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山由于扛窝脖不能维持生活,经大家帮衬买了一辆排子 车,在前门火车站运输货物。一般一辆车子皆由两三个人拉,张
文山力大过人,不辞辛苦,一个人就可以胜任,一人顶三人收人 颇丰,温饱有余。从此,生活大有改善。后来,因贪恋赌博,时 有贻误工作。一次,在赌场赌了一夜,早上出门一看,排子车丢 了。从此,失去了生活来源,经人推荐,拜杨双恩为师,加盟天 桥跤场,从沈三多年。
据《天桥一览》记载,“张狗子,其人甚肥胖,不识者误为 肉铺老板,而不似以武艺见长者,张为前门车站之脚夫,因不留 心将排子车丢失,后与人赌宝贏得30余元,经人介绍从杨双恩 为师,张现在天桥开跟跤场,伙计有孙傻子、刘四宝、杨巴等。” 张文山给沈三当伙计多年。由于他饭量大,每次分钱,沈三都多 给他点儿。张文山买卖道好,能说能练,发头卖相,三百来斤的 体重能出高托,深得观众的喜爱,在观众中很有号召力。后来, 孙荣病故,沈三大病一场,场子歇业,伙计各奔东西,自谋生路 了。张文山率领孙殿启(小奔头)、朱永祥(朱羊子)、小王老、 邬天熊(大哑巴)等另起炉灶,在万盛轩北边开设新场,时间不 长,就和孙殿启等人加盟宝三跤场了。
到1948年北平(北京)城内经济萧条,物价飞涨,社会混 乱,伤兵遍地,天桥跤场买卖不景气,一天下来,所剩无几,阴 天下雨不开场就没饭吃。因此,张狗子独自一人另起炉灶,到东 单撂地。当时东单有一片空地,由东单十字路口西南角到同仁医 院,形成街头市场,叫东单大地,各种文艺蜂拥而至,因此游人 甚多。张文山为了招揽观众,冬天出家门由红桥就脱光上衣,穿 上褡裢,后边招一大群孩子,碰见会摔跤的熟人,就说:“兄弟, 帮我摔几场挣顿饭钱。” 一般青年均爱好摔跤,苦于无人教授, 皆乐意给张文山帮场,既能学习跤艺,又能帮他挣钱养家,因此 从者甚多。由红桥到东单有五华里,到了东单也不挖地,观众围 满了就摔。张文山曾从沈三、杨双恩献艺,深得其真传,很有买
卖(会卖艺),东单地区人也杂,南来北往的人很多,开始生意 火爆,他一个人自东自伙,挣多少钱都归自己,收入颇丰。后 来,为了挣钱养家糊口,不论对方水平如何,都要给对方配合漂 跤(出托)。一般人以打(鞭托)他取乐,张文山没能树立起个 人(穴头)形象,逐渐把买卖作砸(水)了,每况愈下。到 1949年后,已贫困潦倒,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连双鞋都买不 起,赤脚摔跤。
1951年张文山去了天津,人伙刘玉棠跤场,能说能摔,深 受同行们的尊敬和广大跤迷的喜欢。1952年冬,患重感冒,病 在店中不能上地。天津同行很讲义气,较场照常给他开份。怎奈 张文山积劳成疾,当时又缺医少药,缺吃少穿又无人照顾,张文 山于1952年底在天津病故。天津同行料理后事,买了口薄皮棺 材,由于七、于龙泉等人护送灵柩至北京,埋在永定门外安乐林 后义地,坟前立了一块石碑,上写张狗子之墓,今已无存了。张 文山1935年参加国民运动会,获重量级亚军。有人说:“张狗子 生不逢时,就凭这身框,三百来斤,要是生在现时保准是位优秀 运动员。”
腊七腊八冻死寒鸭。
郊区大道上冻成一道道大口子,直向田间延伸。一个北风呼 啸的夜晚,通向京南马驹桥的大道上,来了三辆大车,每辆车由 三头骡子拉着,不时地听到把式的呼喝声和清脆的响鞭声。车上 装的是煤油、药品、盐和布匹等生活物资。在当时,这些物品可 算是军用物资了,违禁物品。由北京(北平)城内运出,要做些
伪装,麻袋里装酒糟,以掩人耳目。车队轻车熟路,快速奔跑, 来到海子里三台山庙前,大道边站着一伙人,前面的大汉手持净 面二八盒子枪,大声呼喝:“站住!站住!”赶车的把式忙答腔 说:“马驹桥张太平。”持枪的大汉忙说:“是老巴啊!”从车上跳 下一个人来,忙说:“是我,马驹桥张太平。”此人五短身材,圆 脸光头,留着两撇八字胡,身穿二毛茬的皮妖,腰系褡布,年逾 花甲,说话瓮声瓮气的,走到众人面前,大声说:“张区长辛苦 了。”张区长是冀东十四区的区长张宪,同张太平是老朋友。张 太平是马驹桥的财主,经常利用特殊的社会关系为冀东十四区的 游击队采购和运输物资。由于最近道上不平静,常有车辆被截事 件发生,因此张太平亲自押车运货。张宪忙抢步上前,握住张太 平的手说:“您辛苦了,大冷的天气还劳您亲自跑一趟。”张太平 说:“道上不好走,万一出点事就麻烦了。”他们约定好了,今天 就在大粮台接这批货物,但临时改在三台山交接。张宪说:“今 天街里不方便,就在这儿卸车吧。”忙将张太平让到屋里。三台 山在小红门里东南三里地,有三个土台子。早年间这里是野草丛 生,荒无人烟的猎场。自民国初年,土台上建起了庙宇,每年定 期开庙,届时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们以及各地香客蜂拥而至,是 京南最为红火的庙会。平时由老道管理,当时三台山由小红门后 街财主双家大院的二少爷双老道住持。三台子前建几间瓦房,没 有院墙,地处偏僻,远离日伪镇公所,较为安全,冀东十四区的 工作人员,来往于北京、通州,常来此歇脚打尖,同双老道很 熟。双老道为抗日做了不少工作。今天由张宪率众在此运物资, 物资由京南摔政名家、开明财主张太平负责承运。张太平来到屋 内,屋内还有一些人拿着扁担和绳子。张宪说:“您先喝口水暖 暖身子。”张太平忙从兜里拿出一张清单,对张宪说:“您清点一 下,赶紧卸车吧!天亮了道不好走。”张宪忙将大家召集在一起, 把车上的煤油、盐、药品、棉布等卸下来,清点数目。再将酒糟 装好,大家七手脚的将三车物资扛运而去,消失在夜幕中。张 太平同张宪握手告别,乐呵呵地坐在车上说.•“再见!再见!”车 把式摇鞭起程,直奔马驹桥而去。
张太平原名张玉,回族,祖籍通州马驹桥。父亲张老巴以种 地为生,是马驹桥回族中的大户,张老巴有三个儿子,老大张 玉,老二张林,老三张森,皆是朴实的庄稼汉,随父在土地里刨 食。京东南地区的回民皆酷爱摔政运动,回民聚居地在通州南门 里东街。通州城南张家湾、马驹桥北门等地都是传统的摔跤窝。 张玉是张氏宗族平辈中的长者,每当工余率同辈兄弟习武练跤。 由于常年坚持训练,马驹桥政场在京南、通县颇有名气。张太平 是其中的佼佼者。
马驹桥坐落在京南,明清苑圃南海子东南海子墙外,近临凉 水河,是京东南进京的必经之路。清朝末年,连年战乱,海子墙 年久失修,早已坍塌,加之苑圃管理不善,水土流失,河道淤 塞,南海子已形成荒地。附近农户可随意抢占苑内土地,开荒种 地。到民国初年已发展成跑马占地了。张太平正是年富力强,率 其弟兄等人用小毛驴驮着白灰,随走随撒,白灰圈内的地,归张 太平所有,张家兄弟圈了四五顷地。全家辛勤劳作,精心管理, 几年的功夫将几顷荒地改造成了良田。马驹桥盛产小米和玉米, 销往京城各大粮店。北京人讲究吃西珠市口大和恒粮店的小米 面,其原料小米、黄豆(称为伏地小米和伏地豆子)均来自马驹 桥。
浏览98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