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学者对男、女优秀运动员无氧训练、有氧训练、力量 训练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优秀运动员的相对最大功 率与国外运动员相差不大,相对平均功率和功率下降明显低于 国外运动员;快速力量训练部位存在非衡化现象,主要集中于 下肢和全身,进一步提出身体机能训练中应着重提高运动员的 功率下降率,力量训练中突出快速力量的重要地位(胡卫东, 徐玄冲,王卫星,等[叫,2014) 0研究者基于功能性训练的视 角对跆拳道体能训练内容和手段进行研究,通过对跆拳道运动 员功能动作筛查,对有可能引起运动员运动损伤或者引发人体 危险的动作模式进行排除,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研究认为功 能性训练和传统训练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应遵循先全身肌肉 群后局部肌肉群、身体部位交替训练和专门的关节肌肉群训练 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训练视角下增强式力量 训练、功能性力量训练、能量供应系统训练、核心训练、恢复再生训练五方面内容共同构成跆拳道的体能训练(孙浩策, 2014)o青少年男子跆拳道运动员应从速度力量、最大力量、力 量耐力实施力量训练,力量训练的初选指标为小腿肌肉爆发力、 腰腹肌和下肢爆发力、全身肌肉协调能力、支撑腿绝对力量、 神经驱动肌肉能力、重复最高水平力度、重复次最高水平力度。 力量训练结束时,应针对训练的主要肌群安排静力拉伸和按摩, 以消除训练中产生的疲劳(王利强[制,2014)o研究显示:女 子拳击运动员的无氧酵解供能能力可以通过心率和血乳酸指标 反映,并从生理生化角度对不同间歇时间沙包耐乳酸训练和技 术训练这两种方法进行评定,得出在三种不同间歇时间沙包耐 乳酸训练中,间歇20s、持续练习6组的训练方法效果最为显 著。女子拳击运动员应具备一定的有氧能力,但无氧供能尤显 重要(章宏华[用,2014)o拳击运动员的力量分为基础力量和 专项力量,专项力量的训练尤为重要。专项力量的训练包括最 大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通过对男子拳击小级别运动员 试验前后专项力量素质中各指标的测试分析,显示经过系统科 学的专项力量训练后,拳击运动员的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力 量耐力都得到显著提高(卓越沛静[55], 2014)o国外研究者通 过对提高运动员实际运动能力的移动物体的反应、复杂的视觉 运动反应、速度素质、距离感和时间间隔等几个参数进行分析, 对感觉运动反应的指标进行了硬件和软件的复杂“Nspshycoc测 试”,可信的组间差异在速度素质的指标和时间间隔中得到验 证,表明速度素质及时间感取决于人体的生理过程中生理和心 理的特点沙雅赫缅托娃,(马特维也娃,P M姆甫塔 西娜部,2015) o
本部分对跆拳道、拳击、摔跤三个格斗对抗项目的体能训 练文献进行了较详细综述。通过对研究脉络仔细梳理,发现近几年上述项目的体能训练中身体形态的研究所占比例较少,总 体呈下降趋势,分析原因为身体形态是体能的外在表现和结构 性基础,在运动选材领域应用较多,且先天因素居多,相对于 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后天训练改变较少。目前体能及其训练主 要以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两个维度的研究为主,身体机能主要 集中在无氧和有氧训练两方面,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力量、速度、 协调灵敏等,尤以力量素质训练最为关键,因此对于力量素质 的研究较其他身体素质更系统。现有跆拳道、拳击、摔跤等格 斗对抗项目文献中体能研究主要围绕优秀运动员体能评价模型 构建和评价、不同水平或不同级别运动员体能测试对比、体能 训练干预前后指标测试分析等几个方面,研究成果包括专项所 需的体能要素、专项能量代谢特征、身体素质各要素评价指标 确定、体能训练方法手段设计。关于专项能量代谢特征,主要 基于文献概括及生理指标测试两方面进行,多数研究认为跆拳 道、拳击、摔跤等格斗对抗项目比赛时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 但无氧供能中磷酸原系统占主导抑或糖酵解系统供能占优尚未 达成共识。综合来看,本部分格斗对抗项目体能研究涵盖面广, 紧密结合专项特征进行有益探讨,为散打体能训练提供了理论、 实践依据,是开展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基础,同时也存在以下问 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一,运动项目体能需求研究较少涉及, 尤其是比赛中体能需求。体能训练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素质和机 能为比赛服务,以保证运动员比赛中技战术的充分发挥,因此 应紧紧围绕比赛所需体能设计体能训练。第二,体能训练实证 干预研究总体偏少。现有研究多是干预前后实验组指标的组内 对比分析,较缺乏对照组前后指标对比作为参照。
4.散打运动体能训练述评
一些学者通过对散打运动员体能测试内容和标准进行论证,提出应把速度、耐力、力量、灵敏作为散打运动员体能评测的 关键内容,并据此制定了相应的测试指标和方法。优秀散打运 动员的速度、耐力、灵活性和绝对力量好于普通运动员,其他 则无显著性差异,并且在排序上依次为:速度和灵敏、耐力 (主要是速度耐力)、力量(赵光圣⑶,2002;赵发田[制, 2004) 0研究者基于对48-56kg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专项运动素 质结构的探讨,得出对运动员运动成绩影响最大的是腿法耐力, 其次为拳法耐力,之后依次是灵敏素质、动作速度、柔韧、力 量和摔法力量(于慧〔"I, 2005)o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赛前血色 素、血尿素、血清肌酸激酶变化能反映运动员对赛前运动负荷 的适应情况以及身体机能的状况,运动后血乳酸值可反映赛前 训练对抗强度及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安静时血乳酸值对周训练 后运动员机能水平变化的反映不灵敏。在体能构成的维度方面, 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与普通运动员存在一定差异,形态方面表 现为拳腿击打距离长,肌力具有一定优势,身体机能为心肺、 呼吸功能强;体能要素(身体素质)则为绝对力量、速度耐力、 灵活性占优。散打运动员红细胞压积、血清肌酸激酶、血睾酮、 血红蛋白、血尿素、红细胞计数、皮质醇等指标变动受运动员 机能状态及疲劳程度影响,通过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科学监 控可以保证训练和比赛顺利完成,建议在不同训练阶段依据上 述指标的变化情况评定散打运动员的机能水平(谭欢,张育明, 徐国栋㈣,2005;赵发田⑶,2006;漆振光啊,2007;李 涛2010) o研究表明:灵敏协调因子、速度耐力因子、腰 腹快速力量因子、上肢快速力量因子和下肢快速力量因子构成 了优秀男子散打运动身体素质,整体表现为协调灵敏素质突出, 速度耐力强,腰腹、上下肢快速力量好,15s连续跳标准擂台、 1500m跑、30s两头起、30s夹臂俯卧撑和立定跳远5项指标可以作为散打运动员身体素质评价指标(高亮印,2010) o
研究者基于优秀运动员功率自行车、角力、实战、沙袋训 练测试,对赛前训练阶段运动员专项耐力的变化做出评价,表 明功率自行车测试可以较客观地评定运动员的专项耐力水平, 优秀组的专项耐力水平明显高于普通组,在评定运动员专项耐 力中,心率指标的变化不太灵敏。由于较低的训练强度,角力 训练对增强运动员专项耐力效果不理想。实战、沙袋训练与功 率自行车测试中心率、血乳酸最高值接近(陈静皿,2011 )o 在优秀散打运动员体能干预训练研究中,运动员身体素质、等 长、等张测试中指标实验后较实验前提高显著,核心力量明显 增强,表明核心力量训练可以刺激核心部位肌肉的发展,提高 身体核心部位肌群的肌肉耐力,有助于节省能量,增加散打运 动员技术动作的流畅性、稳定性,对于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的 作用明显好于传统力量训练,但对于运动员最大力量发展的效 果弱于传统力量训练(张逸文网,2011;吴方雷, 2011)。 散打运动员运动水平与相对最大无氧功率、相对平均无氧功率 和无氧功率下降的百分比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与最大无氧功 率的关系最为密切。运动员的相对最大无氧功率、相对平均无 氧功率和散打运动员技术水平呈正相关。有氧能力测评中,相 对最大无氧功率和相对平均无氧功率与运动员运动水平关系显 著高于相对最大摄氧量,据此说明有氧能力对散打运动员运动 水平的影响低于无氧能力。研究表明:在优秀散打运动员选材 上,身体机能方面,选取有氧代谢能力、无氧代谢能力、内分 泌、心血管四大因子几个重要的选材指标,重点关注心肺功能 好且无氧代谢能力强的运动员(周小青,2012)o女子优秀 散打运动员等速运动测试表明背部屈肌最大力量、平均功率、 背部屈肌的耐力、左膝最大伸肌力量、左膝屈肌收缩速度、左膝屈肌速度力量耐力,是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的力量特征,建 议加强女子散打运动员的上肢力量训练,强化薄弱环节训练, 全面、均衡地发展力量素质(姜传银,谢守玲钊,2012)o研 究者基于青少年散打运动员12周体能训练干预研究,得出体能 训练在所测群体训练中比例为27%,涵盖力量、耐力和辅助性 训练三部分,包括基础力量恢复、最大力量训练、爆发力训练、 爆发力耐力四个阶段,耐力训练以无氧、混氧耐力为主(王姣 姣, 2013)0不同运动等级散打运动员力量耐力、速度耐力 存在差异,表现为在击打力度上优秀组平均优于普通组,且存 在显著性差异;击打次数优秀组多于普通组,差异不显著;优 秀组力量、力量耐力均好于普通组(阴晓林,赵光圣〔川, 2013)o研究显示:一段时间的核心力量训练干预后散打练习者 拳腿击打力度都显著增强,核心力量、核心稳定性较练习前有 明显提高(陈明达口幻,2013)。
浏览1,0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