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生大师的一生,都在学习和研究少摩拳,都在 探求武学的真谛。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为武术而生, 为武术而存在。武术,就是他生命的意义所在。

金石生大师从少年时期,就师从武学宗师、少摩拳 的创立者刘丕显,在以后的数十年一直追随左右,尽得 刘丕显宗师真传。刘丕显是一位知识渊博、见识高远的 武学大家。他对自己的爱徒金石生不仅言传身教,而且 让他在开封国术馆学习各门各派的武功,后来又送他到 中央国术馆提高技艺、扩大视野,从而造就了一代武学 大师。金石生大师在以后的数十年中,纵横武坛,屡建 奇功,乃至参加国术大考,人选在全国范围内选拔的奥 运会武术表演团成员,参加了 1936年柏林奥运会武术表 演,和其他团员一起,让中国武术第一次走出国门,并 在世界体坛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金石生大师用毕生研究和验证的少摩拳,不仅是一 种形态古朴、简约实用的武术,它更体现着中国传统文 化的辩证观,包含着博大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当我们去

学习和认识它的时候,其特立独行的思想观念,异于世 俗的理论方法,无不令人耳目一新。金石生大师的武学 思想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武有规矩无定法

金石生大师对武学的理解,充满了辩证思想。他认为, 学习武术一定要有明晰的传承,强调传统方法传授的重 要性。同时,他又反对僵化地运用武术,使武术成为形 式化的肢体动作,在武术的运用中,不可拘泥固定的俗套。 善于变化,才是武术的精粹。

金石生师祖不断地告诫后学:要领既是功夫,就是 说代代相传的基本要领就是一门武术的根本。他说:“中 国的武术,各门各派都有着不同的传授。比如曲中求直 的方法,少摩拳讲抻筋拔骨,少林拳讲有缩有顶,八卦 掌讲争裹,叙述的语言不同,都是对练拳规矩的要求。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不出此理,离开了基本的要领 和技击的原则,就不是武术。”

当他见到有人以不恰当的方法练习“嘘、呵、呼、吹、 咝、嘻”六字诀练功法和其他功法、拳法时说:“不得要领, ‘六字真言’也不能使你得道。”

武术是实践性很强的运动形式,武术是用于技击的 技术,和其他体育,甚至和工业生产的工艺流程一样, 各门各派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练功方法和要领。各家对武

术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风格的技击方法:形意的勇 速,少林的短险,太极的以柔克刚等等。都是中国历代 武林前辈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反复研究、实践的结果, 绝非一人一时之功。

金石生师祖曾多次说:“如果看书自学能上大学, 要教授干啥? ”借此来说明武术传承的重要性。中国武 术的基本技法、理法,都来源于传承。没有传承的武术, 就像没有标准工艺流程的工业产品。如果割断了武术从 古到今的传承,就是否认了武术的根本,从而否认了武 术的传统,就否定了数十年、数百年乃至数千年武林前 辈研究总结的成果。没有传承的学习和锻炼,可能就是 在不断重复错误,用的时间越长,下的功夫越大,可能

离武术锻炼的正确目标就越远。

金石生大师针对这种情况,一针见血指出:“没有 正确要领的武术训练,就是忙学瞎练白搭工。”

贼有非常之智,所以能以非常的手段,窃取常人的 财物,叫作贼偷人不知。武术是“诡道”,一个拳师必 须明白,一成不变的动作,无法击倒敌人。在武术的擂 台上不能老实,要做到正能胜邪,应敌时就要识破敌手 像贼一样奸猾的伎俩。出手要像蛇一样果断、迅速,这 样才能拳打人不知。

武术之理,并非做人之理,不能用一般的道德观念 来衡量。金石生大师在强调武术基本要领的同时,反对

僵化地运用武术,反对将前辈传留下来的定型的招法生 搬硬套到实战中去,他在讲解武术运用的变化时说:“顺 势因势,才是把势。”《左传•子鱼论战》中记载着宋 襄公迂腐、僵化地将仁义道德运用在战场上,倾城灭 国,成为历史笑谈的事例。在武术擂台上,也因妇人之 仁而有过无数血的教训。金石生大师说武术的运用者要 有贼的奸猾和蛇的果断,与孙子所语“兵者,诡道也” 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意在于说明武术实践和纸上谈兵的 差异。

在实战中,双方都想以最快的速度制服对方,其反 应动作没有固定的模式,是大大超乎一招一式的思维方 式。故不可能在对方攻击之时,从容地思索,然后以已 经准备好的招法还击。所以,临场发挥和应势变化至关 重要。

金石生大师晚年时,对于武术的修为更是进入化境, 认为:“技击没有一定不变的模式,武术是说时迟,那 时快的事情。”如孙子所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所以,不可以用静止、 僵化的思想意识来衡量武术。金石生大师一针见血地指 出:“任何一种武术的招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单纯、• 僵化地学习固定的招法是没有用的。” “有规矩,就是

没有规矩;没有规矩,就是规矩。”并说拳有三用:急用、 机用、偶用。

金石生大师所传《少摩五十八字诀》,说出了武术 更高的境界,天地万物,都仿佛蕴涵着武术运动的机变,

4读之令人醍醐灌顶。兹录于下,以共燴读者:

9 相敌引诱,虚实追扑;审查劲力,重击摔拿。

看武术全程,如做文章,又如画家布局,山川人物, 瀑布顽石,幽谷沼泽,游鱼猛兽,猴鹞搬窜,神身合一, 是为拳。

如果将金石生大师的武学思想喻为艺术,那么,他 对具体拳法要领的要求就是精美的工笔,而讲武术机变 的《少摩拳五十八字诀》则是抒情的写意。

二、武市以务实为宗

金石生大师从青少年到中年,都是跟随刘丕显宗 师度过的。有各种级别的正式比赛,有纯粹的擂台对 抗赛,也有师兄弟之间的对手训练以及民间武师之间 的较技。那时的武术比赛,没有完善的规则和防护措施, 更接近于实战。这些擂台实战的经历,对他武术思想 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金石生大师对武术的基本认 识,来源于不尚空谈的务实态度。其含义有二:

其一,金石生大师认为:“练武就是为了能打。” 这样的看法,与武术本源一脉相承。现在的武术,往往 以套路表演和健身养生手段的形态出现,使很多人认为 这就是武术的主体。这和有些人的认识观念有关,有些

人将“武”字理解为“止戈”,从字面上望文生义地将 “止”“戈”中的“止”与现代汉语中“停止”的“止”等同, 望文生义,将武字解释为停止格斗,这显然是对中国古 文字乃至武术不恰当的认识。

其二,以实践效果来解释武术的内容和形式关系。

金石生大师一贯注重武术的实际锻炼和应用,认为应当 摒弃未经实践检验的、想象的武术理论。他反对将武术 神化,对于故意将武术理论与玄学结合,将本来容易的 事情弄得晦涩难懂的现象不愿意去理会。对于武术根本 问题不求甚解,只执着于一招半式的“武术总结和研究”, 他甚至以极端的态度,不讨论武术招势的名称,当有人 问某一拳势的名称时,他会很随意地说:“你只要把动 作练好,爱叫个啥就叫个啥,能用就是真经。”

金石生大师将某些空泛的武术理论文章戏称为“文 字游戏”,乍一听,让人难以理解。仔细想来,这是对 武术的一种极为审慎的态度。老人家并非排斥武术理论,

他对传统的武术经典奉若圭臬,他对于武术普遍规律和 特殊现象的研究、探讨,都深刻而有见地。他对每一个 武术问题的讨论和解释,往往都是言简意赅,抱定宁缺 毋滥的原则,不肯多说。但是对于练拳过程中具体问题,. 他会不厌其烦地言传身教,唯恐学者不能领会。金石生 大师非常尊重传统的武术,但他反对机械和僵化地模仿 传统。少摩拳的“摩”就是“反古而不穷,循古而不摩”

之意。传统是武术植根于其中的源泉,但是继承不能机 械地模仿,而重在学习原则和其中实质的内容。

^ 金石生大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不管谁家的拳术,

不论什么招势,一上阵就挨打,那就不是武术。”“说 的再好,狼拳、虎拳、绵羊拳,打完以后,才知道谁是 虎狼谁是羊。” “武术就是不讲‘理’,能打倒就合武 术的道理,能打的就是正宗。”

在教拳的过程中,他非常重视每个动作的基本要领 和应用,而不注重套路形式,谁要学他就教,待学生练 熟悉后,他又说:“把那些忘掉吧!”

在讲解短兵对练和散手对练时,老人家一再强调: “脑子里不能有框框,要根据当时应敌的情况,技术动 作怎么用有效果就怎么用。”

浏览61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