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还有些高难动作,已经失传了,如连升三级等。
演练中幡要功架好,常言道:把式把式,全凭架势,表演就 是给观众看的,要有帅劲。保托也要有功架,要双手叉腰,目视
幡尖,精神集中,抬头挺胸。单手持中幡时,另一支胳膊要展 开,侧平举,拇指张开,四指靠拢内合。做担山时,要右合左 展,如右侧做担山,小臂要握拳或作勾手内合,肩肘呈水平,左 臂要侧平举。如做大盘肘时,内合之肘要高于肩。做小盘肘时, 双手合抱高于肘。做牙剑、脑剑时要双手外展,侧平举。
再聊聊中幡的表演程序。
中幡表演以往一般均在春、秋季节或春节期间。夏天因有凉 棚,不便中幡舞动。而今大棚高,夏季也可以照常演练。练中幡 也有规矩,从拿杆开始都必须按规矩进行。一人扶竿,由另一人 将竿解开,持竿者要双手倒竿,一步一步地向场内移动,一步一 蹲,显得吃力的样子。拿到场子中央,这时由持中幡者将竿拿起 并不练,而是传给别人,接竿者要站在持竿者身后,击掌后大声 喊:“瞧我的”或“瞧师傅的。”竿幡传到三五人时,接竿者要练 一手“霸王举鼎”或扔高再传给别人,叫后传。其他伙计依次各 练一招简单动作。每当练动作时,伙计应声高声报出这个动作的 名称,练一下“脑剑”,大家齐声说:“脑袋上的功夫,这叫金鸡 上架。”练大盘肘时,伙计说:“众位,这叫有手的好练,没手的 难学。”这时,由伙计接过来,练一手担山,没接着,落在地上 了。另一伙计说:“这下好,向上一举叫霸王举鼎,向下一落叫 二郎担山,你这下练砸了,也有名,叫‘后门外头,一溜胡 同’。”有人再拿起中幡,传给师傅,师傅接过竿做一造型,要表 现出稳和准,显示其功夫深。
中幡表演要严格分出主角和配角。高难动作(底活)要由主 角来演,配角只能做陪衬,练一些简单的动作,才能分出主次, 配合以拋托(练砸了)〇主角不能抛托,只有成功,不能失败。 术语讲“宁可少使,不抛托”,演出才更精彩,更耐看。为了增 加喜剧效果,场上还随时抓哏(笑料),使观众在欢乐中欣赏到
高超的技艺。
中幡表演诙谐幽默,惊险刺激,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深受京 城广大观众和国内外友人的喜爱与好评,几十年常演不衰,形成 了北京天桥民俗5:艺代表项目。宝三的弟子和传人遍京城,每当 春节庙会,民族体育表演皆有中幡上场。宝三的中幡一般不给别 人动。一怕倒了砸到人,二怕他不会,动作不规范也能举起来, 影响了演出效果。三是不经易传人,谁都能练,就不叫绝活了。 即使是跤界的朋友,也不能让他拿竿,若非要试试,也得有伙计 拿起来,歪着给他,竿到他手里就要倒了,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为显得中幡的沉重,伙计赶紧将竿接过来,这时宝三就此说买 卖,会效果更好。
为了不让别人动竿,装卸时均要有专人保好竿底,竿倒下 后,总会有人用手掂掂轻重,由专人用脚尖踩着他就掂不起来 了。装卸时不许人从竿上迈过,更不许女人迈过(封建迷信的思
想)。
演练中幡要注意场地的平整,要远离障碍物,如树、墙、电 线等。出手要稳准,演练使中幡要迎风,即中幡面子(条幅)向 风。不避日,和观众要有一定的距离,严防观众在场内走动。
中幡作为表演艺术,已搬上舞台。中国杂技团、北京杂技 团、铁路文工团杂技团、长春杂技团等增加了中幡表演。中国杂 技团马术队演员杨伦,根据他的良好素质,创编了一些精彩的技 术动作,如大车轮、狮子滚绣球、轱辘毛、倒插虎等动作,是前 所未有的,他们发展了中幡的技术动作。
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中幡有了很大的改进。改硬碗子为软 碗子,使其不因演练失误而伤人;将中幡的高度降低,使其能在 舞台和场馆演出;将以红、黄为主色,改为五颜六色,使其更加 鲜艳;幡面上的文字和图案也更加丰富多彩。
60年代以前只有宝三在北京各大庙会演出,红极一时。 1963年李宝如首演于北京木材场小天桥游园晚会。此后,率其 弟子演遍京城各大体育场和文化宫。70年代后期,又有常全东、 李宝如演于北海体育场和天坛公园。1980年拍摄“神跤甄三” 李增将中幡搬上银幕。李宝如、李增、常全东分别参加了第二 届、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并获得表演优胜奖。常 全东多次率队参加了法国巴黎文化节。杨伦率团到美国各地演出 中幡,深受外国朋友们的喜欢。他们将我国民族艺术中幡介绍给 国际社会。80年代,又有马贵宝、富顺禄、黄荣贵等名家率众 演于京城各大庙会。90年代,富文刚、周全胜、双德全、杨新 成、宋勇等组队演于祖国各地,他们的足迹遍于长城内外,大江 南北。中幡这宗艺术,经过几代人的实践,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 表演手段,在京城生根发芽,后继有人。50年代初,北京摔跤 名家王瑞英按宝三中幡的形状制作一桶红底黑边的中幡,此幡是 近代北京城第二桶中幡。1958年北京摔跤队成立王瑞英将中幡 献于北京队,宝三之师弟满宝珍任北京队教练,训练之余队员们 学练中幡。徐文惠、徐茂、富顺禄、李宝如、马学、赵增瑞等, 大家自觉学练。徐茂、富顺禄、李宝如等每周日上午到文化宫、 劳动剧场向宝三学练中幡,每当宝三在中山公园演出,李宝如等 均以参演。1962年北京摔跤队解散,中幡由李宝如保管使用。 1976年李宝如率其子李增参加完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之后, 将此幡献于国家体委,现展于奥体中心体育博物馆。50年代摔 跤名家陈金泉、徐茂、李宝如、富顺禄、徐文惠、马学皆是跤坛 名宿,再传弟子又皆是摔跤高手,故形成了北京跤手练中幡的传 统。目前北京有十几档中幡,他们皆是摔跤手,其表演风格和技 术动作有所发展。宝三先生在天之灵将倍加欣慰。
清末民初,在北京哈德门(崇文门)外营房东上坡的南岗子 一带,出了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叫张文山。在当时若打听张文 山,知道的人不多,要问张狗子却是妇孺皆知。
张狗子张文山幼年时节家境小康,孩童之时好习棍棒刀枪, 对躓政也是十分的喜爱,后因其家道终落生活艰苦,他父母怕他 习武。俗话说:穷文富武。练武吃的多,费饭费衣裳。父母终究 也没拦住他的志向,他爱到营房看旗兵们训练,尤其爱看摔跤, 有时看摔跤忘了吃饭。张狗子身体魁伟,高同龄人一头,每天到 营房看跤,学两手回家就拿小伙伴练手,一般大的孩子谁都贏不 了他。在他即将成人时候,大清国灭亡了,营房里的旗兵也遣散 了,张狗子过早地走向社会,到花市、大市去当装卸工,扛窝脖 (人工运输)。当时,崇文门外有很多的家具店,专营嫁妆,姑娘 结婚娘家要陪送一堂嫁妆,一般都到崇文门外购买。由于交通工 具落后,道路又不平,买主怕嫁妆在运输中损坏,就雇佣工人搬 运。工人用一根方木横在脖子上,将物品放在方木上捆好,扛着 走,人不能抬头,窝着脖了,所以叫扛窝脖。这行人都年轻力 壮,百八十斤的东西,杠起就走,一二十里路中间不休息。如果 路途太远,途中可打尖(休息),如本家住在南苑,中途可到海 户寺茶馆休息。到茶馆门口,茶馆伙计把嫁妆抬下来,喝水休息 后,再由伙计抬上肩去,直到南苑。这一趟就是一天。这行人挣 钱不多,特别辛苦,往往只能糊U,不能养家。张狗子食量大得 惊人,一顿饭能吃一张山东锅饼,有五市斤重,一大壶水。有一 次,张狗子给一家送嫁妆,本家说:“狗子,听说你一顿能吃一
锅。”张狗子说:“我这肚子没谱,吃多少都成。”本家说:“今天 是大喜的日子,过嫁妆管饭,炒菜面管饱,你可以敞开肚子吃。” 一个人给张狗子捞面供不上他吃,吃完了数碗,13碗。本家问: “吃饱了吗?”张狗子一拍肚子说:“才打个底,凑合着吧。”大家 一听好吗13碗,一碗三两面总共就是四斤多,才落个凑合。
张狗子白天扛窝脖,晚上到白桥或红庙练跤,白桥夏家茶馆 晚上设有跤场,同时到此练跤的有李恩荣、金玉林(花金)、孙 荣(孙傻子)、薄脆、徐俊卿、夏长山、夏长海等人。有时,张 狗子干完活,还没吃饭,就到跤场练跤。一天,夏长山问张文 山:“狗子,吃饭了吗?”张狗子说:“吃了中午饭了,晚饭还没 吃呢。”夏掌柜拿了一摞珞饼(有四五张)说:“我这有现成的大 饼,你吃点再练。”张狗子不吃菜,白嘴吃大饼,伙计用几个大 碗给他凉茶水。不一会,把饼全吃了。张狗子为人厚道,大家对 他皆有关照,时常以食品相赠。夏长山是茶馆掌柜的,每天招一 些子弟,在此练跤,并聘请御扑户宛永顺(宛八)、纪四爷、张 兴、瑞五、薄二爷等名家前辈教授。张狗子为人憨厚老实,深得 前辈们的钟爱,无不倾囊相授,张狗子得其真传,加之身体魁 伟、臂力过人,善使勾子,由于他身材高大,撩腿不高,相当于 柔道动作“内股”,即不直腿的勾子。形似狗撒尿,其小名又叫 狗子,业内人戏称这下动作为狗撒尿的勾子。勾子撩起来,对方 如不倒,马上变一下趟扒,一般情况百发百中。张狗子虽然身体 胖大,但腰腿灵活,基本功扎实,技术全面。成名后摔遍北京四 九城,专能贏比他矮的人,据说沈三能贏张狗子,不好赢宝三, 而宝三最怕张狗子的勾子。宝三比张狗子矮一头,张狗子专赢宝 三。
浏览1,8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