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书以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体系为研究对象,以 山东省散打队24名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为实验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书研究需要,笔者阅读了大量关于体能、体能训练、 格斗对抗性项群体能训练、散打运动体能训练、优秀散打运动 员体能训练方面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专著、课题研究成果、 专题研究报告等已有成果,较准确地把握国内外研究现状,开 阔了研究视野、拓宽了研究思路,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 基础。

2.2.2专家访谈法

在前期大量文献的理论支撑下,结合笔者对优秀散打运动 员体能训练的理解及目前训练现状,设计访谈提纲。采用面对 面访谈的方式进行,从研究设计、研究内容、指标测试等方面 咨询了解他们的看法和建议,为本书完成提供参考和帮助。专 家构成包括:体能教练和体能研究者4人,省散打队教练员6 人,散打国际级、国家级裁判员4人,总共14人,均从事本专 业15年以上,具体如表2.1所示。

表2. 1 专家基本情况















































































姓名研究方向/从事专项职称
谷忠德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教授
毛永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副教授
杨斌胜力量训练理论与实践教授
林守峰力量训练高级教练
翟寿涛散打国家级教练
陈养胜散打国家级教练
单孝强散打高级教练
杨晓靖散打高级教练
郑宪宾散打高级教练
刘献伟散打高级教练
布乃宾散打国际A级裁判
朱占平散打国际A级裁判
王方春散打国家级裁判
王凤勇散打国家级裁判

2.2.3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书研究需要,通过对相关文献系统的归纳、梳理, 在专家访谈基础上,基于获取文献资料,设计涵盖散打体能测 试指标、体能要素在各级别运动及不同板块周期训练安排中重 要程度等方面题目的调查问卷。

1.问卷效度检验

运用专家评定法检验问卷效度,就问卷的整体结构、问卷 内容的全面性、合理性等方面咨询有关专家14人,效度结果如 表2.2所示。

表2. 2问卷效度评定表



























非常有效有效一般不太有效无效
人数/人104000
百分比71%29%000

从表2.2可知,71%的专家认为问卷非常有效,29%的专家 认为有效,表明问卷效度符合研究要求,较准确全面地涵盖了 本书的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向省市散打队教练员、国家级以 上散打裁判员发放问卷45份,回收40份,剔除不合要求问卷3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82%。

2.问卷信度检验

为确保问卷调查数据的可靠性,本书运用重测法对问卷进 行信度检验,两次测量之间间隔2周,从37份有效问卷中随机 选取15人进行第二次测量,对第一次和第二次调查问卷的结果 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信度检验如表2. 3所示。

 

相关系数数值大小代表了问卷信度的高低,反映了测量数 据的可靠性。由表2.3可知,两次测量的相关系数r = 0. 88 (「>0.8,代表信度较高),属于较高的信度范畴,表明问卷调 查获取的数据真实可靠。

表2. 3问卷效度检验表















直测人数间隔时间相关系数rp
15140. 88p<0.01

2.2.4德尔菲法

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要素判断矩阵构建运用德尔菲法, 从问卷调查专家中选取散打领域内权威专家20人,根据1〜9级 判断矩阵标准,进行两两因素的赋值打分。

2.2.5观察法

1) 比赛录像观察:对2016年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48kg至 100kg以上共12个级别,各级别前8名运动员共138局比赛中 净击打时间(比赛中运动员除去对峙、步法移动、搂抱时间)、 拳法、腿法、摔法、主动进攻、防守反击运用次数进行了统计。

2) 现场比赛观察:在实证研究专项技术指标测试中,对于 拳法、腿法、摔法成功率现场进行观察统计。

2.2.6 数理统计法

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各要素权重基于专家构建的判断 矩阵,运用MATLAB软件进行计算,其余涉及数据均采用SPS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均值土标准差(x±s)代表表格中计量 资料,对FMS总分和各单项分数、体能要素指标、关节肌力及 专项技术指标进行人-S检验。如数据服从正态分布,使用双样本 配对Z检验;倘若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Wilcoxon秩和检 验,p<0.05说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具有非常显著性 差异。

2.2.7实验法

1.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检验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体系在 训练实践中的效果,提高运动员体能水平,增强运动员体能储 备,进一步挖掘运动员技术潜力,为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 训练提供理论指导。

2.实验对象

将山东省散打队 65kg、70kg、80kg、85kg、90kg、100kg 以 上6个级别,每个级别4名运动员,共计24名优秀男子散打运 动员作为本研究实验对象,运动员运动等级均为国家一级以上, 其中运动健将12名,一级运动员12名,具体如表2. 4所示。

表2.4运动员基本情况








































级别姓名年龄/岁身高/cm训练年限运动等级
65 kg于海洋2117310运动健将
石中乐201728运动健将
付言冬2317011一级运动员
王士开2917112一级运动员

续表




























































































































































级别姓名年龄/岁身高/cm训练年限运动等级
70kg冯杰2617513运动健将
肖杰2617512运动健将
许柯振2917313一级运动员
李红221768一级运动员
80kg曹鲁建2718812运动健将
袁磊磊221829运动健将
邢文修211879一级运动员
邓宁宁211869一级运动员
85kg杨元飞3018313运动健将
满建刚2618310运动健将
王建鲁211878一级运动员
吕文渊231859一级运动员
90kg韩祥达2918813运动健将
苏少斌2719010运动健将
刘扩211888一级运动员
王志211848一级运动员
100kg以上级修鹏程211919运动健将
尹建强2418910运动健将
左大富221878一级运动员
冯瑞221858一级运动员

3.实验设计

将24名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按照体重级别随机分为实验组 (T组,412)、对照组(C组,几=12)。两组中分别包括6名健 将运动员、6名一级运动员,且两组中分别包括大级别(90kg、 100kg 以上)、中级别(80kg、85kg)、小级别(65kg、70kg) 运动员各2人。实验时间为2016年6~7月,共8周。实验干预 组按照本研究中设计的体能方案进行训练,对照组按现有体能 训练模式进行训练。实验结束后,分别对两组体能要素相关指 标、关节肌力、FMS测试、专项技术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检 验体能训练体系的有效性。

4.实验变量

1) 自变量=体能训练体系。

2) 因变量1=力量、速度、耐力、协调灵敏等体能要素训 练效果O

3) 因变量2 =关节肌力。

4) 因变量3 = FMS评分。

5) 因变量4 =拳法、腿法、摔法技术动作成功率。

6) 控制变量=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时间、地点、课次安排。

5.实验控制

在实验前测试指标上,实验组、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在训练实验干预期间,两组运动员体能训练均根据各自制订的 训练方案进行,严格监督控制,确保实验组、对照组以最好的 状态投入训练,百分之百完成训练安排的内容。在具体的训练 环节,除了体能训练内容不同外,两组体能训练时间、训练地 点、课次安排完全一致。整个实验过程主要由本人、体能教 练、专业教练共同监督配合完成。体能训练干预前后体能要素 各指标的测试均由同一组人负责,以保证指标评测标准的前后 一致性。

6.实验测试

最大摄氧量

采用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法,实验仪器为MetaMax 3B (Cortex Biophysik Gmbh, Leipzig, Germany)便携式气体分析仪、 功率自行车。测试体能干预前后两次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测 试时运动员戴上面罩和胸前心率遥测仪,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 lOmin的热身活动,待心率降至100次/min开始进行正式测试。 初始负荷为30W,每隔2min递增40W,直到运动员力竭,通过 计算机记录运动员的V02roMO

Wingate无氧测试

测试器材为MONAK 839E功率自行车,分别测试体能训练 实验前后运动员的相对最大功率(最大功率/体重)、相对平均 功率(平均功率/体重)。测试前3天,运动没有安排大强度训 练,且各项生化监控指标均处于正常水平。测试前运动员进行 lOmin的热身准备活动,待心率降至100次/min开始进行正式 测试。根据公式负荷阻力(N)=体重(kg) X0.09确定每名男 子运动员的运动负荷。运动员在功率自行车上以本人最大速度 全力蹬踏30s,记录运动过程中的相对最大功率、相对平均 功率。

血乳酸测试

采用血乳酸测定仪Lactate Scout配套EKF专用试纸条,采 指尖血进行检测。根据本研究需要,血乳酸测试在每局实战结 束后即刻测试运动员血乳酸值。

心率测试

采用芬兰生产的Polar RS 400遥测心率表对运动员实战中心 率变化进行测试,每5s采样1次。为避免实战过程中双方运动 员相互击打对心率表的损害,戴在手腕上后用拳套将其缠绕固 定。实战结束后,将心率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

反应速度、移动速度、动作速度的测试

运用JVC GC-P100BAC型号高速摄像机对运动员体能训练 实验前后动作进行拍摄,采用Simiscout战术录像分析软件对实 验前后运动员完成动作的反应速度、移动速度、动作速度进行 帧场分离统计分析。

为确保测试结果真实有效,测试前对运动员进行测试动作 的讲解培训,并安排专门练习以熟练掌握测试动作。由于测试 对象均为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准,所 以选定的三个测试动作均为组合动作,每个动作涵盖拳、腿、 摔三项技术,且包括进攻与防守反击动作,在增加测试难度的 同时也更接近于散打比赛中运动员真实技术动作的速度表现。 测试人员发出“预备” 口令提示运动员以散打实战姿势站立, 准备进行动作测试。待运动员一切就绪后,测试人员用手机闪 光灯作为信号,按第一次闪光灯,运动员看到信号后以最快速 度做前腿中鞭腿+后手冲拳+下潜抱腿摔组合动作,按第二次闪 光灯,运动员做后撤步+后低鞭腿+后手贯拳+夹颈过背摔组合动 作,按第三次闪光灯,运动员完成前低鞭腿+后手冲拳+前手贯 拳+后中鞭腿+接腿摔组合动作,所有动作结束后立即还原为散 打标准实战姿势。测试人员对每个运动员依次释放三次闪光灯, 运动员相继完成上述三个组合技术动作。

统计分析尺度如下:反应时代表运动员反应速度,表示从 闪光灯闪烁到运动员看到信号身体开始有动作之间所用的时间, 为避免偶然误差,取一个运动员三个动作反应时的平均值作为 最终反应时;移动速度指动作过程中身体的移动速度,即身体移动距离除以身体移动时间(0.18),所有速度再平均,三个动 作移动速度的平均值为最终移动速度;动作速度表示运动员拳 腿的移动距离除以动作时间(0.18),所有的动作速度平均,用 三个动作速度的平均数代表一个运动员最后的动作速度。

体能要素训练指标

体能构成要素包括力量、耐力、速度、协调灵敏、柔韧, 每一要素又包含各自维度的评测指标,根据相应的方法在体能 训练前后对其进行测试,具体指标见本书3. 5节实证研究部分。 由于涉及指标较多,各指标的测试方法在此不再赘述,详见附 录Co

专项技术指标评测

体能训练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组、对照组12名运动员按照 相同级别配对,即两组各有6对运动员,每对运动员进行两局 实战,对每组运动员12局实战中运用拳法、腿法、摔法技术动 作的成功率进行现场观察统计,且实验前后两组运动员中配对 对手保持不变。为确保统计结果的客观性,由笔者和散打队教 练员共同完成技术指标的统计,对有争议的技术动作,通过视 频回放的方法确定,直至两人技术指标一致。

拳法成功率:指所统计实战比赛中拳法技术动作,包括冲 拳、贯拳、抄拳、转身鞭拳得分次数占拳法运用次数的百分比。

腿法成功率:指所统计实战比赛中腿法技术动作,包括鞭 腿、侧踹腿、正蹬腿、转身后摆腿得分次数占腿法运用次数的 百分比。

摔法成功率:指所统计实战比赛中摔法技术动作,包括接 招摔、贴身摔得分次数占摔法运用次数的百分比。

关节肌力等速测试

运用德国D&R公司研发制造的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 系统对体能干预训练前后运动员优势侧肘关节、膝关节屈伸肌 群进行等速肌力测试。测试前进行15min热身准备活动,休息 2min由测试员向运动员介绍测试要求,之后开始正式测试。设 定速度为60。/八180。/$、300°/s,测试运动员肘、膝关节向心 收缩条件下的峰值力矩(见图2.1、图2.2),每个速度测试5 次,两个速度间休息30&取峰值力矩最高值。峰值力矩,是指 整个关节活动中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即力矩曲线上 最高一点的力矩值。运动速度与峰值力矩值紧密相关。一般情 况下,运动速度增加,峰值力矩值相应减小。

图片1 图片2

FMS测试

FMS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功能性运动)测试是由美 国著名体能训练专家格雷-库克(Gray Cook)等设计的一种功能 性评价方法,具体是指根据各种人群的基础运动能力模式,提炼 出的一种评价人体各关节灵活性、稳定性及基础力量的功能性测 试方法。格雷-库克是当今世界竞技体育身体功能训练的倡导者 和先锋教练,功能动作筛查的理念和方法源于其对神经学、解剖 学和生理学因素的提炼,为当今运动训练提供了一个训练评估底 线和检查的系统。功能性动作筛查从整体和协同的观点论述人体 动作体系,摒弃了传统上从狭义科学的观点看待体能训练的弊端, 将前沿的科学知识原理以最直观和简明的方式应用于解决运动没 有流畅和高效的动作、强壮的体能的问题。

基本动作模式局限和不对称,已被认为是减弱人体功能效果 和导致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功能性动作筛查把医学、生物和运 动训练领域有机联系起来,并遵从测试、诊断、纠正和优化这 一流程,最大化降低伤病风险,改善运动员基本动作效率提升 竞技水平的提高。功能性动作筛查是通过七个人体基本动作测 试和三个排查性测试,发现基本动作模式中存在的受限和不良 并对其进行分级和排序。功能性动作筛查是为运动员建立起一 个基本动作评价模式及标准,如果运动员在赛季前的筛查中发 现疼痛,这名运动员就需要医学帮助和临床检查,需要进行功 能动作纠正训练,进而减小和排除运动损伤的风险。

本研究中体能训练实验前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进行 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评(见图2.3、图2.4)。具体方法如下:测 试前,运动员先慢跑15min进行热身,之后开始进行深蹲、上 跨步、直线弓步、肩部灵活性、主动举腿、俯卧撑和旋转稳定 性7项动作的测试,每个动作重复3次,根据评分标准由山东 省体能训练中心专业测评人员运用测评器材对运动员进行相应 评分,取个人最高分值。

图片3 图片4

FMS评分标准为3~0分,如表2. 5所示。

表2. 5 FMS测试分数等级























得分分数说明
3能够完成功能测试动作
2能够完成难度降低的功能测试动作或完成动作时出现代偿性动作
1不能完成功能测试动作
0完成功能动作时出现疼痛

FMS测评中5项为左右对称得分,因此每个运动员的得分 包括:0分;单侧或两侧得分相同分别为1分、2分、3分;两 侧得分不同分别为1分、2分,1分、3分,2分、3分。两侧得 分不同取低分为最终分数,具体说明如表2. 6所示:

表2. 6 FMS测试分数说明



































得分分数说明
0医学诊断
1对称性测试动作,非对称测试动作得分相同
1分、2身体左右非对称
1分、3身体左右非对称
2对称性测试动作,非对称性测试动作得分相同
2分、3身体左右非对称
3对称性测试动作,非对称测试动作得分相同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现状

随着散打运动推广,各地区、国家为了提高运动成绩,必 然对散打运动技战术进行更加精细的研究和挖掘,无论是训练 方法,还是训练内容等很容易在目前信息化背景下被“拿来共 享”,彼此技战术间的差距日趋缩小。基于进一步保持或提高成 绩的需要,教练员便在训练实践中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运动员 的体能训练,在科学训练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身体潜能。

毋庸置疑,体能在徒手格斗对抗项目(散打)中占据着重 要地位,它可以为运动员技战术充分发挥提供坚强的后盾。已 有研究显示,体能和技能是徒手格斗对抗项目(散打)竞技能 力的核心要素,在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中,二者几乎处于同等 重要的位置,对竞技水平起着重要决定性作用。和一般水平散 打运动员相比,优秀散打运动员比赛,双方技术几乎无悬殊差 距,胜负往往在分毫之间,体能优劣很可能成为克敌制胜的 “撒手铜”。

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在理论上已得到论证和体现,但在训练 实践中理论与实践是否一致或者说孰轻孰重?在我国目前训练 体制下,优秀散打运动员主要集中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 专业队,通过专业队教练员、运动员的访谈,可以清楚呈现我 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现状,有利于总结经验,梳理 问题,为下一步体能训练体系构建提供依据。

3.1.1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总体情况概述

2016年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在河南焦作举行。利用本次比 赛机会,笔者向武术散打界相关专家、教授、教练员、国家级 以上裁判员发放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访谈,并针对本研究中涉 及问题访谈了部分省队教练员,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 访谈中,多数专家认为我国男子优秀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不是 很完善,可以看出,专家们对男子优秀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现 状的整体满意度比例偏低,这也反映出高水平散打运动员体能 训练的真实情况。由于各级别散打运动员之间体能基础和比赛 需求不同,部分专家赞同对大、中、小级别运动员分别安排不 同的体能训练方案,但目前的体能训练方案却没有体现出这种 差异性,缺乏针对性。

通过对部分教练员访谈得知,目前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 能训练基本分为以下三种模式:第一,聘请专业体能团队对运 动员进行体能训练,以山东省散打队、安徽省散打队为代表; 第二,散打队教练员(团队)兼任体能教练,技术体能一起抓; 第三,体能教练(团队)和散打教练(团队)共同参与体能训 练,前者负责体能训练方案制定、实施、指导,后者根据专项 特征、运动员技术、体能差异对体能方案提供建议,在训练方 法手段的设计上融入更多的散打专项训练特色,使之更好地体 现出体能训练方案中专项特征。

第一种专业体能教练(团队)的模式是近几年开始的,主 要受当地体能人才、科研设备、相关训练器材等条件的制约。 以山东省散打队为例,依托于山东省体育科研中心的器材、场 地、设备资源,体能教练(团队)介入散打队体能训练,从体 能训练方案制订、实施等过程全程指导,散打队教练员(团队) 辅助参与,主要以体能教练意见为主。第二种模式是目前多数 省散打专业队采用的方法,教练员在原来训练计划基础上加入 体能训练内容,技术体能一起抓。综合来看,上述两种模式各 有优劣。第一种模式主要借助所在地经济、人才等方面的优势, 实现资源共享。从体能专业角度衡量,体能教练(团队)由于 多年运动队实践的经历,对体能前沿问题把握更深刻,能把一 些新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带入训练实践中,体能方案的设计 基本能涵盖力量、速度、耐力、协调灵敏、柔韧等体能各要素, 对各素质的发展较全面,但缺乏对散打运动专项特征的深入理 解,找不准体能训练与散打专项之间的契合点,也即体能训练 中一般性有余,专项性不够。第二种模式中体能训练的教练也 就是散打队技术教练或总教练,在原训练计划中加入体能训练 内容,主要以力量、耐力为主,体能训练内容及方案设计大多 依靠个人知识及经验积累,当然也有可能借助体能团队的力量, 但体能训练实施、监控等则要依靠主教练完成。因此,基于对 散打专项特征准确把握及运动员个人特点的深入了解,体能训 练中能较好地体现专项性和运动员之间差异性,但是由于主教 练或技术教练“身兼多职”,精力和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技战术训 练上,对体能训练最新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训练方法、最新理 念等相对了解较少,体能训练方面知识的更新速度较慢,对运 动员体能全面均衡发展会有一定影响。

3.1.2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课次安排

关于体能训练课次安排比例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各运 动项目由于项目特征、运动员体能基础、阶段训练目标等存在 较大差异,所以在体能训练课次安排上不尽相同。以技能主导 类隔网对抗性项目网球运动为例,通过对国家网球队体能教练 访谈得知,除了队伍参加比赛时间外,网球正常训练每周安排6 天(从周一到周六),一天的训练分成两个时段,分别是上午安 排技术训练、下午安排体能训练,每天训练计划基本保持不变, 总体来看,一周总共安排6次技术训练课,6次体能训练课,技 术训练和体能训练课次比例为1 : 1。通过对国家拳击队体能教 练访谈了解到,拳击队每周6天训练,每天的训练分成上午下 午2个单元,每次训练时间为2h。在备战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 三个月内,每周一、周三、周六下午安排体能训练,上午进行 技战术训练,每周二、周四、周五三天全天安排技战术训练, 但在每次课临近结束部分安排四五十分钟的小力量或康复练习。 总体来看,体能训练课和技术训练课的安排比例为1 : 1或者 1 : 1.50

由于以上两个项目都是奥运项目,国家队属于常设机构, 而目前散打运动还属于非奥项目,国家队也区别于其他奥运项 目国家队。随着散打运动国际推广的需要和赛事的增多,散打 国家队于2012年正式成立,主要目的是选派国内各级别优秀运 动员参加洲际或国际武术散打比赛,积极响应国际上武术同行 或其他格斗对抗项目的挑战,树立散打运动在国际上的口碑。 国家散打队不属于常设机构,队员每年集中安排1次夏训、1次 冬训,其余时间都回到原所属各省专业队训练。在与国家散打 队教练员团队访谈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观看具体的训练计划, 对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课次安排比例有了清晰的认识。 一般每周周一至周六安排训练,周日休息。训练时每天分为上 下午两个单元,一周共有12次课,除去两次休息调整课,剩余10节课安排5次技术训练,安排5次体能训练,每次训练时间 为120min,体能训练和技术训练课次比例为1 : lo从以上可以 看出,男子网球、男子拳击、男子散打国家队三个项目体能训 练与技术训练课次安排比例大致相同,基本为1 : 1。访谈山东 省散打队教练员时得知其体能训练和技术训练课次安排比例和 国家队基本一致,多数情况下是1 : 1,有时会根据训练的需要 把比例调整为1 : 1.5。对于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课次 安排比例,国家队和省专业队基本保持1 : 1或1 : 1.5,整体调 整变化幅度较小。在上述专家访谈基础上,通过统计调查问卷, 多数专家认同在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训练中,体能训练、技术 训练各占50%的课次安排较合理,与上述专家(主要指各省散 打队教练员)在训练实践中安排一致。因此,基于专家访谈和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训练中体能、技 能课次安排比例基本为1 : 1,根据不同训练阶段目标任务不同 会有调整变化,但仍以上述比例安排为主线,充分说明体能在 技能主导类徒手等格斗对抗类项目中具有重要作用,基本与技 能处于同等重要地位,与叶伟在《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 优秀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中得出的体能、 技能在徒手对抗性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中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的 结论一致。

3.1.3体能训练计划安排

由于优秀运动员培养工程的系统性、长期性,运动员训练 过程相应分为多年训练、年度训练、周训练几个阶段。只有科 学设计运动训练过程,才能使运动员循序渐进地达到最佳竞技 状态。每个训练过程都是在确保完成阶段训练目标和任务的基 础上,通过训练计划实现的,因此,运动训练计划制订时必须

要与训练过程的组织结构、阶段特征相适应。

根据训练过程阶段划分,训练计划可分为多年训练计划、 年度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体能训练计划属于训练计划的一 种,包括年度体能训练计划、周体能训练计划,根据训练阶段、 训练任务的不同,体能训练计划亦有所区别和侧重。如在优秀 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中,基础训练阶段重点发展耐力、力 量素质;在专项提高阶段,强调力量、耐力素质的增强;在赛 前的集训阶段,为了适应比赛的需要,重点增强运动员的专项 能力。任一阶段训练过程,由每周的体能训练构成,周训练计 划安排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提高。

经专家访谈了解,上述散打队在体能训练计划中关于体能 训练课次安排、重点发展的体能要素等基本相似。因此,在确 保清晰描述体能训练计划的基础上,为了化繁为简,针对山东 省散打队体能训练计划进行探讨。山东省散打队在全国武术散 打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曾培养了柳海龙、李东民、李康、付 高峰等全国知名散打运动员,队内多名队员入选散打国家队, 是全国各省市散打队中较早运用体能教练(团队)进行体能训 练的队伍,无论训练方法、训练理念,还是运动成绩,在全国 都居于前列,因此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体能训练内容

综合本书第2章和前人研究成果可知,散打运动或比赛中 需要较高的无氧、有氧混合供能能力,其中以糖酵解无氧供能 为主,其次为有氧供能系统、磷酸原供能系统,比赛中时间和 对抗特征决定了散打运动对无氧、有氧供能快速转换能力有较 高的要求。从项目特征上,散打运动强调双方队员之间的直接 对抗性,鼓励主动进攻和对攻,力量和速度素质是运动员体能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赛场上高强度、高频次拳腿组合技术动 作的运用,及上、中、下进攻部位立体变化的要求,还需要具 备相当的耐力、协调灵敏、柔韧素质。依据散打运动项目特征, 专家认为力量、耐力、速度、协调灵敏、柔韧排序客观反映了 散打运动对体能要素需求的重要程度。因此,最大力量、快速 力量、力量耐力、动作速度、移动速度、速度耐力、无氧、有 氧能力等构成了体能训练内容。

借助于山东省体能康复团队的资源优势,山东省散打队正 式引入体能教练(团队)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系统的体能训练。 在征得队内总教练、体能教练(团队)同意后,参阅队内训练 计划、体能训练计划,在此基础上,多次现场观看运动员训练, 针对体能训练计划中相关问题向总教练、体能教练请教、咨询, 了解到第一周训练中,安排了 4次体能训练课,其中2次耐力 练习,1次速度练习,1次力量练习;第二周训练和第三周训练 安排基本一致,分别进行了 5次体能训练课,包括3次力量训 练,2次耐力练习;第四周安排了 4次体能训练课,2次力量训 练,2次耐力训练。总体来看,一个月训练中每周体能训练计划 的安排大同小异,课次数量围绕4次或5次调整变化。体能训 练内容上都以发展耐力、力量素质为主,力量训练涵盖了上下 肢、腰腹、关节等部位。此安排首先是阶段训练目标、任务的 体现,其次突出了重点性原则,着重把散打运动体能构成要素 中最重要的两项素质予以发展。根据项目属性,散打运动体能 构成要素中还有速度素质、协调灵敏等素质,但在上述体能训 练内容中却没有安排,缺乏体能训练全面性。在力量练习中, 从练习方法和手段来看,多以最大力量练习为主,针对快速力 量、力量耐力的练习在内容上并未体现。

浏览1,66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