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气为主。俗语有“人活一口气”的说法,人不行了则说 “气数已尽”,可见气在人的生命中的重要地位。古人论阴阳,首先 也要落实在“气”上。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是天地自然乃至人与万 物生命演化的根本所在。所以说,养生先要养气。
那么,气是什么呢?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气是指日月 星辰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变化状 态,又称六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 阳也。”这是天地之气、自然之气。其次,气是指人体内部流动着的 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五脏之气、六腑之 气。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老子一气化三清,天地万物都是由这一气 所化生的。而作为混统于一的气,所以能生成天地万物,就在于它的 阴阳变化,具体表现为阴阳二气的交媾演化关系。故曰“物生谓之 化,物极谓之变”,而这些变化都是气的变化造成的。
在人体中,气是由肺来统领的。《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 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的地位仅在心之下,为脏器之长,主气机 运化,吐故纳新,导引气的升降,归复正位,故治节由之。《素问• 五藏生成篇》又有“诸气者,皆属于肺”的说法。而《素问•经脉 别论》也说:“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医原•人身一小天地论》 更进一步认为:“人之身,肺为华盖,居于至高。”这些都强调了肺 的重要性。所以,肺气充足则能耐寒暑,防止外邪侵入身体;肺气受 伤则百邪容易侵身,日久天长肺气就萎靡了。有人说,好怒者肺气上 冲,好喜者肺气缓,好悲者肺气消,好恐者肺气降,好惊者肺气紊 乱,好劳者肺气损耗,好思者肺气结滞。看来,人的七情都有可能伤 害肺的功能,使气不能正常运化,致使身体为淫邪之气所伤。所谓养 气,就是要通过持法炼气、导引、吐纳、闭息、调息、定息等方法, 恢复肺的职能,使精气神归于正位,得浩然正气,人与天地合,气与 天地通,天地人气合为一体。先师尹福就曾日闭诸关,养精微之气以 自用,节饮食防耗气。
- 气的功能
人体中气的来源,不外乎先天的肾中精气,以及后天的水谷之气 和呼吸之气。而气的运动则分为开、阖、聚、散、升、降、出、入八 种运气布气方式。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推动作 用,如血的循环、津液输布、生长发育、脏腑经络活动等;第二,温 煦作用,如熏肤作用,否则自觉畏寒及厥逆等;第三,防御作用,如 卫气保护肌表,以防外邪侵害;第四,固摄作用,如控制血液溢出, 控制汗和尿量有节制地排出,固摄精液等;第五,气化作用,如精、 气、津、液、血的相互转化,脏腑的某种功能(如膀胱气化对排尿 的作用)等。以上五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
- 气的分类
元气又称原气、精气、肾间之气。元气是人与生俱来的,有元 阴、元阳之分。元阴之气发源于肾,元阳之气发源于命门,通过三焦 以敷布全身。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的气,是气化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医学源流论》说:“所谓元气者,何所寄耶?五脏有五脏之真精, 此元气之分体者也,而其根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 内经所谓七节之旁有小心。”
大气又称天气,指胸中呼吸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说:“天气通于肺。”指的就是呼吸之气。
谷气又称地气,指饮食所化生的精微之气。《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说:“地气通于嗌(指咽喉)。”即指水谷人胃所化生的精微物 质之气。
真气由先天的元气与后天的大气和谷气结合而成
。《灵枢•刺 节真邪篇》:“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宗气水谷精微生化的营卫之气和呼吸的清气相结合积于胸中而 成。《素问•平人气象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它的功用,第一是出于喉咙而关系到呼吸、语言和声音;第二是贯注 心脉推动气血的运行。《灵枢•邪客篇》:“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 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营气来源于水谷精微之气中的柔和部分,循行于脉道之中,可 与津液和合而化为血,并帮助血液运行及滋荣全身。《素问•搏论》: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邪客篇》:“营气者,泌其津液,注 之于脉,以化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由于营气与血同行 于脉中,二者关系非常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常以营血并称。
卫气来源于水谷之气中的僳桿部分,循行脉道之外,能温暖肌 肤,润泽皮肤,有滋养腠理、开闭汗孔的作用。故卫气具有保卫肌表 皮肤,防御外邪侵人的作用。《素问•搏论》:“卫气者,水谷之悍气 也。”《灵枢.营卫生会篇》:“卫在脉外。”《灵枢•本脏篇》:“卫气 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正气与邪气人在生病情况下,为了说明人体内部抵抗力和疾病 作斗争的消长盈亏,常把人体抵抗的功能称为正气,侵害人体的外部 因素称为邪气,如风、寒、暑、湿、燥、火。
脏腑经络之气泛指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脏腑之气,指肺气、 肝气、肾气等,经络之气,如针灸时经穴中觉有酸麻胀痛之感,称为 穴道得气,即指经络之气。
中气指中焦脾胃之气,能统摄上下。一般也指脾脏健运功能。 脾主升,升发则健运,若脾气下降,则可能导致多尿、便泄、脱肛、 阴挺等证。《灵枢•口问篇》:“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 苦鸣。”
总之,气都是由肺来统领的。凡元气、大气、谷气都是通过肺出 人敷布的;宗气则积于胸中与呼吸的清气结合而成;中气的升降、邪 正之气发挥作用,也要通过肺才能实现。所以说,养气调息,都和肺 的功能的正常运转有关。通过特殊的呼吸运动,来锻炼人体的气,使 人体的气产生特殊的运动,从而发挥气的特殊功能,也就是肺的特殊 功能。至于气的运化方式,则不外乎升降出人。脾气主升,将水谷精 微之气上输于肺,并依次分布到各个脏腑;而胃气主降,将水谷糟粕 部分,经由肠的传导排出体外。肺则统领协调这些运动,就像宰相帮 助君主治理国家一样。
二精神气意的修炼
中医认为,精神活动是人的内脏功能之一种0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 生喜怒悲忧恐”,意思是说,人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在接受先天精气、自 然界的清气和水谷精气后,经过代谢功能,产生出五脏各自的气,即心 气、肝气、脾气、肺气和肾气。每一种气推动着本脏的功能活动,表现 出喜、怒、悲、忧、恐等不同的精神情志来。所谓精,就是人通过呼吸 宇宙中的清气,吸收水谷运化的精微之气,获取其中最纯粹、最有营养 价值的精微物质,所形成的人体的精华。按照内家功夫的说法,这种精 微物质就是所谓的“醍醐'为什么叫作“醍醐灌顶”呢?就是吸取最 精微的物质贯注于脑海,脑海得其精而有余,就能提高其智慧,使其目 明脑聪。《素问.金匮真言论》有言:“夫精者,身之本也。”《灵枢.大 惑》则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散则视歧。” 这就是说,通过眼睛,可以了解一^人的精神状态和健康情况。
精在人体中包括两种,一种是真元之精,来自父母两精的媾和,谓 之先天之精或真元之精;另一种是后天之精,是吸收了自然之外气和水 谷生化的精微物质,经过胃肠的消化吸收而产生的。道家认为,下丹田 华池乃为藏精之所,其上下各有一窍,上通内肾,下通外肾,所以说下 丹田是“炼精化气”之处。生殖系统的精,是先天真元精气与后天空气 水谷运化之精相互结合而产生的,都是人的生命运动所需要的高级营养 物质,而且,先天之精是依赖于后天之精气不断补充的。先天之精属于 肾,后天之精属于脾,脾主运化,这就是后天养育先天的道理。
应该指出的是,“醒醐灌顶”也好,“还精补脑”也好,所指并非先 天之精,那么,为什么在练功中又要特别强调对性生活的节制呢?上面
浏览4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