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击的教学,是学生在教师亲身教授的情况下,学习拳击的 技术、战术,提高拳击技能的过程。拳击教学是一个大系统,其 中包括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通过这些子系统,完成 好拳击的教学。
(一)拳击教学的原则
-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原则
拳击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教和 学是两个相互统一的整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双方的积极 性,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既是 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但起主导 作用的是教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 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对拳击的理解和亲身体验,结合运用科学 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拳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 作为学生在学习中,要在教师“言传身教”和启发教育下,明确学习拳击的目的,提高练习拳击的兴趣,从而认真主动地进行学 习和练习。只有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积极性的情况下,才 能完成好拳击的教学任务。
- 情序渐进原则
拳击的技术方法和实战训练是多种多样的,在教授学生学习 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目的需要,由简单易学和基础性基 本技术开始,逐渐向综合和高难度过渡,使学生能够在由浅入 深、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习掌 握和理解运用所学的拳击技术和战术,进而过渡到真正的对抗实 战。
- 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是不尽相同的,针对不同的学 生,就要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处理好集中教学和区别对 待的关系上,利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完成好教学任务。对身体条 件好、接受能力强、自觉主动性高的学生,应增加教学内容和提 高练习要求,而对于身体条件较差、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就要 安排较简单、较容易掌握的技术,给他们逐步增加学习内容和加 强个别辅导,最终同样达到学习目的。
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如体力好、拳力重、反应快、灵活性 好的学生,就要根据他们的特长专门进行教学,使他们能够在全 面发展的前提下,重点发展其各自的优势特长,形成学生自己的 特长和优势技能,为提高运动成绩进行有目的教学和练习。
-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中。一名优秀的 拳击运动员,从他开始接受拳击训练,到他成为优秀的拳击运动 员,他学习的每一部分技术、战术,以及学习中积累的经验,都
254是一步一步地、系统地学习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根 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所学内容,系统而有计划地安排好不同 学生、不同时期、不同目的的学习。教法上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教 学手段,利用多种辅助学习和练习方法,系统、有序地进行拳击 教学。在教技术的同时,也要相应地根据所学技术,进行理论教 学,使理论和技术同样体现出系统性。这样,学生就会系统地掌 握技术和理论,为学好、练好拳击技术、战术,提高拳击运动成 绩打好坚实可靠的基础。
- 巩固和提高相结合原则
学习的过程,既是学习掌握新技术、战术的过程,同时也应 是复习提高所学的过程。即使是最简单的直拳进攻头部技术,如 果你不进行反复练习,就不能在实战中很好的运用出来。巩固与 提高相结合原则,是根据认识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总结出 来的,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环节°掌握和巩固所学 技术、战术也是学生学习新的技术、战术,顺利进行学习的基 础,是学生熟练地运用所学技术、战术的基本条件。所以说,巩 固和提高相结合,是学生丰富学习内容必不可少的原则。只有在 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技术、战术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技术、战术 学习,才能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二)拳击教学的过程
- 初步掌握阶段
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拳击技术,这时学生学习的生理特点是 大脑皮层兴奋过程扩散,处于泛化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的表现是
教学篇.
动作不协调、不准确,身体紧张僵硬,发力不流畅。这时应该根 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多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示范 和讲解结合进行,使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感 觉。还可利用电化教学、观摩等手段,使学生准确掌握技术动 作。初期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多模仿、多体会,建立起肌肉感 觉。讲解时要有针对性,要准确、形象,抓住重点技术启发学生 积极地思维,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
在学生初步掌握拳击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要组织学生进行反 复练习,可以利用沙袋和手靶等辅助练习器具,适当增加击打力 度,逐渐提高击打动作的速度和力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动 作概念。这个时候可以适当安排攻防技术的配合练习,体会对抗 条件下运用技术动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对抗过程中掌握动作,理 解动作的真正含义。
在初步学习阶段,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最基础和 最基本的技术开始,逐渐向高难度和高强度过渡,切忌急功冒 进,欲速则不达。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总结,多做正面 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技术 动作。
- 改进提高阶段
由于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不断强化,建 立了较为牢固的运动性条件反射和动力定型,学生大脑皮层的运 动中枢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渐集中,分化能力增强,因此,学生能 够较正确地分析和完成技术动作。在这一阶段,学生完成动作的 外在表现为:技术动作掌握得较正确,动作的协调性、速度、力 度、准确性等都有明显的提高,完成技术动作准确、连贯、轻 松、自如,击打效果明显。动作相对放松,拳法变化校为协调,
对所运用的技法能够清楚地用语言说明,即对动作和技术有了进 一步的了解。但这个阶段由于技术动作定型建立得尚不十分牢 固,因此遇到新异刺激时很容易出现多余的或错误的技术动作, 特别是在紧张状态下进行配合练习时,容易造成技术动作变形。
这个阶段在拳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 在初步掌握技术动作的基础上,不断地巩固提高,让学生进一步 掌握技术的细节,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连续运用的合理性及节 奏,提高动作的练习质量,加强有条件实战的目的性,巩固已建 立起来的动力定型。要求学生在配合进行的有条件实战和辅助性 练习中,能够自如地运用动作,并且要准确、有效地完成技术动 作,从而达到改进提高的目的。
这一阶段的教学应该同前一阶段有所区别,随时利用拳击技 术术语提示或提醒学生,按术语的规格和要求完成动作。对于练 习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和错误,一定要立即指出、指正,通过科学 地讲解动作要领,分析技术规格,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启发学生 自觉地纠正错误动作。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技 术,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从而提高技术动作的 质量,增加击打效果。
这时可以提高或增大配合练习的难度,可以运用变化的、活 动的手靶进行打靶练习,也可以通过增大运动量或运动强度来强 化学生掌握运用技术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紧张、较为劳累的情况 下练习技术动作,进一步巩固技术动作的技术定型,从而提高拳 击基本技术的发挥运用能力,逐步达到实战要求。
- 运用自如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已基本巩固掌握了所学的技术动作,大脑皮层 中的兴奋与抑制在运动中枢内形成了牢固的动力定型。这时的分
化抑制完善,反馈调节能力增强,由于不断强化,建立了牢固的 运动性的条件反射和动力定型。这时不论是自己的空击及辅助练 习,都准确自如,而且在对抗性练习中也能有效地完成动作。学 生完成动作的外在表现为:动作逐步达到成熟阶段,在不同的对 抗及练习条件下,均能准确地完成技术动作,而且某些环节的技 术动作还可出现自动化程度。表现动作轻松灵活,能发挥学生的 专项素质优势,更加有利于动力定型的巩固和技术动作质量的提 高,使之促进技术动作的自动化,达到自如运用各种技术的程 度。
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稳定技术,不断强化已经形成的 运动技能,逐步达到高标准。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条件实 战练习,在对抗中进一步熟练运用和发挥技战术。要把基本技术 的练习,同战术性的技术组合拳法练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 强化实战时的本体感觉,提高运用技术的质量,提高动作的准确 性和击打效果,逐步过渡到实战。对于组合拳法的学习和运用, 要从技术规律、连接规律和打击程度上深刻理解,掌握组合拳法 的运用和变化技巧,从根本上弄清组合拳法的攻防意图和变化规 律,提高实战效果。练习中如发现学生有错误的技术动作,一定 要及时、彻底地纠正,以免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
浏览1,01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