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摩拳是一个完整的武术体系,有基本的拳势、桩 法、单势、行步法以及其他特殊的功法。金石生大师反 复告诫他的弟子:“套路是躯壳,散手才是武术的灵魂。” 在少摩拳的教学中,反复强调拳法的要领是练好拳的根 本,套路只是便于记忆的一种编排方式,是“躯壳”, 不可执着于这些形式。他说.•学武术不能光学固定的套路, 重要的是要学会每一个拳势的基本功法和运动的原理, 才能了解武术的实质。”

金石生大师在总结上述关系时说:“一势通百着, 百势合一理。”“练精一势,势势精。”与王宗岳所言“由 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又说明了其实践过程的窍要。

金石生大师还从另一个角度讲解了其中的关系:练 拳不在于形式上的多少,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正确要领。 如果每天练拳百遍、千遍,求量不求质,那只是无数遍地 重复错误,练的越多,离武术的正确目标就越远。金石 生大师对于武术的认识,体现了个别和一般现象的辩证 关系。实质上,是以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来 阐述武术的内在运行规律。每一个单势,和与之相配合 的步法、身法以及运用的实践过程,是构成一门武术的 基本要素。如果脱离了每一个单势的具体要领,其组合 的套路也就成了纯粹形式化的躯壳。如果能将一个单势, 从外形到内在的意、气、力的配合都运用自如,那么对 同一类型动作的理解自然会豁然贯通。如果将有代表性 的几个动作掌握,那么一门武术的技术难点就迎刃而解, 整个武术体系的原理也会了然于胸。

四、强调劲力运动的整佈性

有人曾经问:“什么是整劲? ”金石生大师答曰:“石 头落地! ”“整劲”的问题,由来已久,实际上就是人 在运动过程中劲力运用的整体性问题。

形意拳以三节说将人体的各个部位,按照根节、中节、 梢节分为三节,来阐述力发于根节,变化于中节,运达 于梢节的过程。说明劲力的运用,都是根力带动梢力的 整体运动。

少林秋月禅师有云:“练到骨节灵通处,周身龙虎(即 气血)任横行。掌心力从足心印,一指霹雳万人惊。”

上述两种从劲力的传导过程,说明了整体用力的方 法,无疑是武术锻炼的经典论述。

金石生大师的“石头落地”说,则是劲力运用于彼 此的感受。他在具体讲解时说:“整体用力的关键在于 既不能用力,又不可涣散无力。”问:“何解?”答曰: “不可用梢节僵死之力,不可意、气、力不合而涣散无 力。”金石生大师不局限于具体要领,而是将人体作为 劲力运用的整体,从精神状态、呼吸和力量多方面来阐 释运动的整体性。认为人体运动的外形与精神、呼吸相 配合,才是真正的“整劲”。他说:“ ‘手脚齐到方为真’ 的说法还不够究竟。因为手脚只是外形。应当说,身体 的外形动作加上意、气、力齐到方为真。”因此他得出“意、 气、力相合,就是整劲”的结论,并说:“一劲(整劲) 破百劲(散劲)。”

在讲解擂台对打时,金石生大师说“因势打势,才 是把势。”他强调,要重视技击过程中敌对双方的相互 关系。技击是两个人之间的对抗过程,单独、孤立地锻

炼自己是没有用的,那是想象的技击。“上场一用就知 道了! ”所以在少摩拳武学体系中,不但有与敌人对抗, 还有诱敌、惊敌以及破坏敌人劲力的种种技法和原则。

金石生大师对运动整体性问题的阐释,不仅是一个 具体问题的要领,其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了武术运动的基 本原则,对于理解和解释武术的具体问题有着宏观的指 导作用。

五、少摩拳重法不重招

晚年的金石生大师,对于拳法的理解更加透彻。 七十多年的武术实践,已经形成了他简约而朴实的风格。 通过对武术不同形态的深入研究,他依然在不断参悟武 术现象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最终形成了重法不重招 的武术思想。其内容有二:

其一,重理法不重形式。学习武术要重点掌握拳法 的基本原则和运动原理,而不可机械地理解和学习某一 个拳势。金石生大师说:“少摩拳的大形就那么几十个, 每一势的运用就是那么两下,变化的小动作可以说无穷 无尽。应手的基本原则无非是里勾、外挂、高捧、低压。 腿的运动,只要按照进步进前步、退步退后步,往复拆 叠的变化也就都有了。”“在具体的实战运用中,手、 脚相对方的运动或高一点,或低一点,或者方位的变化, 拳势也就随着变化了。如果不研究这些变化,每个拳势

都不实用,相应的拳理也都是僵死无用的教条!”所以, 金石生大师在教拳时,强调不仅要学习每一势的用法, 关键在于弄清运用擂台上技击的原则和变化规律。

其二,不拘泥于一法。金石生大师将少摩拳当作一 个开放的系统,任何传统的拳法、理法,甚至现代体育 中的拳击、击剑术,都兼蓄并收,借鉴其中的合理成分。 在弄清武术运动原理的前提下,任何拳术动作,乃至动 物的形象、自然界的现象,都可以触动灵机,为我所用。 金石生大师有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现象:别人练的独门 家传拳术,他老人家一看,再照着练一遍,原来练拳的 那人都不敢认了,说那神灵活现的样子令人自愧不如。 其实,这是因为老人家悟透了武术的“玄机”,对拳术 的一般运动规律有了深入的理解,所以能形神兼备地体 现出武术的神韵。

六、神意的运用是武市的至高境界

意,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特定的概念。中国文化的 许多形式,比如书法,讲究“意在笔先”“笔断意不断”。 绘画中有写意,讲究“形贵似与不似之间”“神似形不似”。 易经中有“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 下之故……”的心法。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更有许多可 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中国文化中的意,不是一般人的 想法或观念。意,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事物超乎其一

般形态及基本规律的理想化的思维形式。金石生大师说 少摩拳中所说的“意”,有三个基本含义.•其一,在练 拳过程中,对动作要领和技术要领念念不忘,在意识上 进行把握的思维过程。“意”是练拳过程规范性的保证, 如果没有意识的作用,气、力就会出现散乱,身体动作 就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二,在技击中的格斗意识, 即“战意”。就是拳手在技击中,应用平时练拳的经验, 处理各种临场变化的思维过程。这种“意”则是动态的, 变化的。兵无常势,战意也无常形。因时而动,因势而动, 因势打势,才是武术的最高境界。其三,强调了对心理 素质的锻炼。金石生大师曾多次向陶德安先生谈起这个 问题说:“人在擂台上,只有被打死,不能被吓死!” 说明能临阵不乱,一方面是因为艺高人胆大,另一方面 则是平时对心志的锻炼和修养。所以在拳术训练中,金 石生大师特别强调“练拳无人如有人”。无论以人为目标, 还是以沙袋、树木为目标,抑或是在空场上练习时以虚 拟的假想敌为目标,都强调要如临大敌,如临战场。

重“意”,就是追求内在与外形的完美结合,每个 人的身体条件不同,每一门拳术也因各自的特点而有差 别。重要的是,要掌握根本的东西,对于一门武术而言,, 是要掌握建立在技击原则之上的“意”。重意不重形之说, 并非完全否定外在形式的作用,而是在掌握了基本形式, 对拳理和具体实践豁然贯通后更高的要求。对于“意”

的运用,是武术不断臻于完美,升华到高层次的结果。 凡是有形有相之物,皆无不坏之理。凡是具体的事物, 就有了一定的发展趋向,而可能忽略了其他的方面,所 以具体的事物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它相对于一种恒定 不变的原则或规律性,可以无限趋近于正确,但永远不 可能完美无缺。

金石生大师落叶归根于陕西,使少摩拳在秦地得以 传承。金石生大师的武术思想博大精深,是指导武术研 究的重要方法论,我们只有深入地继承、学习,才能理 解其本质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继承前辈们留给我 们宝贵的传统武术文化财富。

浏览1,29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