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散手 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互以对方技击动作为转移的斗 智、较技的对抗性竞赛项目。
散手俗称散打,古称相搏、手搏、卞、弁、白打、拍 张、手战、相散手等,由于徒手相搏相角的运动形式在台子 上进行,又称“打擂台”。
第一节散手简史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获取生活资料,逐渐学会了使 用拳打、脚踢、绊摔、擒拿等动作“手格猛兽气尤其是私 有制萌发后,部落间的战争使人与人斗的技术不断发展,从 奴隶社会西汉时期的储具园雕《格斗》上看,就生动地展现 了徒手相搏的场景。
《礼记•王制》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赢股肱,决 射御”,表明当时已经有了用“执技论力” “赢股肱”,来决 定胜负的相搏之技。《释名》释:“相搏,搏谓广搏以击之 也。然举手击要,终在扑也。”《谷梁传》载,周朝有两个高 手叫秦虞文与梁纥(孔子之父)“以力相高”。有了比赛,很 自然会有技术上的交流和技艺的传授。
一、春秋战国,“相搏”已较普遍
有人喜爱到连做梦都在与人搏,当听说有高手时,就想 方设法请来进行较量。《国语》记载了赵简子,听说牛谈有 力,就把他请来与其臣少室周比赛,结果少室周败给了牛 谈。
相搏取胜,除了技术外,在《苟子•议兵篇》和《资治 通鉴》中还记载了战术的运用。“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 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岂手臂不救也”。从中 可以看出徒手相搏,已有惊上取下、佯攻巧打的战术运用。
相搏攻防技术中,除击法外,摔法、拿法也有发展,如 《公羊传》:“万怒,搏闵公,绝其服。”绝其腥”就是擒拿中 的锁喉法。
为了使武艺得以交流,在每年春秋两季,天下武艺高手 云集在一起进行较量。《管子•七法》记述了当时的情景: “春秋角试,……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故举之 如飞鸟,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挡其前,莫害其后, 独出独入,莫敢禁围”。描述武艺好的在比赛中动作敏捷得 似鸟飞,勇猛得像雷电;发招时像急风骤雨,在他面前不能 抵挡,在他后面也没法下手;单独较技时,也休想把他围 住。为了战胜对方,攻防招数真假虚实,变化多端。《庄子・ 人间世》说:“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阴,常卒乎,秦至则多 奇巧。”它记叙了这种多变的战术。
二、秦汉时叫手搏,比赛已较正规
1975年在湖北江陵县凤凰山出土的秦墓中发现一木篦, 弧形背面有彩绘的“手搏”比赛场面。画面上有王男子,着 短裤,腰间束带,足穿翘头鞋。右边两人正在进行“手搏” 比赛,左边一人双手前伸,做裁判状;台上挂有帷幕飘带, 表示比赛在台上的帷幕中进行。整个比赛紧张热烈,一方猛 击对方头部,另一方闪躲后用弓步冲拳还击。汉代手搏也叫 “弁” “卞气斯时手搏之术较好者郭颐的“长手”。四川新都出土的汉画砖及河南密县东汉墓室壁画中都有“手搏”对峙 的形象。
三、隋唐五代时,手搏、角抵备受重视,比赛几乎形成 制度
《通鉴纪事本末•刘氏据广州》卷二十六载:“汉主好搏, 弘熙令指挥使陈道庠引之力士刘思潮等五人习手搏于晋府。 汉主闻而悦之,与诸王宴于长春宫,观手搏,至夕罢宴。” 有的君主不仅喜好角抵戏成癖,还亲自参加角抵比赛活动。 据宋代调露子著《角力记》载:“后唐庄宗性多能,癖好俳 优并角抵戏,或云自能此戏。尝诏王门关曰胜与作对,供养 太后,又先约之曰,卿不可多让。门关退谢者数四。又谓之 曰,卿一拳倒者与节制,及出手,果一拳下而仆,导除幽州 节度使。”可见当时的角抵也使用拳脚。民间也喜爱角抵比 试,经常在正月十五及七月中元节进行比赛。《隋书》记载 了当时比赛的热闹场景:在大业六年,来自各地高手云集在 端门街,各献“天下奇技' 一比就是几天,甚至“终月而 罢”。
唐代韦肇在《驾幸明楼试武艺绝伦赋序》中记叙了在散 手比赛开始时双方“拜首稽首,足足蹈蹈”,以比赛中“左 旋右抽,擢两肩于敏手,奋髯增气,示众目以余威”的生动 形象。
从隋唐五代时的手搏、角抵比赛中可看出大体规则情 况:一、不按体重分级;二、主要用踢、打、摔的技法; 三、活动场地多在方形的台子上进行;四、没有护具,比赛 时多赤身穿短裤;五、犯规处罚不明显;六、获胜者给予重 奖。
四、 宋代,手搏作为强身、活动手足的置要手段
《宋史•兵志》说:“手搏虽不切于用,而亦习其身 臂/手搏在民间更为流行,在京城护国寺南高峰搭起“擂 台”(当时叫献台),各道郡膂力高者都来较量,上台比赛 时,开场白:“依古扎斗智相搏,习老郎捕腿拿腰,赛尧年 风调雨顺,许人人赌赛争交。”规定比赛中不准野揪住短儿” “拽起褥儿七可以“拽直拳,使横拳”“使脚剪”。说明在宋 代冲拳、贯拳已是散手中的主要拳法,并使用了地趟摔法。 比赛优胜者的奖品有旗、帐、银杯、彩缎、锦袄、马匹 等。
散手的健身性和娱乐性的功能,从宋到明的著作中都有 所反映。宋人调露子认为:“上古之人淳素,以食饱饮足, 或以前肱为格击,手赤未(来)取胜负。”由于手搏比赛时 紧张、激烈,观者甚众。在海池县旁有个山庙,需要修理, 因房梁甚大,大家都抬不动,于是县令世衡想了个发动群众 的办法:“下令较手搏,倾城人随伍观之。”这时世衡对观众 说:“汝曹先为我致庙梁,然后观手搏”;“众欣然下山,共 举之,须臾而上”(见司马光著《潦水纪闻》)。
五、 元明时,徒手较的技艺仍在发展
拳勇之技,在《武备志》列为第十八。明代民族英雄戚 继光则认为拳术能“活动手足,惯勤肢体”。
正规的比赛,民间叫“打擂”,古时擂台两侧楹联为: “拳打南山猛虎” “脚踢北海蛟龙”,以增加比赛气氛。赛前,. 先设擂主,由擂主安排好高手准备应战。当时手搏虽不断发 展,但仍没解决安全问题,为了避免纠纷,临赛前双方先立 好生死文书,否则不准上台比武。
清代,伴随着农民运动及秘密结社组织,出现了不少练
武的“社” “馆气
各馆兄弟“操练武艺”,由于不同拳术风格各异,打法 不一,因而经常通过比武较量发展技艺。“打擂”在民间也 广为流传,诸如过春节,或其他节日集会,擂主在公开场合 搭上擂台,迎战所有的人。这种比赛不用事先报名,来自各 地的拳师只要地方同意就可以上台比试。此时,女子练习散 手也较盛行。楚南有兄弟两人,请来拳师学艺,其妹在楼上 偷看,……哥哥被拳师打倒,于是她与拳师斗,交手很久, 妹飞起一脚,踢中拳师要害(清•采荷子《虫鸣漫录》)。
六、民国初期,习武开禁,拳技之风篷勃一时
1909年美国人奥皮音自称“世界无敌第一大力士”,在 上海扬言要与中国人比武,河北省静海县武术大师霍元甲同 其徒刘振声应邀赶赴上海,约定在上海静安寺路苑园内所设 的擂台上与其比武,奥皮音望风而逃。以后霍元甲留居上 海,创办了 “精武体操学校”,1910年3月改为“精武体育 会”。
1928年10月28日,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办“第一届国 术国考”,比赛为期10天,'参加者是国术馆的教师和学生。 国考设有散手比赛,采取双败淘汰制,三局两胜。比赛在长 方形的场地上进行。打法不限流派,不以体重分级,临时抽 签分组比赛。其规则要点是不带任何护具;凡用手、肘、 脚、膝击中对方任何部位得一点;凡击中对方眼部、喉部、 裆部为犯规,犯规三次,取消比赛资格,严重者,一次取消 资格。
1933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办“第二届国术国考”。大 部分省市都派有代表参加。人数不限,有的代表队多达百 人。项目有男、女散手,男、女短兵,中国式摔跤和国际拳 击。散手以点到为止,没有时间限制,凡用手和脚踢中对方 任何部位为得一点,有的只用脚尖踢中对方或以手指摸到对 方的头发也算得一点,故双方均不敢轻易进攻,只得躲躲闪 闪,跳过来,蹦过去,当时的报纸评论说“国术场成了斗鸡 场”。
鉴于近百年来,武术界各门派间相互诋毁、互相攻讦的 现状,并为纵观武术全貌,1929年初,由中央国术馆副馆 长李景林出面写信到全国各国术馆及国术团体,“发起举行 第一次全国性的国术表演及比赛大会”。在征得一致赞同后, 由浙江省国术馆承办了 “国术游艺大会气12个省4个特别 市经过认真选拔,计有男、女代表345人参加了大会,其中 参加散手比赛的有125人。大会设评判委员会(26人)、监 (检)察委员会(37人)。参加比赛的代表必须要有保送单 位或保送人。如在看了他们的套路表演之后,经过鉴定确认 功夫太差、技艺不精者即劝其不要参加比试,知难而退的亦 可参加表演。大会首先进行了武术套路表演;随后进行了散 手比试。比试分为四组。参加比试者均着大会统一的短装, 扣震带,分为红、白两色。擂台高1.3米,长20米,宽 18.6米,比试双方,在擂台中央划定的粉圈上相对而立, 待评判长鸣第一声笛后,各上前互行一鞠躬礼,再鸣笛即开 始比赛。另由监察委员两名执红、白旗,在台上管理指点, 必要时制止犯规动作的使用,由于规则漏洞百出,边打边改 规则。
最后决赛时,评、监两委员会共议:“拳脚一律解放, 踢击各部位均可。”决赛结果,共录取王子平、朱国禄等前 10名。
1933年,在南京举办的“全国运动大会”,仍设有散手 项目。比赛以性别分组,按体重分级,并带有护具(用棒球 的护胸和足球的护腿);头和裆部是禁区,击中者算做犯规; 将对方击倒胜一局,三局两胜,没有时间限制。比赛近似摔 跤,一对选手比赛有的竟长达1小时以上,当时报纸又评论 说“国术场成了斗牛场气
七、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被当做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 以继承和发展
1952年,武术正式被列为推广项目。随后在研究发展 的基础上,先将武术套路运动形式作为推广、表演和竞赛的 重点。但散手在民间仍有流传。1979年3月随着全国“武 术热”的兴起,为了破除迷信、玄学,使武术攻防格斗技术 在比赛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丰富武术套路内容,加强 攻防意识,提高套路演练质量;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加武术 活动;全面继承和发展武术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国家体委决 定首先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三个单位进行武 术对抗性项目的试点训练,以取得经验后全面铺开。同年5 月,在南宁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上述试点单 位做了汇报表演。会上,广东、福建等省的代表也做了散手 表演。在同年10月举行的第四届全运会期间,国家体委又 调浙江省和北京体院散手代表队赴石家庄赛区,与河北省体 委选拔组成的散手队进行公开表演。1980年5月,在太原 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散手表演的省、市 越来越多,北京体院与武汉体院还进行了内部交流,互相学 习。同年10月,在昆明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表演赛期间,国 家体委调集了散手试点单位的有关人员开始制定全国散手竞 赛规则,
浏览2,7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