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有氧耐力,即空气中的氧,首先经过呼吸器官而弥散 入血液,红细胞内所含的血红蛋白随即与氧结合,而后再经循 环系统,随血液沿血管流到肌肉组织附近,这时红细胞释放出 氧,氧又经过一次弥散进入肌肉组织,在肌肉中的糖原、脂肪 和酶的作用下利用这些氧进行有氧代谢的能力。在运动时,体 内储存的糖、脂肪类能源物质是丰富的,是否能长时间进行有 氧供能的关键是有足够的氧供应。因此有氧训练主要是发展 “供应肌细胞氧的能力”。这种耐力水平的高低可以从最大摄氧 量VOg的大小反映出来。V02max对于有氧代谢的上限是非常重 要的。研究认为,VOf与两个因素有关:其一是从肺到肌肉的 氧的运输能力,这主要由循环能力,即肺最大通气能力和最大 心输出量决定;其二是受收缩肌肉呼吸能力的限制,这个因素 包括肌肉质量、肌纤维类型、肌肉线粒体的呼吸能力即肌组织 利用氧的能力。目前已经肯定地认为,心输出量是决定最大摄 氧量的中枢机制,而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及其氧化供能能力 则是决定最大摄氧量的外周机理。所以有氧耐力的好坏主要涉 及氧运输系统(呼吸、血液循环系统)与氧利用系统(肌组 织),这两大机能系统之一或两者的提高和发展都可以增强有氧 耐力。总之,V02mu是人体心肺功能和有氧耐力的重要指标。大 量研究证明,V02mo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遗传,但与运动训练有着 密切的关系,V02max经过系统的训练可提高15%~30%。散打运 动员的V02nwx较高,说明散打运动属于长时间剧烈对抗运动,这 种运动要求运动员必须有很好的有氧持续耐力,即具备较高的 VO/。

无氧、有氧能力是各运动项目耐力训练的重点所在,亦是 当前耐力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的深 入,对于无氧、有氧耐力训练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乳 酸阈模式到两极化模式,说明有氧训练成为主旋律,之后开始 关注高强度训练。近年来,耐力研究逐步向分子水平转变,认 为在分子层面,有氧耐力提高可通过低强度的有氧训练和高强 度的无氧训练得以实现。总之,不管是有氧耐力或无氧耐力, 都不应该单独成为一个项目制胜的要素,形成符合专项代谢特 点的有氧与无氧平衡才是耐力训练的核心所在,散打运动耐力 训练也应遵循这一原理。运动项目有氧、无氧代谢能力的特征 与运动方式、强度、负荷量以及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机能状态 密切联系。因此,只有在了解运动项目有氧、无氧代谢能力特 征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制订出合理发展本专项所需要的生 物能量能力的训练计划,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运 动成绩。

运动负荷的适宜化是现代运动训练中急需解决而又未解决 的问题,它是科学训练的一部分。不能否认耐力素质是散手运 动中非常重要的身体素质之一,但并不意味着这项素质的能力 就是越大越好。每一项运动对耐力素质的需要程度都是不一样 的,100m跑、800m跑、铅球、举重、羽毛球、足球等,这些 运动对无氧耐力都有一定的需求,但各自需要的程度是不一样 的。散打运动也是这样,运动负荷和时间的特点决定了散打运 动对耐力素质需要程度的复杂性。如果能够做到耐力训练的适 宜化,就能够有效地节省出训练时间,从而把节省出来的时间 用来进行其他短缺的能力训练,使训练安排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有效。

散打运动在我国起步虽晚却进步很快,但运动水平和科研 工作仍较落后。研究表明,散打运动项目三种供能系统均参与 供能,其中以糖酵解供能系统为主,磷酸原供能系统占有一定 比例。同时,有氧代谢供能系统作为基础,其能力的大小是运 动员最大限度发挥无氧代谢能力的前提和保证。散打运动是一 项对抗性很强的竞技项目。从战术上讲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从技术上讲是变化多端,要求踢、打、摔娴熟全面,并在高强 度的激烈对抗中实施动态的连续踢、打或摔,这样始终要求运 动员反应快、攻防转换速度快、力量强。根据这些特点可知, 散打运动应属于以无氧代谢为主的运动项目。在某些比赛情况 下,有无良好的无氧能力,往往成为能否将有利形势或优势发 挥到最后而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因素。散打运动属于无氧代谢 与有氧代谢混合的运动项目。散打运动员不仅应具备爆发力较 强的无氧代谢能力,同时也要求运动员有很好的有氧能力。在 日常训练中应重视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依据是有氧代谢能力 是无氧代谢能力的基础,也会有助于运动员提高爆发力、快速 的反应能力。对传统训练方法的改进与完善,使各自的理论内 涵得到极大的丰富,操作方式得到深刻的改进,应用功能得到 充分的发挥,应用领域得到广泛的拓展。实际上,这正是促进 现代散打运动水平迅速提高的主要动力。以散打运动中三大能 量代谢系统的供能比例为依据,在训练实践中科学合理安排无氧和有氧耐力的比例,使之更加符合项目规律,全面提高运动 员在比赛中所需要的耐力素质速度素质。众多研究表明,速度素质对于不同运动项目 运动员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竞技散打比赛,赛场上瞬息万变、 攻防转换速度快、技战术变化多,比赛中情境千变万化、时机 稍纵即逝,任何环节的缓慢都会失去战机,影响最终比赛结果。 所以对散打运动员的各项速度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员 速度素质的发展水平对其本身竞技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快速运动的完成依靠 机体运动加速度和最大速度的能力。由动力学公式F^ma可知, 机体加速度受到身体质量和力量的影响,因此,速度和力量素 质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力量素质的增强有 助于速度素质的提高.拳谚曰:“拳似流星,眼似电”,充分说 明武术练习对速度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散打比赛中,双方运 动员在相互移动中寻找对方的空当,战机转瞬即逝,一旦机会 来临,必须迅速做出反应。首先涉及的是反应速度;其次是移 动速度,无论做出进攻抑或防守的预判,都必须通过步法才能 实现,步法的移动速度要快;最后是动作速度,步法跟进后紧 接着就是运用拳腿技术动作击打对方。另外,比赛中防守反击、 反反击(在对方防守反击后再次反击)、迎击等技术对运动员运 用时机的把握要求更苛刻,如果离开良好的速度素质作为支撑 是很难成功完成的。因此,速度是优秀散打运动员不可或缺的 重要素质。

速度素质一般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三类, 这也是国内外诸多研究中较认同的观点。三种速度素质在训练 实践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反应速度是人体完成所有动作都要 具备的能力,其他两类速度都以它为开始;移动速度由多个动作速度组合而成。三种速度素质在同一名运动员身上有可能体 现出差异化特征。运动员具备较快的反应速度,并不代表动作 速度、移动速度快;同理,运动员具有快速的动作速度和移动 速度,但反应速度不一定快。

反应速度:随着武术散打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蓬勃发 展,运动技术水平日益提高,比赛争夺更加紧张激烈,在我国 更达到了较高的技战术水平。武术散打是技能主导类同场竞技 性对抗项目,其特点是一对一竞技,以进攻和防守为运动核心, 技术动作无周期性,运用过程无规律性,运动员寻找进攻或反 击的时机,关注对手的动作变化,观察对手的空当或漏洞,适 时判断并快速做出反应,肢体做出相应的应对,完成技术动作, 以得分或绝对优势赢得比赛胜利。竞技散打比赛中胜负之争是 实力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角逐。赛场上瞬息万变,攻防转换速 度快、技战术变化多,比赛中对手、情境千变万化,时机稍纵 即逝,任何环节的缓慢都会失去战机,影响最终比赛结果。在 运动成绩差距逐渐缩小、技术运动相对稳定的形势下,高水平 运动员之间的竞争,反应速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仅要求运 动员掌握熟练的技术动作,而且需要运动员具备快速而准确的 反应能力。散打运动需要运动员反应敏捷、动作迅速。在对抗 激烈的赛场上,准确观察判断场上情境,预测对手的技战术变 化。根据对手拳、腿、摔的不同路线、不同方位、不同高度的 进攻动作,快速准确采取相应措施做出防守或反击动作。因此, 需要散打运动员神经系统具备快速的反应能力。散打运动员具 备良好的反应能力是获胜的关键。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反应速度 能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复杂比赛对抗中,判断正确、反应迅 速,起动突然、动作快速灵活多变,在比赛中把握时机,取得 比赛的胜利。

浏览1,00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