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顶钢上”、“带锅”等。手段上又分为:“理惺跤”、“掐 尖”、“惺加尖”等。
买卖跤:伙计之间或伙计同比较熟的帮场的,要按买卖道相 互配合,该出托、该抖包楸都要互相衬托,虽没有死套路,但大 家经常在一起“使活”(对摔),均有所了解,“要托”(示意对方 给自己配合)时用手掐对方的胳臂就可以使绊子,倒地不能拖泥 带水,得给用动作的人亮出“份”(造型)来,显得他技术高超、 干净、利落。如果倒地不撤手,把对方拽倒或不大面积触地, 手、肘、膝触地就不是买卖跤。买卖跤的另一特点是:对方要使 “包袱”(笑料),得给量着,量好了包袱才响,才会有好的效果。 观众看摔跋都是一知半解,主要是看热闹,如果包揪响,技术又 精,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就是跤界同仁也爱看。好的艺人备受观 众欢迎,有时连摔十几场观众都不叫下来,差的摔一两场就把观 众气走了。
买卖跤又分对子活、顶钢上和带锅。
对子活即甲和乙对手“活”比较熟,开场或中场摔两场一同 下场。
顶钢上即甲和乙摔,甲贏了,乙下去丙上场跟甲摔,最后丙 把甲贏了,丁再上场跟丙较,就叫顶钢上,又叫上棒的。顶钢上 的规矩是胜的继续摔,输了就下去,每场时间不同,根据观众情 况而定。时间长了观众厌烦了,需掌握火候,要注意观众的情 绪,开始摔时观众不多,而且情绪不稳定,这时就需“默着点” (拉长时间),场上必须火爆,说话声音要大,多见“坎”(绊) 少见胶,每场三跤要拉长时间就看演员在场上的功夫,包袱要 响,说话观众爱听,说多了效果不好,给观众一种天桥把式净说 不练的感觉。由于场面火爆观众热烈,这种跤能使游动的观众注 足观看,把观众招揽过来并稳住,还要让后来的观众看到主要表演内容(三下跤),形成了表演内容的高潮和观众情绪的高潮, 突然表演终止,敛钱(开杵门子),观众的情绪还没回复过来呢, 没有走的意思,当伙计说求钱,观众才猛然惊醒,“噢!还得给 钱哪”。这时面面相觑,不好意思走,下意识的掏兜扔钱,给完 钱又不想走了,看下一场,下一场应会精彩,这样就把观众“万 着了”(吸引着不走了)。有的跤迷本来想看两场就走,场面精 彩,想看的跤手仍在旁边喝水,穴头又说下场看看某某的,观众 往往为了看某摔絞名手把公事都耽搁了。
点买卖应由穴头或伙计负责。要求语言精练、口齿清楚,声 音洪亮,社会知识面广,知识渊博、摄取广泛,又要灵活多变。 时间可长可短,要有一定的知名度,人缘好,功夫深。点买卖也 叫“圆粘”,“圆粘”切忌和“杵门子”混在一起。一般观众猎 奇,站住看看,还没摔呢,你一说看完了敛钱,他就走了。当观 众站稳了,一看这儿是摔较的又看了摔两下跤,他看了觉得有意 思,这时再开“杵门子”,他也不走了,把他给拴着了(拴马 桩)。买卖跤也和其他艺术门类表演有共性,每天开始要由“穴 头”或大伙计“点买卖”(开场白),用来招揽观众。摔跤场点买 卖的人要有特色,无论冬夏均赤背,不敲锣,不打鼓,全凭说 话,手里拿一件褡裢,两人一个说,一个答腔,两人声音洪亮高 低有致,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得见,知道是跤场开始了都靠拢过 来,有的游人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一看大冷的天气光膀子是干什 么的,看看去,观众越聚越多。开场白一般两人站起来说,由甲 主说乙配合。
点买卖之一
甲:怎样伙计,人不少了,天也不早了,那位说他们是干什
么的?我们哥几个是摔跤的。什么叫摔跤,就是流行京、津两地 的躀跤。
乙:不错。
甲:摔跤是传统玩艺,想当初在大清国的时候有善扑营,分 左右两翼,三六九进宫给皇上表演,这玩艺见皇上。
乙:嗳!不错。
甲:您瞧,(一举手里的褡裢)这个小棉袄叫褡裢,穿上褡 裢有八把半手,说都有哪八把半手,今天来的净是行家,我给大 家说说,说错了你给指正。有大领、小袖、直门、偏门、软门、 中心带、小叉、后契,囊算半把手。
乙:对了。
甲:有大绊子三十六,小绊子似牛毛之说。讲究吸、搂、 刮、判、拍、温、倒、闪、揣、崩、拱、摔、跨、靠、扒、拿、 里、刀、勾、人、踢、挂打、得合落。
乙:怎样?
甲:您别听我说的好,不一定练的好,我们哥几个才学乍 练,练不好,给您呈样,有个腰来腿不来的,您多包涵。
乙:不错。
甲:我们哥几个哪句话说错了,您批评我们,有刮钢绕脖 子,迈进板凳您把搭裢卷走,不算您欺生。
乙:嗳,对了。
甲:有公的您治公,有事的您办事,无公无事看我们哥俩练 一场,闲话少说,说撩就撩。
每天前几场政观众不多,一般由有经验的伙计出场,负有继 续“圆粘子”的责任,有时也用新伙计或一般帮场的上场,目的 也是招揽观众起到“圆粘子”的作用,到观众高峰时再由主要伙 计、知名度较高的帮场的或穴头上场。凡穴头点买卖,一般为一头沉,伙计只负责帮腔。
点买卖之二
甲:(穴头手拿跤衣)这就要开始了,坐下几位别闲着板凳 累着人。那位说你手里拿着什么啊,您问这个(举褡裢),叫褡 裢,满清时穿着它见皇上,给皇上表演摔跋叫御扑户,扑户有头 等、二等、三等、四等。
乙:不错。
甲:扑户比赛叫抢等,赢了升级;保持不败叫永不粘尖。要 在人前显贵需在背地里受罪,不知道在座的哪位是行家?摔跋讲 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天二五更的功夫。
乙:暖,不错。
甲:练天秤、地秤、滑车子、硬弓、撑手捧、杀手棒、砣罗 棒、麻辫子、铁链子,叫练到老学到了,白了胡子不说好,为什 么不能说好哪,这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
乙:嗳,不错。
甲:学艺的时候师傅就这样教的,这叫未曾学艺先学礼,未 曾习武先修德。那位说你们学的怎样?我们哥几个才学乍练,学 得三招两式,在您老几位面前折几个跟头,打几个滚,哪下练砸 了,您多多包涵。
乙:对了。
甲:人也不少了,天也不早了,该来的已经到了,没来的在 道上走着呢,咱们说练就练,这叫等主子候客,徒弟到那去了?
乙:你带着徒弟来的。
甲:徒弟,跟他来来。
丙站在甲面前,左手拿绳,右手拿褡裢,赤背。
对甲说:有道弟子负其劳,杀鸡焉用宰牛刀,您给我压着阵 角,看我摔他!
甲:坐下几位,里边有坐,看他们哥俩摔,卖卖力气
头一场跤一般收人不多,有开场戏的味道。以上两则开场白 是以摔跤为题材,既向观众介绍了他们是干什么的,又讲解了一 般的摔跤知识。
点买卖之三
下面再介绍一则讲北京天桥历史趣闻。这种买卖方式为一头 沉,伙计最后才用得上。
甲:(穴头)坐下几位,您往前来,里面有座位,您别害怕, 不跟您要钱,您来到北京不逛天桥你白来,逛天桥不看摔胶您算 白来。北京方圆四十里,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什 么是九门八点一口钟?早年开城门,关城门都要打点,内九门只 有崇文打钟,其他城门均打点。那位说,何为九门?前三门为前 门、顺治、哈德门(前门、宣武门、崇文门),北面为安定门、 德胜门,东边有朝阳门(齐化门)、东直门,西边有阜成门(平 则门)、西直门。里九门各有所司:朝阳门走皇粮,老年间南粮 北运,由大运河运到通县张家湾,最后到东郊二闸;朝阳门里是 粮仓,有南门仓、北门仓、禄米仓等。所以运粮都得进朝阳门; 东直门进木材,修缮北京由东北运来木料都进东直门;安定门走 粪车,您看安定门外粪场子特别多;德胜门走军队,出兵打仗走 德胜门,借德胜两字取个吉利;西直门进水,早年皇上用水得到 玉泉山去拉,宫里有御用水车,由玉泉山到西直门叫水道,水车 进西直门。水车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开城门?有句俗话叫水车 不等门;阜成门在西面,直对西山,西山门头沟出产煤,咱们烧 的煤都由阜成门运来,您看现在阜门成门洞里刻有一枝梅花;前 三门特殊,前门叫正阳门,专供皇上出宫行走,到天坛祭天,到 先农坛勤农,到南苑狩猎均走前门;崇文门是税门,一切物资均 到崇文门上税,崇文门的提都是财神爷;宣武门外菜市口是处决犯人的地方,过去有这么句话叫出了顺治门,就到家了,顺治门 桥里刻有“后悔迟”三个字。从刑部押犯人到菜市口必须出宣武 门。
天桥是在前门外,属外城,天桥是好地方,五方杂地,说书 的、唱戏的、打把式卖艺的,干什么的都有。那位说,你们是干 什么的,我们是摔跤的,摔跤瞧好看一躺下一站着,躺下为输, 站着为贏。今天您来着了,帮场的特别多,有东城的李爷,北城 的赵爷,这几位是牛街的,还有西城的马二爷(拴马粧,把观众 拴着)。这叫英雄大聚会,坐下几位,开始先瞧谁的。
伙计乙答腔:我先来。
丙站起来说:我跟你来来。
这种词很多,涉及面也很广,有说京戏的、有说做买卖、扛 窝脖的,也有说抬轿子的等。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买卖跤,说的比重大点,有时给人们以 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的感觉。其实说也是一种艺术,到60年代, 已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有的观众专来听摔跤,对其摔的技术 不太注意,老观众均称摔跤为武相声,50、60年代红极一时。 每天跤场开场前,门口已排成长龙,等候人场。现在老艺人们已 相继作古,当时的青年艺人也已年过古稀,再组织一批人按旧传 统撂地表演,实在困难了。现在庙会或场馆时有摔跤表演,只是 技术的模仿,昔日之风范已荡然无存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 现在要想恢复天桥摔跤场之形式,需要花大力气,再过几年已不 可能了。前些年的天坛、鼓楼、什刹海、天桥乐、北京微缩景园 试图恢复跤场,均因各种原因未能长期维持下来。现在北京城著 名跤手、全国劳动模范双德全先生在朝阳区华威天桥率其弟子按 老天桥的形式为广大中外观众表演中幡、摔跤,总算在京城还有 一处较场。
近代天桥曾经在不同时期有过六块跤场,他们是:沈三跋场 带练硬功、宝三跤场摔跤带演中幡、张文山(张狗子)跤场、张 宝忠把式场带摔跤,朱龙泉(朱六)小孩跤场,熊德山跤场带演 举刀拉弓,先后共有六块跤场。“张宝忠,虽为设场最晚者,但 武艺甚高,并擅把式,不愧为后起之秀。后从李凤鸣学踽跤,练 跟跤兼练把式者,仅张一人而已。”(引自《天桥一览》)。张宝 忠,北京人,住宣武门外,武术世家,父亲张玉山来往于长城内 外,率子演练武术,尤其擅长打弹弓,素有“弹弓张”之称。张 宝忠从其父学艺并发展了打弹弓技巧,创练了举刀、拉弓等精彩 节目,由于他功底雄厚,技术全面,长拳短打无所不精,从李凤 鸣学练摔跤后,功夫也不得了。张宝忠属“尖卦子”真有功夫, 首创举刀拉弓,是天桥一绝。其子张英杰、张英华、张英武,孙 张少杰继承祖业,从事举刀、拉弓、杂技专业,并有所创新,使 这一古老传统技艺开花结果,重放异彩。
纯技术性的舞台摔較表演,始于50年代初。1953年,第一 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后,宋保生、沈少三曾到中南海为毛主席等中 央首长表演摔跤。自1958年,北京摔跤队建立以后,经常应邀 到机关、厂矿、企业表演。1960年,北京市摔跤队曾在人民大 会堂为毛主席等中央首长表演摔政,博得首长们的好评。舞台上 的摔較表演和撂地摔跤表演有本质上的不同,舞台上的摔胶表演 不同于撂地:一、不说话;二、无笑料。它需要表现表演者的形 体动作、技术结构、艺术造型,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属于纯技 术性的舞台表演。
50年代初,因天桥修整场地,宝三曾率队演于前门小剧场 中和戏院、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其表演形式为只摔不说。他们以技术娴熟、动作规范、基本功扎实、漂亮的跤架、矫健的形体 博得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受到北京广大跤迷和观众的欢迎。
这种表演每场上8人,4对儿对摔,同一色的白褡裢,扮淡 妆,由上场门排队,鱼贯人场,到台前向观众们施鞠躬礼。8人 中的6人向后退至大幕前,留下2人为第一对表演,其他人叉腰 挺胸,目视前方而立。第一对摔完三跤,向观众施礼,退至幕 前,另外二人至台中央向观众施礼开始摔。每对摔三跤,最后是 宝三同孙殿启(小奔头)或何兰亭压轴。宝三摔三跤后,大家走 到前台向观众施礼谢幕。如果观众掌声热烈,要求宝三再摔一 场,则再摔两较,最后一跤以宝三倒地而结束。整个表演持续半 个小时,无一句话,完全表现摔跤技巧。舞台表演难度较大,既 要有娴熟的技艺,又要有舞台经验,一场表演成功与否,要随机 应变,才能达到天衣无缝,真假难辨的程度。摔較表演属于“现 卦”(即兴发挥),有套子,又不能一成不变,二人在运动中随机 应变,让观众看不出假来,观众爱看内行也爱看叫“相空一齐 拿”,打内又打外。下面简介几种表演套路。
“惺加尖”:表演双方都是高手,有扎实的基本功,技术全 面,经常在一起摔,相互间比较了解。
表演开始认真抢手、蹬把,用大动作攻击对方,你来我往均 不见效果,双方进攻要真实,防守要严谨,激烈火爆,给人一种 真摔实战的印象。当观众最为热烈的时候,甲方用大动作,如勾 子、别子、揣等高难动作,乙给予配合,干净利落地被摔倒在 地,起来后再摔,乙又被摔倒。第三跤,乙将甲摔倒,二人同时 下场。如果是“顶钢上”(跟强手摔),为最后一跤谁输了谁下 场。总之,“惺加尖”就是真抢手拌绊,适当时机给予配合(出 托)。配合默契的好手,深受观众喜爱。
“套子活”要求表演双方相互配合,有固定的套路,打对子,为“真播拳头,假使劲”。相互给手,蹬手时,看上去很使劲, 一蹬就开。套子活最好是左架对右架,左对左,右对右也可以。 用什么动作完全靠双方的默契。
常言道:要学摔跤先学挨摔,再学摔人。摔政表演倒地,要 四肢展开,又高又漂亮,脱手要快,不拉不拽,给对方亮出份 来,还要保护自己,不被摔伤。要抓住时机,找好地方,不能砸 着观众,当对方动作到位发力时,要准确找泛(找劲)无误,要 恰到好处,做到天衣无缝。不可早,不可迟,要自然潇洒。
表演倒地要舒展大方,四肢展开。而实战倒地为了不被对方 压砸,需要团腿缩头,适度紧张,切忌双手拍地,曲背抱头和颈 部放松(叫折脖挺),以防出现伤害事故。由于比赛倒地得分标 准的原因,比赛被摔倒地时,能支撑的绝不躯干着地(手扶地输 一分,躯干着地输高分),能前扑的绝不后倒(前倒安全且不输 高分)。下面介绍几种倒地方法:
⑴仰面触地
如被勾、别、揣、入等大动作摔倒时,要两腿微曲,低头紧 背,下颌找胸,双臂自然上够,意欲抓握对方(手不易先触地)。 倒地的一刹那,要适度紧张,切忌放松。
如被踢、里手花、扦别等动作摔倒,成侧面着地或被迫翻不 过身来的时候,要单手撑地,手指内合,迅速弯曲,达到瞬间支 撑的作用。低头紧背,两腿弯曲自然交叉。要适度紧张,切忌放 松。
如被扇、抹、薄等动作摔倒,失重后要双手弯曲,手指内合扶地,达到瞬间支撑的作用。挺胸抬头,双腿微曲,切忌捂脸抱 头。能在空中找泛(找劲)做翻身动作为最佳。
摔跤表演需要严肃认真,一旦配合失调或分心所致,表演既 不精彩,又容易出现创伤,所以要求动作要真实,配合要严谨, 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不可三心二意,欲做非做,欲行非行,叫 “晃泛”或“晃招”。遇到对方晃泛,要有应变能力。如对方用 勾、别、人等大动作到位,而没发力,你就起泛(已做出倒地的 动作了)。对方根本没打算摔倒你。他也不知你起泛,为了表演 效果,你可翻身倒地,做撑地前倒,既漂亮合理,又不会出伤。
不常在一起表演者应在表演前,最好是进行排练,固定技术 动作,输贏方不可在场上现定,摔较表演是两个人的行为,需要 有严密的配合,又要有娴熟的技术动作,和表演技巧。上场后要 按预先安排好的程序进行表演,排除任何杂念,集中精神,完成 每一个动作。表演中常会有互相礼让,都想给对方出托,或谁都 不想出托,在场上僵持不下,双方不知所措。练好了的套路某方 忘了,场上出现混乱或僵局。这时需要松开把位,遛两圈,调整 一下情绪。可将意图暗示给对方,再摔。不按程序,随心所欲或 对方出现某种失误而赌气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叫不按规矩“买卖 道”,是較场大忌。
(四)卖大力丸
北京撂地政场自民国初年以来,均兼药品销售,这宗买卖江 湖人通称为“挑汗”(卖药)。北京较场“挑尖汗”(真药),外埠四乡八镇,街头把式场子卖的药假的多,江湖人管这宗买卖叫 “挑腥汉(假药)。” “挑汗”又分:丸药(安汗)、膏药(托汗)、 眼药(招子汗)、刀伤药(青子汗)、牙疼药(柴汗)、咳嗽药 (顿汗)等名目繁多。北京较场卖的药品有自制和批发购买两种。 “摔跤场多附卖药品,药方皆有相当的传授,并经过官方的化验 手续。沈友三卖的是舒筋活血丹,能治五劳七伤,诸虚百亏,他 经营了一处药室,销路很可观。张宝忠卖的是滋阴保肾丸,能治 风寒麻木筋骨疼痛,价格一角至一元,销路甚畅。”(引自《新民 日报•天桥百写》)。
一般所售大力丸,皆是从珠市口南庆堂购进的中成药百保增 力丸,是地道的货真价实的中成药,主治舒筋活血,跌打损伤, 属大众化药品,售价极低,艺人们按料成批购买,经过加工一丸 成两丸,分别盖上红印普通剂,金印双加料剂,其实是一样的东 西,如在南庆仁堂成批每付两丸一角钱,经过加工后两丸变成四 丸,每付成本合伍分钱,普通红印卖您一角,加盖金印卖您两 角,所以卖大力丸获利极大。宝三、熊德山、单世俊、苏祥林及 到外埠去的徐俊卿、宋振甫、耿常青、李长贵等人均作这宗生 意,他们各自给起了药名,如“滋阴百补大力丸”等,全是南庆 仁堂的“百保增力丸”。而宋振甫、沈三等人自制药品出售。
政场卖药均是穴头的专利,伙计没资格。卖药收人归穴头, 每次卖药都在观众高峰时,卖完了药观众已经走光了,再重新 “圆粘子”,因此减少了公众的收人,伙计对此也有不满情绪,常 有矛盾发生,为此“掰穴”(分手)者甚多。
穴头在场上表演,上一场穴头摔完了,下一场摔了一跤后观 众情绪最为热烈,本应“开杵门子”,但是穴头把话锋一转卖起 药来了。有时要完钱观众没有散(江湖语叫没酥粘),穴头也可 以直接卖药。现将几种卖药的方法简介如下:
摔完一场跤要完钱穴头说:“伙计不要了,数数多少钱”。

伙计(数钱):“八块”。
穴头说:“不少,今天净是行家,老几位真捧我,这叫好文 是一家,好武是一家,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我们哥俩是才 学乍练,您看练的不错,小哥俩真卖力气,您给带头鼓鼓掌,您 给鼓掌不叫您白鼓,那位说你请我们吃饭,我可请不起,怎么 样,我这有点小小礼品(回身拿一丸药)。那位说这是什么,暧! 这叫滋阴百补大力丸,专治跌打损伤,闪腰叉气,蹲下腿痛,站 起来腰痛,胳臂膀子痛,您这叫肾寒;金灯换银灯,两眼冒金 星,见色不举,久婚不育,这叫肾亏。吃我的药
,一付保好,两 付去根。那位说给我来一付,您先别忙,是不是每人送一付,众 位,第一我送不起,第二我送您一付您转脸给扔了,因为您是白 来的。那位说你卖我一付,我也不卖,你又不卖,又不送不是白 说了吧?众位,我收大家成本费,要多少钱?您站稳了听明白 了,一不要两块,二不要一块,就要个拦马墙
,一毛钱,您要双 加料的两毛钱,今天带的不多,就是二十份,我这有一张传单, 您接着我的传单有您的药,接不到传单没您的药,就这几份(泛 指观众),有您一份,有您一份。您别着急,我交代清楚,讲明 白,怎么吃怎么用。您跌打损伤,筋骨疼痛闪腰岔气用白洒送 下,您肾亏肾寒用温黄酒送下,说我没病,吃了我这药是舒筋活 血,强身健体。您别着急不买药您给站脚助威,看我摔跤(拴马 桩)。我现在从这面开始发传单,伙计来帮个忙。”
由一个伙计发传单,没等观众看清传单上写的是什么呢,穴 头过来收钱,另一伙计抱药箱给付钱的观众包药。穴头和伙计不 停地喊:“别着急有您的,有您的。”以造成欲买的气氛。
北京跤场卖药和跑江湖卖野药有本质上的不同:一,较场是 固定场所,常年在此卖南庆仁堂的中成药或自制的丸、散、膏、丹;二,不能把此药说得百病全治。所说几种病均属不要命的急 病,您吃了有益无损,不见好您再上医院,不会耽搁您的病情^ 另外像沈三(清真堂)、宋振甫(保真堂)、徐俊卿、张宝忠(金 鉴堂)等人开有药店,有卫生机关颁发的经营许可证,货真价实 建国以后固定的跤场、把式场就不再卖药了。把式场子卖药古来 有之,唐宋时期已经有了,据《水浒全传》上描写,打虎将李忠 “仗着十来条棍棒,地上摊着十数个膏药,一盘子盛着,插把纸 标儿在上面”,病大虫薛永原“世代靠使枪棒卖膏药度日”,说明 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有了。这宗买卖伴随跤场、把式场生存了多 少年无从考证,随着社会的发展已被淘汰,也算是一种文化吧, 写出来应留给后人在茶余饭后回味。
(五)私狡场
北京私跤场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满清的 帝制时代,私跤场是相对官跤场善扑营而言。第二阶段是在民国 时期,私跤场是相对撂地的卖艺跤场而言。不同的历史阶段,私 跤场的价值也不一样。前面讲到帝制时代的私跤场是为了练好了 跤技而进人善扑营官跤场,仿佛现在练好技术为进国家队一样, 民国时期的私跤场则是纯粹为了消遣和娱乐,私跤场也有私跤场 的规矩。
当年私政场遍及全城
,一般以居住点为基础,如朝阳门外、 永定门、什刹海、广安门外、牛街、安定门外土城均以附近街坊 为主体,大家凑钱制办了跤衣,找块不妨碍交通的地方,挖宣均 地就摔,场上有看场子的。(老师)观众皆是左邻右舍的街坊, 茶余饭后看摔跤。这些跤场水平不一样,有髙有低,看场子的就
是教练,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信,社会上有点地位,能教能摔并 能指挥观众。每天一般在晚上七点多钟开始,单有爱好者提前到 场,翻场地,用钉耙搂平后现踩实,有条件的地方还有拿茶壶、 茶碗、小桌子、板凳等,大家拿茶叶沏水供跋手们喝,观众自带 小発,摔跤手到齐了看场子的师傅负责指挥,其他人不许说话, 观众不但不许说话,也不准叫好,如果有谁叫好了,看场子的师 傅一看是街坊,又是外行人,就说:“看着别说话。”如果是生面 孔,看场子的师傅视为挑辟,或是还有讽刺性,他一看对方是个 练的,就说:“看着好你穿上来来。”对方真是行家里手,就此上 场摔,看场子的师傅会给他配本场水平最高的跤手,一般是不会 叫他贏了走,有经验的师傅要围着自己人身后转,一旦对方使用 揣、人等掉脸绊子,看场子的师傅马上拽一抓,就摔不倒了,或 是横向推一掌将对方砸在底下。对方是万没想到的,还以为自己 腿软卧槽了呢。或者是给配一个体重大、技术水平高的跟他摔, 反正是不能让他贏了走。这位输了灰溜溜地走了,还以为是自己 技术不佳摔不倒对方,他哪知道是两人摔他一个人。
另一种手段是先叫一位水平一般的跤手跟他摔。看场子的师 傅先看看他是什么水平,有什么绝招,左架还是右架,头一场让 他先贏一场,再派一位高手,能钉善睹、耐力极强的跤手上场, 把他累的上气不接下气,看场子的师傅在旁边敲锣边说:“这位 真棒,摔个四五场没事,您看见了吗?他的劲刚来,越出汗越有 劲。”再派一位跟他拼,最终将对方摔倒,这叫“拿乏龙”,绝对 不能叫他贏。如果这位真棒,实力耐力都很强,连胜几场,把本 场的高手都赢了,一般笑着脱政衣一走了事,也有不脱衣,在场 内边溜弯边说:“还有会摔的没有,快着点我有点冷了”。说着将 衣裳穿上就走(叫踢场子或卷褡裢)。这时候就会有人出面说合, 最后打听他的姓名、住址等情况,跟他提几位朋友,说几句拜年
的好话,一片云雾散,以后就是朋友了,有的相互提携,相互帮 助,甚至拜把兄弟,亲密无间,以适应当时的社会形势。
如果双方都很有修养,输赢一笑了之,以武会友,看场子师 傅会说下次再来,或约定某日,相互约人形成对抗赛。由于摔政 动武者甚少,一般情况下,看场子师傅开场前先要看看是否有行 家来场观跤,如有高手在此驻足,看场子师傅会主动将其让进场 内,如设有桌椅就将此公让至正面就坐,倒茶让座,相互问候。
民国初年,东四牌楼肉市每到下午肉市伙计们聚在一起摔 跤,由于地处繁华市区,每次摔跤观者很多。有一次两个年轻跤 手摔得正起劲,双方一攻一守。大个子积极主动进攻,小个子一 插大个子腋下,背步入腰,用了一下插入。两人力量相等,僵持 不下,大个子也不倒,小个子也回不来。人群中有人高喊:“转 脸”。这时,看场子的回头一看,是一位老者,面黄肌瘦,留着 两瞥小胡子,约有五、六十岁。看场子的说:“你会摔跤吗?瞎 喊什么”老者说:“我练过几天”。看场子的说:“既是练过,就 下场试试”。老者也不客气,进得场来将衣服一脱,大家一看老 头骨瘦如柴,看场子的师傅一看说:“你不能摔,就在旁边看着 吧,别勉强”。老者说:“穿上试试,能摔就摔,不能摔我再脱 了”。看场子的师傅给他配了一个一般跤手,老者拿起褡裢来向 观众一作揖,说:“大伙给看着点。”观众一看老者真要摔,大家 给他热烈鼓掌。老者穿好了跤衣,向对手一抱拳说:“您拉着 点”。对方还礼致意,双方插手就摔,老者搭手用了一下弹拧子 将对方摔倒。大家一看,老者是行家,有很高的技术水平。第二 下,用了个掏腿,把对方摔成仰面朝天,看场子的师傅一看,自 己的伙计摔不了对方,忙向大家说:“这位老爷子真棒,摔个几 场没事,气不涌出,面不改色。让大张跟他摔摔。”大张身高体 阔上来,连输三下,又换大李,大李上来,一跤没开张,再换大赵,大赵也败在了老者的手下。十几个人都被老者贏了,老者一 抱拳说:“还有能摔的吗?”看场子的一看老者出手不凡,自己也 贏不了人家,忙说:“爷们,我们哥几个在这瞎练,没真功夫, 看您摔的真好,不知您老贵姓?”老者说:“我姓薄,行二”。看 场子的师傅一拍头说:“您就是薄二爷啊!”薄二爷是善扑营二等 扑户,他身材何等矮小却能赢大个,摔到二等扑户也算不易,在 营里倍受尊敬。民国后善扑营解散,薄二爷做小生意维持生活, 闲暇时到各个跋场走走。这次到东四牌搂偶遇一私狡场摔跤,驻 足观看,看到好处情绪激昂,脱口而出“转脸”,也是缘分,从 此薄二爷经常到此予以指导。
摔跤场规矩很多,约定俗成,上场摔跤的跤手拿起褡裢,双 手提着褡裢大领,褡裢里子向外,如有别处前辈名家在此观战, 跤手应先向其高声说:“您给看着点”,然后对看场子师傅说: “您给看着点,”对在座的前辈名家均应说声:“您给看着点”,然 后双手高举褡裢,高声说:“让过诸位”,就此顺式双臂高举穿好 褡裢。如果上场者是位新手,不懂规矩礼法,看场子师傅就会代 为说声:“让过诸位了”。别处同行名家带来新手想下场试艺,这 位应通告看场子师傅。“请您给这个孩子找一位,这孩子刚练您 看着点”,以朋友相待,找一位水平低的跤手和他摔。还应补充 一句“拉着点”。看场子师傅马上说:“互相拉着点”。这才开始 摔。
看场子师傅皆是教练,又是裁判。摔的过程中随时给以指 导,如果有别处的前辈名家来此,看场子师傅应对此公说声:
“您给看着点”,某位新手摔完了,看场子师傅主动让此公给说说 (指教指导的意思),以视尊重对方,也有的是真诚请教。在这种 场合一般只是敷衍,不教实质。跤界有“说較不说手”之说,很 多人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一般不在生人面前练功,更别说互相交流了,中国式摔政功法形式多样各有不同。自己的功法从 不外传,所以又叫黑功夫。
从民国初至建国前,中国式摔跤处于低谷,由国家组织的比 赛屈指可数。北京四九城摔政高手很少交锋,社会上单有好事之 人给
浏览3,8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