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作要领
当前手攻击时,后手应适当高抬(图39、图40),以保护自 己因出拳而暴露出来的空门。并要求出拳时,身体要尽量放松 与自然。且在击中对手的瞬间,才紧张肌肉、握紧拳头,并想象 自己的拳头能“穿透”对手的身体,而绝非将力量作用在躯体 表面或点到为止.这样,才能获得较深和较强的穿透力及渗透 力。但有一点须注意,出拳切勿有预动,以免暴露先机;收拳 时,绝不可将手放下,而是必须养成由原路线收回的习惯,并 将手随时摆在适当高度,以防御对手任何可能的攻击。这是李 小龙武坛生涯的经验之谈,习者须切记。
李小龙还强调过,前手攻击时,最好能经常改变头部的位 置,使头随手变,来增加防御的效果(图41)。拳刚击出几寸 时,头保持在原姿势,数寸后,就要随时因势而变了(图42、图 43、图44、图45、图46)。此外,为了减少对方的反击,出手前 尽量先用假动作,当然假动作与头部的晃动均不可太过,要记住一切动作应以精简为原则。在这里,前手必须灵活、快速,绝 不可僵硬地一无动作,使手微微晃动着,是一种威胁姿态,可 使对手坐立不安。应象眼镜蛇般,动作只能感觉,却不及见之, 此一特点对前手刺击尤为贴切、真实、有用。在实战中,有时前手连续的直击也极为奏
芬繇 效(图47), 一来对手意料不到,同时对手的韵 )律也因此受干扰,如此还可以为后拳连环攻击 铺路。更为重要的是,当进步攻击时,前脚在前 手未接触目标前,不可落地,否则,身体在击中 二对方前就不易前进,动作不灵。切记,利用后脚, 踏地撑前,可使出拳更有威力。在截拳道的攻击里,也并非全凭手打人,而是全身皆是手,浑身上下均是武器换言之,不 仅仅是利用臂腕的力量,而是利用手臂做为传将腿、腰、肩、腕等部位传送出来的力量送达
拳掌。如果练习时真能如此的话,那么它可以使你的攻击力有 一个飞跃。而且前手直拳出击时应以鼻子为身体的中心线,而 并非由肩而发,也就是由身体中心冲击,且出拳前,身躯向下 微转,在冲击的刹那,再瞬间转上,以增加李小龙所谓的
“螺旋 劲儿。
另外,充分的放松,方能造成既快又有劲力的出击。出拳 时,应尽量放松与自然。并在击中对方的瞬间,才紧张肌肉,握 紧拳头。所有的拳击,必须能深贯入对方身体三寸内,而绝非 点到为止。
(二)截拳道的后手直拳
- 后手直拳的特点
在截拳道中,后手直拳攻击的劲力甚强,如运用得法,也 是很有威力的。这种拳法,可用以反击或组合攻击,而且其力 量要比前手大得多。与前手直拳相仿的是,身体应随着拳闪动,既可用身体扭动获得更大的力量,也可以十分有效地降低 对方的防御效果,另外,用来对付身材较高的人也较有效。并 由于距离目标之间甚远,因此能使拳头在击中对手之前不断 地增加打击力。还可以充分利用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动作,将全 部力量集于这一拳之中,给予对手以致命攻击。.
据李小龙解释:后手直拳不妨经常使用,倘若时间取准, 发拳正确,此拳威力极大,也较其它拳法安全些,这是因为李 小龙收拳时有俯身之故。而且使用此拳机会较多,倘若对方用 另一手发拳,则必有一面暴露,此时为左手反击之最佳时机。
- 动作要领
运用时,可由戒备势开始(图48),前手上置、手掌张开, 肘部轻贴身体,以防对方反攻。头部则贴于出击手臂之下(图 49),左拳自然发出。出拳刹那,臂部肌肉绝不可紧张,而肌肉 紧张则是在拳头击中目标之瞬间。且拳之劲道大小全系速度 与对对手之良好的时间判断上,并需记住运用后腿蹬地所产 生的反作用力,来强化左拳的攻击力、

截拳道的理论认为,直拳无论是用来攻击或防御,做动作 的时间均较其他手法为短。多数的好手,均以直击作为主要的 攻击方式。如碰到一个缺乏决断能力的对手时,在其欲出拳而 收手时,自己可以有利地用右左直拳连击去重创对手,倘对方 患了上述防御错误,又贸然向前移步时,则会使自己的后手直 拳打击更易奏效。另外,后手直拳需配合智慧与速度的运用, 一来其攻击距离较弧线短,再则其攻击目标的时间短。后手直 拳准确性也较勾拳、摆拳来得高,又能充分利用手臂的长度。 而且后手直拳的基础是建立在对人体结构的了解和其杠杆作 用的原理之上。它的每一击,均需用全身力量,以身体来攻击 对方。因单凭手臂的力量攻击是不够的。真正有力、准•、正确 的出拳,系将身体之重量,以臂与肩为枢纽,先手臂而运至身 体之中心线。
但在此须切记住,一拳出击时,另一拳则收回,此动作还 须熟练、轻松、正确,方可在实战中运用自如,而且运用后手直 拳时,动作切不可迟疑,倘知自己何处有空门,决不可不注意, 故须设法保护好该处。
后手直拳的打击力量由腰部迅速扭动而发,但它与摇摆、 晃动不同,而是以前脚做枢纽来扭腰(图50)。臀部须无拘束 地摆转,肩膀松驰,臀与肩能先手前扭转而出、如此方可产生 最大的劲力。如果一旦身体前半面,首、肩、腰、膝、足所构成的 直线被破坏,则发劲之力道也会丧失。因为身体前半面所成直 线恰似支点,劲道系由此发挥至极限。而且所发劲力之大,一 个真正的高手,甚至能不踏前一步来获得冲力,击倒对手。后 手直拳系长距离攻击法,若克敌制胜,则发拳须如箭般地快 速,且事前绝无一点征兆,此外,后手直拳出拳愈直愈具威力,
愈直则攻击距离愈远。
另外,对出拳时的“松驰与紧张”也应有更深切的了解,过! 于紧张,则对有效一击所需的柔软性和对时间的良好判断不』 易获得。出拳时,无需挥转手臂出击,真正的动作应该是放松 肩部肌肉,使前臂控制良好,并在攻击对手的瞬间,才握紧拳 头紧张肌肉,此种动作亦可使臂膀恢复到正确姿势上。
后手直拳出拳时肩部之最高点,恰与自己所欲打击之目 标在同一高度上。倘若遇到较高的对手,不妨抬起脚跟,以脚 掌着地出拳攻击其头部“此时,肩膀恰位于其下须水平上。一 旦攻击对方胸口时(图51),出拳前两膝须微凰些,使自己肩 膀位于对手胸口高度上。出拳时,以两脚掌为轴,使身体旋转, 拳头直接由身体中心而发,而双腿蓄力于下,有时双腿快速地 跳起10厘米,左手会更易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自己以左拳, 攻击对方时,常以右脚微向前踏一小步,只数寸距离来出拳, 此种动作,可使出拳更具力量,尤其是在距离颇远之时。攻击 时,脚后跟抬起,并向外展,使两腿微微弯曲,使大腿肌肉象弹
簧般随时可移动或踢起,移步时的步幅,需够及对方,出拳时 须瞄准,并贯穿对手,为确保攻击效果,直拳与进步需连成一 气,以便协调良好。此种动作原理就象猛然关门一样。
(三)截拳道的标指
- 标指(亦称指戳攻击法)的特点
在李小龙以前所学的咏春拳功夫中,“标指”是咏春派最 高级的拳套。在标指拳套中,差不多极大部分的招势均采用 “以攻为守”、“以打为消”之诀。此等招势固然较为凌厉,但难 度亦甚大,如拳手没有良好的根基,有时会变成适得其反。故 将标指放在高级课程中,自有其理。在标指之后,跟着要练习 的便是将整个拳套内的拳法,运用于实战的练习中。如果能够 将标指拳套内所包括的招势使出,无疑会增加更强劲的“攻击 力量七因为,标指内所含的招势,较之前述两种拳法要来得更 狠毒及迅速得多了。食也是为什么标指攻击法深受李小龙青 睐的原因所在。
前手的标指攻击法是进攻和防守的第一线,因它能相应 地使你和目标之间的距离缩短7—12厘米,并由于距离的缩 短而便于迅速出击。据李小龙所称,标指宛如剑术家的剑,给 对手的威胁是基常不断的,其主要攻击目标是人体上的穴道 与对手的眼睛。而且运用这种技术时无须十分有力。相反,准 确性与速度却是最重要的。对于对手来说,标指戳击是很有威 •胁性和很危险的武器,因为它的破坏力很大而且很难
防御。如果你未击中对手的眼睛而是碰到其头部或骨头等较硬 的部位,那么就应保护你的手指而不让它受损伤。在此,应先 学会运用正确的手型,将手指排列好,微屈较长的手指,并与

较短的手指相适应,拇指内扣,使整个手形成一支矛(图52)。 要想提高标指戳击的速度,需要做大量的练习。而且大部分的 练习,应是你实践体会的结果,在这里,速度取决于动作的简 捷、实用,而标指戳击又是一种有机会去体验的技术。戳击象 截拳道所有的打击一样,不带有任何后缩动作地向前猛力突 刺。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快速打击上花费的时间越多,手的动 作就会越快,在这里纸靶便是一种训练指戳的极好装置,而且 对于希望增强打击或戳击速度的人来说也是十分有益的。除 了纸靶之外,李小龙还常用一片厚皮革进行练习(图53),这 样可使手指更加坚韧,当手指戳中时,它表面虽陷下,但却有
前手指戳不仅是截拳道中的最快的手法,而且是打击最 准确的手法。因为它是在近距离内向前直击的,这不仅能保持 身体的平衡状态,而且能象前手直拳一样地难于阻挡,特别是 在运用连续的短小动作时,就更是如此了。除此之外,在运动 中比在固定位置上实施速度更快,它与前手直拳一样,以其威
胁性的姿势使对手感到紧张不安。
运用时,可由戒备势开始(图54),突击之前手指应伸直 (图55),打击的路线应与自己的鼻子成水平直线。在这里,速 度和时机要默契配合,应能自如地加快或放慢动作,从而支配 对手的节奏。另一种方法是建立一种自然的节奏,并当对手的 动作开始变慢并显得没有生气时,再发动突然的进攻。一般运 动员处于自由和放松状态下进行攻击时,要比极力强迫和驱 使自己进行运动时发挥得好。
练习标指的要点是:善把握出招时机,既准又快地攻击对 手。因此,与其它手法相同,练习指戳需从对敌准备姿势上开 始。指戳,无论是连环而出,或单纯而出,均需弹出,绝非缓缓 推出。有时对手可避开指戳,但连环攻击时,常易使对方中招, 令对手无法遁逃。前手指戳属有效攻击之一,尤其是防御。由 于指戳属刺击而非蛮力。它的动作正象拍苍蝇般,准确是最重 要的条件。 .
为使指戳更厉害、锋利,应尽量在精神抖擞时练习,免得 在身体疲劳不堪时,使粗糙笨拙的动作与原有之技巧灵活相 混。在技巧练习后,再做劲力训练。
(四)截拳道的摆拳
在截拳道中,对于一位擅长防守的对手,摆拳是攻破其防 线的唯一手段。所谓摆拳,就是利用身体的侧摆和转动带动 肩、臂的摆动来实施攻击的力量型拳法。使用摆拳攻击目标 时,拳头所经过的是一个高度与鼻齐,向前、向上再向下的弧 线运动轨迹。摆拳区别于其它拳法的最大特点是,在于接触目 标的瞬间,手腕猛力地旋转,此拳路弯曲,具有撕裂力,属中距 离拳法。
以前手摆拳攻击对手既十分有效又可扰乱对手,并能化 解其守势。拳虽不重,倘打中对方神经密集处,亦会使对方痛 苦不堪。而且练习快速的右拳连续出击和收拳距离,可使出拳 的劲道达到最大。由于摆拳的力量大,因此只要击中对手,便 能造成较大的伤善。但由于它的动作幅度大,暴露的空当多, 且易失却平衡,所以摆拳多与其它拳法配合使用,方能显示出 威力。
根据实际运用,摆拳可分为右摆拳与左摆拳两种。
在实战中,对于一位擅于防守的对手,前手摆拳是攻破其 防线的唯一手段。亦即利用前手摆拳迫使对手改变姿势,进而 制造机会以直拳或左摆拳追击,并直至将对手击倒为止前手摆拳也是贴身近战的有为武器,因为攻击是从侧面 而来,所以对手将难以预防(图56、图57),而且为了增大打击的威力,可在击中对手的瞬间,再猛地转动拳面,以增加攻击

在击中对手之前,要借助迅猛的动作加强拳的力量和速 度。在拳头触到对手前,要保持放松状态,只是在接触的一刹 那要握紧拳头,而且为了使打击更具有爆发性的力量,应利用 流动内力来增加手的力量。另外,有力的一拳,也将取决于准 确的时机,也就是说,正确时机,是有力的一击所必不可缺少 的。没有这一点,出拳可能会忌早或过晚,就会在击拳过程中 失去目标。而且在练习前手摆拳时,要竭力想把对手的脑袋打 穿,而不应把力量集中在沙袋的表面。这样才能获得较深和较 强的“穿透力”。“穿透"的意思是不断地加速对目标的打击,而 击拳的势头和力量并不就此为止,并且透过目标继续延伸下 去。另外,在猛击对手之后,还要将打出去的手尽快地撤回来。
- 后手摆拳
在截拳道中,后手摆拳的要领同前手摆拳基本相同。发拳 时,可避开对手的“中线视觉”,而直捣对手的下巴或太阳穴等
致命要害处(图58、图59)。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强劲的腰力,且 即攻即收,使对手无从防守。
后手摆拳攻击时的关键是:后脚跟和后肩必须配合出拳 做扭转。而身体重量则落于前脚以稳住前半身的重心,并以前 脚为支撑点以提高后半身的扭劲,且凝聚全力于拳面,发拳于 .瞬间。在拳面击中对手的瞬间要想象自己的拳面能把其头部 打碎或从右太阳穴穿透到左太阳穴去。其次,随着后拳的突 击,借身体的扭力,且使后脚前移数寸以强化攻击力,而前手 则借上身的扭转力道往后拉回,以便与左臂配合以形成强大 的攻势。
(五)截拳道的勾拳
在截拳道中,勾拳(或说是钩拳)是一种以腰为轴发出的 攻击法。如果你经常观看或参加比赛,便会知道勾拳在近战中 的威力,一记漂亮的勾拳往往能使对手败北。
勾拳在出拳时,要求首先要放松、自然,并与弹射出的动作要配合好。但同时需保持屈肘 动作的紧密,而绝非是弧度过大、 环形的出拳。在截拳道中,勾拳与 其它一些手法一样,均可由戒备 势直接发出(图60、图61),但多 用于直拳等虚招及灵便的步法来 迫近对手后,再用勾拳连续重击, 去重创对手。切记,在勾拳的运行 过程中,手臂的挥动是身体转动的结果,当身体带动转肩时,必须
随之带动手臂迅速转动。如果运用得突然,前挥的手臂就会象 离弦的箭般地向前击出。此外,用勾拳攻击腹部效果更佳(图 62),因腹部的躲闪能力与灵活性远比头部差得多。
勾拳还是一种很好的反击或补充打击手段,基本上用于 近距离进攻,以对付想凑近的对手。而且当对手未能脱离打击 范围时,也可用勾拳打击他。但是如果运用了某些战术之后再

运用勾拳,则要象直拳和指盘一样迅速。例如,可在为取得距 离和力量而做出不过分的佯攻之后采用勾拳打击。
勾拳的幅度不应过大,而应是十分易行、突然而自如的。 出拳的手不要在出拳之前收回或下垂,否则就会暴露攻击的 意图•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步法,是能产生足够的力量的。而且 还应将前脚跟抬起,以保证身体灵活地转动。身体重心应从出 拳手的一侧移到相对的另一侧,如果采用前手勾拳,则必须跨 步眼上以确保击中对手。
在实战中,善于变化的搏击者,心明体灵,常可以用最平 常的攻击手段,由极不可能的角度去攻击对手。出拳时不易过 低过后,胸部需配合步法的运用。前脚跟需向外侧略抬高,使 身体能随意地旋转。攻击目标时,腰与肩可逆方向旋转。而且 一旦攻击对手下颊部位时,肩需保持高抬之位置,以获得最大 的杠杆作用。出拳时绝不可有肌肉紧张的动作,正确的动作应 是前臂的位置与方向妥当,肩部肌肉放松。实际上,勾拳属于 一种放松的由肩部而发力的攻击法。而且对付一个守重于攻 的对手,时常只有勾拳方可突破其防守,使自己有机可乘。但 应注意避免动作为对手洞悉,发拳或收拳均需保持随时防御、 反击姿势,手绝不可太后或太下垂,开始时可多用刺拳或假动 作来趋近对方。用左勾拳时,前手需高置以屏障自己脸部,用- 右手肘来保护体侧之肋骨部位。另外,前手勺拳亦是贴身近战 的良好武器,由侧方而入,为对方视线不及;更因其可避开对 手防线而攻击。贴近时,尤其对方先受直拳影响后,则效果更 大。最重要的一点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动作弧度要恰可 发挥劲力,如手肘开得愈大,则愈易退化成摆拳。
勾拳最难学的一点是:身体并不过分扭转而犹能有效、够
劲的出拳。练习此类拳法,往往以轻型速度球来获得正确的姿 势与力量。
(六)截拳道的反背拳
在截拳道中,反背拳是所有拳法中突发性最大的拳法之 一。它虽不是最快和最有力的拳法,但却是一种可以充分运用 手臂抽击和手腕抖动发力的打法。因为它迅速、准确,而又神 出鬼没,所以不易为对手觉察。尤其是处于非交战状态时,可 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首先,反背拳象摆动一般地打击而不是直击,这就意味着 在出拳过程中可以施加更大的打击力。其次,手臂有较大的灵 活性和动作的自由度。另外,除了可以上下摆动之外,还可左 右摆动,这就是说,李小龙运用此手法可以更加有力地挥拳猛
在实战中,前手应在不泄露意图的情况下直接使用反背 拳,在这里拳头应当自上而下地,而不是大幅度地横抡。反背在实战中,李小龙主要用反背拳来打击 对手的头部或颈部,并主要与“搂手”结合使 用(图63、图64、图65)。在运用时,它一般是 由肩部的高度打出去的,当然也可以作为突 然袭击,而从肩到腰这一段的任何位置上打 出去。而且只要动作隐蔽,对手是很难抵挡住 这一击的。当指关节接触到对手的面部时」其 冲击力和杀伤力将是致命的,这就象两扇迎 面疾驶而来的汽车相撞一样,但是面部或头 部的硬度则根本无法与拳头相比。
拳可以打击面部的任何部位,其中以太阳穴是最理想的目标。
据李小龙解释,在进攻时,抓住或抵住对手,从而使其身 体的某一部位无法活动,这是保证自己安全的好办法。例如, 当一只手牵觐住对手时,则另一只手就便于攻击了。这种方法 亦可作为反击和闪避时的保护手段。有力的刁抓、扭拧或制约 对手的手,可造成对手反应能力的降低,或迫使其过早躲闪而 失去对自己动作的控制。脚也可以用来牵制对手的脚以防止 其起脚。在实战中,如果能擒住对手的手,并向前靠近,则可限 制对手的防守和反击。在刁抓对手时•,要注意保护自己或采用 其它的防护手段,但要保持动作的紧凑性,当抓住了对手的手 又被他挣脱时,则要做好阻截打击与时间差打击的准备。
(七)截拳道的寸劲拳
李小龙的寸劲拳相当有名,李小龙曾以此拳法在加拿大 功夫协会创下世界纪录,而使观众大为震惊。
在出拳时,李小龙熟练地运用了转骸的外力和内力而产生的爆发力进行了攻击。首先应缓缓地聚集能量,再突然释放 出。且出拳前,手腕先向内微旋,在冲击的刹那,再瞬间外旋, 以增加攻击的螺旋劲儿(图66、图67)。在这里,有许多企图在 近距离内击拳打倒对手的人,但他们不是用击拳击倒,而仅是 把对方推倒。然而对于拳击的技巧来说,绝不是推。在拳击中, 力量强度的顶点是在接触点上。然而在推动当中,力量从一开 始出拳就随着手臂的全部伸展而发放出去了。击拳的力量是 来自髓部的转动,而推力通常是来自后面的支撑脚,把整个身 体向前推进。
另外,出拳时不应有探拳动作,而应直接打出去,在攻击 目标点时,为了辅助力量,另一只手要猛地抽回,并向身体贴 进。而且身体的内力是由丹田发出,而不是由两肩产生。要做 到这一点需要假设水是由丹田送出,并在相当于水管的两臂 中流动•这样手臂的端部,就变得有力
o要保持手指的放松和 舒展,并感到好象水要从拳峰涌出一般。也可以说,寸劲拳是 增强人体流动的内力,使全身保持放松状态,而又不失去打击 力的最好方法。
(八)截拳道的上击拳
- 上击拳的特点
在截拳道中,前手或后手之上击拳,常有效地运用在近距 离作战之时。也就是说,一旦贴近对方,即有甚多机会运用此 拳法。上击拳可用来作为攻击头部的武器,但事先应明确一 点,除非自己洞悉对方企图,否则头下垂或身体前俯,只会使 你自己挨上上击拳。
出拳时,身体微摇晃,一记重而狠的上击拳常由稳固的马 步而发,因此需练习在击中对方的情况下才出拳,攻击前先迫 使其后退至绳边或角落,别浪费力气在发空拳上,若对手先出 拳,则避开,再结结实实地不等对方有机会逃走,即施以反击。 实践中,应保持自然、放松、迅速和良好的判断力,由,此培养自 己的信心。
- 运用方法
可由戒备势开始(图68),双腿先保持弯曲,出拳瞬间再 突然撑直双腿。在攻击接触至目标时,微垫起双脚,身体再向 后靠,当用右拳出击时,身体重量较倾于左脚,反之亦然。当对 付一个右脚在前的对手时,欲用右前手做上击拳攻击时,先缓 一缓,以左手置对方右肩前片刻,确定自己不会反遭对方上击 时,方可采用此法去重创对手(图69)。倘若对方因出拳而身 体前倾,这正是很好的时机,并可以此拳扰乱其右手的攻击。 前手上击时,中途先沉右手,再猛然“铲上去”攻击对手下须, 将其击翻在地。
在贴身近战时,须迅速闪进,即前脚踏近对方,在同一瞬 间,身体下闪至上击拳攻击方向另一侧,做动作时,双腿须微

屈,肩愈收愈好。为保持平衡,后脚尖需适当地外转,后手亦须 保护好。如配合侧向移步,上击拳也是一甚好的攻击方法,原 因在于侧方移动同时亦是闪躲,相仿佛的是,可以有效地攻击 正在移动的对手,特别是重心不稳的对手。记住一点,一旦在 对方贸然趋前攻击时,对手受伤害必然最大。
(九)截拳道拳法技击要诀
在实战中,李小龙个人认为“拳学但求得其真意",若拘泥 于一招半式之间的来源问题,或一意追求正统,而疏忽于拳理 中优劣正误之法,无非抱残守缺;尤其对于讲求活用随意,脱 离旧一套“对折式”武术传统观念的截拳道功夫,更不应有此 种狭隘的思想。
截拳道最重“借力巧打气故练习截拳道必须注意以下的 阶段:先懂“舍力”,继续“卸力七精于卸力,方可学“借力气如 只学以力取胜,遇弱敌可胜,遇强敌则必败。唯卸力后方能专 练“以技制胜''之法。如此,敌力强弱已属次要,而精于卸力(即化解对手的劲力),敌人臂力再强亦难加于我身,这时便可反 借对方力度以攻击对手。因此,练习截拳道拳术,最注重全身 松驰,出手轻柔、敏捷。若将全身肌肉收紧,出拳时以本身臂力 蛮打出去,以为如此便可使拳劲猛烈,是犯了传统的“力蓄于 臂而不能尽放”之忌。在这里,拳力轻重,全凭运力之道;若不 懂使用,则本身以为打出千钧之力,施在敌人身上可能只余无 几。如运用巧力,便是出手时看似轻松潇洒,但打在敌人身上 的力度却沉重无比。
另外,截拳道还讲究“点点清意思是指练每一动作时, 出手不可含糊、犹疑,动作不能混淆。每一连贯性动作之间,应 略作停顿,即动作应快则快,应缓便缓,更要有节奏感,最忌像 “赶紧收工”般匆匆忙忙草率耍完了事。此外,练习拳术还要心 无杂念,全神贯注于动作的位置之上,还要眼随手到,呼吸自 然,切忌紧张,不可轻浮。谨记上述各点,方可为功。
下面介绍截拳道手法的实战特点:
- 以攻为守
此截拳道战略之一。意指李小龙与敌人对峙时,与其等待 敌来攻,不若先行采取行动主动攻击敌人,使对方在措手不及 的情况下败北。且即使敌人能及时防守,但顾得招架已难以顾 及攻击,而截拳道则可处于不败之地。
此为截拳道手法中较精妙之诀,意指当敌人攻来时,截拳 道中某些甚简捷的动作,即能在对方攻势之下抢攻敌人,却以 这同一的抢攻动作里所包含的力度、位置或角度等同时破解 对方的某些招数。例如•当对手出左拳攻来时(图70),李小龙 的前手直拳早已由对手的左桥内侧,并借其头部略仰之势,抢'
先攻击了对手的“中线要害”部位(此为“守中用中''之技击原 理),故此李小龙的冲拳造成了“后发先至”的效果,使对手在 此情况下中拳(图71)。
由上述各动作町以显出截拳道的攻*招势并无一定秩 序,只是按理而变。有时,在同一类似的攻击动作中,只因为攻 击者的位置略变更或时间性的问题,如未到或已到,未入位与 已入位,又或力度轻重等,即可引致不同形式的变化。故此,截 拳道的手法是“活”的锻炼,而不是死板的套路招势,这是最值 得强调的。
(十)截拳道拳法力量来源
截拳道自创立以来,便以劲、疾的身手,自由弃形和随意 发挥的独特风格著称于世。简炼、直接而深具实际效果是李小 龙的技击特征。也正因为如此,李小龙才使截拳道超然于传统 武术门派和拳道的特定模式之外,保持自我活力和个性而得 以无限发展。而且截拳道并非是单纯的搏击技巧,也非固定概
, 88・
念的门派,没有形式化的套路,它作为武术真理的整体观和搏 击哲学适用于任何门派、拳道以及它们的习练者,并在对武术 真理的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得以日臻完善和发展0目前,尚有许 多截拳道爱好者对截拳道存有不少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抱 有这些心理的截拳道爱好者们急欲一窥截拳道的奥密,却不 知与截拳道真义相去甚远,以至无意中与截拳道实质相背离。
拳击的力量来自何处?这个问题似乎颇简单,有的人还可 能觉得问得幼稚,但也正因为它似乎很简单,往往不引起人们 的注意和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其实这其中蕴藏着一个很深 的道理。技击运动,简单说来说是躲过对手的拳头并使自己有 效地打击对手。而怎样才算有效的打击对手呢?在这里,李小 龙总结出了两点:第一是打击点在对手的有效部位,这样才能 计点数;第二是以坚实有力的拳头击打对手的有效部位,而且 击出的拳头有“杀伤力气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找出击拳的力 量来源。这样才能有以自己坚实有力的拳头打击对方有效部 位的方法。比如,直打右直拳时,只强调“左脚蹬地、转散配合 全身协调运动”,象这样的解释,未免过于笼统和抽象,特别是 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易理解和掌握。那么,到底全身怎样配合 呢?为何左脚蹬地和转髓?有何作用和意义等诸多问题,没有 从根本上得到解答。初习者也只能似懂非懂,岂不是误人子 弟。.
击拳的力量来源于两条腿上,那么它X是怎样到手上去 的呢?李小龙认为其运行路线应该是这样的(以右直拳为例): 由脚上发出,经腿上升到幌关节,逋过骸关节的转动和挺出,- 配合全身协调运动,然后送至肩臂,再经手臂到达拳头击出。 当然这种路线只是一种人为的设想,并不是拳手最初能体会

得到的,下面我们来对它进行力学分析。
首先左脚用力蹬地,这时由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地面会 马上给左脚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于是这个力 就随着膝关节的伸直而上升到左髓关节,但由于它要克服重 力作功,因此力量上升是一个减速运动,到达左1®关节后,髓 关节迅速右转,配合腰部肌肉协调运动。在这里,每一个关节 都肩负着一项任务,膝关节作屈伸运动,从而把地面的反作用 力送到髓关节。同时又要兼顾弥补上升时克服重力作功的损 失,使其恢复或超过原来的速度。而髓关节的转动的挺出,恰 恰解决了这一问题,圆满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它的转动使力量 在散关节处作了一次平面回旋加速,而挺出则是为了把力量 送至肩部,肩关节的抖动正是聚合、集中力量的体现,可以随 时准备爆炸性冲出,肘关节迅速伸展则使其爆发产生单向性。 至于肩部的转动则起着加速和加长攻击距离的作用O
下面我们再以左直拳为例进行分析,左直拳是一种具有 双重作用的拳法。在对手严密的防守下,应先以假动作引开对 手的注意力,破坏其防线,从而达到掩护左拳进攻的目的。但 在对手没有防备或露出空当时,则可以直接打入,这时右脚蹬 地,重心移到右脚,左散向前挺出,上体前倾、抖动肩部,肘关 节迅速伸展,击出左手直拳。其力量运行路线则是:由左脚上 发出,经腿达散,再配合全身肌肉协调运动,到达左肩臂,经手 臂到拳头击出。同样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力学角度的解释,当左 脚用力蹬地时,地面会对它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 用力,这个力随着膝关节的伸直到达左髓,再通过腰背肌肉的 协调配合运动把它送到肩部,抖动肩关节进行聚合集中,在肘 关节快速伸展的引导下,沿着手臂方向爆炸性冲出,这就是我 们前面提到的单向爆炸性加速过程。在这里,李小龙左脚蹬地 的作用主要是使重心前移,右脚蹬地则有两种作用:一是制 动,防止因左脚蹬地使身体过分前倾而失去重心;另一种则是 发力。而上体前探,则是为了加长攻击距葛,当然有时你并不 需要前探就能打倒对手。但李小龙认为学会它也是技击中的 一大法宝,因为它可以出其不意地在对手没有防备到的情况 下,突然加长距离,打他个措手不及,令其防不胜防。
以上所列之例,都是以李小龙右脚在前,左脚在后的姿 势。如果是左撇子的拳手,左脚在前站成戒备势则分析的方法 正好相反,也就不必再述。在这里任何练过和懂得技击的人都 知道前直拳不比后直拳力量大,这时什么原因呢?从以上两例 的分析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当力量从脚底上升的时候,都要 克服重力作功,是作减速运动。而后直拳在力量上升到甑关节 时,由于散关节的迅速转动,给它作了一次平面回旋加速,弥 补了拳手克服重力作功的损失,而前直拳则没有,这就是截拳 道两种直拳力量大小各不相同的真正原因所在。根据这个道 理,我们还可以同时论证其它拳法,如勾拳的力量同样也是来 自脚上。总之,拳法的力量来源需经过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但它又能在一瞬间完成,且环环相接,步步紧扣,稍有不慎,则 容易导致前功尽弃。了解和掌握截拳道拳法的力量来源,对拳 手在平时训练中科学地掌握训练方法,尽快提高技击实战水 平是大有裨益的。
李小龙独创的截拳道是自由的武术整体之法,是以发挥 拳手的智慧和潜质为最终目的的,是勇于打破常规,开拓思 路,不为形式所束缚,勇于实践别人未曾实践的,使武术的探 索向未知领域不断深化和拓展的自由的拳道学。这要求习武
者应具备客观的科学态度,这即是截拳道习武者应具备的正 确态度。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在于习者自身在实践中的体验 和领悟了,这亦是理解拳法力量来源的指导思想
浏览7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