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仪式的练法是在太极的基础上,两足分开与肩宽,两足向外转 动十五度,足掌踏地,十趾抓地,两腿屈膝下蹲,两胯与膝相平,两 膝不出足尖,向内收缩,腰部要有塌劲,两肩内扣,并松开向下沉 劲,两肘下垂三十度,两掌心向下,十指向内阖劲,劳宫穴空虚,两 掌向上提置于胸前,与中丹田位相平,左手掌在前,突出一手掌长, 右手掌在后,两掌发内按力,如同按球,头顶百会穴要向上领气,前 额天庭要向前顶力,项部要竖直劲,下颏向内收劲,舌舐上腭,二目 平视,身要正直,不可前俯后仰,左歪右斜,不可努劲,或愁气于胸 中,呼气时要用意念导引真气,由会阴过长强,循导督脉上行达于脑 海;吸气时也用意念导弓丨,循导任脉下行,归于下丹田气海(顺式 呼吸法)。
练习炼精蓄气功夫,初学者不可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加意研 究,要“守住一心一意道行”,切不可固执强谬,自以为是。另外, 练功前,练功者必须将大小便排净,因为,二便存于膀胱和大肠内, 对于气的下沉和蓄气守住丹田是非常不利的,而且会增加膀胱和大肠 以及直肠的负担。
- 炼气养神功夫
炼气养神是在炼精蓄气的基础上进一步修炼的方法,也就是大周笫二幸,氏八卦甴功修炼的根招和方法天的功夫,即内家拳三步丹田功夫。修炼者持法修炼,下丹田炼精蓄 气,中丹田炼气养神,上丹田炼神还虚。所以,炼气养神应着意于中 丹田,守中抱一。
所谓大周天,是指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这是一个大周天的循 环。地球自转一圈,为一个小周天的循环。大周天运转为三百六十五 天(闰年三百六十六天),小周天则为一个昼夜。人体的情况和天地 运行的情况是一样的。《内经》一再强调:“人之合于天道。”《老 子》也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在人体 内部,也贯穿了这样一种周而复始的运动。天地是阴阳二气交媾的结 果,人体也是父母精血秉成阴阳二气所生。“气”是人的生命的根 本。婴儿在胚胎状态时,气是周流循环于全身的,而且,那时还是先 天的元气,根本不用口鼻呼吸。但是,人在出生之后,呼吸就不再贯 通于全身了。《庄子》说“众人之息以喉”,就是这个意思。况且, 人在世上有了欲望,使得先天带来的元气日渐损耗,仅仅靠口鼻呼吸 来补充,久而久之,人的生命力就被消耗了。所以,中医和武术都在 药补之外讲究炼气,吸人丹田的“气”要在体内缓缓运行,并用意 念打通周身的脉络。从内家拳功法的角度来讲,小周天的功夫是要循 导任督两脉的畅通无阻;而大周天的功夫,则要打通奇经八脉与十二 经络的连通。八卦掌的三元桩功法,其目的就是要打通十二经络与奇 经八脉。
我们所讲的三元桩功,除了上、中、下,头、手、足以外,更主 要的,是讲固体、液体和气体。固体对人身而言,是指骨骼、肌肉、 皮肤、经筋、五脏、六腑等;液体则主要是指精液、血液、津液等, 它们在人体中起着灌溉、营养、滋长的作用,就像树木离不开肥料和 水一样,人的身体所以能生长不腐,就是由于液体不断循环和运送营 养灌溉的结果;而气体呢,尤其是人体中的元气,是人的生命之本,运动之源。大周天的功夫,就是要使气体和液体在人体中按照十二经 络和奇经八脉的通道来循环,从而使得人体得以生长强壮健康。
道家修持养生,对于经脉的气血流注运用,并不把奇经八脉和十 二经络分割开来,而是k相穿插,互相连贯。例如在三元一体式中, 除运用督脉(谓之发放阳之气、力、劲)和任脉(谓之发放阴之气、 力、劲)以外,在左右两个上肢,主要适用的是手少阴心经和手太 阳小肠经(即小鱼际掌),对下肢来说,主要运用的是足太阴脾经和 足太阳膀胱经,以及奇经八脉中的阳跷、阴跷、阳维、阴维(即巽 不断、提肛、收胯、塌腰)。
所以,只要气血在人体内即上、中、下,头、手、足,脑、心、 肾,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全部贯通,大周天的功夫就算完成 了。只有这样,人们才能随心所欲,拿得起,放得下,既能放,又能 收。可见,大周天功夫对于人体来说,乃是至关重要的。
- 炼神还虚功夫
炼精蓄气和炼气养神两层功夫,都离不开意念导引吐纳,到了炼 神还虚功夫时,由于经过上述两层功夫的锻炼,有了较好的基础,也 就没有必要再专门着意于意念导引吐纳了。就好像人们走陌生路一 样,在不认识路的情况下,需要有人领路,走熟了,便可以自己独来 独往了。气血在人体中运行的情况比较类似,按照规定的路线流注, 只有在气血全部贯通的时候,运用起来才能随心所欲。运气发力劲 时,气血自然会在无意中不期而至。所谓“无意生有意,无意之中 有真意”,就是这个意思。
四六十四位导引功法
本功法取用自己的心意,领气运行,归穴归位,使自己周身之气 阖聚心头,并结成一太极球来运行,从意领气,循经导络,以调整气 息、血脉。它将意念寂定有穴有位导引、人体象形导引、持法造型姿 势导引、声法调整气息导引、循经血脉拍打导引、站坐卧行功夫导引 等六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气机在体内的有序运行,进而达到阴阳 平衡、疏通经络、散瘀化滞、升清阳、降浊阴、阖真气、聚元气、人 精华、出糟粕,净化人体之精、气、神。
- 本功法具体内容
- 起点。将姿式调整好,进行呼吸,寻找气感,并将气聚于 心头,结成太极球,然后,准备意领气行。
- 吸气,使气由心头沿正中上升至喉咙。
- 再领气上行至上腭。
- 由上腭转人人中穴。
- 由人中上行至鼻准(又名准头、面王、鼻尖)。
- 沿鼻柱上行至天庭(即额部中央)。
- 由天庭上行至头顶(即百会穴)。此时吸气已满,闭气片 刻,并找气感觉到位。
- 再以意领气由头顶下行转人脑后,同时开始轻轻呼气。
- 由脑后沿颈椎徐徐下行至脊骨(胸椎)。
- 沿脊骨下行至腰腧。
- 由腰腧再下行至尾闾骨根部(尾椎末端处即长强穴)。
- 此时呼气已毕,闭气片刻,再用鼻深吸气,使气满下丹 田,再闭气片刻,同时找到气感,并领之由长强穴向前行人肾根,同 时用口慢慢地呼气。在由长强穴走向肾根的时候,必须提肛相助。
- 再由肾根向左转行,人于左股外侧。
- 由左股外侧下行至左侧外踝(左胫外侧)。
- 再由左外騍行至左足背。
- 再由左足背行至左足大趾。
- 由大趾行至左足二趾。
- 再行至左足三趾(即中指)。
- 再行至左足四趾。
- 再行至左足五趾(即小趾)。
- 再向内转行至左足心(涌泉穴)。
- 再由左足心上行至左内踝。
- 由左内踝再上行至左股内侧。
- 由左股内侧上行转人小腹之关元穴。
- 再由关元穴右行转入右股外侧。
- 由右股外下行至右侧外踝。
- 再由右外踩下行至右足背。
- 由右足背再行至右足大趾。
- 再行至右足二趾。
- 再行至右足三趾。
- 再行至右足四趾。
- 再行至右足五趾。
- 再由右足小趾转行至右足心。
- 再由右足心上行至右侧内踝。
- 再上行至右股内侧。
- 再由右股内侧上行转入小腹,行至气海穴。
- 再由气海穴上行,直至左乳房中。
- 再由左乳上行至左肩外侧。
- 再沿上臂外侧下行至左腕外侧。
- 再行至左手背。
- 再转行至左手拇指。
- 再行至左手食指。
- 再行至左手中指。
- 再行至左手无名指。
- 再行至左手小指。
- 再向内转行人左手心。
- 再向上行至左腕内侧。
- 再上行至左肩内侧。
- 再向下转行至上脘。 .
- 由上脘向右上行至右乳房中。
- 再向右上行至右肩外侧。
- 再沿右臂外侧下行至右腕外侧。
- 再下行至右手背部。
- 再行至右手拇指。
- 再行至右手食指。
- 再行至右手中指。
- 再行至右手无名指。
- 再行至右手小指。
- 再向内转行至右手心。
- 再由右手心上行至右腕内侧。
- 再沿右臂内侧上行至右肩内侧。
- 再上行至廉泉穴(喉结上方与舌骨下方之间的凹陷处)。
- 再上行至承浆(面部颏唇沟正中处)。
- 再向内行至舌中。然后向下返回心头。
- 本功法要领及作用
修炼本功法要聚气结球,要用真心真意来领气运行至气道、穴 道,意念中要找到气运的感觉。
此功夫经过六十四气道、六十四穴位,这些都是人的生命的要害, 也关系到各种疾病的发生。如果人们能以意领气,循行导引,在心的 作用下,将精气神贯注于各个气道和穴道,则气海通畅,一些失常的 症状就会因此得到调整和校正,使之恢复到正常。这会使一般的病症 消除于发病之前,这也正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中医历来有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说法,针对 的就是养生、保健、治病三个境界。能养生之医,是为上医。
总之,任何一个修炼者,都要从“气”开始修炼,要培养真气, 涵养正气,使人体内的先天元气、后天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能和谐平 衡,充沛周身。人的内气充足了,身体才能健康。而修炼是要讲究时 间、地点和方法的,修炼者首先要保持身心两方面的虚空和洁净,排 除各种世俗杂念;其次是要克服心中的欲望,心为身之主宰,心有所 动说明欲念不绝,从而影响修炼的质量。所以要求心中清静,调息养 气,双目垂帘,返光内照,这样才能降心火归于丹田。按照八卦的说 法,心是火,属“离”(
S),性好动;肾是水,属“坎”(
H),性 好静;在气的周流中,它们在丹田中相互交融,达到“坎离交济” 式的平衡,肾水上升到心田,心火下降到肾府,这样,人的阴阳也就 实现了平衡,百病都不会找上门来了。

尹氏八卦按摩功夫诊断法一触摩诊断的步骤和方法
1.触摩按压的方法和意义
触摩按压是对病人的肌肤、手足、胸背、脘腹及其他病变部位施 术,以测知其冷、热、软、硬,是否有压痛感、痞块或其他异常变 化,从而推断疾病性质和部位的一种检査方法。
触摩按压诊断法属于中医“四诊”中切诊的内容之一,它是医 师在望、闻、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深人探明疾病的部位和性质等情 况的方法。按诊的方法,最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灵枢• 经水》中有:“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 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说得更清楚: “其诊法,宜按摩数次,或轻或重,或击或抑,以察胸腹之坚软、拒 按与否;并察胸腹之冷热、灼手与否,以定病之寒热虚实。”而众所 周知,经络理论中“以痛为腧”的方法亦属于此列。所以,按诊在 诊断疾病中的重要性,尤其在捏拿技术中,它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按诊的手法大致分为触、摩、按、压四类。触用手指腹或手掌, 掌分为全手掌心、掌中心即(劳宫掌)、大鱼际掌、小鱼际掌,轻轻 按触患者肌表局部,如额部及四肢皮肤,以察觉凉热、润燥等情况; 摩是以手掌抚摸局部有无肿胀部,察觉局部的手感情况及肿物的形状 大小、长短以及软硬、肿胀的程度等;按是用手指、手掌或屈曲的指 关节突起部按压人体伤病部位;压是用手指、手掌或尺骨鹰咀有节奏 地用力向下按压,与按法相似,但用力较重,多用于肌肉较丰厚的部 位。在临床上,各种手法是综合使用的,经常先用触摩再用按压,用 力劲由轻及重,由浅人深,进一步了解病变的状况。
触摩按压诊疗时,医者要认真体贴病人,施术操作时手法要先轻 柔缓和,后慢慢加重加快,不要突然施重力暴力快力猛力等。另外, 医生要注意手指的清洁卫生,冬天要保持手指掌的温度,要求患者主 动配合医生,随时反映自己得到的感觉,医生要边检査边注意观察患 者的表情变化,了解其病痛部位的所在。
2•寻找病体感觉的几个步骤
触摩感觉的种类
- 触摩温;(2)触摩凉;(3)触摩寒;(4)触摩热;(5)触 摩疼痛;(6)触摩高大;(7)触摩肌表;(8)触摩肌里;(9)触摩 气虚;(10)触摩气实;(11)触摩运化快;(12)触摩运化慢; (13)触摩部位变形长;(14)触摩部位变形短;(15)触摩部位组织 软化;(16)触摩部位组织硬化;(17)触摩部位运化静;(18)触摩 部位运化动。(即温凉寒热、疼痛高大、肌表肌里、气虚气实、快慢 长短、软硬静动,十八种触摩感觉。)
触摩部位感觉反应感而有觉、觉而有知、知而有神、神而有 用、用而有事、有事有作、有神通灵。感知有疼、痛、酸、痒、麻、 木、凉、热、风、火、冷、寒、流、动、串、走、行、定、轻松、舒
适、通畅、愉快等。
触摩诊断部位头面五官、胸腹、颈项腰背、口、眼、鼻、耳、 眉;前胸后背、大腹、小腹、臀胯、四肢关节、大臂小臂、大腿小 腿、手足腕跗、筋骨皮肉毛皮、男女生殖器官等。
触摩诊断的顺序
- 上肢的触摩诊断。先从琵琶骨开始,找有无琵琶内挫伤、 骨折。再找缺盆骨有无凹凸折伤处,其内外端有无挫伤脱位,再找肩 关节有无各种损伤脱伤和膀缝扭伤。再找肘骱骨有无大错开,鹅鼻 骨、平骨有无劈头。再找臂昆骨有无骨折。再找手腕骨部位诸骨有无 上努下塌之错伤或折伤。再找手掌骨及诸指骨有无散挫及骨折之 伤处。
- 下肢的触摩诊断。先从环篡骨开始,寻找有无骨折形迹; 再找下横骨有无骨折和离位;再找胯骨有无各种大脱位与骨折;再找 胯缝有无伤筋处;再找末躯有无骨折;再找膝盖骨有无破碎、移位之 伤;再找膝部位虎眼里、外、前缝有无挫伤;再找胫骨上头有无骨 折;再找骨行,胫骨及内、外踝骨有无骨折;再找踝关节及诸跗骨有 无大错伤和挫伤;再找足面骨及足诸趾骨有无散挫及骨折部位;再找 足跟骨有无破碎之伤处。
- 胸肋部位触摩诊断。寻找胸前骨有无凹凸折伤;再分开左、 右,找胸肋接交处部位有无凹凸错位骨折之伤处;再査十二肋,自上 而下,由前及后寻找有无凹凸折伤处;再找肋间宽窄有无相并及远离 之伤处。
- 脊梁骨部位的触摩诊断。由颈项骨开始,经后背脊柱骨颈 胸腰椎骨到达尾柱骨止。寻找有无凹凸不正歪斜之部位,有无椎间过 宽、过窄等各种挫伤及骨折部位损伤。在对各部位进行触摩时,无论 大小,均要细心触摩找手的感觉,以免漏诊。
触摩中要特别注意的几种情况
- 触摩皮肤温度、新旧损伤:因有局部瘀血壅滞,大多数患 者有发热症状,若有疲肿皮肤色红发亮,温度较高,跳痛不止,数日 不退者,表示欲转成脓疡之症;陈旧性损伤或伴有风、寒、湿痹者, 可因气滞寒凝而使皮肤发凉。
- 触摩压痛部位:疼痛点之有无大小及分布区情况非常重要, 根据压痛部位的范围大小及程度,大体上可以判断损伤情况。一般若 触摩到骨折的断端部位时,会有敏感的压痛出现。如横骨骨折压痛范 围小,斜骨骨折压痛范围大,裂隙骨骨折(惊绞骨折)只有触摩到 裂隙伤处才有压痛,同时有的患者可发现有知觉“跳动应手”(如脉 搏跳动)的感觉。脱位及挫伤的压痛程度比较骨折要缓和,一般呈 钝痛。
- 触摩畸形:骨折后产生的移位,或关节脱位,均可出现不 同程度的畸形,对伤处进行触摩,便可以了解到骨折或脱位移动的方 向及程度,例如:骨折断端的重迭移位可触摩到阶梯状畸形,凸起者 可触摩到凸起畸形,塌陷者可触摩到凹陷畸形,弯曲者可触摩到角状 畸形,等等。脱位畸形有多样,例如膀子掉(肩关节脱位)时,不 旦外观上可发现“肩膀不圆”,触摩诊断时可发现肩关节空虚。有时 自腋下可触摩到肩端骨。鹅鼻骨上挪(肘关节后脱位)时,鹅鼻骨 不在肘骨下端而置于肘骱骨的后方,以至造成肘后方隆起,及前臂缩 短畸形,等等。所以必须熟悉全身骨豁形态及关节正常结构知识。否 则就不能很好地通过触摩畸形的诊断方法,对各种损伤作出正确的 诊断。
- 触摩骨磨擦音:用二指触摩或轻轻屈伸、旋转伤肢(动作 一定要轻柔,切忌粗暴!),若有骨磨擦音出现,是诊断完全性骨折 的重要依据。
3•触摩按压诊断法的实施
触摩按压诊法应用范围广泛,临床上以按肌肤、手足、胸、腹、 腰背等为常用手法,现分述如下:
- 按肌肤。按肌肤是为了査明全身肌表部位寒凉温热、润燥 干枯及肿胀变化情况,按肌表的寒凉温热可辨别阴阳邪正盛衰,凡阳 症、热症有肌肤灼热;阴症、寒症有肌肤清凉。凡身热,初按甚热, 久按热反转轻,是热在体表;若久按热度反甚,热自内向外蒸发者, 为热在肌里。身不热,但手足心有热者,为阴虚发热。察皮肤的润燥 干枯,从而可以了解到病人是否有汗及津液损伤,皮肤润泽,多属津 液未伤;皮肤枯燥、干涩、甚至肌肤甲错的,多属肺气脾气津液已伤 或内有瘀血所致。肌肤儒润而喜按者,多为气虚症;触按部位觉硬 痛,患者拒按者,为实症。重手按压肿胀部位,可以辨别水肿或气 肿。肌肤肿而发亮,按之凹陷不起者为水肿;若皮肤绷紧者,按之即 起无痕者,多属于气肿。另外,局部高肿,炽热剧痛者为疮疡阳症; 漫肿平塌者,痛热较轻者为疮疡阴症。肿块坚硬者为脓未成;肿块柔 软有波动者为脓液已成。轻按即痛者为病在浅表;重力深按方痛者病 疾较深。
- 按手足。按手足诊察寒凉温热。手足的温凉,可诊阳气的 盛衰虚实。手足俱冷者,多为阳虚寒盛;手足俱热者,多为阳盛热 炽。按掌心与手背的温度,可以测知病疾属外感或内伤。手掌心热盛 者,多为内伤,手掌背热盛者,多属于外感。
一般来说,小儿足心热者主有热,足胫冷者主有寒,手指冷者主 有惊恐。另外,捏掐挤压病者爪甲时,爪甲发白,放开红润者,多为 气血充足;放开后不复红润者,多为气血虚。在伤科诊察时,按手足 还要注意骨胳与四肢关节是否有强直或瘘软状况出现。
笫三幸,民八卦接摩功大沴斯法
- 按胸腹。触摩按压胸腹部位,要根据病情的需要,有目的 地对胸前区、胁肋和腹部位进行触摸、按压,必要时进行叩击点打, 诊察了解局部的病变状况。
胸腹部位可划分以下几个部位:膈上为胸,膈下为腹。侧胸部腋 下至十一、十二胁骨的区域为胁。腹部剑突下方位置称为心下。胃脘 相当于上腹部,大腹为脐上部位,小腹在脐下部位,少腹即小腹 两则。
胸腹按诊的内容,可分为按虚里、按胸胁和按腹部三个部分。
- 按虚里:虚里位于左乳房下心尖搏动部位,为诸脉之宗。根据 虚里搏动的情况,可以诊察了解宗气的强弱,疾病阴阳气血虚实,预 知吉凶。在正常情况下,虚里应如《针灸甲乙经》中所说:“按之动 手,应而不紧、缓而不急,为宗气积于膻中”。若其动微而不显,为 不及,是宗气内虚。若动而应衣,为大过,是宗气外泄之象。若按之 弹手,洪大而博,则属危重的证候,应予重视。虚里搏动,动而高 者,亦为恶候,注意及时转诊抢救。
在惊恐、大怒或剧烈运动后,虚里虽高,但静息片刻即平复如常 者,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 触摩按压胸胁部位。胸腔为中心肺所居,右胁为肝脏所在部 位,两胁均有肝经经络血脉分布,所以,按胸胁,主要证候心、肺与 肝的病理变化,若前胸高起,按之气喘者,为肺气胀满之证;胸胁按 压胀痛者,多因有痰热气结肺脏或水饮内停;胸胁部位按压有坚硬感 而疼痛者,为肺脾肝气实证;柔软无疼痛感者,为肺脾肝气虚症;疼 痛固定,按压更甚者,为血瘀证及胸胁内伤;疼痛无定部位,呼吸咳 嗽牵掣疼痛者,为气滞;小儿肋骨外翻,胸骨突起者,为鸡胸,佝偻 病。按胸胁部位要注意腋下部位是否有肿物结核。
肝脏位于右胁内,如在右胁下触摸觉肝区肿大,或软或硬者,多属于气滞血疲;若肌表凹凸不平者,则要注意有无肝癌。右胁胀痛, 摸着发热,手不能按者,多为肝炎肝痛。疟疾日久,胁下出现肿块 者,多为疟母症。
- 触摩按压腹腔部位。按压腹腔主要检査凉热、软硬、胀满、肿 块大小、有无压痛等情况,协助对疾病的辨证诊疗施治。若腹部位有 凉冷手感,喜温暖喜按压者,多属于阴虚寒证;腹部位有灼热手感, 喜凉冷拒按压者,多属于阳实热症;若腹部有疼痛感觉,按压后反觉 舒服,局部触之柔软者,多属于阳气虚弱寒凉证;按压坚硬疼痛加剧 者,多属于阳气实,内有火热,或有疲血作痛;若触摸到患者腹中有 包块,按之有形、疼痛有定位者,多属于积聚病症;如按之可散,痛 无定位,聚散不定者,多属于聚瘕病症;若腹痛绕脐,左下腹部按之 有块累累者,多属于燥屎内结;腹有积聚,按之硬,又可移动聚散 者,多属于虫积;右侧小腹按之疼痛,尤以重力按压后突然放手而疼 痛加剧者,多属于肠痛初起。
- 触摩按压腧穴。腧穴是导引脏腑之气转输的穴位,通过经络血 脉与脏腑发生联系。当某脏腑发生疾病时,在相应的腧穴部位上施术 按压,应有压痛感或其他异常反应。按压腧穴是为了解身体上某些特 定穴位的反应。通过诊査这些穴位的变化和反应,探査内脏的某些疾 病变化和部位。腧穴的变化主要是出现变形,部位上有结节形或条索 形状肿物。
临床上使用的与脏腑关系密切的原穴,有腧穴、募穴、郄穴、合 穴等特定穴位,以及一些具有特殊诊断意义的穴位。
如肺脏有病变,可在肺腧穴位上触摸到结节状,或在中府穴位上 感到有压痛;胃腑有病变,可在胃腧、足三里,或在中脘穴位上触摸 按压,有明显昨压痛感或敏感;胆腑有病,可在悬钟(绝骨)穴位 上按压,有剧痛或敏感反应等。
此外,还可通过用大拇指腹点压腧穴作探试性诊査,以协助诊 断。如胆道蛔虫腹痛,用大拇指腹点按压胆腧双穴,腹痛可得到 缓解。
总之,掌握触摩按压诊法的基本常识和程序,在临床诊断和治疗 中具有特殊价值。

附录:
腧穴在人体中的作用
腧穴,又作俞穴,是人体脉气所注输的部位,也就是推拿按摩 “捏拿”施术部位,通称穴位。腧与“输”通,具有转输的意思, “穴”指空穴、空隙。古代也直称腧穴为“俞”、“穴”、“空”,合起 来称为“孔穴”及“腧穴”,《素问》中解释说:腧穴系脉气所发, 故亦称为“气穴”。
腧穴在定义上,它是占据人体表一定位置的一个小点,这个小点 又是经脉气血所注输的空隙,故腧穴的构成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①位于体表的;②成点的;③脉气注输的。这三个条件是形成腧穴概 念的基础,也是探讨腧穴原理的基本范畴。
腧穴作用于人体的特点也有三种,
BP:刺激、传导与反应。
腧穴散布在一定的经脉循行通路上,经脉则和脏腑相通,腧穴、 经络、脏腑即结合成通内达外的关系。推拿按摩诊疗就是通过腧穴来 调整经络与脏腑的功能作用,从而达到诊疗治愈疾病的目的。《灵枢 •九针十二原篇》中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人也。非皮、 肉、筋、骨也。”说明腧穴的概念,不是单纯指皮、肉、筋、骨的局 部形态,而是着重于它的内部气机、机能联系一一神气之所游行出 人。它的位置多数在“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千金 方》)《素问.气穴论》中说:“分肉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 会大气。”中国医学以营气、卫气等来说明经络、腧穴的正常功能。 人体表里、上下的各部位组织和脏器,主要依靠经络的循行流注,以 营生长、补给、捍卫等作用,而经络之气“游行出人”于附着体表 的全部腧穴。由此可以理解腧穴对人体表里、上下的密切影响。营卫 之气,在人体各部无所不到,即腧的影响对人体各部无所不达。因 此,我们对腧穴概念的理解,首先应该认为这是人体的“传导点”。
.腧穴传导的作用,又有“外导”和“内传”两种主要功能。“外 导”即体内脏腑机能变化向外传导,“内传”即体表所感受的各种因 素向内传递。外导反映内脏的变化,腧穴在这一方面构成人体“反 应点”的作用;内传是传递体表所感受的影响。因此,腧穴又成为 作用于人体的“刺激点”。
腧穴本身有许多就是作为疾病的反应点而出现的,即某种疾病可 表现为某一腧穴或某一部位上几个腧穴的不舒畅现象。例如肺经有病 变时,就会呈现出缺盆部位疼痛,臑臂内前廉痛厥,掌心中部劳宫穴 发热及全手心灼热心烦等状况。这些部位都是手太阴肺经和腧穴所在 之处。肺脏内不和,它的经脉和腧穴就反映出各种异常现象来。又如 手阳明大肠经的颈肿痛,次指疼痛麻木等症状,手阳明大肠经的天 鼎、扶突、商阳、二间等腧穴所在部位就会有所反应。又如胃腑发生 病变时,就会出现气街、股、伏兔、酐外廉、足跗上皆痛。这些部位 是胃经的气冲、伏兔、足三里、上下巨虚、解溪、陷谷等腧穴所在部 位。在现代医学方面,也证明了皮肤与内脏器官之间的反射关系。如 前苏联医学者福立波百特和巴特许别金等,他们对皮肤电位分布的研 究显示出在皮肤上有一些特殊的区域,称为活动点。内脏器官发生急 性病变时,有一个或数个活动点的电位可以急剧增高;或者内脏器官 发生慢性疾病时,活动点的电位就发生降低现象。这一发现,与经络 和腧的部分功能有相同地方。因此,近代医学认为,经络是脏腑发生 疾病变化的反应系统,而腧穴就是人体的反应点(反射区)。
腧能从它所在部位反映出五脏六腑疾病变化的情况,同时又可刺 激它所在的部位,以调整和恢复脏腑的生理病理功能作用。《素问• 五藏生成篇》中说:“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 去之。”说明腧穴是能感受和传导针石的刺激,发挥扶正祛邪治疗疾 病的作用的。几千年来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确定出腧穴的位置和诊疗主治症,所有疾病,通过刺激有关腧穴,都能使人体的阴阳偏胜或偏 衰现象得到调整,使正气旺盛,病邪驱除,使疾病迅速全愈,这是腧 穴在诊治方面的重要作用。
腧穴的反应和刺激作用,主要产生于腧穴的传导功能,而这两种 作用,又有相互的密切关系。腧穴不仅可作为诊断上的反应点应用, 还可以作为治疗刺激点应用,各种疾病均可以通过检査腧穴而得出异 常现象所在部位,相应地就可以选用这些腧穴来治疗这种疾病证候。 在这方面,古代医家规定出背部腰部五脏六腑的“腧”穴和胸腹部 五脏六腑的“募”穴,就是应用腧穴来诊察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明显 例子;唐代名医孙思邈“以痛为腧”的论说,更十分明显地说明了 这一问题。由于经络气血的不和,而表现于体表的一定部位,发生压 痛、过敏等现象,这个部位就成为反应点。“以痛为腧”的原则,就 是反应作用和刺激作用两种功能结合使用,显示了腧穴在人体的重要 意义。这一意义是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即人体全部腧穴共同 具有的特异作用。故而,尹氏八卦捏拿法中便有边诊断边治疗,边治 疗边诊断的方法。
笫三幸,氏八卦接摩功大殄斯法
二病因的辨证
病因辨证是指人的机体发生疾病时,医生对病因的辨别诊断,是 以病因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综合分析辨别各种病因侵人人的机体所 致的各种证候的方法。疾病发生都有一定的发病因素,发病因素虽然 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外感六淫之邪气、疫疠、内伤七 情、饮食、劳倦及意外伤害等几个方面。
1.六淫病辨证
对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气侵人机体后所致病疾证候 的辨别方法。六淫病的发生变化往往与季节有关系,如春天多风病, 夏天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天多燥病,冬天多寒病。在四时气候变 化中,六淫之邪气不是固定的,且人体感受邪气时也不是单纯的,例 如风有风寒、风湿,暑有暑热、暑湿、暑风等。因此,疾病的表现证 候也是复杂多变的。
浏览73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