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具备较好的核心稳定性力量,可以对技术动作起到 稳定和支持作用,确保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 整体,保证运动过程中能量或力量的有效传递,高质量完成动 作口周。在一系列的动作过程中,核心区域既是发力的原点,又 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枢纽和桥梁作用,该环节稳定与否,不但影 响四肢动作用力的支点是否牢固,还控制着动作表现和身体姿 态的稳定性。尽管骨盆、甑关节和躯干部位的肌肉不像四肢肌 肉那样直接完成人体的运动,但它们的稳定性可为四肢肌肉的 发力创建支点,提高四肢肌肉的收缩力量。由于传统的抗阻训 练往往偏重于对人体大肌肉群的力量训练,而人体的深层肌群, 尤其是深层小肌群得不到有效训练,那么势必造成这些肌肉力 量的训练不足,对人体的动作稳定性造成极大影响,这也是以 往我国力量训练的严重弊端,核心区力量训练正是弥补这一不 足的有效手段。核心区力量还可以改善近端固定的稳定性,提 高末端肌肉的发力,提高不同肌肉之间的协作,以及动员全身 不同环节的力量有序地参与运动,加大总体能量的输出。核心 区肌肉系统被视为一个盒子或者汽缸,腹部肌肉在前,背部和 臀部肌肉在后,横隔肌作为盖板,盆底肌和环绕甑部的肌肉群 为盒底。当肢体发力时,核心区肌群蓄积的能量从身体中心向 运动的每一环节传导。核心区部位拥有的肌群最大,产能和储 能也最多,无论是短跑技术中的伸甑鞭打扒地,还是跆拳道技 法里的后横侧踢击打,看似脚对地面或人体的作用,而实则是 来自腰甑肌群的原动力,并向下肢形成有效的动量传递。

在散打运动中,由于拳、腿、摔的技术特征,对运动员核 心稳定性力量都有较高要求。如散打拳法技术动作中的后手冲 拳,发力时要求下肢蹬地、转散、送肩,依次把力量传到拳面。 动作完成过程中,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好,可以快速高效地把全 身力量通过下肢传递到上肢及击打目标,提高运动时的工作 效率。

抗击打力量: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抗击打能力或抗 击打力量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已有研究中没有关于抗击打力量 的准确概念界定。余中(2003)在研究中将其称为抗击打能力, 并未界定概念,只是针对抗击打能力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训练建 议[119Jo字面意义分析,“能力”涵盖范围比“力量”更广,但 同时表达的含义也更模糊,且不容易量化。因此,为了本书研 究需要,综合徒手格斗对抗项目的特征,用抗击打力量代替抗 击打能力。

随着我国武术散打运动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各种赛事不断 增多,包括世界武术锦标赛、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及各种国际 散打商业赛事.因此我们的运动员不可避免地在比赛中遭遇到 各国高水平运动员的挑战。纵观国际散打比赛,从运动员技术水平、运动成绩角度衡量,总体来说我们处于优势地位,但同 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运动员的抗击打力 量相对较差,尤其在大级别领域,这已成为我国散打运动员亟 待提高的薄弱环节。

抗击打力量主要针对徒手格斗对抗项目而言,无论拳击、 跆拳道等项目,运动员都需要具备相应的抗击打力量。相对于 拳腿技术动作主动攻击的击打力量,它属于主动或被动防守的 一种力量,包括上肢、下肢、头部等部位,其中又以头部的抗 击打力量最为重要。笔者之前曾做过关于散打比赛中击倒现象 的研究,通过对大量散打比赛录像的技术统计,击打头部导致 的击倒占所有击倒场次的90%c20]o由此可见,头部的抗击打力 量训练非常必要,必须引起教练员、运动员足够的重视。散打 比赛中,运动员头部受到重拳或者重腿的击打时,主要靠颈部 肌肉支撑保护,因此头部的抗击打力量训练一般通过相应的训 练方法手段增强颈部肌肉力量。

②耐力素质。耐力素质是指机体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特定强 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其中“一定时间”指不同运动项目 对运动时间的规定。保持特定运动强度或动作质量是耐力水平 的具体体现。耐力素质增强主要表现为在更长时间内保持特定 运动强度或动作质量,或在一定时间内能完成更高的强度。

不同的运动项目中耐力素质所起的作用不同。如长跑,运 动员耐力素质优劣是决定其竞技能力高低的主导因素,对总体 竞技水平起着关键性影响。网球运动中,由于持续时间较长, 运动员耐力素质有可能对比赛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现有研究成 果显示:散打运动员运动成绩与耐力素质之间有高度相关性, 耐力成绩越好,比赛名次就越WC1211o

散打运动是一种直接对抗的竞技性项目,在激烈多变的比 赛中始终要求运动员以很高的速度与较大的力量。在一局的 2min内进行高强度运动,并且在三局比赛中的局间休息只有 Imin,比赛强度大,时间短,局间休息不足以恢复。优秀运动 员比赛中实力接近,第一二局双方互有胜负的情况下,比赛很 可能被拖入第三局决出胜负,双方体力透支严重导致技术动作 质量下降,耐力素质好坏便成为左右比赛结果的重要因素。

依据人体生理系统分类标准,通常把耐力分为肌肉耐力和 心血管耐力。肌肉耐力即力量耐力,心血管耐力还可以进一步 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有氧耐力指机体在氧气供应较充足 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通过有氧耐力训练主要 提高运动员机体吸收、输送和利用氧气的能力,促进有机体的 新陈代谢。无氧耐力指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坚持 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无氧耐力的能量供给是无氧代谢供能, 无氧供能系统包括磷酸原系统和乳酸系统。磷酸原系统虽功率 大,但时间持续却很短,所以无氧耐力主要是靠乳酸系统供给 能量。乳酸系统又称无氧糖酵解系统,它的能量来源于肌糖原 的无氧酵解,酵解的最终产物为乳酸,乳酸供能能力的大小取 决于运动员无氧耐力的水平。决定无氧耐力的因素,其一是肌 肉中无氧酵解的能力,其二为血液中缓冲乳酸的能力,其三是 脑细胞耐受乳酸的能力。肌肉中所含肌糖原多,乳酸脱氢酶的 活性高,无氧酵解供能就高。乳酸是一种弱酸.在肌肉中产生 后迅速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能中和其酸性,起主要 作用的物质是碳酸氢钠。经过无氧训练的运动员血液中的碱储 量要比一般人高,因而提高了对乳酸的缓冲能力。血液中酸度 的增加会影响细胞的工作能力,促进疲劳的发展,经常进行无 氧训练能提高脑细胞的耐受能力。散打运动员所需耐力是一种 强度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并与速度、灵敏紧密结合着的耐力,强 度的变化经常随着对手技战术水平以及意志品质的不同而不同, 因而在训练过程中应以无氧耐力为主而不能缺少有氧耐力的训 练。有氧耐力的提高有利于利用局间休息的时间及比赛中的间 隙来恢复加速乳酸的消除,保证耐力的提高。散打与跆拳道、 拳击、柔道、摔跤等项目都具有各自鲜明的运动技术特点和风 格特征,但它们都是或用上肢或用下肢,或者上下肢同时并用, 进行对抗剧烈的直接的身体格斗的运动项目。因此对运动员的 身体形态、运动素质、心理品质、生理机能等方面的要求具有 近似或相同之处,特别是生理机能方面,既要求有很好的无氧 代谢能力,又要求有较高的有氧代谢能力。

浏览73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