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
体能训练体系的理论构建
在《汉语大词典》中“体系”界定为若干有关事物或思想 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施。体系是指一类事物所形成的一种完整架构,是依据一定的秩序和关联性把同类或符合某 种规定性的事物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整体。由此可见,体系的 构建必须有整体思维,应综合考虑多种相关因素〔叨。图多博 姆帕认为,通过构建训练体系,体现训练理论与训练实践的完 整概念,能为教练员提供训练和指导〔瑚。体能训练作为运动训 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遵循训练的普遍规律,也要凸显自身 的独特体系属性。
系统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系统” 一词, 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今天人们从各种 角度研究丞统,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如“系统是诸元 素及其顺常行为的给定集合”“系统是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 体”“系统是有联系的物质和过程的集合” “系统是许多要素保 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等等。中国自古以来 都是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世界,中医学就是这种观点的典范。 系统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系统方法就是按照系统的观点,始 终从整体与要素、整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 了解、处理问题的方法。
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应是紧密结合散打专项特征 的一个完备有序的体系或系统,各系统依照逻辑关系相互联系, 且具有相对独立性。
3.4.1 构建理念
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体系构建理念,是指运用系 统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根据运动员比赛的体能需求和体能训练 的目的任务,遵循体能训练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基本原理要求。 理念的构建作为体能训练体系基本原理要求和实践指导,有助 于从整体视角把握体能体系构建过程,对增强体能训练体系构 建规律认识,明晰构建体系的组织安排、训练内容方法的选择、 整体结构的完善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兼顾运动项目特征和运动员个人特点
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设计首先考虑散打项目的专 项特征、紧密结合散打专项技术特点、比赛规则、能量代谢特征、 技术动作神经肌肉系统的需求等。其次,各级别运动员由于年龄、 技术特点、训练年限、专业水平、伤病史、体能基础等各方面都 不尽相同,体能训练时应体现出区别和因材施教,需要对运动员 上述各方面情况进行详尽了解,并对相关体能要素进行检测和评 估,据此制定各训练阶段的体能训练目标,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 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训练 效果,真正实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网。
适宜运动负荷和有效恢复相结合
在体能训练中,运动负荷适宜与否是决定训练效果好坏的 关键因素。教练员在训练中安排了一定的运动负荷后,导致相 应训练效应的出现,但并非所有负荷都会出现预期的良好训练 效果。负荷过小对运动员产生不了必要的刺激,过大的负荷有 可能引起机体出现劣变反应。只有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导致 机体产生良性适应。因此,在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中, 应科学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把握好负荷量度。
现代运动训练越发重视恢复的重要作用。为了适应频繁的赛 事节奏并长期保持竞技高峰状态,优秀运动员要承受巨大的生理 心理压力,在达到理想运动成绩的同时,多年的训练过程也导致 运动伤病和过度训练的发生。倘若不能协调好训练、比赛、恢复的关系,将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参赛水平口。因此,优秀男子散打 运动员体能训练中应从新的视角认识恢复,更新恢复理念,运用 多元化的恢复手段,如软组织恢复、泡沫轴滚动按摩、柔韧性恢 复等,实现从被动性恢复向主动性恢复、单一性恢复向综合性恢 复、课后恢复向课中过程性恢复的观念转变。
以比赛体能需求为导向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体能训练研究的深入,在其他格斗对 抗项目(如跆拳道、拳击)及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目的体能训 练中,基于比赛表现特征下体能需求的体能训练研究逐渐受到 大家的重视并成为研究热点。所有运动项目体能训练都是为了 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为比赛中技战术自如运用发挥做好充 足保障,从而最终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散打运动也是如 此。要想有的放矢地提升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最 关键的便是明确散打比赛需要什么体能,紧紧围绕项目比赛的 体能需求进行设计安排。散打比赛中运动员连续使用拳、腿、 摔组合动作,攻防节奏转换快,对无氧耐力、有氧耐力有较高 的要求;对攻中场上转瞬即逝的战机要求运动员有较好的速度 素质;竞赛规则中对于击中听声音、看位移的判定标准及击倒 的累加得分的规定,需要运动员具备较好的力量素质;快速的 攻防转换又以一定的协调灵敏素质为基础。现如今散打比赛对 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更为严苛的标准,尤其是优秀运动员之间 的对决,“高手过招,胜负只在分毫间”,尽可能避免出现体能 上的短板,在科学分析项目特征的基础上,切实遵循以比赛体 能需求为导向的原则进行针对性的体能训练。
充分借鉴其他格斗对抗项目体能训练成果
在奥运导向的背景下,各国竞技体育都把奥运项目作为突 破的首选,大量的资源向其倾斜,教练员团队、科研团队、体 能团队共同为运动队的夺金目标集思广益,协同努力,形成了 某些项目运动成绩、训练方法上的优势。相比较拳击、跆拳道、 摔跤、柔道等项目,同样隶属于格斗对抗项群的散打运动由于 是非奥项目,在训练团队、训练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相 对处于劣势。散打和上述同项群的项目在专项特征、技战术训 练、体能训练、比赛规则等方面具有许多共性,“他山之石可以 攻玉”,因此可以借鉴其他项目体能训练已有研究成果,根据自 身项目、优秀运动员特点加以融合吸收,在体能训练体系的构 建上努力融合国际上格斗对抗项目体能训练最新理念、方法手 段,充分发挥体能训练体系对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水平提 高的重要作用。
突出重点,力求全面
散打运动是格斗对抗项目,体能关键要素为力量、耐力、 速度,它们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比赛的胜负。体能训练 中,应将上述三种素质作为重点进行发展,在体系构建上有所 体现,从训练课次安排、负荷量度确定、训练方法选择等方面 更加凸显其重要性、科学性、多样性。在此基础上,还应全面 发展其他素质。因为各体能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发展或存在的, 而是具有一定内在联系,起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次 重点素质的劣势也有可能阻碍重点素质的提高。因此,应在把 握重点素质的基础上,对协调灵敏、柔韧等素质进行相应发展, 防止体能短板的出现,力求全面,避免整个体系失衡,实现重 点和全面的有机结合。
3.4.2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体系理论构建
体能训练体系总体构成
在现代运动训练学研究中,体能训练相关研究占了相当的 比重,各种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保证了体能训练的科学化、规 范化和前沿化,促进了各运动项目运动成绩的提高及竞技体育 的迅速发展。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对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问 题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作为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训 练是一个以多学科知识为依托的复杂体系或系统,涵盖了许多 子系统。从竞技能力视角来看,体能训练体系和技战术体系一 样,属于竞技能力训练体系的一个分支口⑵。
理论体系的构建,旨在尝试提高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 水平,但在体能训练实践中涉及的具体问题较多,不可能面面 俱到。所以,本研究主要围绕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层面急需诠 释和解决的问题,以为什么训练、练什么、练多少、怎样练为 思维和逻辑起点,在借鉴相关项目体能体系构建基础上,架构 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体系,如图3.1所示。
体能训练实践问题提出 体能训练理论诠释
关于体能训练目标的科学阐述
目的主要指某种行为活动满足、达到人们或价值主体目的 的特性,是指引人类行为朝某一方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体能 训练同样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既有其本身具体目的,还应服从 于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发展及运动训练的目标。体能训练目标 隶属于竞技能力子目标之一,它的实现关系着竞技能力目标的 达成。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首要目的是在原有基础 上通过系统性训练尽可能提高运动员体能水平,使之在赛场上 表现出充沛的体能,这是体能训练的最根本目标,也是衡量体 能训练效果的重要参考。通过体能训练,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提 高后,应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手段促使运动员把提高的体能通 过技战术在比赛中充分体现出来,和比赛体能需求紧密结合, 从而整体增强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最终提升运动员成绩。体能 训练目标的实现程度主要依赖于体能训练内容、方法、周期等 构建的科学性、合理性口。3]。
关于体能训练内容的具体规定
要想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某一客观事物,必须对其内部组 成情况进行较详细的解析。从狭义上来看运动训练主要聚焦在 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上,同理,体能训练具体内容的规定在整个 体能训练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体能训练体系的重要构成部 分,属于体能训练的核心子体系,它决定着体能训练具体练什 么。为了准确把握、科学建构体能训练体系,应着手解决体能 训练内容问题,应在体能构成维度的基础上,按照散打项目特 征及比赛需求明确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具体内容,丰 富完善体能训练理论体系。
关于体能训练方法的选用
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体能训练内容,达成体能训练目的所采 取的各种实践途径和手段的总和,它和体能训练内容一样,亦 是体能训练体系的重点之一。科学有效、针对性强的体能训练 方法是确保体能训练效果的重要前提。体能训练既重视理论研 究,又强调实践操作,凸显理论与实践结合,因此,体能训练 研究方法既应包括理论层面上的一般训练方法,还应包含体能 训练的实践指导策略和具体方法技巧,从而做到理论指导实践。 在散打运动体能训练中,发展或提高某项体能要素所选用的方 法也遵循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由于散打运动项目特征及体能 训练内容的全面性多样性,决定了体能训练方法的灵活性、多 样性。方法体系的建构,主要基于体能训练内容,以一般性训 练方法和具体实践操作方法为依据。
关于体能训练周期划分
依据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运动训练工作应秉承系统持续 与周期安排的原则。体能训练涵盖在竞技能力训练之中,属于 运动训练的一部分,也应遵循这一通用原则,即运动员应该系 统持续地从事体能训练,并分阶段做出相应的周期安排和划分。 人体生物适应的周期性、阶段性及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是体能 训练周期安排的科学依据。体能训练周期安排对运动员在比赛 过程中体能表现及体能训练的效果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 当前竞技体育各种商业赛事不断增多的背景下。因此,准确把 握散打运动体能训练周期安排的规律,根据各周期运动员体能 各要素的发展需求及比赛需求,构建新的适应于多赛制的运动 员体能训练周期体系十分必要〔皿。
关于体能训练恢复措施
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界已从过去训练中偏重于追求负荷 量的大小、忽视负荷强度和运动员训练后的恢复,转向突出负 荷强度,并力求在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上有一个均衡合理的发展, 这就对运动员训练后的恢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获得优异的 运动成绩,必须做到体能、技能高度协调发展。教练员力图通 过体能训练使运动员的体能得以提高并有效转变成专项能力, 为此,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常常安排在技战术训练后进行。此时 运动员已承受了一定运动负荷,生理和心理均会出现不同程度 的疲劳,再参与体能训练,运动员的疲劳程度将进一步增强, 因此,体能训练后的恢复也就显得更为重要。并且现代训练水 平的进一步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解决高负荷之 后运动员机体尽快恢复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恢复问题受到国 内外竞技体育界广泛重视的原因。“没有恢复,就谈不上训练”, 在运动训练中,恢复过程是增加大运动负荷的前提和基础,同 时还可以最大限度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延长运动寿命,因此 恢复的安排处于与运动负荷同等重要地位。高度重视负荷后的 恢复,是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特征之一,并已形成普遍共识。 疲劳发生后,仅靠机体的自然恢复是不可能出现超量恢复的, 并且超量恢复的产生不仅取决于负荷的刺激,还取决于负荷后 是否给予充分必要的恢复,二者缺一不可。教练员只有依据体 能训练负荷的内容、性质和方式,选择多种手段和措施并按照 “神经系统一心血管系统一呼吸功能一肌肉”的顺序对运动员进 行恢复,才能使运动员在体能训练后出现超量恢复。因此,并 非体能训练内容的完成就是整个体能训练的结束,而是与之相 关的另一内容——恢复训练的开始。恢复既是提高运动负荷的 基础,又是减少运动损伤和延长运动寿命的保障,还是避免专 项成绩下滑的一种手段,恢复过程与运动负荷同等重要。这表 明教练员对恢复的认识更加理性和全面,且越来越多的教练员 对恢复在体能训练中的作用日益重视。田麦久教授在运动训练 学中提出,在安排运动负荷的同时,必须考虑好负荷导致运动 疲劳产生后采用何种恢复措施或手段使机体得到更有效的恢复, 而不是等到运动员业已疲劳后被动地采取恢复措施"⑸。
散打运动属于高强度对抗项目,比赛需求决定了体能训练 内容较多,负荷量度相对较大,机体较易产生疲劳。如果不及 时采取灵活有效的恢复措施,将使体能训练的效果大打折扣, 还会影响正常的技战术训练任务的完成和运动员成绩的提高。 因此,运动员在承受高负荷体能训练同时使机体尽快得到恢复, 是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部分"咽O
综上所述,基于国内外体能训练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发展 现状,在充分借鉴相关项目体能训练基础上,结合专家访谈与 问卷调查结果,本研究初步尝试建构涵盖五个子体系的优秀男 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体系。
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体系宏观架构
本书构建的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体系包括体能训 练目标体系、体能训练方法体系、体能训练内容体系、体能训 练周期体系、体能训练恢复体系五个维度,如图3.2所示。
建构的体能训练体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封闭系统,可以根 据散打运动体能训练工作实践发展的需要与最新的理论研究成 果对其调整与补充,从而成为一个多元、开放、具有真正价值 的体能训练体系。通过该理论体系的建构,总结、归纳、梳理 出目前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若干问题,对深入探 讨研究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目标的确定、科学划分散 打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周期、合理安排体能训练内容方法、科学 评估体能训练效果提供了现实可能,有助于凸显散打运动体能 训练的重要性地位,进而加强体能训练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体系微观结构
(1)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目标体系
1)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目标确定的总体思路。 《新华字典》中把“目标”界定为想要达到的境界或目的(皿〕。 目标的确立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们的潜能,对于预期目的的 实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动训练目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 的有序系统,目标之间表现出递进关系,即通过体能、技能、 战术等竞技能力目的的达成从而最终实现制定的运动成绩的目 标。可以说,运动成绩的改善或突破是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
竞技能力主要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涵盖运动员参赛的主 观条件或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 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以及知识能力构成,并综合表现于专项竞 技的过程之中。由此可知,技能目标、战术能力目标、心理能 力目标、体能目标及知识能力目标最终构成了竞技能力目标,
其总目标必须依靠各子目标的实现才能达成。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 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及竞技结果 的综合评定。训练目标的确立既要对比赛名次有所体现,还要 对运动成绩的各影响因素进行描述,其中包括运动成绩目标、 竞技能力目标、运动负荷目标。运动成绩涵盖运动员通过比赛 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比赛最后的胜负或比赛名次;竞技能 力目标主要由其下位概念中多个子能力的目标组合构成;运动 负荷是运动员机体可以承受的训练刺激程度与水平,是竞技能 力具体化的表现。
在运动训练整个目标体系中,比赛的胜负或名次除了自身 竞技能力发挥外,还受对手竞技能力及比赛规则等因素的制约, 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而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却能在 一定程度上进行控制。国内外研究者对于体能和竞技能力之间 关系有着不同的解读。国内研究者大多认为体能是竞技能力的 构成要素之一,美国体能协会则认为体能和竞技能力之间不属 于隶属关系,指出体能是竞技能力的发挥的基础和强力保障。 无论何种观点,都表明体能的重要地位。体能训练的最直接目 标是提高运动员力量、速度、耐力、协调灵敏、柔韧等比赛所 需的体能要素水平,且能在比赛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准,增强基 于比赛需求的体能储备能力,有力地保障运动员技战术顺利完 成,从而进一步促进竞技能力的增强和运动成绩的提升。
鉴于以上分析可知,散打运动体能训练目标的制定必须要 清晰了解散打比赛中所需的体能要素,同时依据相应指标对优 秀运动员各体能要素现有水平进行准确测试评估,有的放矢地 规划体能训练的目标,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 充分发挥在体能训练体系中的纲领作用,为优秀男子散打运动 员体能训练内容的安排、训练方法的选择及训练周期的划分等 提供目标依据。因此,在散打运动体能训练体系中,目标的制 定非常关键,一旦明确目标,其他子体系都要围绕其协同工作, 形成最佳合力,以期能实现预定的目标。图3.3为优秀男子散 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目标的制定思路。
2)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目标体系建立。优秀男子 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目标的建立,首先要基于比赛体能需求。 在此基础上,在训练实践中有的放矢地制定体能要素发展或提 高的具体目标,最终使运动员增强的体能内化于比赛中,并形 成以下能力:①高效的动作击打能力;②较强的抗击打能力; ③快速的恢复能力;④高强度动作组合能力;⑤良好的反应、 移动和动作速度能力;⑥预防运动损伤的能力;⑦快速的攻防 转换能力;⑧长时间保持高质量动作能力。
上述这些能力要求运动员应具备出色的力量、速度、耐力、 协调灵敏、柔韧等体能要素水平,体能训练即通过各体能要素 的增强及目标的实现提升运动员比赛中体能表现能力,这就构 成了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目标体系(见图3.4)。
.高效的动作击打能力;2.较强的抗击打能力;3.快速的恢复能力;4.高强度动作 组合能力;5.良好的反应、移动和动作速度能加6.预防运动损伤的能力;7.快速 的攻防转换能力:8.长时间保持高质量动作能力
图3. 4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目标体系
(2)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体系
1)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确定的总体思路。 《现代汉语词典》〔照中将“内容”解释为:①物件或事件所包 容的东西;②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意义;③哲学词汇,特指 事物内在因素的总和,与“形式”相对。任何内容都以某种形 式为载体,脱离了形式,内容也就不复存在;反之,任何形式 都是具有一定内容的形式,脱离了内容也就无从谈形式。形式 取决于内容并服务于内容,并且随着内容的发展而改变。同时, 形式还反作用于内容,深刻影响着内容,在某一条件下有可能 对内容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赖, 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由此可知,内容体系兼有内在本质和 外在表现形式,体能训练内容体系亦不例外。
内容体系作为体能训练体系的核心体系,旨在解决体能训 练中“练什么”的问题,它在目标体系的导向下确定内容,目标决定内容,内容体现目标,一旦体能训练目标制定,各体能 要素目标随之明晰,体能训练内容也已明确。鉴于以上分析对 体能训练目标逐层分解,一一对应确定实现目标的路径(体能 训练内容),在此基础上,选择体能训练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 这就是本书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思路。
2)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解析。随着我国近几 年来高水平散打比赛广泛深入地开展,对散打运动员的生理学 本质及该项目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虽然我国武 术散打运动群众基础较好,但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训练,而缺乏 有针对性的身体素质训练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对散打运动员供 能特点、体能要素(身体素质)生理学本质认识不足,从而导 致训练效果不理想的现象普遍存在。良好的体能要素是技战术 发挥的基础,我们时常发现一些散打运动员在比赛前期技术水 平发挥较好,而比赛后期则技术水平发挥较差,甚至无法发挥 基本技术。原因并不在于运动员的技术水平高低,而是因为体 能要素特别是机体主要供能系统的水平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 由于对散打运动员供能特点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训练效果差, 技战术的运用不能与供能特点结合,这种只重视技术训练而忽 视体能要素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①力量素质。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 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一切动作的动力源泉都源于力量。力量 素质在散打等徒手格斗对抗项目中具有重要作用。同级别运动 员技术水平相当时,力量强弱对于比赛结果起着关键性影响。 散打比赛中,双方互相击打到对方,在都可能得分的情况下, 力量优劣导致的技术动作的实际击打效果和对方的心理感受是 存在明显区别的。散打比赛中力量素质主要体现在拳腿的主动 击打力量、被动的抗击打力量、摔法的爆发性力量、对抗中肌 肉持续维持高强度收缩能力等。在散打比赛场上,双方运动员 在运用各种技术、战术进行搏斗的过程中,无不需要克服来自 对手的各种形式的阻力,可以说,任何散打技术动作的完成都 是建立在相应的力量素质基础之上。散打的进攻、防守、移动、 抗击打等过程都必须依靠力量的作用才能实现。运动员的力量 素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其总体竞技水平的高低,对抗 中,“踢” “打” “摔”等技击方法与力量的强弱有着十分密切 的关系。“重拳” “重腿”是给对方极具威力和破坏力的拳脚, 这与高质量的肌肉是分不开的。
随着散打比赛规则的改变以及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力量素质日益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不同的 分类标准,力量素质有多种分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依 据力量与专项运动的关系分为一般力量和专项力量;根据力量 与体重的关系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根据完成不同体育活 动所需力量素质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摔跤体 能研究中,将摔跤运动员的力量结构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 力量耐力和功能性力量口09】。
散打运动员需要的力量素质,其特征较为复杂。从参与完 成技术动作的肌肉数量来讲,需要全身90%以上的运动肌肉参 与活动;运动员在比赛中需要根据场上形势,瞬间做出进攻与 防守、控制与反控制的变化,肌肉收缩形式随时会表现出向心、 离心、等长收缩特点;从力量能力的构成成分分析,散打运动 员需要反映其竞技实力的最大力量,需要捕捉战机、瞬间突然 发力制伏对手的快速力量,也需要与对手相互对峙,甚至僵持 到比赛最后的力量耐力;从肌肉运动的供能方式分析,在比赛 的时间内,肌肉能量代谢时常处于有氧与无氧代谢混合交替工 作状态之中;由于技术动作结构复杂,关节的运动轨迹有时是 直线形的,有时是弧线形的,有时直弧结合,这就要求散打运 动员肌肉发力的范围不只限于一维额状面或矢状面的运动,而 是多维相的运动。散打运动员所要求的专项力量,其特点可以 概括为全面性、多元性、相持对抗下体现爆发用力以及在无氧 代谢状况下发挥最大力量等。
以往研究中,将散打运动员力量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 力量耐力和击打力量。针对运动训练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需要, 根据散打运动专项特征及散打比赛中力量的表现形式,在之前 相关研究基础上,本书将散打运动中力量分为最大力量、快速 力量、爆发力、力量耐力、核心稳定性力量、抗击打力量等形 式进行训练。
a.最大力量。最大力量是肌肉通过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 出来的最高力值。通过改善肌肉和肌肉间协调性的力量练习, 可以使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发生变化。我们知道,中 枢神经系统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支配肌肉收缩力量的大小,一是 改变参与工作的运动单位的数量,二是改变支配骨骼肌运动神 经冲动发放的频率。在力量水平较低时,肌肉作最大力量的收 缩只能动员少数运动单位参与活动,通过一段时间力量练习后, 所动员的运动单位数目就会逐渐增加,与此同时,中枢神经发 出的神经冲动频率也逐渐提高,引起肌肉力量的增加。另外, 随着肌肉内神经与肌肉系统协调性的改善,肌肉间(主动肌、 协同肌、对抗肌、支持肌)相互协调用力能力也会发生一定程 度的变化,协同肌、支持肌力量的提高以及放松能力得到改善, 都有助于主动肌有效地完成动作,发挥出最大力量。在众多影 响最大力量的因素中,肌肉横断面积、肌肉间及肌纤维之间的 协调性是主要因素。已有研究表明:最大力量是快速力量的基 础,二者呈高度相关,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优秀散打运动员 在训练中,应非常重视最大力量素质训练,多采用深蹲、半蹲、 曲臂悬垂等进行训练评测〔响。
b.快速力量。快速力量是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本领,是力 量与速度有机结合的一种能力。国内外学者也有将其界定为速 度力量。快速力量具有力量与速度的综合特征,它的提高受力 量和速度两种素质的影响。发展快速力量的途径,一般通过发 展最大力量进行,通过最大力量的提高使力量一速度曲线发生 偏移;另外,通过肌肉收缩速度的提高,也可以发展快速力量; 最理想的办法则是通过速度与力量的共同提高,使得快速力量 能力得到大幅度改变。实践证明,单纯通过提高速度来提高快 速力量能力难以实现,因为肌肉收缩速度的提高非常困难,而 且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所以提高快速力量主要还是以发展最 大力量为基础,通过专门的快速力量训练方法进行。国外学者 研究表明:快速力量在力量训练中居于核心地位「W O
在运动训练实践中,许多项目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快速 力量素质。运动项目不同,对速度与力量之间关系的要求也不 相同,即使同一运动专项,不同类型运动员也体现出各具特色 的快速力量特征。例如,拳击需要运动员在较短的距离和时间 内发挥出拳法的最大打击力量;铅球要求运动员在正确出手角 度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抛球速度。由于散打运动专项特征 和技术特色,对运动员快速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 运动员具备较好的拳法、腿法的快速力量外,还包括摔法。摔 法是散打运动的特色技术,包括接招摔、贴身摔,讲究“快、 巧、变”,尤其是“快
快速力量大小,一般采用动力曲线描记图进行分析评定, 还可通过计算速度力量指数评测。周期性项目中,多采用各种 形式的速度综合测定评定快速力量;非周期运动项目中,下肢 快速力量多通过纵跳、立定跳远等进行评定,采用胸前推实心 球、左右抛实心球等评价上肢及躯干快速力量。
浏览66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