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内格斗对抗项目体能训练

跆拳道运动员一般身体素质与专项运动水平之间有着一定 的联系,力量、灵敏、速度耐力等对专项活动水平起主要作用, 10mx4折返跑、800m跑、10s仰卧起坐可作为判断评价运动员 身体素质水平的指标(曾庆国〔3幻,2002)o在拳击、足球、中 长跑、射击项目等运动员身体成分、生理机能指标测定比较中, 拳击运动员表现出肌肉发达、瘦体重大和等长负荷脂肪量较大 的特征,生理机能指标中肺活量绝对值大,肺活量/体重相对 低,体质偏向力量和耐力力量型(张莉,马维民〔33], 2006) o 一些学者探讨了高水平女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训练中身体素质 指标的建构,据此提出训练中应重点增强运动员的快速力量、 快速力量耐力、步法的协调灵敏,重视改善磷酸原和乳酸性的 无氧供能能力(王卫星,黄宝宏,吴星亮可,2008)o在优秀 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各要素构成上,研究者运用专家筛选、统 计分析等方法,构建了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各要素的 结构特征模型,确定了体能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制定了优秀 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评价标准。身体形态由粗壮因子、长度因 子和身体成分因子构成,表现为臂长、去脂体重较高、体脂含 量较低和腰臀比值较低;无氧能力、有氧能力、机体恢复能力 和机体激素水平因子构成了身体机能,表现为无氧代谢能力和 机体合成代谢能力较强;运动素质由最大力量因子、专项力量 因子、速度耐力因子、灵敏协调因子、爆发力因子和力量耐力 因子构成,主要特征为最大力量、专项运动素质突出(何 强〔拓),2010) 0对女子拳击运动员在安静、递增负荷和运动后 恢复期三种状态下进行测试,表明女子拳击项目要求运动员具 备较强的有氧代谢能力,运动员运动水平和最大摄氧量呈正相 关,随着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升及训练年限的增长,中、低水 平运动员有氧能力提升空间更大,中、高水平运动员的BLA恢 复速度快于低水平运动员,表明有氧代谢能力较强(李文华, 马毅,刘吉林2010) o

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控对格斗对抗项目体能训练强度的确定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BU、CK、T、C、Hb和RPE等生理 生化指标对优秀中国跤运动员高强度体能训练效果进行监控, 结果显示:一次高强度专项体能训练后各生理生化指标即刻变 化明显,次日早晨基本恢复,机体整体机能状态较好;各生理 生化指标在一周高强度专项体能训练后变化不明显,表明竞技 状态良好,产生了一定的训练适应;两周大强度体能训练后各 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明显,机体机能状态出现下降,表明产生了 过度训练,据此提出可以在连续大强度专项体能训练后及时安 排调整和恢复训练(孙红梅⑶,2010) o研究者以优秀女子拳 击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得出深蹲最大力量、 原地直拳、10s直拳快速空击、30s快速击打手靶等专项身体素 质的测试指标,进一步建立了女子拳击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结 构模型,最终确定了专项耐力、专项灵敏、专项力量、动作速 度、平衡、柔韧等共同构成了身体素质(何茂任⑶],2011)。 在拳击运动员体能干预训练中,研究者以优秀和二三梯队拳击 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卧推、20kg平推、30kg单臂推作为最 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的评价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了8 周的实验干预研究,表明优秀运动员最大力量训练前后没有发 生显著性变化,二三梯队运动员实验后指标的平均成绩均优于 实验前成绩,建议在专项力量训练间歇时安排专项技术练习, 针对不同级别和个人应采取差异化的训练量和强度(鲍善军功,2011)o 一些学者对中外优秀摔跤运动员身体素质进行 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小级别在力量耐力方面优势明显,大级 别仍需加强,下肢最大力量有待提高。我国运动员最大摄氧量 相较于伊朗运动员具有优势,但与加拿大、韩国选手差距较大, 柔韧素质整体优于伊朗运动员,速度素质与伊朗运动员无差异 (刘剑,杨涛,亚力昆例,2011) o为验证核心稳定性训练在中 国男子自由跤国家集训队员力量训练中的效果,研究者通过9 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实验前后相关指标进行测试对比,专项 力量6项指标测试成绩中5项呈现出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核 心稳定性训练对增强男子自由跤运动员专项力量具有非常显著 的效果(洪磊2012)。

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运动素质评价体系包括一般运动素质和 专项运动素质两个方面。一般运动素质由杠铃高翻、三级蛙跳、 8mx4折返跑、400m跑、12min跑、立位体前屈构成;原地下 劈、90s左右腿近身横踢、纵劈腿、横劈腿、2m扇形滑步等构 成了专项运动素质指标(任晓凤[她,2012) o运动员快速力量 在体能构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快速力量训练应围绕着提高跆拳 道运动员的腿法速度和步法速度来安排。提高腿法速度的训练 内容主要以散部屈伸、下肢外展内收快速力量训练为主,具体 练习手段包括平衡垫上单脚支撑屈甑抗阻练习,俯撑推拉球等; 步法速度练习是以提高各种步法的速度为主,具体练习手段包 括多方向连续单腿跳,变向跑练习,单、双腿跳深练习等(李 兰忠⑷,2012)。自由跤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关键是加强身体机 能和力量训练。研究认为,对于提高运动员身体机能,安排 “两极化”模式可能比“乳酸阈”模式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运动员的有氧能力与功率下降率有显著相关性,最大力量和快 速力量对运动水平有着显著的交互性作用,在最大力量基础上 发展快速力量更为有效,在体能训练方法上提出增强运动员快 速力量训练的方法手段,重视身体不同部位力量的均衡发展 (董德龙妁,2012) o 一些研究者从有氧能力、无氧能力、力量 素质三个维度对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水平进行评测,涵盖 场地测试指标和实验室指标,结果表明:有氧能力指标中最大 摄氧量和3200m跑测试平均成绩显著相关,无氧能力中最大无 氧功率均值与400m跑成绩显著相关。力量素质指标测试中各级 别的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腹背肌肌力差异不显著,卧推、 20s布人过胸、抱蹲、20s散手技术、硬拉、深蹲与各关节肌力 出现显著相关,运动员体能评价与运动成绩表现出一致性(何 子红,冯连世,张豪杰,等「⑶,2012)o跆拳道大级别运动员 体能水平主要取决于速度与力量,速度素质中动作速度、反应 速度尤为重要,快速力量及下肢最大力量是力量素质训练的关 键,耐力以无氧耐力为主;柔韧性及动作稳定性重要性相对较 低。上下肢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反应速度、移动变向能力、 动作速度、有氧耐力、无氧耐力、下肢柔韧性、动作稳定性构 成了跆拳道运动员的体能评价体系(吴飞,2013)。研究者 运用专家评定确定了运动素质、身体机能、身体形态的指标权 重,通过分析最终确定了拳击运动员体能训练中最重要的四项 因子分别为心肺功能、动作速度、移动速度和肌肉发达度(王 昆仑⑷,2013)o拳击运动中不同出拳动作击打发力过程中, 下肢具有不同的发力特点。运动员前手直拳出拳时下肢表现为 起动力量,前脚迅速蹬地转腰发力对拳法的速度和力量有重要 影响,后手直拳下肢快速发力爆发力特征明显,双脚蹬地快速 发力是影响出拳速度关键因素,提出在专项力量转化期采用最 大功率和起动力量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的专项力量训练 (苏彦炬,2013) o研究者基于男子古典跤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前后指标的测试对比,得出协调性、灵敏性和核心稳定性能力 训练是古典跤体能训练的基础,技术进步的实现必须要将一般 力量素质转化为专项力量素质,动作速度训练是训练可持续的 保障,模拟仿真训练是高效训练的途径(于辉2013)o在 田径、滑雪、柔道、桑搏式摔跤、古典跤项目优秀运动员的相 关指标的测试中,显示出此类对抗项目运动员有着较高的缺氧 稳定性,主要与项目特征有关,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以次最大强 度的无氧负荷为主。桑搏式摔跤运动员对缺氧的稳定性明显高 于柔道和古典跤运动员,以缺氧性质的训练为主,可以在训练 中安排能够增强摔跤运动员机体无氧能力的间歇训练,提出既 要在传统手段中运用缺氧间歇训练增强桑搏式摔跤运动员的专项 身体素质,还要按照训练周期的不同划分予以区别安排(B M巴 尔沙依,M B贝拉甫基娜,0 B科罗梅丘克〔列,2014)o

浏览66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