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散打训练系统控制
一、散打科学训练的原则
主观能动性原则
主观能动性原则,是指充分发挥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训练的 自觉性和积极性,保证运动技术水平快速提高的训练法则。对于
散打运动的训练来说,其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受训者都是完整的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只有人秉承主观能动的原则,才能尽力 搞好训练或是努力接受训练,这是保证训练质量的基础。
教练员的主观能动性在于具有十足的敬业精神和对受训者 认真负责的态度,表现出耐心、爱心和责任心,把培养运动员能够 表现出散打技击内含的最佳技术状态,能够取得最佳的运动成绩 作为自己职业的目标。除此之外,还要坚持努力学习,不断探索 散打运动的理论与技术,具有一定教学水准,能够选择适合受训 者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自觉性。
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则表现在拥有正确的训练动机。动机 的正确显然是做成任何事情的前提,动机是行为的驱动力。正确 的训练动机能够充分发掘内部潜力,自觉、积极地进行训练。由 此可见,这种主动性是发自内心的行为意愿表现。自觉是积极的 前提,积极是自觉的结果。除此之外,运动员拥有足够的主观能 动性后还能更加乐于思考和感悟,利于接受、理解教练员传授专 业知识,并能独立地思考专项技术和训练问题,从而快速提高运 动水平;能够强化意志力,散打运动的基本功枯燥无味,只有足够 的意志力才能使运动员咬紧牙关刻苦训练,特别是在疲劳接近 “极点”的情况下这种意志力的作用更加明显。
个体区别性原则
个体区别性原则,是指要根据不同运动员竞技能力、体能、心 理、技战术水平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的原则。运动员 的个体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差异所涉及的方面也是多种多 样。例如,有的运动员体育智商较高,但体能较差;有的运动员技 术水平出色,但战术选择时机往往不理想等。如果对不同特点的 运动员采用同一种训练方法或手段,给予了相同的训练侧重,那 么显然是以利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平衡是按照“全面发 展”的训练理念而来的,为此就需要为他们尽快补足短板,以期使 他们在整体上获得提高。
为了获得全面的能力增长,就需要秉承“培养特长”的训练理 念。首先要打破能力的稳态,造成一种个体技能发展的新的不平 衡。然后再根据出现的不平衡,逐渐与先超出的技能方面予以追 赶和补足,这一过程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但最终往往能够达到 新的、更高层面的技能平衡。个体区别性原则是针对运动员竞技 能力的要素,不断地追求平衡和突破平衡所需要遵循的法则。
一般情况下散打训练的组织形式为集体训练,有少部分条件 较好的或职业运动员的训练是相对私人的。这里主要就集体训 练为例进行个体区别性训练原则的说明。在集体训练中,教练员 是训练的组织者、训练计划的制订者和训练活动的监督者。教练 员对训练内容安排的合理性,训练方法和手段采用的正确性,训 练要求执行的严格性,这是科学训练的基础。在集体训练之中还 会穿插一些运动员自主训练的环节,这些环节有利于运动员获得 充分的练习时间,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在练习中充分思考和感悟。 集体训练和分散训练时,在相对统一训练内容、方法、手段的前提 下,如何区别对待融入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练员改变“大锅 饭”的状况必须充分考虑和合理实施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即 便是集体训练,在训练之中教练员也要注意对不同个体差异的运 动员提出相应的要求,如在进行拳法训练时,对于那些上肢力量 较大的运动员要求他们尽量少发蛮力,格外注重出拳的准确度; 而对上肢力量相对较小的运动员则要求他们尽可能地发力,加大 拳法进攻的威胁。在分散训练时,针对不同的对象布置不同的训 练任务,如散打体能训练中对于各部位力量、柔韧、速度等有不足 的运动员安排针对性较强的训练负荷等。
系统周密性原则
系统周密性原则,是指对训练过程的设计、操作及其监控进 行条理化,能够快速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原则。这一原则主要 是针对训练因素需要讲行宏观策划提出的。散打训练涉及的环 节和对训练效果的影响因素均较多,包括训练内容、训练方式等,
而且有些训练没有定量标准加以评价,因此略显复杂,而且训练 产生的正负作用同时蕴含在训练过程中。面对这种复杂的训练, 如果对众多内容没有系统考量而盲目训练的话,一方面很难把握 训练的进程,另一方面更难取得总体上的良好效果。
因此,为了将这些看似纷繁复杂的散打训练打理清晰,便于 教练员条理清楚地进行训练操作,需要遵循人体机能做功、运动 项目活动、竞技能力训练等规律进行合理、周密、细致地策划,最 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训练工程,这就是训练计划的制 订。训练计划的制订是指训练之前预先拟定的训练方案和步骤, 训练计划的主要内容为训练指导思想、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 方法、训练效果评测等。它是包括散打运动训练在内的所有体育 运动训练中都不能缺少的训练文件。因此,对于运动训练计划的 制订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完成,由此保证训练计划的科学性、 适用性和发展性等特点,由此来作为秉承散打运动科学训练的系 统周密性原则的措施。
(四)内容优化性原则
内容优化性原则,是指在训练中对各种训练内容、方法,按照 趋利避害的要求有机地进行组合与安排,实现利与弊的相互补 偿、相互修复,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快速提高的训练法则。在训 练之中,最能体现优化效果的内容就是训练组织、训练方法和训 练效果评价方法。散打运动训练中的诸多元素有许多是相互关 联、互相影响的,因此对其中一个方面进行优化后,就可能会连带 其他相关因素共同获得优化。相反也会带来一些反面效果,如在 柔韧性的压腿之后进行腿法练习,压腿与腿法的两个训练要素是 相近的,而要改进技术的训练就需要适当降低负荷强度,或是放 慢动作速度,但这样有利于运动员集中精力感知动作,而降低负 荷强度和速度,不利于动作速度、力量的发展。
为了秉承散打运动训练的内容优化性原则,就需要教练员首 先对训练中的每个环节、部分、单元之间的内容、方法、手段等的利弊了解清楚。以此为基础,再按照利弊相互补偿、相互修复的 要求,对不同的训练内容、方法、手段进行组织与安排,达到一种 即使训练内容和方法等元素不变的情况下依然能以“内部挖潜” 式的方式提升训练效果的目的。
适宜负荷性原则
适宜负荷性原则,是指运动员训练的负荷形式和负荷量,符 合不同训练要素、不同训练水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个性特征运 动员的客观需要,能够快速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训练原则。训 练强度、持续时间和间歇时间是表现训练负荷的三个方面。训练 强度是指每次完成动作能量的消耗,能量消耗越大强度和负荷量 越大。持续时间顾名思义是某单项训练的时间或一次训练课的 总时长,在训练单位强度相同的情况下,训练时间越长,训练负荷 越大。间歇时间是指每次练习之间相隔时间的长短,训练单位强 度相同的情况下,间歇时间越短训练负荷越大。就现代运动训练 的发展来看,对于负荷形式与负荷量把控能够体现出一位训练计 划制订者的专业水平。适当的训练负荷对实现最终的训练效果 会起到很大作用,只有那些负荷运动员最近发展出的、适宜的运 动负荷才能最高效地提升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反之,不但不能达 到预期训练目标,还可能会造成概率更大的运动性伤病。
对于运动训练负荷的决定性条件还有训练要素、运动员的发 展阶段、不同的训练水平以及不同的个性特征等。除此之外,在 系统训练的过程中,负荷适宜性的重点表现在负荷量的节奏上。 我国很长时间在运动训练领域中习惯使用大运动量训练的方式, 妄图以不断的机械重复性练习达到巩固动作和强化体能的目的。 然而现代运动训练研究表明,所谓的大运动量训练更多的是强调 大负荷的重要性,是一种探寻人体承受极限的负荷。尽管从训练 理论中看很多技能的强化和提升确实是在大负荷下实现的,但这 并不代表负荷一定是越大越好,而是追求一种在科学的范畴下的 大负荷。正确的负荷规律应该按照“小、中、大”的节奏交替进行,目的是在大运动量训练后有一个机能超量恢复或机能适应的时 间。然后,按照“适应—加大—再适应—再加大”的规律循序渐 进。这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定量予以参 照,而这也是确定适宜负荷的难点所在。为此,就需要教练员在 训练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探索出适宜本队运动员发展专项竞 技能力的最佳负荷规律。
浏览3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