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法
【功能作用】本法又称泻法,即通过施术使体内(肠内)结滞通 过大便排出体外的一种治法。临床上主要用于里实证,尤其是实热便 秘者。
【施术应用】凡里证实邪引起的腹部胀满疼痛、食积火盛、便燥 尿闭等症,均可使用此法。但需根据病情而有轻泻、缓泻、重泻之 分。轻者在脐部施用推、摩、搓等法,重则可在腹部施以挤、捏、推 等法,均可通泻下焦,祛滞消积。
对于体虚及津液不足引起的大便秘结者,则应在轻泻中使用腹部 抖摩法、束腹法等。小儿食滞积热和食积生惊,可用此法祛滞化积, 通便镇惊。
【注意事项】应用本法时,病位必须在里。老年、孕妇及女子月 经期间禁用此法。
总之,八法在推拿按摩治疗中的运用,不是一病一法的对应关 系,而是随病情的变化相互配合应用。如内外壅实、表里俱危者,则 不应拘泥于先表后里,而应汗下并用。证虚邪实者,应攻补兼施。积 聚症瘕有初、中、末之分,施术治疗时,则应依据患者的正气情况, 采用消散或消散与补益并用等法。对于寒热错杂者,则又可据其寒热 之偏轻偏重、在上在下、在表在里等具体情况,而采取温消并用或温 通并用的治法。这是中医的特点之一,即辨证施治。尹氏内功治病也 同样离不开这个原则。
尹氏八卦按摩功夫常用穴位一头部穴位
【定位】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作用】升阳固脱,平肝熄风,开窍宁神,安神镇静。
【主治】癲狂、头痛、中风、眩晕、耳鸣、高血压、子宫脱垂、 脱肛、神经衰弱。
【手法】推、压、点、按等。
【说明】本穴属督脉,为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
【定位】百会穴前一寸,旁开一寸半处。
【作用】疏风止痛。
【主治】头痛、鼻塞流涕、头晕、口眼歪斜。
【手法】按、揉、搓揉、拇指分搓揉法等。
【定位】两眉头正中。
【作用】安神镇静,熄风止痉。
【主治】头昏、头痛、失眠、健忘、鼻炎、小儿惊风。
【手法】二指点按、拇指点按、掌根压法、拇指搓揉法。
【定位】头部正中线人前发际一寸处。
【作用】疏风通络,安神醒脑。
【主治】头痛、头晕、失眠。
【手法】单双指推、点、揉、搓、捏、掐、按法。
【定位】眉头内侧凹陷处,眼内眦上方。
【作用】散风明目,清脑止泪。
【主治】头痛、目胀、目赤、视物不清、眼歪不闭、见风流泪。
【手法】单指点、按,双指捏、掐法。
【定位】眼内眦角一分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斜视、近视、远视、目赤肿痛、急慢性球结膜炎、视神 经炎、面神经麻搏等。
【手法】捏、掐、点、揉法。
【定位】眉毛的正中间。
【作用】通络明目,散风解热。
【主治】面瘫、颜面肌肉痉挛、三叉神经痛、目赤肿痛、近视、 远视。
【手法】点、按、揉、捏、掐法。
【定位】目平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处。
【作用】疏风活络,疏筋镇痛,清热散风。
【主治】目赤痛痒、口眼歪斜、眼睑跳动、头晕头痛、近视、面 瘫等。
【手法】点、揉、按、摩法,多用大拇指、中指、食指。
【定位】在鼻唇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取穴。
【作用】清热醒神,开窍定志,回阳救逆。
【主治】高热昏迷、中暑、中风、口眼歪斜、急性腰扭伤、面目 浮肿、腰脊强痛、小儿惊风、癲痫,为一切不省人事之急救穴位。
【手法】点、按、压、捏、掐法。
【定位】鼻骨下凹陷中,与鼻唇沟上端的尽头处。
【作用】清热通气。
【主治】感冒、鼻塞。
【手法】指点、指揉法。
【定位】鼻翼外缘中部与鼻唇沟之间。
【作用】散风热,通鼻窍。
【主治】鼻炎、鼻塞流涕、面擁、面部肌肉痉挛、三叉神经痛。 【手法】掐、点、揉、捏、按法。
【定位】四白穴下方,口角外侧四分处。
【作用】疏风活络,宁静镇静,祛风邪。
【主治】口眼歪斜、嘴角流涎、三叉神经痛、面瘫、目昏、偏
风等。
【手法】掐、点、揉、按法。
【定位】下颌下中线上,骸唇沟中央凹陷处。
【作用】疏风通络,止接定痛。
【主治】牙痛、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龈肿、齿龈出血。
【手法】掐、捏、点、按法。
【定位】眉梢外侧凹陷处。
【作用】疏风通络、活血、止痉定痛。
【主治】头痛、面雍、斜视、近视、远视、目胀。
[手法】点、按、揉、捏、掐、揪法。
【定位】喉结上方凹陷处。
【作用】清咽开音,回阳救逆。
【主治】咳嗽、逆气、恶心、舌根缩急、舌下肿痛、吞咽困难、 舌强语音不清、舌缓流涎、暴痏。
【手法】掐、捏、揪、提、点、按法。
【定位】百会穴前后左右各一寸,共为四穴。
【作用】升阳固脱,开窍宁神。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精神不振。
【手法】捏、掐、点、按、拍、打、压、摩法。
【定位】眉梢与外眦连线之中点,向后大约一寸的凹陷处。
【作用】清热疏风,明目止痛。
【主治】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目赤肿痛、面瘫、牙
痛。【手法】捏、掐、揪、点、按、拍、打法。
【定位】鬓发前缘直上,距发际半寸,正坐,从眉心直上发际五 分为基点,侧平行横开大约四寸五分处。
【作用】祛风泻火,止痛明目。
【主治】偏头痛、眼眶痛、眩晕、牙痛、见风流泪、上腭痛。
【手法】按、摩、拍、打、点、捏、掐、挤法。
【定位】下颂角前上方一横指,咬牙时肌肉隆起处。
【作用】疏风活络,熄风止痉,消肿散邪。
【主治】中风不语、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牙痛、咬肌疼挛。
【手法】点、按、揉法。
【定位】耳屏前大约一横指,当颧骨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陷窝处。
【作用】疏风通络,聪耳止痛。
【主治】牙疼、耳鸣耳聋、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
【手法】按、点、揉、掐、捏法。
【定位】乳突下,耳后凹陷后缘。
【作用】镇静安神。
【主治】失眠、头痛。
【手法】点、按、揉、摩法。
【定位】乳突后下方凹陷处。
【作用】清心宁神,通畅局部经络。
【主治】头痛、颈项部酸胀疼痛。
【手法】点、揉、按法。
【定位】枕骨粗隆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心。
【作用】清热疏风。
【主治】头晕头痛、颈项强硬、感冒发烧。
【手法】点、按、推法。
【定位】枕骨粗隆直下的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当斜方肌和胸锁乳 突肌上端之间定位,平行于风府穴。
【作用】疏解表邪、祛风清热、明目聪耳。
【主治】感冒、头痛、肩背酸痛、高血压、近视、青光眼、视神 经萎缩。
【手法】点、按、揉、推法。
二胸部穴位
【定位】胸骨上端凹窝正中处。
【作用】理气宣肺,化痰利咽。
【主治】咳嗽、哮喘、胸闷、喉部异物感觉、吞咽困难、呃逆、 咳痰不畅。
【手法】单指或双指点、按、压、推法。
[定位】胸骨正中线旁开六寸,平第一肋间隙定穴位。
【作用】理气化痰,清宣肺气。
【主治】咳嗽、哮喘、胸痛、乳腺炎、肩背痛。
【手法】点、按、揉、捏、拍、打法。
【定位】胸骨正中线旁六寸,锁骨外端下缘。
【作用】宣肺气,畅经络。
【主治】咳嗽、哮喘、胸痛。
【手法】点、按、揉、掐、捏法。
【定位】在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在两乳之间。
【作用】宽胸利膈,调气降逆。
【主治】胸闷气憋、心绞痛、哮喘、呃逆、女性乳腺疾患。
【手法】点、按、揉、捏、掐法。
【定位】任脉腹部正中线,脐上四寸处。
【作用】理气和胃,降逆气、祛湿气。
【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吞酸、腹痛、腹胀、腹泻、慢性胃 炎、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等。
【手法】揉按点、推摩搓、揪捏提法。
【定位】任脉腹部正中线,脐上二寸处。
【作用】健脾气,和胃气。
【主治】补脾气虚弱,治胃痛、呕吐、腹胀等。
【手法】揉、按、点、摩、压、推、拼法。
【定位】在脐部正中,旁开二寸处,左右共两穴。
【作用】健脾和胃、理畅胃气,祛湿止泻。
【主治】急慢性腹泻、急性肠神经麻痹、阑尾炎、婴幼儿腹泻、 便秘、腹痛。
【手法】揉、按、点、摩、揪、捏、掐法。
【定位】脐上四寸,中脘旁开二寸。
【作用】和胃气,化滞气,健脾理气。
【主治】胃痛、腹胀、食欲不振、泄泻、胆囊炎。
【手法】揉、点、按、压、摩、捋、揪、捏法。
【定位】脐窝正中。
【作用】健脾和胃,理腹气,止泻利,温阳气,救逆气,开窍,
复苏。
【主治】肠鸣、腹泻、上肢痛、阳痿、妇人痛经、脱肛等。
【手法】点、揉、按、压法。
【定位】在肚脐正中,旁开四寸处。
【作用】调理肠胃。
【主治】大便秘结、泄泻、腹胀、腹痛等。
【手法】点、按、揉、压法。
【定位】脐水平线上第十一肋骨末端(在身体侧面),或屈肘合 腋时,当肘尖尽处是穴。
【作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治】胸肋胀痛、腹胀呕吐、失眠、消化不良、肝胆炎症。
【手法】点、揉、按、摩法。
【定位】乳头直下两肋间,平第六肋间隙。
【作用】疏肝理气,活血,化气滞血瘀,消积滞。
【主治】胸满腹胀、胸胁疼痛、呕吐酸水。
【手法】点、按、揉、摩法。
【定位】在腹正中线上,脐下一寸半。
【作用】补气调气,补中益气。
【主治】各种气虚症、小腹痛、疝气、泄利、遗尿、遗精、阳 痿、妇人崩漏、月经不调、不孕症,以及某些休克等症。
【手法】点、按、揉、振法。
【定位】在小腹正中线上,脐下三寸处。
【功用】培肾气、固体元、回阳气、调月经。
【主治】小腹疼痛、泄泻、血尿、遗尿、阳痿、遗精、脐下绞 痛、尿频、尿急、尿痛、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子宫下垂、子宫前 位、胃下垂等。
【手法】点、按、揉、振、推、摩、压法。
【定位】腹部正中线脐下四寸处,或耻骨连接处上方一寸。
【功用】培补元阳之气,扶助气机运化,补肾气,调月经。
【主治】阳痿、遗精、遗尿、尿潴留、闭经、痛经、崩漏、月经 不调、白带过多等。
【手法】点、按、揉、压、振颤法。
【定位】腹部正中线耻骨连接处的上缘。
【功用】固本元、补真气。
【主治】遗精、阳痿、男性不育症。
【手法】点、按、揉、推等法。
【定位】脐下四寸再旁开二寸处。
【功用】理气止痛,养血调经。
【主治】阳痿、疝气、痛经、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
【手法】点、揉、推、按、揪、捏法。
三背部穴位
【定位】在大椎穴与锁骨肩峰连线的中点处。
[功用】解热,散风,豁疲,止痛,通经活络,开肺经之穷。
【主治】肩背痛、落枕、头项强痛、中风、乳痈等症。
【手法】点、按、捏、拿、提、揪法。
【定位】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约与两肩相平处。
【功用】解表通阳,疏风清热,清脑宁神。
【主治】发热、中暑、咳嗽、哮喘、荨麻疹、项背疼痛、保健 强身。
【手法】拍、打、搓、揪、捏、掐、提法。
【说明】本穴属督脉,为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有六阳大会之 称,是重要的常用穴之一。
【定位】在肩胛冈下窝的中央,约与挠腧穴、肩贞穴成三角形。
【功用】通经止痛,疏筋活络。
【主治】肩胛疼痛、凝肩、肘臂外后侧疼痛、颊颌肿痛、胸满气 喘等症。
【手法】点、按、揉、滚、搓、推、摩、压法。
【定位】在第一胸椎棘突旁开一寸半,约在脊柱正中旁开二横指处。 【功用】疏经活络,散风止痛,清热。
【主治】头痛、项背痛、咳喘、发热、瘫痪及坐骨神经痛等症。 【手法】点、按、揉、滚、推、搓、压、摩法。
【定位】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功用】清肺热,宣肺气,止咳嗽,平喘息。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盗汗。
【手法】点、揉、按、压、掐、捏、揪、提法。
【定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功用】养心宁神,调理气血。
【主治】癫痫、惊悸、健忘、心烦、失眠、梦遗。
【手法】点、揉、摩、按、拍、打、揪、捏法。
【定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功用】宽胸理气,养血和胃。
【主治】呕吐、噎膈、饮食不下、吐血、咳嗽、气喘、贫血、荨 麻疹等。
【手法】点、按、揉、捏法。
【说明】本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八会穴之一的血会(血会 膈腧)。
【定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功用】清利头目,疏肝和胃。
【主治】黄疸、胁痛、吐血、鼻出血、目赤、目眩、夜盲、胃脘 痛、脊背痛、癫狂等症。
【手法】点、揉、按、摩法。
【定位】位于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功用】清热利胆,宽胸理气。
【主治】黄疽、胁痛口苦、胆蛔症腹痛、食道挛痛等症。
【手法】点、按、揉、摩法。
【定位】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功用】健脾气,除湿气,益营气,助胃气。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呕吐、泄泻、痢疾、便 血、水肿、黄疽、贫血、经血不调、荨麻瘆等症。
【手法】点、按、揉、捏、提、揪法。
【定位】位于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功用】振奋胃阳,健脾和胃,化湿清热,消积化滞,理气 降逆。
【主治】胃脘痛、胸胁痛、腹胀肠鸣、反胃呕吐、腹痛腹泄、脾 胃虚弱。
【手法】点、按、揉、捏、推、压、摩、揪法。
【定痊】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功用】滋补肾气,强健脑髓,聪耳明目,强壮腰膝等。
【主治】阳痿、遗精、遗尿、目昏、耳鸣、水肿、肾虚腰痛、月 经不调、白带增多。
【手法】点、摩、按、压、推、捏、揪法。
【定位】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用】培元阳,补背气,固真精,壮阳气,健腰膝。
【主治】脊强、腰痛、阳痿、遗精、遗尿、耳鸣、耳聋、浮肿、 泄泻、月经、不调、白带增多等。
【手法】点、按、揉、压、推、摩法。
【定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之凹陷中,约与两骼嵴相平。
【功用】补肾气,利腰膝,法寒散湿。
【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
等症。
【手法】点、按、揉、摩、揪、担法。
【定位】位于第五腰椎棘突下之凹陷中。
【功用】通经活络,养血理气,固肾强腰。
【主治】腰骶疼痛、腿痛、阳痿、遗精、遗尿、痛经、崩漏 等症。
【手法】点、按、揉、推、搓、摩、压、滚法。
【说明】此穴属督脉,为本门内常用穴,亦可称为临床经验穴。
【定位】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三至四寸间之凹陷处。
【功用】强腰脊,壮筋骨。
【主治】腰腿痛、腰部软组织损伤、虚劳、衰弱、妇科病等。
【手法】按、压、揉、搓、摩、振、滚法。
【定位】位于第一、二、三、四骶骨孔中,分别称为上、次、 中、下髎穴,左右各四穴共八穴。
【功用】疏理下焦诸气,强肾阳,壮腰膝。
【主治】腰痛、腿痛、小便小利、尿频、尿急、尿痛、月经不 调、痛经、带下。
【手法】点、按、摩、搓、推、滚、压、揪法。
【定位】位于尾骨尖端与肛门之中点。
【功用】通督任,调肠腑,壮腰脊。
【主治】脱肛、痔疮、便秘、便血、腰脊痛、阴痒等症。
[手法】单双指点、按法。
【说明】本穴属督脉,为督脉与足少阴经之交会穴,亦为督脉之络穴。
四上肢穴位
【定位】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间,三角肌上部中央。当上臂外展 至水平位时,在肩峰锁骨关节外部出现两个凹陷,本穴在前方的小凹 陷中央。
【功用】散风活络,调和气血,通利关节。
【主治】肩痛、臂痛、上肢不遂、风热隐疹及颈项拘急等症。
【手法】点、按、滚、揉、推、拿、摩、捏法。
【说明】本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为与阳娇脉之交会穴。
【定位】在桡骨茎突的上方,腕横纹上一寸五分处。取穴时以自 己两手虎口交叉,其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中便是本穴。
【功用】祛风,宣肺,利咽。
【主治】偏正头痛、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半身不遂、口眼歪 斜、牙关紧闭、齿痛、项痛、手腕无力。
【手法】点、掐、捏、揪、搓、按、揉、滚法。
【说明】本穴属手太阴肺经,为该经之络穴,也是该经与任脉之 交会穴。
【定位】曲肘时,当肘横纹外端凹陷处,或尺泽穴肱骨外上髁之
中点处。
【功用】疏风解表,清热解毒,通经活络,理气调血等。
【主治】发热咽痛、头痛眩晕、上肢不遂、手臂肿痛、手肘无 力、荨麻疹、皮肤瘙痒、月经不调、隐疹丹毒、痢疾、吐泻等症。
【手法】点、揉、按、捏、掐、拿
、揪、提法。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关节内侧横纹头与肱骨内上裸之间的 凹陷中取之。
【功用】清心宁神,化痰止痛。
【主治】心痛、臂麻手颤、手挛急、腋胁痛、颈痛。
【手法】点、按、推、拿法。
【定位】上臂外展,在腋窝正中,腋动脉内侧取之。
【功用】疏风通络,交通心脉,理气止痛。
【主治】胁肋疼痛,肘臂冷痛、心痛、干呕、咽干烦渴、瘰疬。
【手法】拿、点、按法。
【定位】屈肘,在肘关节后部,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凹 陷中。
【功用I祛风、开窍、通经、镇痛。
【主治】风眩头痛,耳鸣耳聋及颈、项、肩、肘、臂痛等症。
【手法】点、按、摩、揉法。
【定位】微屈肘,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
【功用】清肺降气,行气止痛,活血止血。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肺痨、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 满、肘臂挛痛、小儿惊风、乳痈。
【手法】点、揉、拿、按、抖法。
【定位】微屈肘,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当尺泽穴与少 海穴之间取之。
【功用】畅通心络,清泻湿热,理气止痛。
【主治】胃脘痛、呕吐、心痛、心悸、心烦、肘臂痛、手臂 振颤。
【手法】点、揉、捏、按法。
【定位】仰掌,在第一掌骨掌侧中部,赤白肉际处。
【功用】清肺利咽,镇咳平喘
【主治】咳嗽、咳血、发热、咽喉肿痛、失音不语、肘挛、腕 痛、掌心热。
【手法】点、揉、捏、掐、推、搓法。
【定位】腕横纹上二寸,当掌长肌腱与烧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用】理气和胃,宽胸降气,和中止痛,镇静,宁心,安神。
【主治】心痛、心悸、胸胁痛、胃脘痛、呕吐、晕厥、妊娠恶 阻、失眠、眩晕。
【手法】点、揉、按、捏、掐、揪、提法。
【说明】本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为其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 一,通于阴维脉。
【定位】仰掌,位于腕后第二条横纹尺侧凹陷中,即豆状骨与尺 骨端陷中,避开动脉取之。
【功用】宁心安神,镇静,通络。
【主治】心痛、心烦、怔忡、惊择、失眠、健忘、癲狂等症。
【手法】点、拿、揉、捏法。
【定位】在第五掌指关节后横纹头,当第五掌骨小头后的尺侧赤 白肉际陷中,仰掌握拳取之。
【功用】清热熄风,宁心安神,疏经活络。
【主治】头项强痛,肘、臂及手指挛急,肩、背、腰痛,落
枕, 颈部扭伤,肋间疼痛,癫痫,热症,抽风,乳少等症。
【手法】点、拿、揉、按法。
【说明】本穴属手太阳小肠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
五下肢穴位
【定位j在髌骨的上外缘再向上二寸凹陷处。
【功用】通经活络,理气和胃。
【主治】胃脘挛痛,膝部肿痛,下肢不遂,乳痈。
【手法】点、拿、滚、揉、按、抖、捏、掐法。
【定位】屈膝成直角,当髌骨下髌韧带外侧陷中取之。
【功用丨通经活络,疏风散寒,消肿止痛。
【主治】寒湿膝痛、下肢麻木、屈伸不利、膝部扭伤等症。
【手法】点、按、捏、掐法。
【定位】在犊鼻下三寸,距腔骨前嵴一横指处。
【功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健脾养胃。
【主治】胃痛、腹胀、消化不良、呕吐、肠鸣、泄泻、痢疾、便 秘、头晕、中风瘫痪、脚气、水肿、乳痈、膝腔酸痛等症。
【手法】点、按、揉、捏、推、摩、掐、抖法。
【说法】本穴为强壮要穴,应用范围很广。
【定位】位于足三里穴直下二寸处。
【功用】通经活络,理气止痛,清热化瘀。
【主治】阑尾炎、肠炎。
【手法】点、按、揉、搓法。
【定位】位于犊鼻穴与解溪穴的连线中点,即足三里穴直下五 寸,胫骨前嵴外侧两横指处。
【功用】健脾和胃,通络化痰,清神畅气,下阳上达。
【主治】胸痛、哮喘、痰多、咽喉肿痛、下肢痿痹、肿痛、头痛 眩晕、大便不畅、癫痫等症。
【手法】点、按、推、揉、抖法。
【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当趾长伸肌腱与拇长伸 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功用】理气通络,活血止痛,引上焦郁热下行。
【主治】头面浮肿、头痛、眩晕、腹胀、便秘、目赤、眉棱骨 痛、下肢痿痹
、踩部疼痛、癫痫等症。
【手法】捏、掐、揪、提、摇、晃、抖法。
【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跑骨结合部之间的凹陷处。
【功用】疏肝理气,通经活络。
【主治】肝火上冲引起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干苦、胁 痛、崩漏、疝气、遗溺、小便不通、小儿惊风、失眠。
【手法】点、捏、掐、揉法。
【定位】在第四、五趾缝间,足趾撲缘的上方。
【功用】疏肝利胆。
【主治】胁肋痛(
胆囊炎)、头痛、目眩、耳鸣、耳聋、外眦痛。
【手法】点、捏、掐、揉、提、揪法。
【定位】侧卧,股骨大转子的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腰腧)连线的 外1/3交点处。
【功用】通经活络,祛风散寒,强健腰腿。
【主治】腰胯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遍身风疼、膝不得伸。 【手法】点、按、拍、打、滚、压、捏、法。
【说明】本穴属足少阳胆经,为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
【定位】俯卧,在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功用】疏筋活络,清利下焦湿热。
【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阴痛、痔疾,大便 不畅。
【手法】点、按、滚、压、拍、打、推、搓法。
【定位】在腓骨小头的前下方凹陷中。
【功用】疏肝利胆,清泻湿热,强健腰腿,疏筋活络。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部肿痛、胁肋痛、口 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等。
【手法】点、按、推、压、拍、打、捏、掐法。
【说明】本穴属足少阴肾经,为八会穴之一即筋会阳陵。
【定位】在阳陵泉穴下一至二寸之间,探寻出明显的压痛点即为 是穴,若其压痛点不明显,则可于阳陵泉穴直下一寸半处取穴。
【功用】清热解毒,缓急止痛。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胆结石、胆绞痛、胁肋 痛、下肢痿痹。
【手法】点、按、推、压、拍、打、捏、掐法。
【定位】当胭窝横纹中央,在骨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屈 膝或俯卧取之。 ^
【功用】疏筋活络,强健腰膝,枝暑气,止吐,止泻。
【主治】腰背疼痛、胭筋挛急、下肢痿痹、半身不遂、中暑、腹 痛、急性吐泻、小腿抽痛等症。
【手法】点、按、拿、压、拍、打法。
【定位】于腓长肌肌腹下,伸小腿时,当肌腹下出现交角处 取之。
【功用】疏筋活络,调理脏腑气机。
【主治】腰痛、腿痛转筋、下肢瘫痪、痔疮、肛裂、脱肛、便 秘、脚气等症。
【手法】点、按、揉、滚、抖、推、压法。
【定位】在足底(去趾)前三分之一处,蜷足时呈凹陷处取之。
【功用】通关开窍,镇静安神,滋阴降火,养肝熄风。
【主治】头顶痛、头眩、目昏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 利、大便难、小儿惊风、癲疾、霍乱转筋、下肢瘫痪、中风、中暑、 休克等急症。
【手法】点、按、拍、打、捏、掐、推、搓法。
【定位】在内踩尖上约四横指(三寸),胫骨后缘取之。
【功用】补脾肾,助运化,通经活络,调和气血。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肠鸣腹泻、腹胀腹痛、月经不 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难产、不孕、阴挺、阳瘦、遗精、遗 尿、茎痛、疝气、水肿、小便不利、足痿痹痛、脚气、失眠等症。
【手法】点、按、拍、打、揉、搓、捏、掐法。
【定位】在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平对内踝尖取之。
【功用】调补肾气,通利三焦,强壮腰膝。
【主治】咽喉疼痛、齿痛、耳聋、耳鸣、咳血、气喘、消渴、失 眠、阳痿、遗精、小便频数、腰脊痛、月经不调。
【手法】点、按、捏、掐法。

尹氏八卦按摩功夫捏拿八部八法
捏拿手法主要通过力的变换作用于经络。手法所施的力有静止 力、运动力、运动和静止相结合力。所谓静止力,指的是施力时固定 在一定部位和穴位上,如按法所用的压力;运动力,是在一定范围内 往返运动的力,如推法、摩法使用的磨擦力,拿法、捏法、抓法使用 的弹性力,振法使用的振透力等;运动与静止相结合的力,是指某一 部位施静止力,而另一部位施运动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使用点三要 素,在捏拿疗法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三个环节。
捏拿用力大小,在患者身体上所产生的治疗效果是不同的。因 此,使用气力劲要讲究技巧。如轻力法使用适当能促进局部及全身血 液循环旺盛,促进细胞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又有止痛、安 神、催眠、保健、美容作用。重力法可以达到肌肉深层组织及内脏, 患部有明显变形,有强烈的酸、麻、重、胀、痛乃至发热的感觉,有 热流在串动,起到兴奋神经的作用。
捏拿手法所施的运动力也受运动方向的影响,方向不外乎直行、 横行、斜行、环行等。捏拿施术方向一般以顺经络方向为补法,逆经 络方向为泻法。力劲适当能改变各系统的内能,通过手法使血液系统 内能增大,加速气血循环,从而起到行气活血的作用,解除因气滞血 瘀引起的各种疾病。
总之,捏拿作用机制十分复杂,它是以力学作用为主,结合能 量、信息的调整,在力、热、生物电及生物场的综合作用下,起到改 110善皮肤肌肉血液循环,加强组织器官新陈代谢,促进胃肠消化功能, 兴奋或抑制神经,纠正解剖位置失常,并恢复其功能,从而产生消肿 止痛、镇静安神、活血化瘀、调整人体生理功能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的作用。
锻炼捏拿手法手指功夫指法练习是使学习者获得规范的施术手法、操作技能而进行的一 种专业基本功训练。掌握熟练的技巧和具有持续的气力劲,必须经过 严格的基本功夫技能训练,按照规范的动作建立“条件反射”,形成 正确的运动姿式。特别是对一些结构复杂,操作技巧难度较大的手法 功夫,如捏拿时配合挤、压、振、颤、拍、打、捋、按、点、揉等手 法,更需长期反复练习,才能运用自如,取得良好的效果。
练功夫可以强壮筋骨,活动关节,气血运行,如果内外兼修,还 能使手、手指、手腕、臂、腰、腿、足、指的气力劲逐渐增长壮大。 这种方法看上去和手法练习没有直接关系,然而是施术操作者提高身 体素质的基本功夫。
浏览1,1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