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手既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也有别于世界各国流行的 技击术。它的特点是:
一、 体育性
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是散手的第一个特点。
散手属于体育范畴,与各运动项目相同,这是共性。但 它突出地反映了武术的特殊本质一一^击性,然而它又明显 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技击术内容,即所谓致人于死地的绝 招妙计。因此,散手竞赛规则严格规定了后脑、颈部、裆部 等为禁击部位。另外,从技法上,不管用哪种技术流派的击 打方法,均不允许使用反关节的擒拿动作,以及用肘、膝等 技法进攻对方。散手的技法是以增强体质、交流技艺、提高 技术水平为出发点取舍动作和使用方法。
二、 对抗性
对抗性的技击内容是武术散手的基本特征。比赛双方没 有固定的动作顺序,而是互以对方技击动作随机转移,互相 指向对方的弱点斗智、较技。它不仅要求运动员熟练地掌握 散手技术,还要有敏捷的应变能力。从而明显区别于武术套 路运动形式。
三、民族性
武术散手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在中国特定的 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演变发展形成的。因而,它具有鲜明的 民族特色,中国散手不同于拳击,也不同于跆拳道,更不同 于用头顶、肘撞、膝击的泰拳和不能用脚,只能摔、绊、擒 方法的柔道等对抗项目。日本空手道虽能手脚并用,但没有 武术散手的快摔技术勺法国的踢腿术也只是以脚为主,配合 拳法。此外,诸如印度尼西亚的本扎,日本的相扑、踢拳 道、体道、格斗术,以及法国的忍拳等都与武术散手的“远 踢、近打、贴身摔”的技法不同,比赛形式和方法也不同。
尽管武术散手与世界各国技击术在技法上有某些共同特 征,但却有着各自的发展模式。中国武术散手是在继承武术 传统技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体育竞赛项目。民族形式 不是凝固的,也不能理解为只是“过去形式” “历史形式” “传统形式”。民族形式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形式不是单 一的,而是多变的和发展的。
散手运动发展过程中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也要反对 民族自大主义,要善于不断从世界各国的技击项目中,取他 人之长为我所用。使武术技术不断得以提高和发展,为人类 健康作出贡献。
第三节散手的作用
一、提高素质、健体防身
散手比赛较力、较技、斗智、斗勇,对抗性强,尤其为 广大青少年所喜爱。它对提高人体的速度、力量、灵巧、耐 力等身体素质,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特别是对提高神经系 统的灵活性有较大的帮助和明显的作用。
通过实用性的攻防技术的习练,并在交手比试中不断体 验战术的运用,提高应变能力。同时,经过艰苦的功法练 习,增加了功力,更能发挥攻防技术的实效性。无疑这对提 高人们克敌制胜和防身自卫的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尤其对公 安武警和边防指战员更有特殊意义和作用。
二、 锻炼意志、培养品德
散手的习练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方面的。如功力练习要 克服疼痛难忍关,从不适应到适应。交手时,首先要克服胆 怯怕打关,逐步增加胆量。比武中遇到强手时,要克服消极 逃脱关,敢于拼搏,提高以弱胜强的智慧。耐力训练或比赛 到最后一局时,要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到底,以及在比赛中正 确对待胜负的心理锻炼等。经过这些锻炼,可以培养人的顽 强、果断、坚毅的精神,锻炼人摒弃软弱、怯懦而敢于进 取、积极向上的品质。
贯彻于散手教习全过程的武德教育,如尊师爱友、讲礼 仪。教师在“喂手”“递招”中传艺授徒的师表作用。学员 在操手比试中提倡互相学习,切磋技艺,培养胜不骄、败不 馁的谦逊品德。针对习练中难免因失误磕碰的现象,提倡互 相爱护、团结友爱的精神,切忌报复。无疑对培养习练者的 优良品德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 竞技观赏、丰富生活
武术的对抗形式比试,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许多古 籍史料和文学名著中有关于打擂台的描写,围观者都是“人 山人海,群情沸腾”。自1979年我国开展散手以来,全国性 和各地举办的散手表演赛、擂台赛都深受群众欢迎。散手, 不仅是较力斗勇,更讲究较技斗智,所以每当赛场上出现奇 招妙技时,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说明散手具有很高的 观赏价值。而且,习练者也深感其奥妙、精深,给人以启迪 和乐趣。
四、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继承和发展散手运动,提高攻防技能,不仅对武术套路 技术的提高,更加突出武术的攻防特点,有促进作用。同 时,可以促进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增进友谊。许多国 家的武术爱好者不仅喜爱套路运动,更有试图通过习练中国 武术既增强自己的健康水平,又提高防身自卫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与训练
第一节教学与训练原则的运用
一、 自觉积极性原则
在教学与运动训练过程中要使运动员深刻认识参加学习 和训练的目的,自觉、积极地进行学习和训练。独立思考, 创造性地完成学习训练任务。散手教学与训练中,要贯彻自 觉积极性原则。
首先明确学习与训练的自的,积极开展散手运动是为了 增强人民体质,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精神和防身自卫的技 能,提高散手运动技术水平,通过国际交往,发展与各国武 术界朋友的友谊。
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就能调动起学习积极性,更加自觉 地参加学习与训练。
二、 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通过学生和运动员的视觉、听 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系统,建立起对技术动作的表象,获得 感性认识,从而提高有关的运动知识、技术和战术,此为直 观性原则。
浏览2,3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