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时,全身上下需有多种意念活动。如头顶有上悬之 意,面部有微笑之意,下颌有夹球之意,两手有抱球之意, 两肘有外撑之意,腋下有容球之意,腹部有微收之意,膝盖 有前顶之意等等。对这些意念活动初练者无法一卞子全部掌 握,可采用逐项添加法或分层添加法进行练习。逐项添埔 法,就是一项一项逐步掌握。如先用悬顶的意念,几天之后 达到一站即有的程度后,再增加面部微笑的意念,由上向 下,以此类摧,分层添加法,就是把全身分为四层,即头 部、上肢、躯干、下肢,一层练熟之后再加第二层,直到四 层的意念活动全部掌握。站到周身舒适得力的时候,就可进 行意念诱导活动。实战桩的意念诱导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二 个阶段是加强自身的联系。如手与手之间,手与脚之间,手 与颈之间,腿与腿之间、头与脚之间等。意想他们之间被弹 性皮条牵连,随着皮条的弹性伸缩。体会肢体之间的矛盾关 系。此种意念活动可使周身建立争力。待到日久功深"妻捆; 矛盾的对立面假设到身外的物体中,使自身与身外建立争 力。设想自身与周围物体发生牵挂,开始可假想一些较小的 物体,如大树、房屋等,进一步可设想与远处的高山发生牵 挂,自身一收;整个高山大树皆被自身动,随之一放又将其 放回原处。做此意念活动,一定要振奋精神,要有欲与天公 试比高之气势,有如参天巨人,不管天崩地裂,我都巍然屹 立.此种意念活动可造就浑厚的功力,激发人的潜能。到此 时不要误以为站桩功宣告完成,在牵挂意念的基础上,还羹 设想身外的物体不是静止的而是活动的,身外的活动物傩时 都向自身进攻,自身则以不变应万变,以站桩姿势还击对 方。
1 .阴阳太极桩(内养桩)
预备式:三调”中调姿:全身放松,自然站立,双脚撑开与肩 同宽,头顶百会、会阴、地面三点垂直成一线,“站如松” 身正气顺,身不正气不顺。练功中姿势非常重要,头要直, 目视前方。调心:意念自己站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或自己 平时最喜欢的花草树木之中,身前身后鸟语花香,心旷神 怡,达到忘我境界,排除杂念,天地人合一,溶成一体。调 息:呼吸自然转入深长缓慢,均匀、舒畅。«三线"放松:人体的正面,从面部至双脚面为第一 线,从后脑至脚后跟为第二线,从百会经头顶正中脑髓、五 脏六腑、会阴、大腿骨髓至醐底涌泉穴为第三线,意念天阳 地阴之正气化成一股又清又凉的甘露玉泉水,从头顶慢慢地 流下来,先第一线,又第二线,再第三线,臀节地流下,象 洗澡一样,从头到啊,流到哪里,松到哪直 洗到哪里。随 着自然呼吸,在呼气时意想体内病灶区的病气、浊气,从口 部微开而排出体外,进行功前的吐故纳新
(3) “三贯〃气双手左右拉开,掌心向上,吸气时双手
向上拉气,意想环抱天阳地阴之正气。搂抱起来成一大气圆 球于头顶百会穴上方,手臂伸直,掌心相对,呼气时意想将 此气球随着掌心向下贯入丹田,同时放松体察气感,手到意 到气到,吸气时又重复动作,共作三次图
桩式:两脚左右分开,内侧与肩同宽,双脚跟稍稍离地。膝 部微曲,身体保持正直平稳,重心放在两脚掌上,膝有前顶之 意,臀部后坐,双手缓缓抬起,与胸同高,掌心相箭向内, 距离约30公分,臂半圆,腋半虚,呈环抱状,十指自然分 开,略有撑意:心平气和,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呼吸通 畅。意念双手篱环抱一气球,抱紧球破,抱松球飞,同时球 似涂抹一层肥皂沫,随时意不集中将滑落之感。头顶如被绳 吊,’下腭微收,嘴微闭,双眼微闭,身体闲于空中,两肩微 向后张,全身松而不懈,同时意想双脚下有一蚁虫,踩紧则 死,踩松则跑。&凝神定意,清净无为”。练功稍久,即感 四肢百骸及内脏无处不轻松舒适。如此日久功课,则达到内 无身心,外无世界的忘我境界。到此境界则性不养而自 养,身不练而自练,精力充沛,气贯周身,力量雄厚,不但 可以养生祛病,也为练习实战桩打下坚实基础。此桩在清净 布气门各种桩法之中居首位,一切桩法皆由它发展演变而来
要求,练习站桩功,首先必须学会放松,放松不单纯措 躯体而言,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上的放松。因为只有精神上的 放松,才能更好地放松肢体及内脏器官,从而更好地使其发' 挥生理功能,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身心放松” 而实际上二 者是相互影响的,躯体的放松,反过来也促使大脑皮层的进 一步放松。在三线放松中,要体会到自身如浴温水之中,舒 适得力,并在此基础上有酒后微醉的感觉,周身诲和自然, 意念空调,物我皆忘。进入“绵绵似如醉,悠悠水中流”境 界。设想自己身内源源不断放出气体,被宇宙大气所合一溶 化,达自身不复存在的忘我境界。"放松”顾名思义,“放” 是指调整的过程、阶段,《松力则是效果。体松”是针对 “紧”而言的,没有《松”就无所谓什么是《紧”,同样没 有“紧”又何谈《松”呢?有比较才能有矍别。这一矛盾需 要练功的人去揣摩、去调整,才能统一。
站桩时怎样体会《放松”呢?简单概括地讲,就是在保 持《间架”的状态下,从少使劲调整到不使劲(《间架”就 是身体占据空间的架子)。当站桩进入到不使劲状态时,身 体的内部,会明确地感觉到充满了活力。自身与外界的空气 有了密切的联系,好像是本体与空气统一了,此时的身体处 于相对匕平衡”状态之中,”不使力而有力自在” o
站桩时,只有在身体放松的前提下,才能产生自身与外 界的矛盾争力,产生种种功能与效应,包括宇宙力波 “精神笼罩”等等。但是,又不能离开自己的身体,心猿意 马的幻想太空中的诸般事情,执着己身不对,离开己身也不 对。
会站桩的人都有体会,身体《放松”后的感受真是妙 不可言。本来,天与地的《结点力,在我脚下,天地有个明确 的临界通过站桩,身体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周围 的空气相对变得凝重了,以自身本体为中心,向外呈放射 状,产生了一个密度的顺坡差,即本体的密度最大,成半径 向外变得渐渐稀薄,半径越大越稀持阴抱阳"协调天 地,并应以此为基础,感应天地合一的宇宙状态,最终达到
天地即我我即天地刀的浑圆统一的境界。
"放松”的过程就是这样,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钵到 抽象,正是“假做真时真能有,无为有时有才真万
此功对初学者练站桩功时强调敢松。但对有了一定基础 ,的学者.就不应一味强调放松,否则就不能齿到姿势挺拔, 仪态端正的要求。这阶段要求学者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 僵,即要掌握好松紧的尺度,作到松素适度,恰到好处。需 知,有松才能有紧,有极松才能有极紧。而在对敌交手中发 力之瞬间,做到极紧勺牙能就地打松是手段"紫是 目的, "
:站桩中应使整个身体保持上虚下、实,并做到胸腹空灵, .进而手掌也要做到空灵,然后在蠢念止再使之不断充实、盈 满(所谓五脏充盈,指的也就是这个意思),蓄力于全 身.此功入门并不难,只要在老师指导下,诚心诚亨地认真 坚持锻炼,一两个月乃至一两周就能收到初步功效:其表现 就是在练功者身体内部和精神方面会产生出各种效应如练 习一个阶段之后,食量大为熠加(再过二个阶段还会恢复正 常),体重亦有所增加(但并不是发胖)唾液增约'眠 加深,同时还会出现四肢轻度酸疼或麻涨的感觉,这是练功 中的正常反应,不必介意。另外还有眼洎、哈欠、饱隔、虚
恭、肠鸣、蚁走等现象,这也是练功过程中的正常反应。有 慢性病者,在患处会有发热、酸麻胀痛等效应,这都是好现 象。但对上述反应均不该有意追求,而应对它持来者不拒, 去者不留的态度。
经过一个阶段以后个月到半年左右,会感到精力 旺盛,头脑清爽,行步敏捷,全身松快。功夫达到一定程度 后,还会四肢变粗,手脚变重,胳膊也不是轻飘飘的了,而 是感到很有份量,而且手掌充实,手指鼓涨并微微跳动,皮 肤有微汗,怵内亦有发热感。又有类似针灸的舒适感等等反 应,这都是站桩功训练在身体内部和精神方而引起的正常反 应,是功力增长的表现。
2 .三七实战桩
预备式:同阴阳太极桩。
桩式,两足成稍息姿势,前足向顺脚尖'方向迈出一脚 远,两脚呈“丁八步”,又称为半丁八步。身体微斜,两腿 弯直,身往后靠,胯往后坐.前脚跟略离地,膝盖前顶与后 膝相争,两手抬起,屈肘环抱,肩松肘横,十指分开微握呈 空心拳,拳心向内,左手心位置与左脚心位置垂直,高与眉 齐,右手心与右乳部相对,低于右手5厘米,大小臂间弯曲 度不可小于90分开的十指间如夹有棉球,两腿前虚后实, 分担重心的比例为前三后七,目光顺左手上方远视,头直项 竖,虚灵挂拔,舒适均整,全身上下要做到松而不懈,紧而 不僵图。
如念设想整体环抱往上拔,往下栽亍往前推,往后拉,往 外扒,往里挤,用意不用力,设想自身两臂两手有拉之不开, 推之不动,砸之不落。再设想身体周围许多人手持刀枪剑棍
向自己打来,并手持石块不断掷 来,自己身体各部位不断做出各 种反应和腾跳闪躲,并随时做出 各种本能反击。这些反应是意念 活动,可以锻炼身体各部本能反 应、灵敏性和抗击^力,及培养- 实战中避实就虚.厦造进攻能 力。
另外也可设想自身周围有1 堵墙将宜己包围在其中。自己身
上每个地方都装有弹簧皮条,当假设自身哪一部位受到 外在各种打击时,该处即借助于弹簧发出的强大弹性力量, 向外冲弹出去,任何东西及矮墙,顷刻土崩瓦解,这一动, 全身都随之振戳。可以锻炼在实战中那种不可阻挡的巨大威 力,进行《硬打硬进无遮挡"的精神状态和加强全身的整体 弹性爆发力。如在冲弹发力进击时,冲弹部位落在一物体表 面"而意念却穿透另一面,则更为提高自己力量的强度,而 造成对敌方的巨大威胁。
待到此法练习日久功深,则目光内敛*神态如雾中之 豹,捕鼠之猫。将窜而不动,欲扑而待机,以不变成万变的 方法来锻炼技击时的精神力和灵敏性,拳术中《无形似有 形事是也。最后达到习拳最高境界“拳无拳,意无蠢,无拳 无意是真义”
作用练此桩可以增长功力及攻防能力,进攻时如检刀似 利剑,所向披糜,防守时如铜墙铁壁,物莫能入。并能提高两 手虚实变幻、前后配合之功效。另外,三七桩的姿式实际上也
是布气拳实战搏击的主要间架,以前手护住头部,以后手伺 机进攻。久练三七桩,可以使这种搏击间架变为本能反应。
另外此桩是清净布气拳最重要的基本功。布气拳有力由 站桩而得之说。通过站桩训练可增长力量,储备大量的技击 能量。纵观世界著名的搏击术,不论是西洋拳击、泰国拳, 还是日本的空手道,都是以打沙袋做为增长力量的手段,这种 方法虽然能较快的增长力量,提高击拳的速度,但力量过于 绝对,用布气拳的讲话就是单J的直向发力。并且打沙袋所 培养的只是手臂的局部力量,而不是周身的整体力量。而站 桩都没有此弊病。首先,它在增长力量的速度上决不亚于打 沙袋,甚至比打沙袋还要快,其次,由站桩所求的力量是浑 圆的,也即抬手动足,不论是上下、前后、左右都有力量存 在,不是绝对的直向一个方向,由于这个缘故,人们往往用 爆炸来形容布气拳的发力第三,由站桩所得的力量是整体 的,它使周身的各个部位得到匀衡的运动锻炼,而不是单单 针对手臂或双腿。通过站桩的锻炼后,不论是发拳、肘打、 脚踢,还是头打、肩靠、膝撞都力量倍增,威力巨大,难以 阻挡。达到高深境界之后,周身各部位都可当做发力点,即 拳论中所说的“周身无点不弹簧” 第四,站桩在增长打击 力的同时,也使周身的抗打能力得到加强,并且这种抗重击 能力是下意识的本能反应,三七桩两足分出虚实。比起双重 步(两足平均负担体重的步型)来,更有利于技击中的进 退、变换、闪展、腾挪。另外,这种步型利于下盘的稳固, 于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均有支撑之力,在敌方攻击我时易于保 持身体的平衡。
此桩中身体侧斜在技击中有重要意义。首先,我与敌方 相对而立时,身体侧斜,比起正面对着敌方,暴露的弱点要 少得多,并有利于我的进攻与躲闪其次,身体侧斜可使自 身间架调整到合理状态,充分发挥两腿的作用,并通过腰部 的旋转,发出斜面力再次,身体斜有利于上下前后左右 的虚实松紧变化。
所有的技击桩,两手位置都是一高一低。双手分出高 低,使上肢分出虚实,易于变化,利于配合。双手分出高 低,便于在发力的一刹那使身体形成上下、前后、左右等阻 面八方的争力°
站技击桩时,'从一开始拾腿起臂,姿势落成到最后结束 收式,部始篷处于技击意念的制约与笼罩之中…如头部应有 .顶与悬两种意念。假设头顶百会穴处有一鹅毛广不可使其掉 :落,这就是顶的意念,这一意念可以保持身法的中正与身体 '的平衡。头顶部似有绳牵,整个身体如同称锤悬挂久速就是 悬的意念。这意念可使身体挺拔向上;诚小身悻对腿部的压 力,使双腿在移位中轻松灵活,有利于向下哉力…眼睛要 毒,眼是心灵之窗口,若要眼毒,先要心毒,站桩时,甘设 想面前有一敌人,自己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如此即做到心 毒,自然也就做到眼毒,搏击中才能手毒—“心毒如狸猫擒 鼠,眼毒如飞鹰捉兔,手毒如猛虎扑羊站桩时,两耳要 提高听觉灵敏度,这样有助于在技击中准确地判断敌情,
心静才能耳聪窖;桩中,全身毛发应有;发欲冲冠力的意 念,调动起来,有助于全身形成整体致的力量。姑桩时应; 有“齿欲断筋初的意念,这一意念与心毒眼毒同出一辙, 有恨方能“切齿”恨得咬牙切齿自然能够增加进击对方的 力量。
站桩时两臂环抱胸前,既有内抱之意,亦有外撑之意, 还上提下坠,左右开合以及钩、拧、翻、裹、推、错、兜、 卷等多种意念。这些意念可以保证自己双臂有圆整灵活之 力,还可以使自己体内产生出多种形式的技击力量。
两肘永远保持横撑的意念,切忌两肘忽然接近,忽然离 远。这一意念可以使上肢保持圆整之力,防止局部动作,两 手为掌时掌指皆应自然弯曲,无处不曲,不许有平面处, 两掌始终有”八面出锋”的意念。由掌变拳时五指如拧麻 花,指力如婴儿持物,有紧捻的意念,但决不可死握。拳掌 的意念活动可以使全身力量顺利达于指端。
两腋部位如有弹簧支撑,这一意念可使两臂的力量不被 压瘪,同时又可发出弹性力量。
两腿两脚有大树向下扎根的意念,这一意念可使下盘稳 固,同时增加双腿的力量。
要求:站桩功不要求绝对的“入静气因为绝对入静是不存 在的,且过分追求入静难免犯执著之病。但入静的深浅对练功 的效果确实有着一定的影响,故养生家曾言:“心不静,无 以见道” 初学者要入静是很不容易的,当杂念来临时,一 定要用数息法或“随风飘走法刀控制住,化为乌有而达静的 目的。
三七桩功法主张意念不守于自身,亦不可守于身外。
“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 要求意念 应有静有动、有松有紧地与身外假想之敌发生有机的联系, 进而以神意笼罩控制之。如假想自身有若刀枪剑棍、毛发根 根意如戟,而身之三尺以外,七尺以内,有大敌当前,意想 •共争生存之境地,尽管敌众我寡,而我仍以大无畏之精神应
付之,此即无人若有人之训练也。一旦大敌当前.我则视有 若无,如入无人之境,看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亦即有关 若无人也°
此站桩功要旨为不住顽空,不着色相,有感皆应. 神形并炼。”其意是在站桩时,不要使自己的精神意念有静 有动,松紧适宜地保持在有意无意的中间状态若捕鼠之 猫,欲窜未动之时。只要外界之敌一有触动,自身则自然产 生种本能(或云卞意识)的反应,进而回击之,但要求意 不露形,形不破体。最后形成纵横自在,有感皆应,一触即 发,横扫千军的本能发力,亦即"周身无点不弹簧"之谓 也。
3.狮吼桩(应用桩)
狮吼桩是本门的又一重要应用桩功广通过三七实战桩爵 训练后”再经过狮吼桩的修炼,可进一步掌握技击能力,丰 富实战应用的技击因素。此桩法可进一步锻炼双手、双腿的 力量及拧身发力的能力与身体处于特殊形态下变化的能力, 可增强技击中扑撞能力及各种拿法。此桩和三七桩是本门种 类很多桩中的二种桩功,当练到一定基础后祠内坐功的修集 后,即可进行发力训练了。
预备式,同阴阳太极桩。
桩式:成左仆步式为左桩,右仆步为右桩,仆步后,身 体正面朝向脚掌贴地方向,双手成狮型爪状,从胸前往左右撑 开,双掌之间为50厘米左右,掌心向前,目视仆步脚侧前方,威 武有力:,身微后坐。整个桩型犹如狮手上山突回头,作好防 守招架应付扑击状(图5 )
意念:人你的各距离之间,如手与手、手指与手指、手与
㈱、脚与脚之间各系一条弹性皮 条,两脚如埋土中,有重心下沉 感,人体稳重感,有如大树生根。
整个站桩过程中,始终要体验人 体各部位间的弹性皮条的互相拉 引力,澎涨力,同时随着呼吸。意 想身一动手一推,大山往前移 动.千钧之力,身一收手一拉, 大山回原旋,随着练功的深入, 感觉内力越来越强,妙乐其中, 不享而喻。
第二节坐功(内养)
内功中的禅坐是修身的好方法。禅、梵“禅那罗的略 祢,意为坐禅、禅定或静虑,古人叫作打坐。静坐可以澄清 思虑,增进健康,是修养身心的一种重要方法。静坐的实 践,可以使我们散乱的心念逐步归于凝定。心定则气和,气 和则血顺,不但可以祛病强身,而且可以去除主观的迷妄, 获得安乐。静坐的目的不但在亍促使身体的健康,能改善身 棒内各个功能。不让其失调,使阴阳处于平衡状态,治疗各 种疾病,更重要的还是在于求妄心的调状,妄心调伏则智慧 明朗。同时静坐又是养气,培养丹田真气的一项必不可少的 功法,是深造上乘功夫的重要功法。没有静坐,是练不出内 气和高功夫的。所以任何修盛内功之人,都必须《内练一口 气”,主练丹田真气。武术家们认为,《练成丹田混元气, 走遍天下无人敌。”这丹田之气由精产生,而气又生神,神 又统摄精与气,精是本源,气是动力,神是主宰。由此可 见,丹田内气的强弱,是决定人的盛衰存亡的关键。一旦内 功练好之后,内气可收可发,收时内气坚凝于脐之间,发 则气随意转,力从气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内气均无所 不至。用之于技击当中,随意运行发放至身体所需要的部 位,其威力颇大。故此,历代武术家们无不强调和推崇丹田 内功的修炼。但要练出丹田真气,首先要懂得丹田的位置和 怎么练法为要。人体丹田有上、中、下三个丹田,其中尤以 下丹田最为重要,有“人体的发电机力之称,各家功法大都 以此处作为意守部位。关于下丹田,自古以来就有多种说 法,有说在脐下1寸5分、脐下3寸、脐中等等,众说纷纭,莫 衷一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必过分强调丹田的具体位置, 练功时可以意守小腹肚脐周围的部位,也可意守小腹部相当 大小的一块体积,这样比固执地守某一具体穴窍更易掌握。
意守丹田就是在练内功过程中,把思想集中于人钵内的 丹田部位,以达到入静求功的方法。意守丹田的练习,乃是 练内功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初学内功的同志感到难练的一 关,掌握得好,效果就好,得气快。反之则效果差,得气 慢,影响练功。所以,如何掌握意守丹田,是初学内功者必 须明确的问题。其次要掌握住意守的强度,所谓意守的葬 度,就是指意守时思想集中的程度。古人认为,”不可用心 守,.不可无意求,用心者相,无意落空,似守非守,绵绵若 存。力实践证明”意守强度太小,杂念常常乘机而生,丹田 难以守住;意守强度偏大,虽能抑制杂念,却易招致藉神紧 张,出现些不适之症状,同样影响练功所制,正确的方
法应该是似守非守,轻淡自然地意守。初学者如能掌握好这 一点,通过勤奋练习,久之自会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 之”的境地。故练功家每以“下丹田”为锻炼、汇聚、储存 女真气”的主要部位。意守丹田”,还具有强身、防病、 治病之效。气功重视“丹田之气”的锻炼,使“真气”逐渐 在"丹田”部位聚集、贮存起来,并使。丹田之气力充实旺 盛,就可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循任、督、十二经脉 和胳脉通畅运行创造条件,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 目的。再侧丹田是元阳之本,真气生发之处,人体生命动力 之源泉。所以修炼内功必须循序渐进,守静于虚,使实中生 实,静中生动,从而达到内功状态的真境。修炼内功打坐最 关键的在于松静自然,"放松”“入静”与站桩功一致,这 里就不予论述了。
坐功预备式,同阴阳太极桩一样。
坐功功法:两腿盘膝而坐,备一个一寸厚的坐垫进行自 然盘坐(图6 )单盘(图7)双盘(图8)均可。练者应解带宽衣
正身而坐,鼻脐相对,全身放松,精神集中,姿势要正.拔 背,百会穴对准会阴穴,双目微闭,双肩下垂,不能塌腰,
舌抵上膊,自然呼吸,双手掌心朝天结一手印上下重叠(男 左手在上要领是吸气时意念天阳地阴真气自百穴进气 贯注丹围,微微提肛,呼气时松肛,似守非守丹田转一圈, 进气要缓缓进气厂呼吸要绵绵长长,功中一切顺其自然,初 练士分钟左右虹延至半小时以上。排除杂念,不受外界干 扰,放松入静,无思无虑,使内气随着人的意识引导而贯通 到全身各个部位上…
'坐璃应用前面介缗的坐功乃是属内养坐功广为糠养丹 田真氧为主.功深者可氧布金身,通经活络,打通大小周 天广百腺俱通”防身祛病,延年益寿,同时又为应用坐功打 下基础,资助能源,为技击服务。但限于各种原因和篇幅有 限,令此著中不予公开功法望读者见谅
第三节内力训练
以上谈的是站桩功和坐功。那到什么时刊才可进行内力 的练习呢?内力训练是内功修炼中的动功,是站桩的辅助 功,其目的'是为了使站桩所得的力量充分的发于体林,以求 一触即发,有感皆应的拳术素底。如果说站桩是积蓄能量的 过程,那么内力就是解决能量的分布及发放问题,只站桩不: 练内力,力量就不能充分发于外体,有力量使不出来的感 觉,用布气拳的话讲就是憋在身上没发出来,故内力训练与 站桩同样,都是极其重要的功法。二者缺一不可,把站桩中 得到的内力运用到实际中去,这由静到动的过渡任务,就是: 由内力训练去完成。力由站桩而得,由内力训练中而知,由 知而得其所以用.因此内力训练是站桩向实际应用的过渡阶
段,只有经过内力训练的锻炼,才能把这一能量在实际中充 ,分应用。内力训练是建立在实战技击基础之上的,有着很强 的技击意义。同时,经过站桩训练,人体内产生出良好功 能,但练者尚不能十分清楚,亦不能很好应用,内力训练就 是解决这一问题。当站桩练到舒适得力,自身的内力已初步 建立,感觉到全身上下左右前后的内在力量后:就可进行内 力训练,这种训练是站桩在空间的延伸,是在动中去体会站 桩所得的内在整体力,其目的是将站桩所得的内力充分发于 怵外。静是手段,动是目的,内力训练是向狮惊弹爆力的过 渡,以期实战中应用,所谓《不动中求微动,微动中求速 动刀,正是此意。内力训练始终是意念活动,丝毫不能使用 拙力,造成肌肉紧张,应在无力中求有力,如果全身一用. 力,反而没有增长力的希望。
训练时一定要遵守《慢优于快,缓胜于急〃的原则。动 作先求舒展,后求紧凑,速度愈慢而神愈全。要有"欲动又 欲止,欲止又欲动,有动中不得不止,止中不得不动之意七 这样自能体会到身体内部力量的变化,感觉到外界空气的阻. 力,而我用与其相应之力与之应合,待到日久功深,意力自 可随机随势应感而发。
同站桩一样.内力训练也有肌肉酸痛,身心紧张,形破 体,力出尖,动作不协调,两手空飘,摸不到《东西”等现. 象。此阶段应按试力的要求,坚持锻炼,培养练功的适应 性,消除肌肉紧张,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n,用意念 支配形体的动作可设想双手推拉一大船,随着意念来回运 动,经过上述阶段的练习后,手臂已能初步感知到“内力” 的存在,此时应加强''力意相逆”的练习,例如当与外界物.
体做牵挂育念活动时,双手回拉*而意念往前;双手前推 时,而意忿往后,如此练习可加强手臂以及身体的沉重感, 动作时有推之不动,拉之不回的感觉,这就是前人所说的
“用力如抽丝,两手如撕棉”的练功体验经过”意力相 逆”的锻炼以后,'手臂的内部感觉越来越大罗力量越来越充 实,这时应加强W力意不分”的锻炼例如当我双手前推 时,身如其铅"/内力为立即流向手臂方好似有工股巨大的 能量紫冲破手指,奔泻而出。由此可见,内力训练赠L项重 要而又艰源的功夫只它又通过手足在一定范围运动厂而将桩 新规模扩大,即在符合桩法要求的情况下,推广手足的放置 位置,而且通过手足在这些位置间的运动,将这些扩大的桩 祛连贯起来,从而体会胄身变化,练习各项力量,在技击中 发挥作用。 ,
内力训练在最初阶段,虽是以手足行之的一种活动,再 深入练习下去,则应僮得此力并不只是手、足的局部运动, 而是一动无处不动,即是动一处需牵动全身,亦即所谓《上 动下身随,下动上身领?上下动,.中间攻贮中间攻,上下 笊。
同样,此功也需要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淀」举手二抬 足都要.以舒适得力为原则5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 则神断,全体皆非矣
内力训练需全神贯法,意不断而力亦不断,做到身体庄 正,筋肉空灵,动作需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应该懂得,动 作愈微小,精神才能愈集中。习时需体会空气阻力的作用, 并以与空耳阻力大小相等的力量与之应合,无过之亦无不 瓦 以培罪与宇宙之力相感应的良质良能要在无力中求有
力,微动中求速动,练功日久,全身毛孔无处不有穿堂风往 返之感,才能体会自身内外的意、力,是否已做到圆满自如 之地步,舞能不能达到随时随地应感而出的高深境界。
推船力(前后势)
其步法与三七实战桩同。两手自然抬起,掌心向下,手 指自然分开,略微弯曲而向前指。两手之间约25厘米,意念 站在大海波浪之中,波浪中有一大船,用身体推动双手向前 缓缓推去,臂也随之而动,掌心随之向前,但不可伸直,把 大船推走,缓缓而行,当双手快要伸直时,两手向内翻转, 掌心相对,指尖斜下指,用身体将双手收回,动作连绵不 断,意想大船随之拉回,待双手离自己胸前一拳时,再行翻 转,掌心向下,继而前推,周而复始,反复练习(图9、 10 )体会水之阻力与浮力,日久功深,可达&力不空出意
不空回”境界,双手和双臂及全身与宇宙大气相呼应,意力 合一,为随机应变发力创造条件。培养向前的冲撞力量,提 高炮拳、单推手的力量以及双臂的弹力,同时它也是布气拳 重要的技击间架。双手迎面伸出,约略与头同宽,即可护住
浏览8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