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负荷

运动训练负荷是指在运动训练活动中,各种练习施加于运 动员机体生理的和心理的训练刺激。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通过 施加训练负荷引起运动员机体的改变,进而提高竞技能力。对 运动员机体进行的定向改变必须在训练负荷的影响下才能得以 实现。因此,训练负荷是运动训练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因 素。运动负荷的一个基本单元,即持续进行的一次练习的训练 负荷,由负荷强度、负荷量构成。体能训练中,运动负荷不合 理会导致训练效果事倍功半。负荷过大,超过了运动员所能承 受的限度,将会对运动员机体造成伤害;负荷过小,运动员机 体得不到应有的剌激,体能要素也难以发展。科学训练负荷的 制订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使每个运动员在 原有基础上获得稳步提升。

(1)负荷强度

负荷强度是指负荷对于运动员机体刺激的深度,它反映着 训练负荷的质的特征,是运动员负荷的核心要素。负荷强度的 核心价值,取决于负荷强度与比赛强度的密切关系。运动员只 有在平时训练中能承受特定负荷强度,获得相应的竞技强度能 力,才有在比赛中表现出期望中竞技水平的可能。具有不同竞 技特点的不同运动项目,训练中获得的竞技强度能力与比赛中 表现出的竞技强度水平之间的关系有所区别。技能主导类项目 运动员一般在训练中都要求多次高强度完成比赛所需要完成高 难度技术动作;对抗性项目运动员通常在比比赛还要恶劣的训 练环境中,高强度完成比赛动作,比赛时则要在随机应变的赛 况下灵活运用自己所具有的竞技能力。运动负荷强度评定指标 分为训练学指标和生物学指标两类。在训练实践中,常把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或期望能实现的竞技强度作为基数,标定 为100%,计算负荷强度与其对应关系,从而定量地做出百分评 定,抑或定性做出级别评定。

目前,在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中,力量练习 的负荷强度一般是通过上述计算与期望中竞技强度对应关系的 方法确定。如最大力量练习中,多以个人极限重量的80%、 85%负荷强度进行训练,在负荷数量增加的基础上,机体经过 一段时间适应后,再适当提高负荷强度,通常略低于个人极限 负荷强度。爆发力练习多安排40%的负荷强度。以各种中短距 离跑为主的耐力练习中,根据运动员级别的不同分别确定不同 的负荷强度,尤其是大级别运动员,适当降低标准。再在各类 级别范围内,按照每名运动员个人成绩差异,以此确定具有个 人特点的训练中的负荷强度。

(2)负荷量

负荷量是指运动负荷对于运动员机体刺激的量度,它反映 着训练负荷的数量特征。负荷量是运动员负荷的基础要素,负 荷量的施加与变化是负荷强度变化的基础。负荷量变化的最终 目标是尽可能实现负荷强度的提高。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能力 增强,通常始于负荷数量的增加。随着运动员承受负荷数量的 增加,有可能具备了承受更高负荷强度的能力。同负荷强度一 样,负荷量的评定指标包括训练学指标和生物学指标两类。从 训练学指标上分析,负荷量有四种基本表现形式:练习时间、 练习次数、位移距离和负荷重量。在散打运动体能训练中,一 般也采用上述几种指标确定负荷量。力量练习中,根据运动员 级别与力量特征,先进行相对较小负荷强度、多次数的练习, 按照项目对运动员身体不同部位力量素质的要求,安排一定组 数不同部位的循环练习,之后再增加负荷强度,相应减少负荷 数量,依次循环。以专项训练手段为主的无氧耐力练习,通常 是多组数的拳腿组合沙包或者拳腿技术空击,如每组Imin, 6~ 8组间歇Imin。以中长距离跑步为手段的练习中,一般是安排 一定强度下特定段落的练习次数或规定时间的跑步距离,如 400m 4 组、100m 10 组、有氧跑 15min 等。

经专家访谈,认为目前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中总 体运动负荷安排不太高,说明体能训练课的运动负荷还有提高 空间,即可以在现有体能训练课次安排基础上,适度增加每次 课或其中某几次课的负荷强度或者负荷量。其中,专家认为无 氧耐力训练负荷比较高,有氧耐力训练负荷不太高,可以逐渐 提高有氧耐力训练的负荷,增强运动员的有氧耐力,使之更加 符合散打运动中能量代谢系统的供能比例。力量练习中,认为 最大力量的训练负荷比较高,快速力量、力量耐力训练负荷 不高。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山东省散打队体能教练访谈和观看运 动员训练,了解了目前运动负荷的整体强度及在不同训练阶段 的安排与变动。目前山东省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负荷 整体不算太高,这与问卷调查结果一致。体能训练主要就是为 技战术发挥储备能力,量度把握不好会适得其反,特别是进行 大负荷体能训练时,面临伤病、恢复等风险,教练相对较谨慎, 都会“留有余地”。力量练习和上述问卷调查结果相同,最大力 量训练负荷大于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最大力量是基础,尤其 和快速力量、爆发力之间相关性较高,在训练中理应给予足够 的负荷,可在保证最大力量增强的负荷下,加大快速力量、爆 发力、力量耐力的运动负荷。耐力训练中,山东省散打队对于 无氧、有氧耐力都很重视,在训练中两种耐力练习都安排了足 够的负荷,相比较而言,无氧耐力训练负荷略高于有氧耐力。

总之,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负荷安排呈动态变化趋势, 具体要依训练目标、任务、运动员技术特点和体能构成要素个 人差异而定。

(3)体能训练方法

运动训练方法指在运动训练活动中,发展运动员竞技能力, 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与办法。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训练方法 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如依据不同的外部训练条件,可分为示 范训练法、语言训练法、助力训练法、模拟训练法等,依训练 负荷内容的安排与组合划分,分为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 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等。根据上述运动训练方法的概念, 尝试把体能训练方法界定为:在体能训练过程中,提高运动员 体能构成要素水平,增强运动员体能能力,完成训练任务的途 径与办法。在体能训练中,通常也会采用上述运动训练方法中 的循环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等。如力量训练中,把上肢、下肢、 腰腹等部位练习组合在一起,每组规定好强度、数量,采用循 环练习法进行训练。从体能构成要素角度出发,力量、速度、 耐力等素质都有各自相应的训练方法,力量练习中,针对最大 力量有重复训练法、极限强度法、极限次数法等,针对快速力 量训练可采用金字塔训练法、最大向心一离心用力法,发展爆 发力可以运用增强式训练方法。

3.1.4体能训练评价

体能评价是指对运动员身体运动能力现实状态的评定,评 价时通过体能相关指标的测试获取运动员体能基本信息,并进 行数据分析。作为对运动员体能基本状态的反映,体能评价不 仅对教练员制订体能训练计划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是教练员安 排体能训练内容的重要依据。体能的测试和评价可以鉴别运动 能力和需要提高的地方,作为教练员和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客观 依据。评价结果通常用于目标的设定。通过体能指标数据的测 试,有利于确定训练最初的目标、训练过程中规律性间隔测试, 可以反映运动员某一阶段内体能训练真实情况。体能训练结束 后测试,可以对整个训练周期或阶段体能训练效果进行评价, 据此调整体能训练计划。因此,在训练实践中,完整的体能评 价应包括起始评价、过程评价、终结评价三个部分。经访谈,目前在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中,基 本包括了以上体能评价的三个过程。

浏览1,94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