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中央电视台体育部邀请,自2000年,马建国会同李宝如 老师拍摄制作《中国跤教学节目》。自2001年4月份一直在央视 5套和1套节目中播出。并编创了一套“女子防身术六十集”, 由宣武少年宫武术教练张丽安教授在央视播出。

当您每周一、三的早晨,打开央视1频道《中国•早晨》节 目,都会看到马建国在一招一式的教授中国式摔跋。节目简洁明 快,语言清晰,您若真喜欢中国跤连续看上几次,您还真能学会 个“三脚猫”的本事,教学的背后深深隐藏着马建国同志的艰 辛。
(―)解教前的吏技摔跤

民国初年以来,军阀混战,社会极不稳定,经济萧条,人民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体育极其贫乏。自清末宣统二年 (1910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虽举办过几次全民运动 会和地区性的比赛,但所设竞赛项目很少,主要是田径和球类等 项目,而民族体育项目的也仅有少数几次。

作为国术运动的摔政,民国十七年(1928年,10月15日至 21日,在南京公共体育场),由中央国术馆第一次组织了全国性 比赛(国考)。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0月20至30日),第五届国民运 动大会上,摔跤作为国术单项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北京(北 平)由国术馆组队参加了三个级别的比赛。

郭生祥:获得轻量级冠军。

张金印:获得轻量级亚军。

段文成:获得中量级第四名。

另外金墨林、李永福等人也参加了比赛。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第六届国民运动大会在上海举 行,摔政作为国术单项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北京市(北平)由 市教育局负责在先农坛通过选拔后,由市国术馆组队参加了各个 级别的比赛。

张庆:获得轻量级第三名。

满宝珍:获得轻量级第四名。

赵伯言:获得轻量级第六名。 •

宝善林(宝三):获得中量级第二名。

孙荣(孙傻子):获得中量级第四名。

许麟:获得中量级第六名。

张文山(张狗子):获重量级第二名。

华北运动会自民国二年(1913年)起至(1934年)共举办 了 18届。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第十六届华北运动会在河 南开封举行,摔跋首次作为国术单项被列为表演项目。北平跤手 姚秀、宁德禄、宁海亭皆是前清扑户,随国术队参加了表演。他 们三人循环上场表演,不计名次。他们三人皆是京城高手,基本 功扎实,功架大方,动作多变,干净漂亮,博得了广大观众的好 评,河南各报均给予了报道。此次表演影响极大,推动了中州和 北方地区摔跤运动的开展。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摔跤作为 国术单项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促进了北平摔較运动的开展。

熊德山:获得轻量级第五名。

宝善林(宝三):获得轻量级第一名。

熊德山:1933年在南京第二次国考获丙等并列第一名。

沈友三:获得甲等并列第一名。

民国三十三年(1943年),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在天津举 行。摔政作为国术单项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北平跋手随国术团

参加了比赛。

宋振甫:获得轻量级第五名。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七届全运会在上海举行,由于 解放战争的影响,南北交通不畅,津浦铁路已不通车,北平只组 建了7人田径队,经由水路达上海,比赛后仍从原路返回北平。 北平跤界未能参加此次比赛。据文献记载自1928年第一次国考 至1949年北京跤手在全国及华北、东北摔跤比赛中,郭生祥、 宝善林(宝三)、沈三、满宝珍曾荣获冠军。

(二)五十年代北京队竞赛战绩

1953年,在天津举行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民族体 育观摩大会),摔跤作为国术单项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1956年9月10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摔跤锦标赛, 设五个级别。北京市组队参加了比赛。北京选派了5名选手参加 比赛。他们是:

王德英:(获得次轻量级第二名,并通过运动健将)

侯永奎:

谭贵福:

王德才:

杨宝和:(获得重量级第三名)

1957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首次全国11省职工摔跤锦 标赛,设7个级别。北京市组织参加了比赛。

郝正才:(获得最轻量级第一名)

钱德仁:(获得最轻量级第一名)

王德英:(获得次轻量级第一名)

徐文惠:(获得中量级第三名)

王文永:(获得轻量级第四名)

赵文仲:

徐文惠:

1958年,在天津举行了摔跤锦标赛,北京市组队参加了比 赛。运动员有:

钱德仁:(获得轻量级第二名,并通过了运动健将。)

王瑞英:

贺子文:

王文永:(获轻量级第四名。)

徐茂:(获得轻次中量级第二名,并通过了运动健将。) 陈金泉:(获得次重量级第二名,并通过了运动健将。) 杨宝和:(获得重量级第三名)

图片1

1959年,在北京市举行了第一届全运会。中国传统摔跤定 名为中国式摔跤,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设8个级别。北京市组 队参加了比赛。运动员有:

王惠民:(次最轻量级第三名)

钱德仁:(次最轻量级第五名)

赵增瑞:(最轻量级)

李宝如:(最轻量级第六名)

丁德连:(次轻量级第七名)

曹增云:(次中量级第六名)

徐茂:(中量级)

杨宝和:(重量级第三名)

1960年,在太原举行了全国中国式摔跤锦标赛,设8个级 别。北京组队参加了比赛,运动员有:

王文治:(次最轻量级)

李宝如:(获得轻量级第二名,并通过了运动健将。)

刘金元:(次轻重量级)

贺子文:(轻量级)

徐茂:(次中量级)

杨广森:(获得中量级第四名)

陈金泉(次重级)

杨宝和:(获得重量级第三名)

(三)六十年代北京队竟赛战绩

为了参加第二届全运会,1964年,北京市体委决定成立北 京中国式摔较集训队。经过选拔和推荐,李宝如、林炤、燕克

强、白文亮、叶树林、徐炳金、孙德兴、宋守今、宋文启等为首 批队员,开始由北师大蔡寅宝先生任教练,不久蔡寅宝先生回 校,由李宝如兼任教练员,后又补充李明元、王英华、徐刚、李 德华、张树新、陈继桐、刘景颐等人。开始在东长安街体育场训 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调整到先农坛院内训练,最后报名情况 为:48公斤级的燕克强、叶树林;57公斤级李宝如、王英华; 62公斤级的白文亮;68公斤级的李明元、林炤。赛前除宋守今 外,其他队员均回原单位。 •

全队只报7名运动员,领队和教练员由李宝如兼任。

48公斤级:(燕克强,获第二名,通过了健将。)

48公斤级:(叶树林,获第四名。)

57公斤级:王英华,(获第一名,通过了健将。)

57公斤级:(李宝如,获第二名。)

62公斤级:白文亮

74公斤级:林炤,(获第二名,通过健将。)

74公斤级,李明元,(获第六名。)

本次比赛,北京队获团体总分第二名,该成绩是近代北京参 加全国比赛最佳成绩。

该队和第一届全运会北京摔跤队比较,一是年轻,李宝如 32岁,林炤27岁,其他队员均为18至23岁;二是文化水平 高,除李宝如外大家都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有两名大学生; 三是有魄力,训练比赛不保守,思想活跃,生活方面没有过高的 要求,上场没包揪敢打敢拼。四是凝聚力强,全队较为团结,训 练刻苦,开始半年为业余训练,大家白天上班晚上训练,不上班 的队员在生活上帮助上班队员,比赛时能主动让贤,叶树林让给 燕克强,57公斤级李宝如让给王英华,74公斤级李明元让给林 炤,为获得团体部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运会的北京中国式摔政队,是一座摔政学校,大家年龄接 近,都是运动员,教练员由李宝如兼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批人后来成为北京摔跤界的主力军, 大部分成员为文革后摔跤的教练员,长期从事摔跤专业,为我市 和我国摔较事业做出了贡献。

(四)七十年代以后北京久竟赛战绩

1975年,北京组队参加了第三届全运会中国式摔跤比赛, 队员有:刘洪顺、韩和亮、刘晓雨、吕继民、王洪振、马建国、 冯升、李明元、刘玉森。

1980年,第四届全运会,中国式摔跤比赛在保定举行。参 加比赛的有:刘洪顺、曹家月、梁德金。宋守平、马建国、冯 升、李明元等北京组队参加了第六届全运会中国式摔跤比赛,预 赛在太原举行,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北京队队员有:李德文、 张新宪、许学文、韩继生、佟金生、刘长海、李友道、张立华、 苏洪涛、石磊等。

第五届全运全撤销了中国式摔跤。

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在广州进行决赛,中国式摔跤的82公 斤比赛进行的尤为激烈,进决赛的前六名运动员有内蒙古队的巴 特尔、格日勒图,河北队曹国双、山西队的李喜怀,新疆队木纳 江、北京队苏洪涛,这六名决赛运动员均有夺冠水平,谁准备得 充分,临场发挥的好,谁的意志品志好谁就能取得桂冠。比赛进 行得十分激烈,六人之间互有胜负,不到最后一场决出胜负将无 法确定名次。

历史有着极其相似的画面。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中量级比赛,刘玉森(解放军队)最后一轮对内蒙古队赛音巴雅尔。赛音 巴雅尔是内蒙古继僧格之后最好的选手。刘只有胜才能夺冠,负 了因积分低就落人三名之后。4:3刘玉森胜利了夺得冠军。临去 广州之前苏涛涛拜会了昔日成功者。刘先生告诉他:没有幻想与 退路,只有拼贏对手才能夺冠。

1987年第六届全运全85公斤比赛完全重复着历史的录影。 最后一轮比赛,苏洪涛对木纳江。木纳江处于有利地位,木纳江

图片2

若胜则稳得第一,木纳江若负,只要不是0:10则得第三,苏洪 涛负只能得第六,苏洪涛胜而不能以10:0胜只能得第四,只有 10:0绝对胜利才能夺冠,难度可想而知,参加决赛的选手实力 相当,10:0的绝对胜利谈何容易。压力不仅来自赛场,还有代 表团。第五届全运会北京代表团总共获18.5块金牌,而本届全 运会至此只获得17.5块。此时第六届全运会只剩下中国式摔跤 82kg级最后一项,中国式摔较82公斤级比赛锣声一响,第六届 全运会竞赛项目胜利闭幕。

形势逼人,容不得你有思考,“两军相遇勇者胜”,放下包 揪,轻装上阵,把包揪留给对手。果然木纳江背上了想赢怕输的 思想负担,只用了 2'47"11:0木纳江败下阵来,苏洪涛获得了第 三届全运会中国跤82公斤的冠军,为代表团夺得了第18块金 牌,使金牌总数达到18.5块,完成了既定的任务,维护了首都 的荣誉。

第七届全运会在奥运战略的影响下,中国式摔较只保留五个 级别,北京1988年率先解散了中国式摔跤队,第七届全运会北 京没能派队参加。自1993年以后,各地省市,自治区中国式摔 跤专业队相继解散,每年的列行全国锦标赛也时有时无。

自1975年至1983年,北京参加全国锦标赛均由市体委临时 组织,集训20多天就参加比赛,由于当时各区、县体校设有中 国式摔跤班,每年均能通过选拔、训练、组队参加全国大赛, 1985—1989年北京有中国式摔跤专业队,全国比赛由专业队参 加。因此从80年代以后,北京再没有组织市级中国式摔跤锦标 赛。

根据统计,近代以来北京选手曾经在全国比赛获得冠军的 有:郭升祥(1935年第五届国民运动大会)、宝善林(华北运动 会)、熊德山(并列)、沈友三(并列)。五十年代以后有:郝正才(1957年)、钱德仁(1957年)、王德英(1957年)、王英华 (1965年)、王洪振(1976年)、李柳根(1974年)、李明元 (1974年)、王跃维(1977年)、陈来顺(1983年)、苏洪涛 (1987年)。另外还有北京籍摔跤运动员获得全国比赛冠军的有: 宋保生(1956年,代表上海市)、于勇(1959年,代表河北省)、 刘玉森(1963年和1965年,代表解放军队)、高宇(2003年代 表天津体院)。历年来获得运动健将称号的有王德英、钱德仁、 陈金泉、徐茂、杨宝和、李宝如、林炤、王英华、燕克强、苏洪 涛、另外,北京队的周茂兴(代表新疆)也获得健将称号。自 1989年以后,虽然北京仍是中国式摔跤开展比较好的单位,也 有群众基础,但技术水平大不如前了。以致北京多年来,未出现 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成绩处在下游。

、历史与反思

中国摔跤有几千年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已深深地 扎根在民众中。事物发展的规律都是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 升,有高潮也会有低谷,有时波澜壮阔也有时会平静如水,目前 虽是低谷,在低谷中孕育着发展,在高潮中也会有不利因素产 生。在历史上晋朝曾把摔跤视为下技,并有士大夫进言皇上禁止 摔跤。到唐宋发展为民间娱乐的主技,并传播国外,到清代达到 历史的鼎盛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摔跤又有了复苏的迹象,在黯然中中国 跤走出了国门,有了 “法国巴黎市长杯”中国跤邀请赛,在北京 也有了国际中国跤邀请赛。2002年第二届中国跤国际邀请赛, 也随之在北京举行。目前北京有几十家中国跤俱乐部。国内的跤 王争霸赛、中国跤冠军赛、锦标赛。此起彼伏渐渐显示中国莰春 天的信息,“河里没鱼市上找”,专业队虽然解散了,习跤者却与 日俱增,诸位,您不用担心,中国跤灭不了。

(―)供乐部的兴起

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犹如一阵春风,吹散了一池皱水。全市

民间的摔政俱乐部相继成立,又揭开了中国跤发展的新篇。

牛街摔跤俱乐部

以改国安、白文亮、曹家月为首的牛街摔政俱乐部,发扬了 牛街回民群众热爱摔跤的传统,广收回族弟子,每天坚持业余训 练,教练员不计报酬,学员不收学费,由牛街办事处提供场地, 宣武区体委给予业务方面的支持,近年来发展很快,经常筹集组 织各项活动,并多次代表北京参加全国锦标赛和少数民族运动 会,获得优异成绩,并为专业队输送了多名运动员,在宣武体委 体校的参与指导下成功地举办“民族杯”全市中国式摔跤锦标 赛,此项赛事已被市体委列为市级计划内竞赛项目。牛街地区被 国家评为“全民健身先进单位”,从而推动了北京市中国式摔跤 运动的开展。

德外滨河摔跤场

早就听说宿将双德全在德外滨河公园开办了一个中国式摔跤 园地,办得十分红火。利用双休日,笔者特意到园地进行了采 访。

上午9点钟,摔跤手们正在场地外进行准备活动,此时摔跤 场四周已坐满了观众,大约有200人。9点20分开始,跤手们 一个接一个地进行演练,双德全教练不时在场边进行指导,有时 还亲自做示范,每当跤手们过招有精彩表现时,四周观众就报以 热烈的掌声。这个摔政园地被誉为双休日德外一景。

谈起开办这个园地,双德全感慨地说:“我3年前退休了, 但想到自己是共产党员,不能在家享清福,要老有所为,发挥余 热,于是萌生了振兴中国式摔跤的想法,不能让这项国粹后继无 人。我找到弟弟和几个徒弟一商量,就办起了这个摔跤园地。”

园地刚办初期,老双和同伴们是自掏腰包买来較衣和训练器 材的。同时,老双开始就为基地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每 个学员要文明礼貌,作风正派,行为不端的人绝不收。在训练中 更是高标准、严要求,每项基本功都亲自示范,一遍不成来两 遍,因此学员们的技术水平提高得很快,在1997迎回归北京市 摔跤邀请赛中,有五人在不同级别中取得了好成绩。

三年中,双教练带领学员经常为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 亚等外宾进行表演,连续三年应邀在春节庙会上表演中国式摔 跤。这些活动,弘扬了中国国粹,使喜爱中国跤的人越来越多。

老双是满族人,从小就喜欢摔跤,曾拜王茂林老先生为师, 在年轻时多次在市级比赛中名列前茅。1964年后他担任朝阳区 和西城区摔跤队主教练,并在东长安街体育场任摔跤训练队队 长。双德全不光是摔跤坛上的好手,他在工作中也是吃苦耐劳、 积极肯干,他所领导的班组多年来一直被市总工会评为先进班 组。老双1987年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8年被评为全国 少数民族先进代表,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建党70周年 时被命名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

在双德全和同伴的共同努力下,摔跤基地越办越好,知名度 越来越高。国家体育管理总局重竞技体育管理中心和西城区体校 主动向基地无偿支援跤衣和摔跤垫,一些跤迷送来毛巾和茶叶, 还有人出钱买运动衣给基地。双教练表示,在各方的关心支持 下,园地将为振兴中国跤作出更大的贡献。

朝阳金宝生摔跤俱乐部

50年代北京摔跤队优秀运动员王文勇先生,为缅怀恩师弘 扬跤术,成立了金宝生摔较俱乐部,广收弟子,传授跤技,将国 内高水平运动员招至麾下,并组队参加各级比赛活动,自费到法 国参加“巴黎市长杯”国际邀请赛和97北京中国式摔跤国际邀 请赛等国际摔跤活动,近年来积极筹措、在国外组织摔跤活动, 为继承和发展中国政术呕心沥血。

京都武术摔跤俱乐部 _

该俱乐部由著名企业家常茂庆独资兴建,李宝如主持,经市 武术协会、市摔跤协会认定。京都武术摔跤俱乐部,不以营业为 目的,广泛向社会招收会员,是集训练、教学、竞赛、娱乐为一 体的社会组织,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武术、摔较人才。每 周六、日下午三点组织义务教学,吸引了京城广大摔跤爱好者, 并建立网站,利用互联网向世界宣传中国式摔較运动。

友和摔跤俱乐部

位于大兴县西红门,友和摔跤武术俱乐部设施完备,师资雄 厚。负责人李友和,从幼年时就酷爱摔跤运动,曾多次获得北京 市52公斤级冠军。1983年,曾代表北京参加在哈尔滨举行的全 国锦标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多年来一直从事业余训练,积极参与 摔政、散打运动,资助赛事活动,培养女子从事摔跤武术运动, 独资兴建1000多平米训练场馆,邀请燕克强等著名教练任教, 开展摔跤、散打、跆拳道等项目。

常营摔跤训练馆

全国银牌获得者周全盛率弟子张朝文在朝阳区常营回民聚集 地自费兴建了一所摔跤训练馆,馆内设施齐全,夏有空调,冬有 暖气,卫生间,浴室,更衣室。训练器材完备,每天坚持训练, 吸引了通县、朝阳和城里的众多摔跋爱好者,而且免费提供一切 设施,来者不拒,以武会友,不图回报。

大灰场摔跤训练点

刘全,原为北京市农民摔跤队队员,酷爱摔跋运动,在京西 大灰场北上村开办摔較训练点。他是乡镇治保员,每天率众在村 里练跤。广大少年积极参加,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维护 了社会治安。每天练政均吸引大批村民观看,给山村居民带来了欢乐。

曰坛摔跤训练场

日坛摔跤训练场由王连兴、曾连成、麻国庆、马现辉等主 持,汇集朝外众多“老练”在此演练,自娱自乐别具一格。每 周双休日吸引了众多观众,由于地处使馆区,很多外国友人也驻 足观看,最近也对外招生(不收学费)。朝外是“摔跤窝”,青年 人招之即来,小政场发展很快,跤场得到了日坛公园和朝外街道 办事处的大力支持,晚上按时训练,周六、日上午在日坛公园西 门内为广大游人表演摔跤,目前已初具规模。

(二)现则的进化

世界上任何一种运动项目的竞技比赛都附以一定的规则。规 则促进和制约着该运动项目技术战术和竞技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当竞技水平的发展超越了规则的限制,这时要修订规则。当规则 影响竞技水平的提高与发展时也要重新修订规则。人们总在遵循 规则和利用规则,以创造优异的成绩。中国跤也不例外,在数百年 的自身发展中其规则也在不断地改变,从而适应客观发展的需求。

据有关史料记载,中国跤在唐代已进人了兴盛时期,当举办

七、历史与反思

比赛时,方圆数百里的百姓都赶来观看,乡镇万人空巷,赛场观 者如潮。当时规则十分简单,比赛一跤定输贏,扑倒对手即为 胜。唐代的摔跤形式在日本的相扑比赛中还留有痕迹,裁判头戴 方巾小帽,手持小折扇,相扑者两次相互目瞪后,第三次方交 手。以扑倒、出界而判定胜负。

宋代,摔跤更为普及,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以摔跤运动 为时尚,“角抵之风盛行”。比赛有严格的制度,严谨的竞赛规则 (社条)和执行裁判(部属)擂台对抗赛叫“露台争跤”。宋人调 露子所著《角力记》详细描绘了当时摔跤比赛场面和激烈程度。 “水浒全传”第七十四回有“燕青智扑擎天柱”一节,描写露台 争跤的全过程。比赛由裁判当众宣读社条(规则),参赛者赤背 光脚袓胸露臂,只穿短裤,连头巾护腿均要摘掉,以防夹带藏 掖。比赛不分体重级别,“扑倒”论胜负,一跤定输赢。比赛有 —名执行裁判,不得有犯规行为,竞争亦然激烈,常有伤害事故 发生。宋代摔较擂台赛的规则和奖励办法促进了当时摔跤运动的 发展,提高了摔政运动水平,培养了大批摔跤高手。

至清代,中国政得到了空前发展,建立了皇家摔跤队,有了 教习,即教练和固定的训练场地和训练时间,也规定了每年固定 的比赛时间和地点。每年腊月二十三日举行大赛。参加选手都是 八旗各营、蒙古各盟的高手。清代摔跤比赛的规则是,不分年 龄、体重,采取抽签编号捉对比赛。有三名裁判坐在桌案之后执 法。每场同时有八对政对摔,败者出局,胜者晋升,也是一跤定 胜负。不计时间。

民国初年(1928年),中央国术馆组织第一次全国比赛(国 考),由全国各地选手参加,比赛分三个级别,即轻量级、中量 级、重量级。采取三跤两胜制,不记时间,有的一场比赛长达一 个多小时。对消极和侵人犯规也没有硬性规定,时有反关节擒拿法、拳脚相加动作出现。赛后武术界和舆论界强烈要求制定全国 统一的摔跤规则。

中央国术馆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反复修改,于1931年制定 出了近代较为完整的摔跤竞赛规则,即《国术考试细则(修 正)》、确定了全国统一的名称“摔角”。主要细则摘录如下:

第一节摔角试合之回数

以三回合(三跤)决胜负,如不能分胜负时,则增加试合一 回(一跤)。一方面之应试者被摔倒时,即为试合一回,每回完 了之后,继续次回合(即为三跤两胜制,不记时间)。

第二节摔角胜负之标准依下列判定

一、 双方两回合或两回合以上者胜。

二、 双方同时倒地者,以不分胜负论。

三、 以怠情之态度,希图相持不决,空费试合之时间者,即 认为输(对消极有了硬性处罚)。

第三节摔之特点

一、 将对手摔至全身倒地者,为全点。

二、 将对手摔至非全身倒地者,为半点(有半分)。

第四节摔角之减点

一、 被对手摔至全身倒地减全点,非被摔倒而滑跌者不在此 限(滑倒给裁判带来了问题)。

二、 被对手摔至非全身倒地减半点。

三、 忽略第六节和第四项之规定者减点。

第五节摔角之犯规

―、用搏击方法打击对手者。

二、 用手指戳对手之口眼及咽喉等部位者。

三、 有暗伤对手之行为者。

第六节摔角应注意事项

一、 摔角衣内不得再穿内衣。

二、 禁用厚底之竞技鞋,及鞋底附着金属物品者。

三、 禁用有危害对手之物品。

四、 摔角者所有鞋带和鞋纽应注意于试合中勿致松懈。若有 松懈有碍试合进行者,得照减点处理。

总观该‘‘细则”,虽不精细,但较之以前的规则有了质的变 化,更趋近于竞技体育竞赛的合理性,为后世中国式摔跤的规则 制度奠定了基础。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在南京举行的第五届全国体育运 动大会,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全国体 育大会均采用该“细则”。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在上海举行 的第七届全国体育大会又做了部分修改补充。

该“细则”对政衣脱落影响比赛正常进行做出了减点处罚, 是近年来规则没有涉及的,而近年来摔跤运动利用跤衣形成了一 种战术。

1953年,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重新制定了新的摔角 规则:

第一章对场地、服装有了详细的要求,比赛在“9公尺见 方的场地上进行,中间铺有6公尺见方、5公寸厚的沙土。”对 跤衣的型号、带子的宽窄长短松紧都有一定的要求,对下身所穿 裤子靴子等也有相应的规定。

第二章对参赛运动员的资格和体重级别延续了国民第七届 运动大会《摔角细则》。

第六章的通则将摔较比赛定为三局两胜制平局延长制。

并对大声呼喊补充了限制和加大了消极处罚力度。

1953年规则相对而言比较完善,至今仍是制定新规则的重 要参考依据。

1957年我国引进了国际摔跤,其后将摔角正式定名为中国 式摔跤。

我国摔跤运动是最早同国际接轨的体育项目之一。国际式摔 跤的引进对我国的摔跤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式摔政首先 在竞赛规则方面借鉴了国际跤的场地规格、礼节、得分标准等。 由土场地改为棕草垫加盖布的正方形场地。由抱拳礼改为握手致 礼。由一跤为一点,改为一跤为一分。60年代又改为根据倒地 情况可得1、2分,后又发展到1、2、3分。近年又出现了 1、 2、3、4分。由三局两胜制改为三局积分制。相差10分为优势 胜,也出现过相差15分优势胜,近年又出现了每场一局5分钟 积分制。体育运动的融合性是文化的性质所决定的。但融合是在 保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而加以改进。并不是全 盘照搬,生吞活剥。中国式摔跤在规则的演变中,近代走了弯 路。

国际政三分制,中国就三分。人家圆场地,我们就改为圆场 地。柔道一局定胜负,我们也打一局,没有根据我国应有国情和 中国较发展规律制定出相对稳定的规则,大大地失去了民族特 色。

北京、天津、保定三个地方本来就有摔跤的基础。以京津两 地为基础的京跤,继承了善扑营的传统功法和技法,其功法繁 多,动作细腻,以手法快提著名于跤坛。天津跤手对其有所发 展,如著名跤手王洪书使用直别,不撩腿,前脚不离地将对方摔 倒,是其首创,大家给他贯名为“扦别”,成功率极高。广大运 动员多为效仿形成了常用动作,从而发展了摔跤的技术动作。京 跤影响了河南、上海和沈阳等地,他们将本地区的原有技术动作 同京跤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保定、济南、南京有武术基础为把式政所在地。保定为河北腹地,作为京师的军事重地,守军皆好习武、摔跤,武艺超群的 豪侠们云集于此地,客观上推动了保定摔跤的发展,并由军旅发 展到社会。摔跤在民间也极为盛行,它已成为群众性的体育活 动,跤坛名家层出不穷。早年,少林派传人平敬一将武术和摔較 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保定快跤,创编了十三太保和二 十四式等技法。民国初年,保定摔跤达到鼎盛时期,跤场遍全 城,清真寺街跤场不下十几个,大人、小孩都会几招,培养出大 批的摔較名家,阎善义、马良、常东升、常东启、马文魁等均出 自清真寺街。

近代摔政名家马良曾受聘于山东军阀韩复渠处,任总教官, 教授摔较、武术,创编二十四式功法,传遍齐鲁大地。受马良影 响,山东跤界无不宗保定快跤摔法。马良任中央国术馆教习多 年,培养出大批的武术、摔政名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浏览6,45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