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 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谓教。”三教圣人,皆本此 道以立其教也。此道原于性,本于命。命犹令也,天以命而赐人 以令也;性即理也,人以性而由天之理也。夫欲由其理,则外尽 伦常者其理,内尽慎独者其理。忠孝友恭,衷乎内也,然著其光 辉,则在外也;喜怒哀乐,见于外也:然守其未发,则在内也。 明朗朗天,活泼泼地,尽其性而内丹成矣。大欲全其令,则殷勤 顾之者此令,依法用之者此令。存心养性,此顾命之勤劳也;集 义生气,此用令之法度也。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其性兼复其 命,而外丹就矣。吾愿后之人修此正道,故直言之。
修道以修身为大,然修身必先正心诚意,意诚心正,则物欲 皆除,然后讲立基之本,气为使焉,神为主焉。学者下手之初, 必须知一阳初动之候。真铅始生之时,其坂迅速如电,而不能久 居于先天,霎时而生癸水,顷刻而变经流,迨至生形化质,已属后天而不可用矣。昆仑之上有玄门,其窍甚小,阴阳会合时,不 许动摇,待其情性相感,自然彼我相通。凡有形质者,不能升入 窍内,夫惟真炁橐龠,乃能进于窍内也。故圣人直指先天一炁, 冲开此窍,又曰修行之径路,可以续命延年,修真而全真,无来 无去,不生不灭。今之愚人,闻说有用生阳之道者,却行御女巧 诈之术,正如披麻救火、飞蛾扑灯,贪其美色,胡肆纵横,日则 逞力多劳,夜则恣情纵欲,致使神昏炁败,髓竭精枯,犹不醒 悟,甘分待终。古之贤人不然,忠孝两全,仁义博施,暗行方 便,默积阴功,但以死生为念,不以名利关心,日则少虑无思, 夜则清心寡欲,以此神全炁壮,髓满精盈。每叹凡躯,如石中之 火,似水上之抠。
未闻道者急求师。已闻道者急求药,又能广参博采,信受 奉行,求先天之大药,寻出世之丹方,忙忙下手速修,惟恐时 不待人。
夫道者,岂是旁门小技,乃至人口传心授,金液还丹之妙道 也。非定息二乘之法,乃最上一乘之道,以有为入无为,以外药 修内药,以己而求彼,以阴而配阳,以铅而投隶,以炁而合神。 无为者,非防危守城之方、温养沐浴之事,乃得丹之后,脱胎神 化之功也;有为者,非采战提吸之术、九一动摇之法,乃安静虚 无之道,守雌不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即未得丹之前,炼 己筑基之事也。有为无为,体用之始终已见于此;内药外药,出 处之法相又详于彼。外药者,在造化窟中而生;内药者,在自己 身中而产。内药是精,外药是炁,内药养性,外药立命,性命双 修,方合神仙之道。
大修行人欲求先天外药,必炼己以待阳生,用神炁炼成慧 剑,采金水匀配柔刚。古人采药进火,全凭此物除七情之患,去 五贼之害。若无炼己以去贼之患害,则不能常应常静,魂魄焉能受制?情欲岂不相干?若要入室施功,临炉下手,则外火虽动, 而内符不应,只因刚柔未配。以此慧剑无锋,群魔为害,心神不 宁,欲念杂起,故乃逐境飘流,致使汞火飞扬,圣胎不结。如使 炼己纯熟,则心无杂念,体若太虚,一尘不染,万虑皆空,心死 则神活,体虚则气运,方许求一阳之道、二候之功。
还丹容易。炼己最难!凭慧剑剖破鸿濛,舒匠手凿开混沌。 却用阴阳颠倒之法,水火既济之道,乃行地天交泰,使阳居下, 火必照上,令阴在上,水能润下。只要苦行忍辱,身心不动,己 之性若住,彼之气自回。人能如此,使得守雌不雄,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之效也。
太极将判之间,静以极而未至于动,阳初夏而未离乎阴,候 此真先天宠降,以法追摄,送人黄庭之中。日运己汞,包固周 密,汞气渐多,铅气渐散,合丹于鼎。又须调停真息,周流六 虚,至声寂而意合,乃气匀而脉住,丹始凝结。待圣胎气足,十 月功圆,脱胎神化,降生婴儿。调之纯熟,出人纵横,往来无 碍,不被群魔引诱,只待九转功成。面壁之时,炼精则化黑,炼 神则化虚,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此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时也。
是道古人不传于世,盖缘愚人信之不笃,行之不勤,而且反 生诽谤,是以秘而不传。予自得遇至大以来,述此修身秘要,以 警觉后学。同志者各加昭勉,共陟仙都。
浏览1,0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