,施术操作手法指法也与上部位相同。
- 捏拿头顶正中百会穴部位,患者取正端坐位,医者位于患 者身前部位、身后部位、身左部位、身右部位,变换方位施术操作。 根据病情轻重选用指法,头顶部常用五指捏拿,有五手指尖向头前方 部位捏拿,有五手指尖向头后部位捏拿,有五手指尖向左侧部位捏 拿,有五指指尖向右侧部位捏拿。使用四方位捏拿头顶部位,用力要 均匀有节律,以患者适宜为佳,用精、气、神要以意念施于部位穴位 上,以得气为度。患者感觉头脑轻松愉快为宜。
- 捏拿头枕骨正中部位、枕骨上旁线部位、枕骨左侧部位、 强间穴部位、脑户穴左侧部位、左耳上部位、左耳后部位、正中线部 位、通天穴部位,及络却、天冲、浮白、角孙、窍阴、瘈脉、完骨、 颅息诸部位穴位。捏拿以上诸部位穴位,施术操作时患者取正端坐, 医者位于患者身前位、身后位、身左位、身右位,选择适宜方位施 术,根据病情选择手法指法。施术操作时用气、力、劲要均匀有节 律,要适合患者身体,用精、气、神要以意念施于部位穴位上,以得 气为度。患者自觉头部全身轻松偷快为宜。
- 捏拿头枕骨上中部位、枕骨上旁线部位、枕骨右侧部位, 与头枕骨左侧部位穴位相同,施术操作指法手法亦相同。
- 捏拿脑后后顶部位、强间穴部位、脑户穴部位。捏拿以上 诸部位穴位,患者取正端坐位,医者位于患者身后方位,根据病情选 择手法、指法,施术操作时用气、力、劲要均匀有节律,要适合患者 身体。用精、气、神要以意念施于操作部位穴位上,以得气为度,患 者感觉轻松愉快为宜。
- 捏拿脑后下方部位、颈部位、椎体部位、风府穴部位、哑 门穴部位、大椎穴部位、左右两旁风池穴部位。捏拿以上诸部位穴 位,患者取正端坐位,医者位于患者身后方位,根据病情选择手法指 法,施术操作时用气、力、劲要均匀有节律,要适合患者身体,用 精、气、神要以意念施于操作部位穴位上,以得气为度,患者感觉轻 松愉快为宜。
【注意事项】施术操作时要气、力、劲贯注指腹上,精、气、 神要一意一念、一心一意,意念病人健康。
【作用效果】捏拿防病治病是通过手法来完成的。捏拿是一种 特定的技巧动作,也就是说,捏拿通过“手法”所产生的“气、力、 劲”,在病人体表特定部位或穴位上作功夫,这是捏拿的基本作用之 一。通过手法在病人体表所作的功夫,也可以转换成各种能量,传到 人体内,改变其有关系统的内部能量,这种能量的转换是捏拿手法的 第二个基本作用。捏拿手法接触病人体表时能以生物电和生物场的形 式发生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传递是捏拿手法的第三个基本作用。
4•捏拿手法施术操作的注意事项
捏拿在临床上作为外治手段,虽然对很多疾病都有尚佳的疗效, 但也可能由于施术不当等原因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因此,操作中必须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用手法操作时,诊室要保持清洁安静,医者精神要集中,全神贯 注,要做到手随心意活动,功夫从手中布出,不要左顾右盼,心意一 乱则功夫大失。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医者要经常修剪指甲,手上不得佩带戒指和其他装饰物品,以免 擦伤患者皮肤和影响治疗。两手要保持清洁、温暖。每治疗一个病人 之后,就要冲洗两手,捏拿巾要常洗常换,防止交叉感染。为了防止 擦伤皮肤,可以先涂些介质,然后进行手法操作。
运用手法力度是否得当,对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同时也是引起 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因此,手法用力大小应做到“三宜”,即“因人 而宜、因部位穴位而宜、因病情而宜”。如对老年、体弱者、妇女、儿 童手法要轻,对年轻体壮者,用力可重;不同部位穴位,手法力量也 应轻重有别,如捏拿颈部和腰部,在用力选择上,颈部用力强度要小, 腰部用力强度要大,否则会因用力不当造成不良后果。此外,在每一 次手法治疗及整个疗程中,手法强度要由小到大,循序进行。一般来 说,治疗开始时手法要温和,然后慢慢加强,直至最大强度。治疗结 束前再由最大强度慢慢减轻,直至最后停止,使患者有适应过程。
捏拿施术时,除根据病情安置好患者体位外,医者还要选择好适 当姿势。一个合理的位置、步态、姿势,有利于医者发布气、力、劲 和持久的操作力,由于操作时手法的更换,操作部位穴位改变以及医 者左右手操作的交替,原来的姿势就需调整,以利于操作顺序进行。
手法操作应依病情制定操作顺序,不可上下逆施、左右错行、马 虎大意、急躁粗暴。操作顺序,一般是自上而下、先左后右、由前至 后、先轻后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依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施术手法操作时间,要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及所使用手法来确 定,时间太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时间太长,又会引起不良反应。 一般以一次10 ~20分钟为宜,对内、妇科疾病可以增加到30分钟。 同时还要注意病变部位大小,大部位时间应长,小部位时间应短。对 于小儿,要根据小儿皮肤反应来定,以捏拿后皮肤发红为度,每个部 位穴位大约操作半分钟左右,全身治疗时间大约15 ~ 25分钟为宜。
以上六大注意事项,适用于所有按摩捏拿功夫,不再赞述。
二捏拿颈项肩部位八法
- 颈、项、肩、肩解、肩胛等部位上经络、血脉、穴 位的分布
《灵枢•忧恚无言》中说:“咽喉者,水谷之道路也”。古来咽、 喉常不分,又单称“咽”为食道通称,简称“胃系”,而“嗌”多 指咽的上段。分布于咽的经脉是:①手太阳经循咽;②手少阴经支者 上挟咽;③足少阳经别上挟咽;④足阳明经挟咽之经脉,足阳明经别 上循咽;⑤足太阴之脉经嗌,足太阴经别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 于咽;⑥任脉至咽喉;⑦督脉人喉。
《灵枢•忧恚无言》中说:“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喉咙 包括喉头与气管,古又称肺系,即连接于肺的组织;颃颡又称呖颡, 即指咽喉上部。分布于喉咙的经脉是:①足阳明胃经循喉咙;②足少 阴经循喉咙;③手少阴经别上走喉咙;④足厥阴经循喉咙之后,上人 颃颡;⑤手厥阴经出属喉咙;⑥手阳明经别循喉咙;⑦手太阳经从肺 系横出腋下;⑧冲脉上出于颃颡。
为一弹性软骨,在舌根之后,前面向喉。分布于该部位的经脉 是:①足少阳经,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经于会厌;②会厌之脉,上 络任脉。
头与胸背之间为颈,颈之后,即枕骨与大椎肩上之间为项。分布 于颈项的经脉是:①督脉之络上项,督脉别下项;②足太阳经下项, 足太阳经别从膂上出于项;③足少阳经别系舌本,复出于项,足少阴 之筋挟臂上至项;④手少阴经上项;⑤足少阳经循项;⑥手太阳经循 颈,手太阳之筋者循颈,出者太阳经之前;⑦手阳明之筋直者,从肩 鹘上颈。
肩关节和肩胛同部位,称之为肩解。肩峰端部位,称之为髁骨。 成片骨,称之为肩胛。肩胛部位肌肉,称之为肩膊。内上方部位,称 之为肩上。循行于肩部位的经脉是:①足太阳循肩膊之内,别下肩 胛;足太阳之筋,支者结于肩耦;②手太阳经出肩解,绕肩胛,交肩 上;③足少阳经至肩上;④手少阳经循臑外肩;⑤手阳明经上肩,出 耦骨之前廉,手阳明经上乘肩骶,手阳明之筋结于髁,其支者,绕肩 胛;⑥手太阳经络肩髁;⑦手太阳之筋结肩前偶;⑧督脉之络当肩胛 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 捏拿颈、项、肩部位上的经络、血脉、穴位
(1)捏拿颈项上部位、穴位有:玉枕、脑户、风府、哑门、风 池诸穴位。在颈骨两侧大筋部位及穴位上施术,操作用五手指,用 气、力、劲要达到穴位及部位,用精、气、神要以意念在患者发病部 位上。施术捏拿用力,一压一挤,一松一紧,捏拿时可以左右两手对 换使用,本部位穴位操作200次,2 ~3分钟,以得气为度,自觉头 脑轻松、精神愉快为佳。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脑后疾痛、血压高或血压低、半身不遂、言语不清、角弓反强、惊悸、健忘、失眠、多梦、耳鸣、重 舌、舌强、卒喑、脱肛、阴挺、脑供血供氧不足后遗症。
- 捏拿颈项下部位、穴位有:百劳、定喘、天容、天窗、天 牖诸穴位。在两大筋穴位上施术,操作用手五指,用气、力、劲要达 到穴位及部位上,用精、气、神要意念在患者发病部位上。施术捏拿 用力,一压一挤,一松一紧、捏拿时可以左右换手使用。操作200 次,2 ~3分钟,以得气为度。自觉头部、颈项部位舒适轻松愉快 为佳。
【主治】颈项僵直、颈项肿痛、落枕、肩胛酸痛、腰膝疼痛、喘 息气短、胸满气逆、四肢无力、精神不振、哮喘不能卧倒、身热头 痛、感冒、外感风寒、耳鸣、耳聋、喉瘅、咽哽。
- 捏拿颈项前上部位、穴位有:廉泉、承浆、人迎诸穴位。 在颈项部位、喉结部位上施术,操作用手五指,用气、力、劲要到达 穴位及部位上,用精、气、神要意念在患者发病部位上。施术捏拿用 力,一压一挤,一松一紧,捏拿时可以左右两手互相对换使用,此部 位操作200次,2 ~3分钟,以得气为度。自觉咽喉部、胸肺部、口 腔部畅通轻快舒适为佳。
【主治】咽肿、咳嗽、胸满、喘息、瘿气、瘰疠、舌下肿痛难 言、舌根结缩、舌纵涎出、咽食困难、上气咳逆、口眼哨斜、面部浮 肿、暴喑、牙痛龈肿、消渴、痰鸣等症。
- 捏拿颈项前下部位、喉结部位、颈动脉处、胸锁骨等部位、 穴位有:天突、人迎、水突、气舍等。在诸穴位及部位上施术,操作 用手五指,操作时用气、力、劲要达到穴位上及部位上,用精、气、 神要意念在患者发病部位上。施术操作用力,一压一挤,一松一紧, 捏拿时可以左右两手互相对换使用。此部位穴位上操作200次,2 ~3
分钟,以得气为度。自觉咽喉部、颈项部、上胸部位轻松畅通松快舒适为佳。
【主治】暴喘咳逆、咯唾脓血、暴喑、咽肿、喉中如水鸡鸣声、 瘿瘤初起、瘰疠、咳逆喘息、咽喉痹症、颈项僵直、上肢麻木、上肢 大小臂手部挛急、缺盆中疼痛、呃逆等症。
- 捏拿颈项两旁肩头部位、穴位有:肩井、巨骨、肩髁、肩 贞、肩髎、周荣等。在诸穴位及部位上施术操作要同时在左、右两肩 上用双手操作。用手五指,操作用力,一按压、一挤压、一捋压、一 松一紧,捏拿用气、力、劲要达到穴位及部位上,用精、气、神要意 念在患者发病部位上。施术操作用力与上相同,此部位穴位捏拿200 次,2 ~3分钟,以得气为度,自觉肩部、颈项部、前胸、后背部位 轻松舒畅为佳。
【主治】眩晕、项、手臂痛、肩痛、后背痛、畏寒、四肢厥冷、 中风、半身不遂、手臂麻木不能举、臂细无力、肩胛痛、涎上气塞、 乳痛、颔痛、牙痛、缺盆中痛、风疹、脚气冲心、咽痛、耳鸣、耳 聋、难产、堕胎出等症。
- 捏拿颈项部位、肩解外侧、双肩上中部外侧部位、穴位有: 附分、肩耦、巨骨、肩贞等。在诸穴位及部位上施术,用双手十手指 同时操作,用气、力、劲要达到穴位及部位上,用精、气、神要意念 在患者发病部位上。操作用力,一压一挤,一按一抓,一松一紧,一 捏一拿,操作200 ~ 300次,3 ~4分钟。以得气为度,自觉颈项部 位、头脑肩胛轻松愉快为佳。
【主治】肩背拘急、项痛、半身不遂、臂细无力、肩臂酸痛、牙 痛、额痛、肩胛痛不能举臂、缺盆中痛、落枕、耳鸣、耳聋等症。
- 捏拿颈项肩部位、肩解内侧、双肩上中部内侧部位、穴位 有:秉风、天髎、肩中俞、肩外俞、曲垣、气户、缺盆等。在诸穴位 及部位上施术操作,用气、力、劲要达到穴位及部位上,用精、气、 神要意念在患者发病部位上。操作用力,一压一挤,一按一捋,一捏 一拿,一松一紧,此部位操作200 ~ 300次,3 ~4分钟,以得气为 度。自觉全身轻松愉快为佳。
【主治】肩重臂痛、咳嗽唾血、目不明、肩背痛有寒症、颈项强 急、膊厥冷痛、肩胛痛、气注、热痛发灼等症。
- 捏拿颈项部位、左右两肩胛部位、穴位有:曲垣、天宗、 膏盲、魄户、神堂、讒譆、膈关等。在诸穴位及部位上施术操作,用 气、力、劲要达到穴位及部位上,用精、气、神要意念在患者发病部 位上,操作用力,一压一挤,一抓一捋,一按一揉,一捏一拿,一松 一紧。操作200 ~300次,3 ~4分钟。以得气为度,自觉全身舒畅愉 快为佳。
【主治】劳瘵、咳逆吐血、健忘、脾胃虚弱、梦遗失精、咳嗽气 喘、背脊强急或疼痛、项强背膊痛、诸血症、胸背心痛、前后心区 痛、肩臂重痛、身热汗不出、胸中烦满、呕吐噎闷等症。
学习者要努力掌握颈项肩部经络穴位。在治疗中,经络学说有指 导作用,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不论是针灸、汤药,还是内功按摩捏 拿,若没有经络学说的指导,必然影响辨证论治的准确性。例如,针 灸是从外治内,若离开经络学说就无法理解。又如汤药内服能治疗体 表疾病,也是根据经络相互联系的原理。
在《内经》中,对疾病的治疗常有不指明腧穴而仅指出应取某 经的论述。这样的例子很多,说明治疗疾病应以经脉为依据。除本经 外,与其他有关的经脉配合论治也很重要。由此可见经络学说在临床 方面的重要意义。
- 经气的意义
《素问•离合正邪论篇》说;“真气者,经气也”。由此可知, “经气”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禀受于天的原气,其二是后天 水谷之气所化的营卫之气。因此,经气的意义也有两点:
其一,指经络本身的原气而言,也就是经络天赋的功能动力。 其二,指营卫之气在经脉内流动不息的一种功能现象。
十二经脉之气血各有多少,其理由即十二经脉连属的脏腑各不相 同,因此,其所禀受先天的原气(功能力量)也就有所差异,气血 多少的现象也由此产生。
经脉气血不足是病化转归之根本,修养经络血脉是防病医病之大法。
三捏拿任脉经络穴位八法
1.任脉经络穴位的分布
- 下颏唇部位任脉经络穴位承架,在额唇沟的正中位凹陷处。
- 颈部位任脉经络穴位廉泉,在颈上前正中线上,喉结上缘 与舌骨下方之间的凹陷处。
- 颈部位任脉经络穴位天突,在颈结喉下,头稍低,胸骨切 迹上缘正中陷凹处。
- 胸骨部位任脉经络穴位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诸 穴在胸骨正中线上,分别平第五、四、三、二、一肋间隙中部位处。
- 胸骨正中下方部位任脉经络穴位鸠尾,在前正中线上,当 胸剑结部下1寸处。
- 上腹部任脉经络穴位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 阙诸穴位,上腹部位前正中线上,分别当脐上1、2、3、4、5、6 寸处。
- 神阙,在脐中央处,脐的别名。下腹部任脉经络穴位由神 阙往下进行,有中级、关元、石门、气海、阴交诸穴位,位于正中线 上,分别当脐下4、3、2、1寸处。
- 下腹部任脉经络穴位曲骨,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5 寸,当耻骨联合上缘上方之凹陷处。会阴在会阴部位正中,男性当阴 囊根部与肛门连线中点处。女性当大阴唇后部与肛门连线中点处。
2•捏拿任脉经络部位、穴位下额额部位、颈部上下部位、胸部上中下部位、腹部上中下部 位、会阴部位,施术操作使用指法有二指捏拿、三指捏拿、五指捏拿 法。二指捏拿用拇指合食指或中指,三指捏拿用拇指、食指及中指, 五指捏拿用拇指合于四指。捏拿方向有上下、左右、横竖捏拿法。捏 拿用力一松一紧、一压一挤,且气、力、劲要达到施术部位和穴位 上,精、气、神要意念在患者病症中。
- 捏拿任脉经络穴位承浆,唇沟陷中,当颏唇沟中央的凹陷 处。施术操作经常用二手指或三手指捏拿,用力一压一挤、一松一 紧,捏拿100次左右,大约一分钟左右,以得气舒适为佳。
本穴位部位主治口眼喁斜、牙痛齿肿、面部浮肿、消渴。
- 捏拿任脉经络穴位廉泉,在额下喉结上舌本下陷中,头稍 仰,当喉头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捏拿廉泉时,同时要捏廉泉穴 左侧和右侧部位,再捏拿人迎穴。此穴泣多用五手指,左右手换着捏 拿,施术操作120次左右,大约一分半钟。以得气为度,自觉咽喉轻 松为佳。
本穴位部位主治舌下肿胀难言语、舌根结缩、舌纵、涎自流出、 咽食困难、上气咳逆、胸满、喘息、痰吐不出。
- 捏拿任脉经络穴位天突,在颈结喉下,头稍低,胸骨切迹 上缘正中陷凹处。捏拿天突穴经常取用三指捏拿或二指捏拿,捏拿天 突穴部位要上下左右方向捏拿。同时要捏拿足阳明经穴位气舍,在锁 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处。水突,在胸 锁乳突肌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处。人迎,在喉结旁,当胸 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之处。最后用中指腹点压钩住天突,再 用大拇指腹顶压天突穴,施术操作1〇〇次左右,大约一分钟左右,力一压一挤、一挤一压、一松一紧、一紧一松,以气畅痰出为度。要 求气、力、劲到位,精、气、神意念守住病患之处。
本穴位部位主治暴喘咳逆、咯脓血、暴喑、咽肿、喉中水鸡声、 瘿瘤初起、颈项强、呃逆、瘰疠、消化不良等症。
- 捏拿任脉经络、胸骨部位穴位。有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 分陷者中。仰卧,于胸骨上,平第五肋间隙处。膻中,在玉堂下一寸 六分(直两乳间)陷处。玉堂,在紫宫下一寸六分。仰卧,当膻中 上寸六分,平第三肋间隙处。紫宫,在华盖下一寸六分,陷者下,仰 卧,于胸骨上,平第二肋间隙处。华盖,在璇玑下一寸陷者中,仰 卧,于胸骨上,平第一肋间隙下方处。胸骨部位穴位上由华盖穴起下 至中庭穴处。左右两旁有足少阴肾经及足阳明胃经,直竖捏拿法只能 捏任脉经络穴位,横向捏拿法能连着肾胃两经穴位部位。施术操作用 力一压一挤、一挤一压、一松一紧、一紧一松,操作1〇〇次左右,大 约一分钟左右,以得气为度。自觉轻松畅快。
本穴位部位主治咽痛、胸胁胀满、饮食不下、呕吐、小儿吐乳 汁、咳逆喘满、心烦意乱、胸膺疼痛、女人乳汁少、尸厥、哮喘气 短、咳嗽吐血、肺痈、癭气、喉痹、脓痰吐不出等症。
- 捏拿胸骨正中下部位任脉经络穴位鸠尾,在胸肋蔽心骨下 五分(巨阙上一寸),无蔽骨者则在歧骨下一寸处。临床上经常使用 三指捏拿术或五指捏拿术。施术操作用力一挤一压、一压一挤、一松 一紧、一紧一松,操作100次左右,大约一分半钟左右,以得气为 度,自觉心胸畅快为佳。
本穴位部位主治胸满、咳逆、吐血、哮喘、心痛、翻胃、癫癎、 狂躁不安等症。
- 捏拿上腹部任脉经络穴位水分,在脐上一寸,下脘下一寸 (自脐中心作八寸五分,上腹部诸穴位即依此分寸推算)。下胺,在 脐上二寸,建里下一寸处。仰卧,当脐与中脘之间处。建里,在脐上 三寸,中脘下一寸。中脘,在脐上四寸,上脘下一寸。居蔽心骨与脐 之中。上脘,在脐上五寸、巨阙下一寸。仰卧,当中脘上行一寸处。 巨阙,在鸠尾下一寸,仰卧,当上脘上一寸处。上腹部穴位,在腹正 中线上分别当脐正中位上1、2、3、4、5、6寸处。
每个穴位施术操作1〇〇次左右,大约5 ~6分钟,以得气为度, 自觉胸腹部位轻松畅快为宜。
本部位穴位主治反胃肠鸣、绕脐疼痛、水肿鼓胀、洞泄、六腑寒 气、谷物不化、呕吐、呕逆、不嗜食、真心痛、翻胃、胸胁满痛、膈 中不利、积聚吞酸、健忘、奔豚、惊癫、风痫、霍乱等症。
- 捏拿下腹部任脉经络部位穴位。神阙,在脐中央处。中极, 在挤下四寸处。关元,在脐下三寸处。石门,在脐下二寸处。气海, 在脐下一寸五分处。阴交,在脐下一寸处。
施术操作以上诸穴位部位时,使用指法有二指捏拿、三指捏拿、 五指捏拿、双手十指捏拿、由上往下捏拿、由下往上捏拿、横向捏 拿、竖向捏拿。用力一压一挤、一挤一压、一松一紧、一紧一松,每 个穴位及部位捏拿100次左右,大约施术5 ~6分钟,以得气为度, 自觉腹部舒畅为佳。
本穴位部位主治中风、中暑、尸厥、不省人事、肠鸣腹痛、泄利 不止、脱肛、五淋、小儿乳利、水肿鼓胀、卒中脱症、诸虚百损、不 妊、失精无子、淋浊、溺血遗尿、尿数或不得尿、肾厥头痛、崩漏带 下、月经不调、阴痒、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疝痛、奔豚、转 胸、大小便不通、惊择不得眠等症。
- 捏拿下腹部任脉经络部位穴位。曲骨,在下腹部前正中线 上,当耻骨联合上缘中点,仰卧,于腹中线耻骨联合之上毛际,当脐 下五寸之处。会阴,在会阴部正中。侧卧,屈股,男子当阴囊与肛门
之间,女子当大阴唇后部与肛门之间处。
施术操作临床上多使用二指捏拿或三指捏拿,配合用手心劳宫穴 握按法,每穴操作100次左右,大约2 ~3分钟左右,以得气为度, 自觉穴位有热感流动串行为佳。
本穴位部位主治阴干、龟头疼痛、经水不调、阴挺、阴门肿痛、 久痔、大小便不得、遗精、失精、五脏虚弱、赤白带下、阴痿、癃 闭、小便淋沥疝痛等症。
任脉经络穴位左右两旁相连是足少阴肾经血脉穴位、足阳明胃经 血脉穴位,故能治疗肾胃两经病症。
任脉为阴脉之海,三阴经脉阴维脉与冲脉均起于任脉,故有总调 人身阴气的功能。张洁古以为“任者妊也,为阴脉的妊养”。人身以 女为阴,任脉既总调阴脉之气,故滑伯仁以任脉为“妇人生养之 本”。王冰以为,“任脉系胞”都是从《素问》“任脉通……月事以 时下”的经义推衍出来的。人体的部位,背脊属阳,胸腹属阴,少 腹居下,为阴中之阴,又是任脉所起之处,故任脉的疾病多重于下焦 少腹部位,“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任脉虚则阴气衰竭, 致“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足三阴之脉皆循行少腹而统于任 脉,故脉经以任脉为病,“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若腹 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不得俛仰拘急”等症状。它在内科及妇产科 等疾病中均占很重要部分。
浏览1,0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