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始哈尼族武术的形成
哈尼族原始萌芽期的武术,严格说来还不能叫哈尼族武术。 随着历史的发展,哈尼族武术逐渐转变为有意识的武术活动。相 传,勇敢的哈尼族先民,把哈尼族人的崇拜物“羊角”装饰在头 上,作为勇敢、雄健、灵巧和吉祥的象征。两人一组,互相扭扯着, 肩靠肩,头靠头,用摔扑滚翻等技能相互进攻以定胜负,这是一 种利用原始徒手搏斗技术为形式的游戏。这种游戏并不是单纯 追求娱乐,而是训练体能和格斗技术的重要方法。它在哈尼族原 始社会的体育运动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强悍武勇是每个哈尼族先民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在氏族 与氏族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有时为了反击侵犯者或者为了扩 大领地,常常发生战争。武力成为战争的主要手段,原始氏族部 落战争的社会实践培养了哈尼族人勇猛的习性,使武术在已初 具军事战斗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形成和发展。后来的哈尼族 武术,其内容大都接近于军队战斗技能而远离狩猎技能$
(二)现代哈尼族武术的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哈尼族武术文化历经了暴风骤雨般的考验, 时兴时衰,加之哈尼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汉文古籍文献中有 关哈尼族历史记载又甚少,因而哈尼族武术文化少有成文的记 载流传哈尼族人能歌善舞,他们做什么事就有什么内容的歌, 过年过节时有“哈巴”(酒歌),姑娘出嫁时有“哭嫁歌”,稻山插秧 时有“栽秧歌”,谈情说爱时有“阿茨”(情歌),等等。哈尼族的民 间舞蹈有莫搓搓舞、猴子舞、乐作舞、独瑟舞、9鼓舞、棕扇舞、厄 崩舞、哈瑟舞、白=舞、木雀舞、埋施罗蒙舞、碗舞等,都与武术有 着微妙的联系。在狩猎和觅食中,哈尼族先民们为了抗击毒蛇猛 兽的侵袭和强身健体,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武术套路。
为了表现祝贺胜利,五谷丰收或生死离别的激动心情,自然 而然地舞之动之。他们最先的动作是自发的,大多数舞蹈出自与 猛兽搏击的动作,即哈尼族初始武术动作,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 瓦 成了现代的哈尼族民间舞蹈。例如哈尼族武术中棍、刀等动作的 米
撩棍、撩刀、云棍、云刀、劈棍、劈刀等演变成了 9鼓舞中的撩A、 云9、/9等。鼓槌的各种敲击法同样也是从棍、刀、链夹等武术 动作中演变而来。还有9鼓舞中弹、蹬、踹、跌、扑、滚、翻等动作 都是武术基本功的动作,9鼓舞在演练时很讲究精、气、神的内 外合一,动作粗犷豪放,吞吐含蓄,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刚柔相 济等,这些特点恰恰就是哈尼族武术的主要特点,所以民间舞蹈 与哈尼族武术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哈尼族武术与哈尼族的节庆
哈尼族居住地区分散,各地节庆活动的具体时间、内容和形 式也不尽一致。比较统一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苦扎扎”“哈尼年” “昂玛吐”等。
“苦扎扎”节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曰之 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时当繁忙的春耕生产已 经结束,盛夏农闲,兼有社交娱乐及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 意思。一般以进入夏历五月(公历6月)的第一个申猴曰为节曰 的第一天,有的地区却在“端午节”或“火把节”期间过节。云南红 河县大羊街一带的哈尼族,为了显示自己存在的力量,在过节 时,有的年轻人扮成丑鬼,有的戴着笋叶制作的假面具,或者在 腰、脖等处系着大铃铛,头顶一只难以飞翔的小鸟,甚至野草、兽 皮、贝壳、山花、蓑衣、纸糊的尖帽、鸡笼、碓嘴等全成了美丽而奇 特的装饰品,五花八门。节曰的最后两天进行“撵磨秋”活动,各 村寨将本村的牛皮大鼓侧放在磨秋场旁,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 者作鼓手。当远方“撵磨秋”的队伍到来时,老鼓手念诵几句简短 的祝词之后,便击鼓三次,近旁的鼓手同时敲击铜错伴奏。鼓声 表示哈尼村寨人口繁衍,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时“撵磨秋”队 伍中身着奇装异服的骁勇剽悍的小伙子们率先跃到鼓前,翻腾 跳跃、闪、展、腾、挪,手捷步灵,出手迅速,劲力刚猛,动作原始古 朴,一招一式渗透武术功力。同时人们耸肩歪颈,扭动身体,手舞 足蹈,舞者即兴发挥,以此表现哈尼族人对美的追求,对生命和 力量的歌颂。
“哈尼年”,汉语译“十月年”,哈尼语称为“干通”“互式”“扎 特”等。按照哈尼族的历法习惯,阴历十月为一岁之首,其第一个 属兔日为除夕日,次日为新年初一。所以“十月年”便是哈尼族辞 旧迎新的大年,因而有“哈尼护马干通”之说。整个节曰期间,男 女老幼皆身着盛装,进行各种文体娱乐活动,有唱“拉巴”的,有 舞蹈的,有练武术拳术器械(含单练、对练(的,还有互对山歌谈 情说爱的,哈尼族人完全沉浸在幸福、狂欢的节庆之中。
“昂玛吐”也是哈尼族传统的节曰。每年农历正月的“昂玛 吐”年节期间,红河两岸的哈尼山寨喜气洋洋,人们穿着节曰的 盛装,在铠鼓、(叶、笛子、项呐、大巴乌、二胡、小三弦等乐器的 伴奏下,载歌载舞,小伙子们手持一把把锋利无比的“哈尼刀”, 英姿焕发,随着身体各关节有节律的抖动,挥刀舞铠,时而跌扑 滚翻,蹿蹦跳跃,起伏转折,动静疾徐,柔中带刚,刚中带柔,时而 劈、砍、撩拦,刀刀勇猛,势势相承,势如猛虎,刀如狂飙,锐不可 当。利刃过处,闪出道道寒光,随着招式越演越激烈,嘴里还不时 发出哈尼族撵山时的呐喊声“哟、;、哦、哩、嗨”。这一声声呐喊, 体现了哈尼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翻腾不息的内在功力,展现了 其沉重的历史,倾诉着哈尼族人艰辛的命运,凝含着一代又一代 母亲、儿女的泪水和希望,并用自己火一样的纯情,唱着哈尼族 人的爱和恨、痛苦与欢乐。由此可知,哈尼族武术与其传统民俗 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武
二、内容 术
哈尼族的武术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按其形式可分为基本功、
套路运动、自由搏击运动等三类。
(一)哈尼族的武术基本功
包括肩臂功、腰功、桩功、鼎功、腿功、跳跃功、滚躺功等各种 拳种和器械的单势动作。这些动作是哈尼族武术套路和对抗性 运动的基础,也是哈尼族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肩臂功。哈尼族武术动作要求肩臂在做动作时大开大合、 刚柔相济,在用力上特别讲究爆发力和一种冷弹柔劲的技击用 力方法。对肩臂的柔韧性及灵活性要求较高。肩臂练习方法有棍 转肩、臂绕环、双方及个人压肩、举石锁、打沙袋等,目的主要是 增进肩关节柔韧性,加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发展肩臂力量,为 学习哈尼族武术中的各种手法提供专项体能素质。
- 腰功。哈尼族武术动作粗犷豪放、原始古朴、吞吐沉浮、起 伏转折。架势以矮桩为主,动作主要是用腰连贯上下肢的枢纽, 力量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俗语说:“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充 分说明了练腰功的重要性。哈尼族武术腰的主要方法有:俯腰、 弹腰、甩腰、直立下腰、跪滑步下腰等。
- 桩功。中国有武术拳语:“桩子天天站,功夫日日增。”所谓 “桩”就要像木桩那样深根静稳,用静桩的方法锻炼筋骨,增加内 气,修身养性以及锻炼周身气血的活畅,并增强腿部肌肉的力 量,下肢各关节韧带的坚韧性。哈尼族武术由于常保持矮桩,演 练组合及全套动作的技巧需要在配合呼吸的情况下,一气呵成, 运动量较大,因此,哈尼族武术十分重视桩功的练习。哈尼族桩 功的练习有马步桩、跪膝桩两种。
- 鼎功。鼎功即为倒立,在哈尼族武术基本功中,鼎功的主 要练习方法有肘鼎、头鼎、手鼎、肩鼎、推鼎等,主要目的是发展 肩、臂和头颈的力量。
2.腿功。拳言:“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说明T腿功的重 要性。哈尼族的腿步练习主要是发展腿部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力 量等素质,提高哈尼族武术套路运动的质量和对抗性运动的实 战技击能力。主要练习方法有压腿(正压、侧压、后压、弓步压、跪 步压)、腿法(正踢、侧踢、斜踢、后踢、弹腿、蹬腿、)合腿、外摆 腿、前扫腿)等。
- 滚躺功。哈尼族的武术动作有闪展腾挪、跌扑滚翻、跪、滑 等技巧动作,因此,滚躺功的练习动作主要有正面前滚翻和后滚 翻,侧身前滚翻和侧身后滚翻、胸滑、膝跪滑、前跌、乌龙绞柱等, 主要是提高技巧性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 跳跃。哈尼族的武术动作有蹿、蹦、跳跃等跳跃难度较大的 动作。通过跳跃动作练习,可增强腿部力量,提高弹跳力和技巧 功力。
- 单式动作。除以上基本功外,还有很多单式动作穿插在套 路和对抗性运动之中,如各种手势、手法、步形、步法、肘法等,这 些单式动作是哈尼族武术中不可缺少的。
- 组合动作。将两个以上单式动作组合起来练习,提高练习 者的意识,为学习武术套路奠定基础。
(二)哈尼族武术的套路运动
哈尼族武术的套路运动是哈尼族武术的主要形式,内容极 其丰富,可分为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对练套路、集体演练套路。
- 拳术
哈尼族的拳术套路主要包括哈尼拳、滚躺拳、象形拳等。
(1) 哈尼拳。在哈尼族拳术套路中是主要的拳术。
(2) 滚躺拳。哈尼族根据所居住的地理环境,以跌、扑、滚、翻 等技巧结合哈尼族拳的攻防动作编成的套路,具有独特的风格。
(3)象形拳。由于哈尼族对图腾的崇拜,很早以前将龙、鹰、 鹊、雀、蛇、虎、豹、野猫、蛤{、鹿、鹿、豺狼、猴、虾、蝴蝶、麻雀、蛤 蟆、牛、马、猪、狗、猫、鸭、绵羊、鸡等动物作为哈尼族各姓氏的祖 先,曾经历了盛行图腾崇拜的母权制时代,后又将白=鸟作为哈 尼族的标志,作为吉祥的图腾崇拜物。
- 器械
哈尼族的武术器械主要来源于生活及生产劳动工具。它是 在哈尼族拳术的基础上并结合各种器械的特点组成的套路。包 括:哈尼族刀(砍刀、石刀、竹刀、木刀等)、镰刀、弯刀、匕首、剑、 斧头等短器械,三尖叉、矛、枪、棍、弓箭、弩等长器械,双匕首、双 刀、双斧头等短器械,流星锤、绳镖、链甲、三节棍等软器械。
- 对练
哈尼族武术对练是两人以上按照固定套路的程序结合生 活、生产劳动、狩猎及武术特点进行攻防格斗的假设性实战练 习$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等,要求动作欢快、准确、清晰、逼 真,具有很强的观赏和实用价值。
(1) 徒手对练。主要指拳对练。各种哈尼族武术都可编成对 练套路,如哈尼拳对练,滚躺拳对练,象形拳对练,也可以相互拳 种对练。
(2) 器械对练。哈尼族砍刀对练,刀对棍、镰刀对三尖叉、弯 刀对斧头等,各种器械都可以编成对练套路。
(3) 徒手与器械对练。空手夺哈尼砍刀、空手夺三尖叉、空手 夺匕首、空手夺斧头等。

(4) 集体演练。是哈尼族在年节期间或祭祀等活动时进行的 8人或8人以上的徒手、器械或对练的集体演练,可变换队形、 图案,与各种哈尼族乐器、歌舞伴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 气势雄伟。
- 自由搏击运动
哈尼族武术的精华在于实战。哈尼族武术的自由搏击运动 是建立在哈尼族武术的基本功和套路运动的基础上的,在实战中 哈尼族武术的踢、打、摔、拿、跌扑滚翻、闪展腾挪以及气功的技 法,形成制胜对方的自由搏击运动。通过锻炼可掌握防身御敌的 本领,培养哈尼族人勇敢、顽强、沉着、机智等意志品质,并能提 高力量、耐力、速度等身体素质。
第六节土家族武术
土家族聚居在山高坡陡、峡谷)深、岩石遍地的武陵山区, 以姓氏为单位组成大大小小的士家山寨,山寨与山寨之间相隔 遥远,交往十分不便。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封闭的环境,塑造了土 家族人勇敢沉稳的民族心理素质,原生态的自然居住环境也孕 育了土家族人浪漫乐观的性格。在与恶劣环境的顽强较量中土 家族武术随之萌生。经过土家族人不断丰富及创新,形成了今天 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土家族武术。
一、源流
(一)生存的需要促使了土家族武术的形成
土家族武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包括拳术、器械、散手三大 类。土家族武术的起源是广大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 积累出来的,是为了生存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土家族自古居住在 地形复杂的深山密林地区,生存环境恶劣,有时要面对猛兽袭 空
击,所以习练一些防身的技能是生存的本质需要。在土家族叙述
族源和发展的民间文学史诗《梯玛神歌》中明确地描述了土家族
先祖通过器械、徒手格斗打败妖魔的情节,这时候土家族武术的 基本雏形已经形成。
(二) 土家族舞蹈是土家族武术的前身
在古时,士家族的先民打猎归来后,为了在寂静的长夜中消 遣,大家围坐在篝火旁一边烧烤着打猎回来的食物,一边手舞足 蹈,敲打着手中的武器,模仿着和野兽搏斗的各种动作。土家族 这种最原始的舞蹈就是“茅谷斯”。茅谷斯也被大多数武术研究 者认为是土家族武术的活化石,流行于土家山寨的十二埋伏拳 就是由茅谷斯演变而来的。
(三) 土家族武术起源并发展于战争
战争促进了土家族武术的发展。土家族历来以骁勇善战、彪 悍而著称。古时候部族内部,本族与外族之间的战事不断,武术 成为获得军事胜利的重要手段。从将领到士兵,人人都要习练武 艺。战争刺激了 土家族武术的积累和继承,土家族武术也在连年 不断的战事中得到发展。在将士解甲归田后,他们又把在军队) 学习到的武艺带到了民间进行传播,在民间传播中,去掉了军营 )为应付打仗而采用的大劈大砍的特点,加之以较为实用或者 较为优美的技击动作,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土家族武术。
(四) 鲜明的民族特点
土家族武术为土家族人所独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在土 家族武术的发展进程中,尽管融合了一些外来武术文化,但是从 套路演练、技击、武德传承等无不透露出浓郁的土家族文化。在 土家族内部,把土家族武术视为自己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有 着特殊的敏感性。正是土家族武术所独有的民族特性才使其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土家族武术所表现出来的民 族性是推动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在增进民族凝聚力、增进 民族意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独有的武德特征
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是中华武术的重要表现特征,同时 又是武术文化的一个显著表现形式$在土家族武术),其武德文 化占了很大的部分$ 士家族拳术拳劲力猛,几乎招招致命,所以 武师传授武术,首先要考察学武者的德行如何,在士家族的武德 文化中,流传着“五不授与四教”的说法。一般有五种人不在传授 之列:不是习武材料者不授,心狠手辣者不授,随便卖弄武艺者 不授,狂妄自大者不授,女子不授。四教,即忠实老实者教、谦虚 谨慎者教、讲仁义重礼节者教、重武艺勤奋好学者教。从“五不授 与四教”中可以看出土家族武术独特的武德文化内涵与重视武 德修养的本质特征。独特的武德文化是传承与发展土家族武术 的重要因素。
- 独特的文化信仰
土家族和其他南方的少数民族一样,都有着对英雄人物极 度崇拜的特点。对英雄的崇拜,加深了人民习练武术的热情,同 时也加速了武术的传播。在土家族的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对 本民族历代的英雄人物,土家族奉若神明。对武艺高强的酋长, 敬为“八部大王”。土家族把六月初六定为“晒龙袍日”,就是为了 纪念反明起义的民族英雄。
- 土家族图腾文化
土家族图腾标志是象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图腾的作用 在于区别群体、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社会地位等。土家族的图 腾崇拜主要是白虎崇拜,白虎文化作为一种象征文化表现在土 瓦
家族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中,特别是作为一种经久不衰的文化因 米
子镶嵌在人们的意识)。白虎作为一种民族的图腾,受到了整个
土家族的敬奉,使其成为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总之,土家族白虎 图腾是土家族民族凝聚力的表现。虎的精神,虎的力量,深深地 刻画在每个士家族儿女的潜意识)。这种虎的精神,深深地影响 着士家族武术的发展。白虎图腾也是土家族武术的文化内在核 心。在土家族武术里面,从拳术、器械演练到技击对抗,都能找到 和白虎有关的影子,如土家族武术中的白虎拳、猛虎掏心等招式, 特别是土家族习武者在其使用的兵器上,大多都有白虎的图案, 还
把刀把都铸成了白虎的形状。在白虎图腾文化的影响下,土家 族武术形成了凶猛、彪悍的技击特点与独有的武德文化。白虎有 着凶猛、顽强、刚毅的特点,土家族武术正是对这些特点的继承。 土家族武术家们或者习练者都有供虎、敬虎的习惯,这是对白虎 文化的一种传承。土家族武术在今天的发展,也使更多的人通过 土家武术了解白虎图腾文化。可以说土家族武术是反映土家族 对白虎图腾崇拜的一个重要载体。
- 民族精神的反映
土家族武术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最能反映土家族 民族特点的体育项目,同时也是传承土家族人民骁勇精神的重 要物质文化载体。土家族武术的价值还体现在增加民族凝聚力 方面。练习武艺,增进了人民的交流与磨合,同时也培养了土家 族人坚毅、勇敢的性格,让土家族人更为团结。土家族人习练武 术,深受土家族武德文化的熏染,主要表现在把民族大义放在首 位,在抵御外来侵略的时候,土家族的勇士们能够积极地响应朝 廷的号召,献身为国。如在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倭寇横 行,土家族的永顺土司与容美土司受命于朝廷的调遣,开赴前线, 参加了抗击倭寇的战争。在战争中,土家族的勇士们个个勇猛无 比,杀敌无数,令倭寇闻风丧胆,号称“东南第一”。这种民族大义 是土家族武德文化的最佳体现。土家族武术历来重视武德的培 养,土家族武德教化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在历 朝历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习练士家族武术的勇者们,为了民族大 义,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的鲜血捍卫了领士的完整与民族的尊 严。土家族武术精神内核正是土家族民族精神的本质反映。
- 对表演艺术的传承
表演艺术是土家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是个 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与戏曲都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 色。其中以摆手舞、茅古斯、傩坛戏最为著名。它们产生于土家族 人民的生产劳动和斗争生活,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又不断加工 而完善,其本身具有鲜明的文化历史价值。从土家族武术的演练 与传习中均能找到它们的影子。土家族武术的原始雏形就是起 源于土家族的舞蹈与戏曲。土家族武术的发展,同时也传播了土 家族舞蹈与戏曲。摆手舞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舞姿 朴素,贴近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深受土家族人民喜爱。在商周时 期,就有摆手舞的记载。《华阳国(•巴(》记,周武王伐纣,实得 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 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巴人的舞蹈为“战前舞”或 “战后舞”,《隋书•音乐(》称“巴渝之兵执杖而舞”。这里说的 “杖”是指兵器,意思就是巴人持兵器舞蹈。这里已经指明了舞蹈 中带有浓厚的军事气息,其舞蹈的表现形式中许多动作都带有 浓厚的武术特征。这些带有武术特征的动作就是土家族武术的 雏形。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摆手舞从军事活动彻底地回归于民间 的娱乐生活,这也促进了土家族武术的发展。 武
二、特点
土家族武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同其他各种民族文化现象 一样,具有自己的特点,即:一是产生于本民族,又流传于本民 族,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性;二是在本民族内部成员中,有 普遍存在和广泛流传的群众性;三是在本民族中具有人人相习、 代代相传的承传性;四是其道德准则对本民族成员有着自我教 育、自我尊重、自觉遵循、自我检验思想行为的约束性;五是对本 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及民族的发展、繁荣、进步有着正 反两方面的影响性;六是在本民族内部,将其视为自己的重要标 ,有着特殊的敏感性。
土家族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武术本 身的内涵剖析,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具体如下。
(一)套路特点
- 仿效士家族聚居地常见的飞禽猛兽,如虎、鹰、蛇、鹤、兔、 猴、猫、鸡等的动作较为普遍。
- 拳术和器械套路的名称一般冠以“手”“合”或“门”字。冠 以“手”字的,如总套手、大战手、大择手、小择手、大一手、小一手 等拳术;冠以“合”字,如永顺支土家拳的六合拳、八合拳、(合 拳;冠以“门”字的,有四门拳、大四门、小四门、四门棍、四门刀、 四门铜、四门尺等。
- 土家族聚居区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受地理条件的影响, 习土家拳者要求在狭路、绝壁、险峰之处克敌制胜,因此拳术多 短打近攻,动作迅疾勇猛、刚劲有力。如群众喜爱的虎拳,练起来 富有阳刚之美,同时动作灵活多变,身法敏捷。身法上讲究头正 颈直、桩稳身正、紧裆沉胯、塌腰挺胸、俯仰伸屈、折转扭拧、吞吐 浮沉、互相配合、应招多变。步法上要求快速,进低退高,前轻后 重,轻灵稳固,有撤、标、盖、击、侧等。手法上讲究阴阳变化,出手 时臂要稍屈,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以便变招时腕、肘、肩能互相
呼应,有冲、点、劈、砍、靠、摆、钩、搂、锁、叉、砸、推、撞等方法
- 打拳时配合发声,以声助威长劲。声为“嘿、;、噫、T、 哒”,音通五脏,以音练气。口诀是:“窝身侧扁式式紧,吞吐沉浮 须分明。口出五音通五脏,面容严正心手灵。若问奥妙在何处,猛 准稳狠不留情。”
(二)技击特点
- 对腿法进攻很重视,用扶地扫腿、勾踢蹬踹等方法进击, 口诀是:“脚踢膝下内外翻,拳打当心向内钻。手打一阴又一阳, 肘打四面人难防。脚去随身要靠紧,一股臀风送阎王。”
- 各地在练手上各有其独特之法,如民谣所讲的“大庸的钻 浆(砍掌),桑植的子拳,永顺的爪子像猫儿抓”等。
- 讲究严格区分部位。一般将人体分为三部分,即上、中、下 三路,头部为上三路,躯干为中三路,躯干以下为下三路,同时又 分洪门、边门,洪门为正前方,边门为身体左右。在技击上要分清 是什么位置,然后才能谈到运用什么方法进攻或防守。上下不 清、洪边不分视为武林中的毛汉。
- “三杀一收,小鸟过林”是土家族拳术技击之精华。“三杀 一收”&三杀”就是在防守反击方法中都有三招毒手,到最后一 招收回来时,对方不死则伤&小鸟过林”意思是拳脚身法像鸟儿 在森林里窜来飞去,非常灵活,运用自如。
- 击打穴位是士家族秘不外传的看家功夫。在教规上规定 打穴只传那些诚实本分、安分守己、不惹是生非的弟子,出师时 师父还要再三嘱咐,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千万不可动手击打穴位。
打穴,第一种是按时辰击打穴位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说“子 武 心窝,丑井泉,寅对口,卯山根,辰凤翅,巳天心,午中元,未蝉弓, 术 申凤尾,酉倔劲,戌丹田,亥六宫”。二说“子络,丑腰,寅在目,辰 头,卯面,巳在脉,未腰,申在心,酉背,戌颈,亥古穴”。三说“子午 卯酉起天灵,丑未辰戌太阳阴,寅申己亥走小腹,四肢脉路一同 行。要问打法灵不灵,先打牲畜莫试人”。第二种击打穴位法是打 击人体脆弱部分。这些部位是:眼、耳、喉、太阳穴、后脑、心窝、上 腹、软肋、小腹、下身。对于这些部位,在土家族山寨传有“八打) 不打”的歌诀。八打:一打眉头双眼;二打嘴上人中;三打)腮耳 门;四打背后骨缝;五打肋内肺腑;六打撩阴高骨;七打鹤膝虎 头;八打破骨千金。八不打:一不打太阳为首;二不打对正锁口; 三不打中心内壁;四不打两肋太极;五不打海底撩阴;六不打两 肾对心;七不打尾闾凤府;八不打两耳扇风。很明显,“八打”是对 敌而言,对同伴、对朋友必须严守“八不打”。
- 士家族拳术在交手时,多喜欢抢边。这是因为士家族人普 遍身材矮小,但灵巧快速,拳师们根据自身特点,创造了多种抢 边招式,使对手往往防不胜防。
采用这种方法对敌,步法要求进低退高、前轻后重、轻灵稳 固。与人交手时,脚尖稍离地面,保证进步时动作迅疾,维持重心 平衡。足高稳落步,要站高看远、眼观四方,便于适应复杂地形, 不至于被身后坎坷不平的地方所磕绊,给对手造成可乘之机。
(三)练功特点
土家族武术练功方法系统完整,一练桩,二练柔韧,三练轻 功,四练提桶子,五练手,六练腿,七练眼,八练劲,九练套路,十 练散手。对于初练功者说,首先应注意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动作 准确,由浅入深,切不可不打基础就树房屋。
- 桩功。桩功是土家族拳师习武之根本。“未习拳先站桩,卧 虎仲筋增力量。”对习武之人,普遍要求下盘稳固,其主要作用是 加强身体的稳定性,让敌手推不倒、拉不动,不轻易倒地。练功方 法很多,从性质上分有两种:一种是死桩,一种是活桩。死桩即选 用一种步型,马桩、箭桩或桩不论,由师傅规定时间硬站。练这 种桩要有决心,不怕苦和累;还要有恒心,坚持长久锻炼,克服枯 燥无味之感。练功时要保持颈顶、身体正直,舒胸塌腰,气沉丹 田。活桩有梅花桩、三步桩、六步桩、品字桩、标桩,要求脚轻但不 漂浮,变换步法速度快,但变而不乱,定势要稳,不论怎么变化都 不走样、不变形,前后左右随意换桩,奔跃停落自如,做到身、手、 步协调一致。
- 柔韧。练柔韧主要是增大身体各关节的弧度,通常采用压 腿、劈叉、弯腰、下桥等。
- 轻功。是指加强纵跳能力,通过各种手段和训练方法以提 高腿部力量,使之跳得高、纵得远。方法有跳坑、腿上绑铅瓦、跑 步上墙等。
- 提桶子,即练气功。就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锻炼,用 练来的气补充体内的元气,以增强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体内的修复能力。这种气还可循经络系 统运行全身,内及脏腑,外达腰节,温养肌肉脏腑,润泽筋骨皮 毛。能调和发挥人体的潜力,运气致某部可防重力击打,全身运 气可容重物压身,还可发放外气。因此,土家族拳师对提桶子非 常讲究也非常重视。提桶子的方法很多,一般练法是用马桩或打 坐,将气沉入下丹田,再引丹田气沿经络在体内运行,功法有大 周天、小周天、意守丹田童面法、炼丹等数十种之多。
练手。士家族拳上肢动作多,搏击格斗多用手,对手的练 习很重视,要求运用快速多变,还需要有力、坚硬、粗壮,经得起 外力打击。因此练功时要经常不断地松肩、活肘、柔腕、运气于臂 掌,常借用外力或辅助器械训练击打,像采用在斗里底层装绿 豆,上层装铁沙,用掌插进取出一粒绿豆等练习方法达到挥掌击 人硬如铁的效果。
练腿。土家族拳术中常用的技击腿法有扫?腿(扶地前 扫、后扫)、弹腿、踹腿、蹬腿、勾腿、靠腿。踢腿高不过肩,快速有 力,但在技击上变法少,一腿一脚扎扎实实,稳踢稳打
$民间练腿 主要有扫桩、踢()、踢吊脚楼柱子等。
练眼。士家族拳术对眼法比较重视,拳谚中有“手眼相随, 手到眼到”的说法。练拳时不善于用眼,精神就显得不足,打拳就 显得呆板;反之,如果眼神和动作互相配合,就显得协调而有生 气。所以土家族拳在打拳时多是怒目圆瞪,两眼有光而富有杀 气,所谓“目透琥珀光”。练习方法常采用“对眼洒水法”“悬铜钱 法”“迎面掌击法”。
浏览1,12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