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式玉女穿梭
动作一:重心移至左腿,身体微向左转,提右足向前一步成 虚步,左手向上划弧于头左侧,掌心斜向前,指尖斜向上,右手 顺缠外旋向下置于腹前,掌心斜向左,指尖斜向前(图3—48)。 紧接着左手顺缠向下,右手逆缠向上至额前,右腿向前上一步,脚跟外侧着地,重心仍在左腿,目视前方(图3—49)。
动作二:接上势,重心移至右腿,左手领左腿向右转体上 步,左脚尖点地,两手上棚,目向前视(图3—50)。上动不停, 随之左脚跟外摆,重心移至左腿,身体向右转180。,两手由上向 下划弧成立掌,合于胸前中线,右脚收回成右虚步,脚尖点地, 目视前方(图3—51)。
要求:此组动作要连贯,转体 要迅速,两手棚劲与两脚虚实变 换要协调一致。
用法:假设对方后侵,我突然 转身,蓄势待攻。
动作三:接上势,右脚向前方 快速上步,左足迅速促步跟进,这 样连续上三步、促三步,两手自然 配合,目视前方(图3—52 ~图3-56)
要求:向前促步时,腰要下 塌,髋要下坐,身体自然正直。右 足伸出要轻,左足促步要重,左脚 踏地,右脚即起,动作要快、稳、整,与两手向前棚劲相配合。
用法:突然转体,用手按对方胸前,人若退步,用促步灵活快速 跟进,借势发力。
第十七式倒骑龙
动作一:重心前移于右脚,左足提起,右手下按,左手上 穿,目视前方(图3—57)。紧接着向右转体180°,随转体左脚落 于右足前,脚跟着地。左手逆缠划弧变勾手至身后,手心斜向 上,勾尖向后;右手先向下再向前伸出,掌心向左,指尖向上, 目视前方(图3—58)。
要求:穿掌、转体、换步应协调一致,上下配合得体,步法 稳健。
用法:接上势逼进之时,如对方退跑更快,我突然出右掌穿 其咽喉及面部,然后再猛转身防守背后。
动作二:身体向下蹲,左脚着地,随即右足促步跟进;当右 足踏地时,左足随即上步,这样连续上三步、促三步,目视前方 (图 3—59 〜图 3—62)
要求:此势转身时,重心变 化要快,连进三步,步法轻灵稳 健,在左手向前伸时,左足提 起,并且有里合之意,上下相随。
第十八式掩手肱拳
动作一:左脚尖向里扣,重 心移至左腿,随即右足提起,身 体向右转180'同时右手先顺后 逆缠内旋向上,外旋向下划弧变 拳收于右肋侧,左手顺缠外旋向视前方(图3—63〜图3—67)。
动作二:动作说明与第十三 式“掩手肱拳”相同(图3— 68) 。
第十九式 裹鞭裹鞭
动作一:重心在左足,脚尖内 扣,左手变拳与右拳交叉于小腹 前(图3—69)。紧接着身体向右 转180°,与此同时,提起右腿(图3-70)。上动不停,右足落地震 脚,随即左足提起,向左侧横开一 步;两拳一齐双顺缠向上外翻,至 左右两侧向下砸击,置于两 膝旁,拳心均向上。同时重心向左移,身体下蹲,目视前方兼顾两 旁(图3—71〜图3—73)。
上动不停,再重复两次(图3—74〜图3—76)。
动作二:重心移至左脚,右足提起,身体向右转180%再连发3 次(图3—77〜图3—84)。
要求:此式连续6次发劲, 虽发劲的方向不同,但发劲要领 完全相同。一次是转身后发劲, 第二、三次是盖步后发劲;要在 一脚尚未落地时,另一脚即起; 双拳向上时稍慢,向下砸时要 快、猛、重。注意要随身体下 蹲,松肩沉肘,将劲力顺达至梢 节,不可以用僵劲和拙力。
用法:此势可近身解脱,也可跃步远击。
第二十式兽头势
动作一:身体先略向左转, 重心移至左腿,随着重心的转 移,右足向后方撤步,同时右拳 逆缠向上向左,再变顺缠划弧置 于胸前,拳心向左;左拳逆缠内 旋向左,拳心向下。目视前方 (图3—85)。紧接着,身向右 转,重心右移,右拳顺缠下沉至 右腿外侧,左拳顺缠至鼻前,目 视右前方(图3—86)。
动作二:上动不停,接着身体 向左转,右拳逆缠由下向后,向上 划弧置于头右侧,高度与额平,拳心向里;左拳顺缠外旋向下合于左膝前,拳心向上;同时左足收于 右足侧,脚尖点地,目视前方(图3—87)。
要求:此势虽不发劲,但蓄而待发,为下一势发劲作准备,虽身 肢屈蓄,但仍要保持不丢不顶,八面支撑的身法。
用法:承上势的裹鞭崩拳后,可以后撤步胯打,肩靠,然后转为 守势,蓄而待发。
第二十一式披架子
动作一:身体微右转,左足向左前伸出一步,两拳交叉于胸前, 目视左侧(图3—88)。紧接着身体微向左转,重心速向左移,同时 左臂向左前方顺缠发劲,右臂向右下方逆缠以同样的速度发出。 目视左前方(图3—89)。
要求:左臂向前上方发劲要猛,并有上撩之意。同时左肩以腰为轴,随转腰的惯性向后打 (包含着背折靠),右臂向下发 劲,与左臂要协调对称。
用法:避身进左腿,上引 下进,可打背靠,也可以用左 臂拦腰横击。
动作二:重心右移,提左 脚悬于裆内,左拳划弧至左额 上方拳心向上,右拳逆缠划弧 至身体右侧,拳心向下,目视 左方(图3—90)。
动作三:身体向左转,并 跳跃转身约90°,两足落地。 两拳随跳跃向上,又随着两足 落地向下击,右拳为主在腹 前,左拳为辅在背后,目视前 方(图 3—91、图 3—92)。
要求:随左拳上引,将左 足带起跳跃,提右足向前上跃 一步,用右拳顶向下猛击,左 拳向后发,跳跃、落地,动作完整一致。
第二十二式
掩手肱拳
动作如图3—93〜图3—95, 动作说明与第十三式“掩手肱 拳”相同。
第二十三式伏虎
动作一:身体略左转,重心在左,右腿略向后撤。右拳顺缠外 旋向左上方,肘略沉,拳心向上,左拳逆缠从腰侧向上与右拳相配 合,目视右侧(图3—96)。
动作二:上动不停,身体随即下沉并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腿;右 拳随转体顺缠外旋向后,拳心朝上;左拳顺缠向里合划弧置于额 前,拳心向里,目视左前方(图3—97)。
动作三:身体向左转,重心向右移。随着转体,右拳逆缠外旋, 向上划弧置于头右侧,略高于头,拳心向里,左拳随着转体,先向外 棚,再向下划弧于左膝内侧,拳心向里,两拳合住劲;右腿全蹲,左 腿仆下,足尖里扣,目视左前方(图3—98)。
要求:此势为缩身法,也叫打 虎势,一手护头,一手护膝,目向 前视,使对方感到无隙可乘。
用法:此势为打虎势,有蓄势 出击之意。
第二十四式抹眉肱
动作一:接上势,重心向左 移,左足尖外摆,身体左转;随转 体右足提起,右拳变掌收至右肩 前,掌心斜向下,左拳收于腰间。 身体继续左转,右足落地震脚,随即左足提起向左前方上步;同时 右掌收于右肋旁,掌心向下,左拳变掌配合着转向左前方,目视前 方(图 3-99、图 3—100)。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迅速向 左转,随转体重心迅速移至左腿; 右掌随转体向前发出,其高度与 肩平,掌心向前,指尖向上;同时 左肘以同样的速度向左后方击 出;目视前方(图3—101)。
要求:此势要求上起跳跃突 然转身猛击一掌,动作快速有力, 震足沉稳。蹬地转身跃起震足推 掌一气贯通。
用法:击后方来侵之敌胸口, 有黑虎掏心之势。
第二十五式 黄龙三搅水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向左 转,提右足向前上步,虚足点地;
同时,左手叉腰,右手顺缠下沉。
目视右前方(图3—102)。上势 不停,身体继续左转,重心移于右 腿;同时,右手先顺后逆缠向左划 弧上棚,手心向外,其高度与肩 平。左足收于右足内侧,目视前 方(图3—103)。接着,左足向左后方倒一步,然后重心移于左腿,提右腿向后插步,同时右手顺缠下沉于腹前,再移重心再倒步。
要求:动作连贯,上动下随,步 法轻灵自然;右手臂摆动犹如黄龙 揽水一样。
用法:此势为守势,作后退时防 守之用。结合灵活的步法,将劲用 于右臂,严密防守,使敌无隙可乘。
动作二:接上势,重心移至左 腿,右足提起,身体先左后右转;同 时右手先顺后逆缠向下划弧上棚, 掌心向外,指尖斜向前,其高度于 耳平;左手顺缠棚于小腹前。目视 前方(图3—109)。接着右足落地 震足,随即左足提起向左伸出。左 手顺缠向下于左前方,掌心向前;右手下沉叉腰。目视左侧(图3-110)。
要求:转身提腿震足开步与 两手旋转变化要配合一致。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先右后 左转,重心向左移。随转体左手 先后逆缠向右、向上经胸前向 左上方划弧,掌心向外,指尖斜向 前上方,同时右足落于左足后外 侧。目视左侧。然后再移重心开 左步,连开3步(图3 —111〜图3-114)0
要求、用法与动作一相同,惟 方向相反。
第二十六式
左冲右冲
动作一:接上势,重心移至左 腿,双手逆缠上分,棚于左右两 侧。目视前方(图3—115)。然 后,重心移至右腿,左足提起悬于 裆内;两掌划弧下沉,变拳交叉合 于小腹前。目视身左侧(图3— 116、图 3—117)。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略下 沉,左足向左侧迅速蹬出,同时双 拳向左右发出,双拳高度与肩平。 目视左侧(图3—118)。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略下蹲左转,左足跟落地,足尖向外 摆;同时两拳向下沉交叉于腹前(图3—119)。紧接身体向左转 90。,重心移向左足,随转体右足提起悬于裆内。目视身右侧 (图 3—120)。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略下沉,右足向右侧迅速蹬出;同时 两拳向左右发出,其高度与肩平。目视右侧(图3—121)。
要求:转身上步,连环侧蹬,步法虚实分明,上下相合。蓄 要蓄得紧,开要开得尽,劲合于丹田,发于两拳两足,周身完整一气。
用法:左右连环蹬足,双开拳可击敌面部,足可蹬其腰部。
第二十七式掩手肱拳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略向左转,右足收提;同时右拳下沉于右
腿内,左拳下沉于身左后侧(图 3 —122),接着,右拳顺缠向上 划弧外翻,发劲于右腿外侧,拳 心向上;左拳配合向上,拳心朝 里,同时,左足尖内扣,身体向 右转90°,目视前方(图3— 123)。
要求:单腿支地,重心稳 固。两拳发力与扣足转身要完整一气。
用法:右拳向身右侧翻打, 左拳配合,犹如海底翻花。
动作二:接上势,双拳变掌 右脚震脚落地,左腿提起向左侧偏前方上一大步;同时双手合住劲下沉至腹前。其他动作与第十三 式掩手肱拳的蓄发动作相同(图3—124〜图3—126)。
要求、用法同“掩手肱拳”。
第二十八式扫膛腿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迅速向右俯身,重心移于右足,两手变 掌,两掌随身体右转在右足前按地。右腿全蹲,左腿伸开向右扫半 圈。目视左足(图3—127、图3 —128)。
要求:身体屈膝下势要快,利用身体下沉的惯性,将劲集中于 伸直的左腿,用足尖f地,扫腿要猛。
用法:用左腿正横扫敌下盘。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继续右转,重心移至左足,左腿屈蹲。右 腿伸开向后扫半圈。目视右方(图3—129、图3 —130)。
要求:在上势用左腿横扫的基础上,转换重心,用右腿横扫,动 作灵活,快速,周身一致。
用法:此动用右腿背扫,两腿连贯横扫为连环腿法。
第二十九式 掩手肱拳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继续右 转18(F,右手顺缠向上向右划弧变 逆缠再向下,同时左手缠向上向 右划弧变逆缠再向下,两手交叉合 于腹前;同时左足站立,提右足快 速跃起,左足随即向左前方上一 步,两足同时落地。也可以右足先
落,左足后落。目视前方(图3—131)。
要求:此势要求转身、跃步,两手先分后合,动作要快,完整一 气,有翻江倒海之势。
用法:此动练习转身跳跃,上下起伏。有跃起下击之意。 动作二:与第十三式“掩手肢拳”的蓄发动作相同,惟方向相反 (图 3—132、图 3—133)。
要求、用法同“掩手肱拳”。
第三十式全炮捶
动作一:身体略右转,左手变拳逆缠向上前伸出,右拳逆缠向 后略向左前棚。重心移到左腿,右腿提起。目视左侧(图3— 134)。随即右足震脚落地,提左足向前上步;同时,两拳左顺右逆 划弧下沉,重心在右足,目视身左侧(图3—135)。上动不停,身体 继续右转。突然重心左移,身体左转,用左臂外侧向左后发劲,目 视左前方(图3—136)。
要求:此动震足垫步,下沉里合,再突然向左后发力,要求动作
用法:用左臂外崩,有打左背折靠之势。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略左转,同时两拳向右上方左逆右顺棚 起。右拳置于右额前,拳心斜向左下;左拳置于右胸前,拳心向里; 随两拳上棚,重心由左移至右足后,左足提起。目视前方(图3— 137)。紧接着身体先向右转随即再向左转,随转体左拳逆缠,右拳 顺缠向下,向左划弧置于腹前;左足震脚落地后,右足提起向右前 方伸出,目视右前方(图3—138)。
动作三:接上势,当右足跟着地时,身体即速向右转,重心由左 足移至右足;同时两拳由左向右上方发出,右拳心向上,左拳心斜 向下,目视右前方(图3—139)。
要求:此组动作要求连贯;转换重心,震脚开步,蓄势发力都要 动作协调,完整有力。
用法:此势用右臂发力,有打右背折靠之势。
第三十一式 掩手肱拳
动作同第二十九式“掩手肱 拳”(图 3—140 ~ 图 3—142) 。
要求、用法同“掩手肱拳”。
第三十二式 捣叉捣叉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向右转, 重心移至左足;同时右足提起收 回,虚足以足尖点地。右拳顺缠向 后向里收至腹前,拳心斜向上;左 手握拳,由上向下与右拳环抱,拳 心斜向里,目视右前方(图3— 143、附图3 —143)。紧接着右足横 开一步,重心随即右移,右拳向右 图3—143 侧发出;左肘以同样的速度向左侧击出,目视右侧(图3—144、附图3—144、图3 —145)。
要求:转身、收腿、合力、开步、发拳向下横击要协调一 致,步法与右拳发力时配合紧密,要形到、意到、劲到。
用法:侧身上右步,用右拳外侧击敌小腹或裆部。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足,左足提起向 右盖步;同时左拳顺缠,随左足上步,向右拳外侧下砸,目视右 前方(图3—146)。随即右足提起向右侧上一步。同时右拳由下 向上划弧,再向右前发出,拳心向下;左拳先向右划弧,再以肘 向左侧发出。目视右前方(图3—147)。
要求:左拳下砸,右拳里合上提要与步法配合,结合腰劲, 意识集中。
用法:接上动,右拳击敌小腹时,如被握住手腕速上左步, 用左拳顺右拳外侧下砸,催其松手,紧接着上右步,发右拳击敌腹部。
第三十三式左二肱右二肱
动作一:接上势,左足向前上步,身体向右转约180°,重心控制 在右足,同时左拳逆缠向左前发出,拳心向下,其高度与肩平;右拳 顺缠以肘向后击出,拳收于右肋侧,拳心向里。随着发左拳,重心 由右足同时移至左足。目视前方(图3—148)。
动作二:接上势,右拳逆缠向前击出,拳心向下;左拳向后放肘 劲收至左肋侧。随即右拳左拳再先后各击出一拳。目视前方(图3-149)0
要求:上左步后,左右拳连击,两拳要在重心不变的情况下,结 合腰裆劲要快、猛,力达拳顶。
用法:用左右连环拳,击敌胸部或面部。
第三十四式 回头当门炮
动作一:接上势,双拳左逆右 顺缠丝向上棚,拳心均向内;同时 重心右移,身体向右转约180'提 左足随转体向右侧上一步,两拳 随转体协调转动目视左前方 (图 3—150、图 3—151)。
动作二:接上势,双拳划弧,
随身体向右转180°,右足提起向 左腿后插步转身。目视左前方(图3—152)
动作三:身体继续右转下沉,重心移于右腿;两拳左顺右逆缠 丝随身体下沉里合。目视身左侧(图3—153)。
动作四:上动不停,身体先右后左急速旋转,重心左移;同时双 拳随转体向左后发力。目视左侧(图3—154)。
要求:此动作回头转身跳步回击,旋转要快速、轻灵,步法要敏 捷、稳健,发力完整。
用法:接上势,设敌人从背后击来,我速转身跳步避开来势,再 回头猛击。用双拳前击,打背折靠都可。
第三十五式变势大捉炮
动作一:接上势,双拳走下弧向右上方棚,拳心向内,左拳在右 胸前,右拳置于右侧,其高度与头平;同时左足提起,身体微向右 转。目视左前方(图3—155)。随即左足跳步落地,右足提起向左上一步,身体向左转约180°,双拳 随跳步转身相应划弧转动;左腿 向右腿后插步,向左转身180°。 双拳随身体继续旋转至身体右 侧。目视右前方(图3—156、图3-157)0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左转下 沉,重心左移;双拳左逆右顺缠并 随身体划弧下沉。目视身右侧 (图3—158)。随即身体急速右 转,重心右移;双拳随转体向右后 方发出。目视右前方(图3— 159)0
要求、用法与上式回头当门 炮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
第二十六式
腰拦肘
动作:接上势,左拳变掌顺 缠与右肘一齐向外开,同时右足 提起。随即腰劲下塌,松胯微屈 左膝,右足跨步落地震足;同时 右肘向右前方猛烈击出,左掌以 同样的速度迎击右肘。目视右前 方(图 3—160、图 3—161)。
要求:右臂屈肘,左拳变 掌,先开而后合,右足先收再开,均为蓄而后发。要求松肩、沉肘、 塌腰、松胯,这样才能将劲集中于 右肘。
用法:用右肘蓄而后发,跨步 近敌,横击其腰肋部位。
第二十七式
顺拦肘
动作:接上势,身体略左转, 右肘走上弧线收至右肋前;同时 右足提起收回再向前伸出。身体 迅速右转,重心右移,同时右肘向右侧击出;左手托抚右手腕部以 助其势。目视右侧(图3—162、图3—163)。
要求:收右步,蓄右肘,周身相合;开右步,发右肘,力达肘尖; 左手托右腕以助其力,左步促步跟进,固其下盘。
用法:聚周身之力于肘尖,穿敌胸肋部位。
第三十八式窝底炮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右转,左足提起;同时两拳虚握双逆缠 分向前后,右拳在前,拳心向下,左拳在后,拳心斜向后,目视右前 方(图3—164)。随即左足盖步落地,左拳走下弧向前摆动变掌, 右拳顺缠向内划弧至胸前,拳心向上,目视右前方(图3—165)。
要求:向前上步要灵活,两手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两臂与步法 协调结合。在练习时也可做跳跃步Q
用法:做跳跃步练习,根据对方距离远近,步法随机应变。
动作二:接上势,右足向右横 开步,落地后重心右移,身体迅速 左转,随转体右拳逆缠向右击出, 拳心向下;左手同时逆缠向左侧 发肘劲。目视右方(图3—166)。
要求:发劲要由根至梢,由内 至外,刚劲有力,完整一气,右足 与右拳要同时到位。
用法:跃步击敌小腹。
第三十九式回头井拦直入
动作一:接上势,重心继续右移,身体向右转180°,同时左脚内 扣划弧向右侧上一步,左拳先逆后顺缠,由前划弧向右上棚;右拳 随身体右转逆缠上棚至额前。目视左侧(图3—167)。
动作二:接上势,重心移于左腿,右足提起插步向左后方伸出, 身体右转180°。双拳随转体从额前划弧下沉至胸前。目视前方 (图3—168)。身体微右转,重心右移。两拳双顺缠向下沉至腹 前,右拳在上左拳在下,双拳拳心斜向里。目视前方(图3—169)。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迅速左转,重心随转体向左移。两肘同 时向左前上方发出。目视左前方(图3—170)。
要求:此式向右转体360。连续动两步,双拳配合身体旋转,要 做到周身协调,发力完整,力达两肘尖。
用法:此式为近距离双肘击敌的方法。
第四十式金刚捣碓
动作一:接上势,双拳变掌,右掌逆缠向上向右划弧,屈臂 于右胸前,掌心斜向右;左掌顺缠先向前再向右后搢,掌心斜向 右上;随即双掌同时向右后方撮,重心移到右足。目视前方(图3-171)0
动作二:接上势,动作同老架一路第二式金刚捣碓动作五至 动作九(图3—172)。
要求、用法同金刚捣碓。
第四十一式收式
动作:双拳变掌,双掌顺缠分向两侧,再变逆缠由外经上合 于胸前,再向下按于两侧。左足收于右足内侧,自然站立,两掌 心向内,自然合于两腿外侧(图3—173)。
要求:两手下按,周身放松,气沉丹田,意气归源:
第四章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
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简介
陈氏太极拳新架属陈长兴传统老架系列,由十七世祖陈发科 大师所创。
陈发科为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在北京授拳卅年,技艺 高超,独步一时,桃李遍于海内。晚年他依据自己体悟并结合教学 实践,在家传拳术套路的基础上创编了新架一路、二路,并对所创 新架不断修改完善,最后由其子陈照奎老师定型,继而传播于海内 外。经过精心编排的新架套路,和老架相比在运动速度和强度、身 法劲路诸方面都有所不同。
和陈长兴同代的十四世祖陈有本所创拳架当时称新架。陈发 科所创拳架流传以后,陈家沟遂称陈有本创编的拳架为小架。
本篇介绍的新架一路,是堂叔父照奎老师亲传。其特点是架 式宽大,低沉稳重。拳架以“棚报挤按”四正手的运用为主,以“采 捌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以柔化劲为主,发劲为辅,柔中寓刚, 力求柔顺。外形以缓柔稳为主,疾刚跳跃为辅。运劲方法要求以 身领手,突出螺旋缠丝劲的练习,以腰为轴,旋腕转膀,旋腰转脊, 旋踝转膝,胸腰折叠,形成一系列的空间曲线运动。
第一式预备势 第二式金刚捣碓 第三式懒扎衣 第四式六封四闭 第五式单鞭 第六式第二金刚捣碓 第七式白鹤亮翅 第八式斜行拗步 第九式初收 第十式前蹚拗步 第十一式第二斜行拗步 第十二式再收 第十三式前蹚拗步 第十四式掩手肱捶 第十五式第三金刚捣碓 第十六式撇身捶 第十七式青龙出水 第十八式双推手 第十九式三换掌 第二十式肘底看捶 第二十一式倒卷肱 • 308 • 第二十二式退步压肘 第二十三式中盘 第二十四式白鹤亮翅 第二十五式斜行拗步 第二十六式闪通背 第二十七式掩手肱捶 第二十八式大六封四闭 第二十九式单鞭 第三十式 云手 第三十一式高探马 第三十二式右擦脚 第三十三式左擦脚 第三十四式转身左蹬一跟第三十五式前蹚拗步 第三十六式击地捶 第三十七式二起脚 (踢二起)第三十八式护心拳 (兽头势)第三十九式旋风脚第四十式 右蹬一跟 第四十一式掩手肱捶 第四十二式小擒打 第四十三式抱头推山 第四十四式三换掌 第四十五式六封四闭 第四十六式单鞭 第四十七式前招 第四十八式后招 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 第五十式 大六封四闭第五十一式单鞭 第五十二式双震脚 第五十三式玉女穿梭 第五十四式懒扎衣 第五十五式六封四闭 第五十六式单鞭 第五十七式云手 第五十八式双摆脚 第五十九式跌岔 第六十式 金鸡独立第六十一式倒卷肱第六十二式退步压肘 第六十三式中盘 第六十四式白鹤亮翅 第六十五式斜行糊步 第六十六式闪通背 第六十七式掩手肱捶 第六十八式大六封四闭 第六十九式单鞭 第七十式 云手第七十一式高探马 第七十二式十字单摆脚 第七十三式指裆棰 第七十四式白猿探果 第七十五式小六封四闭 第七十六式单鞭 第七十七式铺地锦 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 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 第八十式 转身双摆莲 第八十一式当头炮 第八十二式金刚捣碓 第八十三式收势
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图解
第一式预备势
动作:两脚成立正姿势,身体 中正,两臂下垂于身体两侧,手心 向内,头自然正,唇齿微合,舌尖 抵住上腭,二目平视(图4一 1)。
要点:预备势是开始练拳之 前意i只和姿势上的准备。总体要 求是心静体松,内固精神,外示安 逸。具体要求:身法中正,虚领顶 劲,下颏内收,松肩沉肘,含胸塌 腰,裆圆而虚,屈膝松胯,十趾抓 地,涌泉要虚,呼吸自然,意存丹 田。
第二式金刚捣碓
动作一:松右胯重心右移,提左脚向左横开半步,略宽于肩,随 着左脚踏实,重心移于两脚之间。目视前方(图4一2)。
动作二:屈膝松胯,身体螺旋下沉,两臂微屈,手心向下,十指自然下垂,手背领劲,双手提至高 与肋平(图4一3)。然后身体略 左转下沉,重心偏右;同时双手左 逆右顺缠丝向左下弧形按出(图 4一4)。身体继续左转下沉,双手 左逆右顺缠向左上方堋出,略高 于肩。右手心向上,手指向則;左 手心向前,手指向上。目视左前 方(图4一5)。
动作三:屈左膝松右胯,身体 向右转,重心左移,右脚尖外摆。 同时双手先以左顺右逆缠加捕劲翻转,再随转体向右后方弧形上
报(图4一6)。重心右移踏实,身体微右转下沉,随即左腿屈膝提起,双手随身体下沉向外上加棚 劲。目视左侧前方(图4一7)。
动作四:左脚向左前方蹬出,脚跟里侧着地,脚尖上翘里合(图 4一8)。然后松左胯重心左移,身 体向左转,随着移重心,左脚以脚 跟为轴脚尖外摆踏实;同时双手 向右后上方摁,然后下沉,双手左 逆右顺缠走下弧向前方,左手以 掌外缘领劲向前方棚出,右手合 于右膝上。目视前方(图4-9)。
动作五:左掌前撩,右掌向后 配合,带动身体重心前移,随即左 掌回收于胸前与右小臂内侧相合,掌心向下;右掌向前上托领与左掌相合,并带动右腿上步于左脚右前方,脚尖点地,右掌心向上, 指尖向前。目视前方(图4一 10、图4一 11)。
动作六:屈膝松胯,身体下沉,右掌顺缠虚握拳里合上提高与 肩平;同时左掌外旋下沉于腹前,掌心向上,右拳上提并带动右膝 上提,右脚悬于裆内,脚尖自然下垂(图4一 12)。右脚震脚落地, 两脚相距与肩等宽,重心在左脚;同时右拳向下落于左掌心内。目 视前方,耳听身后(图4一 13)。
要点:
此势为整套拳重要动作之一,一举动都要符合太极拳虚实 分明、上下相随、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气下降、步法轻 灵自然等要求。
动作二中双手上提时由下向左再向上走弧形,下按时由上 向右再向下走弧形,一提一按在腹前走一圆圈。
动作三中提左膝时要以膝领劲,脚尖自然下垂,这样才能 轻灵自然,气不上浮,重心稳定,身法中正。
震脚前提右腿时,左腿支撑要自然稳健,五趾抓地,涌泉穴 要虚。右腿屈膝松胯上提,身体肩肘放松下沉,上下相合,团聚之 气蓄于丹田。右拳右脚下落时,周身气往下沉,两肩胯松开,顶劲 要虚虚领起,眼向前看。
浏览99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