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些日子听说奉军开拔了,他才敢到隆福寺跋场,熊德山问他 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来上地,赵四将到天桥摔大兵的事一说,大 家都有点后怕。又过了几天赵四到沈三跤场去送褡裢。魏老一指 他说:“你这小子真胆子大,要不是跑得快,非麻烦了。”沈三问 他姓氏名谁,赵四一一作答。沈三频频点头说:“常到这儿玩, 我给他说说手。”从此赵四接三岔五常到天桥来,沈三、魏德海 等予以指点技艺,使其跋技大长。后来赵四学着沈三的样子在隆 福寺熊德山跤场说买卖开杵门,并有所发挥。40年代北平经济 萧条,百业额废。熊德山跤场人员过多,收人大减。赵文仲率众 另立门户(自己独立掌穴、干买卖),在西单商场、朝外坛口、 东单大地、东安市场等地设场演出摔较和硬功,深受广大跤迷的 青睐。

东单西南角40年代是一大片空地,为意、美练兵场,光复 后形成了松散自由市场,借助王府井、东单的繁华,东交民巷外 国人的增多,吸引了大批摊商。文物、百货、应时小吃、各样文 艺杂耍蜂拥而来。赵四率庄跃中(庄三)、小文子、何贵生、魏 学武、启寿春等人在东单设场,李文江、徐文惠、王茂林等高手 常来帮忙。天津的卜恩富、张魁元(大老九)幕名而至,同李文 江、徐文惠、赵四等人切磋技艺,吸引了京城广大跤迷,着实红 火了一把。后来1948年秋天东单大地修飞机场,市场被迫停业。

赵四又率众到朝外坛口设场卖艺。朝阳门外是摔跤发祥地,前清 善扑营左翼扑户,大多数人来自朝阳门,所以朝阳门外摔较、武 术高手如云,名家聚集,当时很多前辈还健在。赵四很有人缘, 又是东直门外的人,大家相互关照。朝阳门是九门最繁华的地 方,跤场设在日坛口张四茶馆门口,每天吸引了大批业余爱好者 和广大观众。大石祥、邢德福、曹增云、于崇福等常到场帮忙,并带领一批青年跤手借场演练。赵文仲每天很早就到,给小青年说手授功。50年代北京队摔跤运动员属朝阳门选手最多,无不 受益于赵四的跤场。

赵文仲功架好,技术精,人缘也好。宗沈三的买卖道能说能 练在朝外撂场时结识了关麻子(关玉和)、小凤子(凤歧山)、程 文林等杂技名家,经常一起练功,切搓技艺,受益匪浅,赵四学 会了很多硬功(惺活)。赵文仲聪明,一点就透。后来又有苏祥 林加盟,演练举刀、拉硬弓、钉板开石、双风贯耳等硬功。赵文 仲较场在北城红火了几年,在西四牌楼六合大院买了一所房子, 从此落户于西城。

后来跤场不景气,其他伙计转穴到别处谋生,赵文仲留在西 单商场启明茶社工作。启明茶社是北京知名度很高的杂耍园子, 由著名相声名家常连安父子经营,经常上演曲艺、相声等节目, 很多曲艺、相声名家在这里演出。赵文仲负责门卫(门把)收 •票,晚上照常在商场守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生活相当稳定。 赵文仲之子赵振铎,天资聪慧,夫妻俩视为掌上明珠,赵文仲常 带他到启明茶社去玩。赵振铎喜欢相声艺术,每天趴在茶社板凳 上听相声,回家后能给家人表演。由于振铎才智聪明又认真听, 很多常演的段子他都能学说,特招艺人们喜爱,有时就有意教他 一句绕口令等,振铎一学就会,常给先来的观众和茶社的艺人们 表演一场,还真像那么回事。大家都说:“这孩子有出息,是块 说相声的材料。”尤其是王长友先生甚为喜欢振铎,后经人撮合 拜王长友为师,学说相声,由此步人相声界,成为相声艺术家, 在京津很有影响。他跟赵世忠先生合作一生,配合默契,天衣无 缝,堪称一绝,相声界称为二赵,赵振铎的成长得益于赵文仲的 工作条件。赵文仲在启明茶社多年,同京津两地的曲艺家交友甚 厚。

赵文仲一直坚持业余训练。1953年参加了少数民族运动会获得优异成绩,1957年参加了在内蒙古举行的全国工人摔跤锦 标赛获得第四名。赵文仲在跤界是同辈中的长者,戏称他为老赵 四。他为人精干,开朗豁达,人群中只要有他,气氛马上活跃起 来。京城跤界同辈无不和他开玩笑。他对同辈和后人多有提携, 一次摔政队参加比赛,队友郝正才畏缩不前,抓不着战机,第一 局0比0。中间休息时,赵文仲作场外指导,身上披着一条大浴 巾,走到郝正才眼前一瞪眼,用浴巾挡着,给了他一个嘴巴,骂 他是悚人。一个嘴巴给郝正才打醒过来了,第二局上场就进攻频 频奏效,不到三分钟将对方摔成10比0,结果郝正才越战越勇, 力克群雄,获得本级别冠军。队友们戏言郝正才这个冠军时赵四 给他打出来的。

50年代后期,赵文仲被调到西城区体委工作,业余教摔跤, 60年代京城髙手伊志龙、燕克强、徐炳金、王英华等均出自赵 文仲门下。赵文仲教学严紧,尊崇科学,不守旧俗,最大的特点 是惜才如命,只要是好苗子,陪茶填饭都教。有时是追着教,那 个学生几天不来,就到家里去找。正在事业发达,摔跤兴旺时 期,一场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国大地,也波及了赵文仲摔跤班。一 天赵文仲像往常一样,在给学生们讲解绊子要领,这时体委造反 派和中学红卫兵来到跤场,当众宣布打倒一切封资修的传统东 西,摔跤班必须停办,学生解散,教练员赵文仲听候处理。第二 天造反派和红卫兵准备了一个20公斤重的大壶铃挂在赵文仲的 脖子上,上面贴一张大纸,写着“打倒赵四皇上。”在官园周围 游行后,又到体委院内批斗,半天下来,赵文仲的脖子勒成一条 大血口子,当天就不许回家,对其施行无产阶级专政。脖子上挂 一黑板在院内扫地打扫厕所,每天还要到处陪斗(斗走资派要他 陪着)。同时“坐飞机”挂大牌,折腾了一个多月,内查外调, 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本来赵文仲历史清楚又是本地人,骑上自行车一天就调査明白了,就是不解放他,硬要把他这个“皇上” 斗倒批臭。每顿饭俩窝头一块咸菜一碗白菜汤。赵文仲生性开 朗,在牛棚里还开玩笑呢。1969年军代表入驻体委,解放了赵 文仲。他在大门口影壁前照了一张肌肉照,背影是毛泽东题词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同年,印尼摔跤队来华访问, 一位朋友在北京工人体育馆见到了赵文仲,叫他赵四皇上。他 说:“小爸爸就这个赵四皇上差点没给打死,啊。”

赵文仲是西城体委老职工,晚年在体委做保卫工作,一直参 与业余活动。他自费买了一块羊毛地毯,铺在院内,做摔跤场, 培养孙子,练跤习武,其长孙赵晶多次参加市、区级比赛,获得 优异成绩。

赵文仲幼年习练武术,同大成拳名家赵道新、姚宗勋、王斌 魁、卜恩富、王选杰等皆是莫逆之交,经常在一起切磋技艺。晚 年赵文仲致力于写作,立志将终生所学留给后人。笔者常到他家 串门,切磋请教,见他的书稿成叠,有很多是跤界鲜为人知的趣 闻。如宝三、孙傻子随北平国术团到东京参加东亚运动会、牛岛 展雄会京城跤界等都很珍贵,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出版。据赵夫人 讲,赵文仲很多手稿都落在其弟子们手中,希望他们将其整理成 册,传给后人,以谢师恩。赵文仲的一生,是近几十年摔跤艺人的写照,很有典型意 义,虽不复杂,但很坎坷,他的生活随摔跤运动的兴衰而起伏。

(十)齐鲁京软传人终顺祿

图片3

终顺禄,满族,北京人生于1908年,武术摔跤世家,曾祖 父为清代武状元,任善扑营教习,父辈皆是善扑营扑户。傳顺禄受其家庭影响自幼酷爱武术摔跤,随父习练弓、刀、石及抻筋拔 骨软硬功夫,功力深厚,基本功扎实。十多岁初露头角。摔遍京 城。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一切官员皆轮为平民,本无积蓄的 善扑营官员,家庭生活一落千丈,扑户们走向社会。侈顺禄从幼 小的年纪就负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被迫流落江湖。早年给沈友 三(沈三)当伙计摔較卖艺,走遍京城天桥、隆福寺、护国寺各 大庙会和娱乐市场,也曾作过苦工维持生活。

30年代政府南迁,北京经济萧条,民不聊生。佟顺禄带领 其弟佟顺义(佟四)走出京城经河北省唐山、天津、山东潍坊、青岛等地授徒卖艺,最后定居山东省会济南,白天在大观园商场 设场卖艺,晚上就场授徒。

济南是武术摔跤之发祥地,习武者众多。侈顺禄到济南后受 到了武术、摔跤界同仁的欢迎和爱好武术摔跤的山东父老的爱 戴,传顺禄继承了京跤善扑营的传统技法,在济南大观园设场卖 艺、演练摔跤、举刀、拉硬弓、蹬重叠罗汉,打弹弓,钻圈等节 目。由于侈顺禄人缘好,为人正派。跤技娴熟,基本功扎实,腰 腿灵活,摔起来潇洒大方同对手配合默契,吸引了大批的摔跤爱 好者与之合作或帮场,使观众百看不厌。举刀堪称一绝,120斤 重的大刀举起来上下飞舞,前后背花运转自如,动作洒脱,自然 优美。弹弓能打天鹅下蛋(先打上一蛋,再用第二蛋打第一蛋),准确性极强,百无一失。佟顺禄身材魁梧,四肢均称,力大无 穷,叠罗汉他作底。能蹬大车轮或双石头(石担子),再上七八 个人重约千斤压在他身上,功力扎实,四肢平稳。佟顺禄肌肉丰 满,上宽下窄双肩抱垄,体态宽厚,力量过人,能钻地圈,来去 自如身轻如燕,每次表演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他演的力开五张 硬弓更是一绝。他按善扑营技法,开弓卧步左右搓窝,背步撩腿动作连贯,功力极强。十个劲(每劲10斤)的弓能用牙衔脚蹬 两膀齐开五张弓,在场上旋转三周,稳定无误。每当侈顺禄表演 此绝技时观众赞不绝耳,得到观众的好评。在济南几十年常演不衰。

停顺禄不但演技高超,实战能力极强。在鲁期间,多次代表 济南参加省区和全国摔跋比赛。1943年10月,第一届华北运动 会在天津举行俾顺禄力克群雄荣获中量级冠军,据济南体育志记 载,当时的河北省主席于学忠亲自授“龙泉剑” 一柄,以资奖 励。1933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全国体育运动会,获得中 量级季军。

伶顺禄性格开朗、朴实无华、待人宽厚,没有门户之见,提 携后学者从不保守,得到山东跤界同仁的赞许,登门切磋跤艺, 到场帮忙者众多。朋友们来到大观园跤场帮场,茶水不忧,自带 干粮。济南伶顺禄跤场形成了小擂台,颇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场 场爆满。后来观众站立观战。在济南多年火穴大转。吸引了大批 摔较爱好者登门求教。侈顺禄从不保守,有求必应,精心传播善 扑营跋技并结合山东武术加跤的特点,发展了中国跤的功法和技 法。形成了武术加跤的独特风格,受其影响当地跤雄辈出。其佼 佼者有谭树森、马清宗、马振标、宛殿文、李瑞甫、张龙等人。 他们在各级比赛中皆获得优异成绩。

佟顺禄善交友、讲义气,他家生活并不富裕。从外地来济南 投奔者无不赞助提携。天津的卜恩富、张魁元(大老九)、北京 的沈友三(沈三)、宝善林(宝三)、满宝珍、赵云亭、林德山、 宋振甫等到济南,他都提供方便,在极其困难的时期从不吝惜, 竭尽所能予以资助。

佟顺禄到济南大观园后,收人相对稳定,摆脱了流浪江湖的 卖艺生涯。济南解放后,他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参加山东省和济南市的集会,为抗美援朝捐献义演, 参加体育运动大会表演。自发组织人民消防队自任队长,积极维 护社会的稳定。同坏人坏事做坚决的斗争,对解放初期大观园的 治安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演出质量精益求精。得到了山东 父老的好评。

1957年阴历二月初四是佟顺禄49岁生日,山东跤界和广大 武术摔政爱好者在大观园为其祝寿,来贺者众多。忙碌一天的佟 顺禄当天下午突发脑溢血,送往山东省立医院抢救。济南各界亲 朋好友前来探视者众多,只好分批人内。停顺禄因病医治无效于 第二天与世长辞,享年49岁。一代跤师佟顺禄走了,但他将善 扑营京跤技艺留给了齐鲁大地。大家为了緬怀这位京跤传播者, 经公众协商按山东习俗,在大观园高搭席棚,較场设灵堂,弟子 们为其守灵。供广大亲朋好友吊祭三天,第四日送葬那天,山东 马戏团乐队为前导。济南武林跤界自发组成送葬队,有一里多 长。24人抬着龙头棺椁走在大街上,行人驻足,车轮停行,阴 雨绵绵天公落泪。送葬队伍绕大观园一周后前往墓地。这位来自 北京的摔跤艺人,一代名师就这样从济南这块养育他多年的土地 上走了。他给济南人民留下了善扑营京跤技艺。培养了大批优秀 摔跤名将,使京跤在济南独树一帜,开花结果,成长壮大不断发 展。丰富了山东武术加跤的内涵。成了近代摔跤之乡,实乃佟顺 禄之贡献。几十年后,山东媒体对其在鲁期间事迹予以报道,对 这位来自北京的跤师予以肯定民国初年,常有满清的一些遗老遗少们对撂地摊的摔较人不 屑一顾,指责这些卖艺糊口的艺人“把皇上家的御扑户当破烂给 卖了”,表示了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心情。摔跤撂地 摊实际是社会变革的一种产物,《天桥百写》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对此做了如下的描述:

“北京之跟較场,始于天桥,民国十年,有杨双恩者,前曾 充扑户,因无以为生,遂在天桥练把式找钱过日,后沈三加人摔 跤,亦颇受人欢迎,于是改为完全跟政,初本不收钱,后因其他 生意皆因此贻误,莫不赔本,故渐成艺人一流,其他躀跤家,遂 群起效尤,成为固定之职业。彼时之躀跤场,即在现今天桥合意 轩落子馆之后身也。”

(一)播地操的由来

前清时期,善扑营的扑户们有如今日日本的相扑,受到国人 的尊重,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每月优厚的俸禄,钱粮月米按时领 取,毎日刀、马、弓、石、二五更的功夫催着。自然除说摔较外 别无所虑,但到民国善扑营被撤消,扑户爷们生活没了着落,除了卖身上的这点摔跤技艺外,什么也不会,卖艺是时代改变的结 果。一代评书宗师连阔如先生对此情有独钟,他在《江湖丛谈》 中说:“至今时代变迁,善扑营之人十存一二,亦都老迈苍苍了。 自人民国以来,摔跤这种技术几乎失传。幸有一班人在各杂场撂 地,虽是掉在地下挣钱,还不算江湖人。”其间也有一些人是极 力卖艺换钱的。

民国初年间善扑营的有名扑户们还健在,以官文爷、宛八 爷、瑞五爷等人认为摔政是高雅玩艺,能见皇上,扑户们都是有 身份的人,怎么能扔在地上换钱呢?不换钱就没有饭吃,尽管有 些人反对,摔跤当做一种买卖还是做起来了。

图片26

最初,社会上“并未将摔跤撂地算作江湖人'江湖人称摔跤 为鳔子'社会上私练仍称摔跤“凡是撂地摔跤的人,都是好喜 功夫,经济压迫子弟下海”。开始时,“他们不懂撂地卖艺的技 巧,练完了人也走光了,到头来白辛苦一场,钱也挣不到。不过 他们为了挣钱亦都和江湖人学的每逢上场先圆粘子(即招观 众)”,使观众围过来,摔几跤垫垫场子,将“粘子”(观众)圆 好啦,然后亦按着把式(武术)卖艺的一样,全都站在场子当 中,向四外说(应由一人说,叫说买卖,又叫“杵门子”)一套 江湖生意口,把观众扰住不走,摔完了再向观众敛钱,敛钱又有 一套“钢口”(一套敛钱的词语)。“他们练了这套江湖口,亦是 无法,为了挣钱养家”。撂地政场的伙计必须有真功夫,“跟政场 上彼此摔较时,目的既为金钱,其中自有真假,无可讳言。当人 场躓跤,真较多,至三五回合后将敛钱时,则只图得摔得漂亮, 而投观众悦心。行话上称真为尖儿,假为理惺,吾人若闻摔个理 惺的,是假的。但此种假功夫亦须锻炼,否则,手脚未到,人先 倒了,岂不露了马脚。”

这些人学会了做生意,对江湖规矩有了广泛的了解,入伙者日增,渐渐形成群体,江湖人称之为“海青腿”。这些人身怀绝 技,闯荡江湖,将摔跋运动传遍了大江南北,祖国各地^ “摔跤 的这种功夫是我国国粹的一种武术,至今没有失传,亦是摔跤撂 地的人们能够保存国粹的种种功劳,使各界人士知道还有这类武 术,实是他们的好处,如若没有他们这些人干这行儿,不用说保 存这种技能,提倡这种武术,亦恐无人道及了”(引自《江湖丛 谈》)。连阔如先生是时代的见证人,写了当时摔跤艺人对传播摔 跤运动、提高摔跤技术水平等做出的积极贡献,功不可没,益在 千秋。

民国初年,天桥以西新开辟了城南商场、先农市场、三角市 场、公平市场f商业网络,随之而来的各种艺人在此设场面卖 艺,说书场、鼓书场、魔术场(洋戏法)以及变戏法的、打把式 的、算卦的等,生意场林立,食品杂货极多,东西两庙的游人 (隆福寺和护国寺)被新兴城南天桥吸引来很多。后来天桥西边 又连续开辟了新世界和城南游园,自此天桥逐渐繁荣,二三十年 代达到顶峰,从而促进了当时经济发展,丰富了京城百姓的文化 生活。

在北京天桥专业撂地摔较,应首推沈三(沈友三),除沈友 三外,还有宝善林(宝三)、张文山(张狗子)等。

(二)播地嫌的规矩

摆地摊的跤场在组织与人员组成上都是松散的自由式结构, 有一位德高望重且技艺超群人为“穴头”场主,即现在的法人, 还有几名得力的伙计,组成一个摊位。

撂地跤场的组织

早年北京跤场很多,水平也不尽相同,每个跤场的经济分配 各异,水平高的跤场,收人较高,水平低的跤场,勉强维持生 活。沈三蛟场在伙计少的时候也表演惺活(硬气功),技术好又 有人缘,就挣的多。跤场也卖药(路北开有清真堂),专卖舒筋 活血丹,跤场卖药的收入归沈三。沈三很有凝聚力,从他手下出 来的伙计都掌穴。“各场每天所人之钱,与地主二八分,说买卖 的拿一分半,其余依本领大小拿钱,或遇天气好时,每小分可得 洋一元,说买卖的可得四五元,利之大并不逊于任何生意。”(引 自《民社——天桥指南》)。

当年天桥曾有一小孩跤场,由于没有生意口,不会做买卖, 收人很少,无法维持生活,时间不长就解散了,伙计们也各奔东 西了。

张文山(张狗子)会同孙殿启(小奔头)、邬天熊(大哑 巴)、朱永祥等在新民电影院对面设场,由张文山掌穴。他们主 要靠永定门外私练帮场的维持,帮场的不敛钱,他们几个人平分。

宝三原在隆福寺和护国寺设场摔較和演练中幡,时常也来天 桥演出,但不固定,沈三去外埠后,宝三就在天桥扎下根了,从 此不再赶庙会。沈三的伙计魏德海、张文山、李永福、郭升祥、 邬天熊(大哑巴),以及孙殿启、马福来、付德才(傅傻子)、小 哑巴,长期与宝三合作,后又有由天津回京的陈德禄、由沈阳回 京的徐俊卿加入。40年代以后,形成了一家独秀“宝三跤场”。 宝三跋场人才聚集,实力雄厚,京城政场没有一处能与之抗衡。

50年代初宝三率众到外地巡回演出,其余一部分在天桥坚 持演出,同时又有陈金泉、马贵宝、何兰亭、侯长瑞、付顺禄等青年人入伙,给跤场注人了活力。宝三跤场的特点是演出摔跤、 中幡。收入大家平分,没有大小份,卖药收人归宝三个人。直到 50年代后期,天桥进行全面改造,建起了瓦木结构的大棚,冬 暖夏凉,天桥进行全面改造,形成了固定房屋,从此结束了天桥 摔跤场风来吹雨来散的历史。营业形式也有了改变,由原来穴头 “说买卖”、“开杵门子”、伙计向观众“托杵”(敛钱),改为计场 取费,每场二分钱,停止了卖药和练中幡(中幡到游园晚会上去 演)。穴头不说买卖了,逐渐增加了 “包揪”(笑料),形成了良 好的戏剧效果,深受广大較迷和观众的青睐。

调整后的宝三跤场仍由宝三掌穴,老辈伙计有徐俊卿、陈德 禄、孙殿启、满宝珍等诸位先生,青年伙计有陈金泉、马贵宝、 何兰亭、侯长瑞等人。改为计场收费后,极其红火,每天开场 前,已座无虚席了。到星期天,观众在栅外排队等候,出来三位 进去三位,在天桥文艺圈最火爆。他们十来个人比北京杂技团几 十人收入还多。后来上级给他们调整了场地,跤场让给了北京杂 技团,让他们搬到了张宝忠把式场原址,虽然背脚但还是观众踊 跃,收人不减,此时他们改为死分活值,即根据个人的业务水 平,由大家评定分数,最高分10分,最低分为5分,根据分值 收人,均按分“掰把”(开工资),收入颇丰。

60年代初宝三因年老体衰,力不从心,改由陈金泉掌穴, 有杨宝和、周茂兴加盟,又有金广元、关文林、王会民、刘金元 等编外人员“拿黑杵”(名义上的帮场,实际上挣钱),这些人很 有实战能力,可谓人才济济。陈金泉、杨宝和、周茂兴等多次参 加全国比赛,均获得优异成绩,并荣获运动健将。天桥跤场吸引 了大批业余爱好者和专业运动员,每到周日形成了小擂台,有时 帮场的相互对摔,时有精彩场面出现,当时八一队(解放军队) 王怀宝、范连生、郭志刚、何润宗,北京队徐茂、李宝如、刘玉

森、杨广森等经常活跃在天桥跤场,深受广大跤迷欢迎。天桥跤 场对普及中国式摔較运动,提高中国式摔政的技术水平,起到了 积极的作用。

撂地跤场的人员组成

到跤场摔跤的人有以下几种:

基本队伍:固定的伙计,每天练完“推买卖掰杵”(分 钱),这些人以此为生,中午准时到场,翻地,摆设桌椅,根据 情况主动上场或由穴头派,不管跟谁摔均按“买卖道”(规矩) 表演,该出托、该“量活”按固定程式,摔较表演有一定的程式 又不拘于程式,但万变不离其宗,高水平的摔跤表演能给人一种 美的享受。其特点是:动作优美、干净利落、形体匀称、语言生 动、灵活多变,“包袱”(笑料)较多。包楸虽有定形,也属“现 卦”(现抓)。这要看个人水平,同是一个包揪有的人就能“打响 了”(观众笑),有的人就“温了”(观众不笑)。所以做一高水平 的摔政艺人亦不易,跤摔得棒还不算好,还要有“口”(能说) 推“将”(能干),讲究“不占一帅,就占一怪”,才能在跤场 站住脚,挣钱养家。

后备力量:大凡加盟跤场的人,都有一定的功夫,和跤 场的人是朋友,经常到场帮场,由于生活所迫想下海撂地,先拿 —段时间“黑杵”(明着帮场暗里拿钱)。因为很多较迷爱看帮场 的摔,认为有帮场的就是真跤,也有部分帮场摔假跤。当观众都 知道他人伙下海了,也就公开身份了。这段时间也是试工阶段, 如果不适应在較场当伙计的工作,也就自裁了,或穴头直接讲: “你不适合吃这碗饭,干点别的去吧。”有的人拿很多年黑杵也没 正式加盟,如金广元在宝三跤场干十几年还是临时工。到1966 年跤场解散,其他人皆按成分跤场余资,并由宣武区负责分配工作,而金广元一无所获,自谋职业,所以,拿“黑杵”也是不易 的。“拿黑杵”的行为在伙计和帮场的之间,帮场一般只摔不讲 话,而拿黑杵的可充分发挥其口才,随便说话,“抖包衹”但不 “托杵”(敛钱)。不管是翻地还是收拾场子,拿多少钱是根据当 天的收入而定,一般拿整份的不多,如伙计分10元,他也就分 5至7元不等。总之,要少于伙计。如果是有名的跤手又深受广 大观从欢迎,有时可连续摔十几场,观众还很热烈,有可能晚上 多分点也未可知。“拿黑杵”的要和伙计搞好关系,还要大度, 不然他们在场上阴你,比如摔政的时候特别狠,连砸带落,出托 时松散,显得不利落,不受观众喜欢。“拿黑杵”的一般均以大 将风度出现,伙计们都得给他出托,观众爱瞧,为他今后加盟下 海打下良好的基础。

京城每个政场均有一批业余跤手帮忙,称为帮场的。帮 场的又分三六九等。京城摔较名家皆是朋友,穴头亦是名家,常 请高手来场帮忙以示助威。既提高跤场声望,又增加收入,所以 高手到场备受大家的欢迎。前呼后拥,沏茶倒水,殷勤招待。上 场有专用褡裢靴子,摔几场下来有人给打洗脸水、冲背等。这类 帮场的属高等一级。

另外还有一种摔政技术水平不高,但很有钱,与跤坛名 家交往深厚。每次来场帮忙必带几位朋友,拿着钱袋簇拥而来, 伙计们高接远送,同样备受欢迎,他们自带靴子、褡裢。夏天穿 绸子灯笼裤,冬天穿大绒灯笼裤,显着干净利落。他们挥金如 土,一场政摔下来伙计向观众敛钱,如果要的很少可凑不够整 数,邦场的带来的朋友们就主动给钱或凑齐整数,这叫好财买 脸,伙计也都给他“漂跤”(配合),让他在人前露脸,这种人虚 荣心很强,是京城土财主,干什么工作的都有,五行八作不等, 有政府官吏,刑警,玉器行商贾,车站把头等。晚上“收买卖”

(表演结束)以后,还要请大伙洗澡、吃饭,这叫没有君子不养 艺人。他们以跤行为伍,同跤界名家不是把兄弟就是联盟,一般 伙计顺情说好话,出两下托,有吃有喝,何乐而不为,也有管这 类人叫“殃子”的,是祸殃还是遭殃也没定论,总之这类人到跤 场是花钱受累的,好财买脸的。他们人数不多,代表一种势力。

还有一种纯帮场的:平日在家学练几手有一定的水平, 每每来跋场试试手,见见世面,这些人一般都是劳动人民,朴实 惑厚,经人介绍来跤场帮忙,一切均听从安排,不记输贏摔完了 在旁边一站,一句话不说,跟他摔的伙计要有驾驭他的能力,还 不能出伤害事故,他们对跤场伙计都很尊敬,有求知欲,借场锻 炼。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就是练,这类帮场最为仁义。有的伙计拿 人家开心,甚至占人家便宜,这也是跋行的一种恶习。

天桥是五方杂地,什么样人都有。有专门找碴捣乱的, 这类人有的是抢赢斗胜,血气方刚,来跤场找某人摔跤,有把子 力气,但没有技术,双手抓握,不抬腿绊拌,耗时间,影响跤场 收入,伙计摔他,他跟你打架(搅买卖)。另外还有一种常见的 醉鬼,天桥地区小吃、食品、便宜饭馆,二荤铺子林立,这帮人 半斤酒一下肚,在朋友的调唆下来跤场试试,但一般情况下,伙 计说两句好话就把他们劝告走了。50年代,有一钱某,酒后来 场摔跤,被伙计摔倒在地,站起来同伙计打架,使跤场暂时停 演。另有崇外一赵某,受人挑唆,连续几天来政场,指名要同宝 三对垒,经人调解未能摔成。跤场为避免麻烦,影响收入,一般 不同生人摔,跤场伙计最讲江湖道义,说话和气,待人宽厚,谦 虚谨慎,不敢妄言。“托杵”(向观众敛钱)时,也很少有过激的 话。尤其是竞技性很强的摔跤撂地者,更要谦虚谨慎,不骄不 躁,才能被社会承认。凡从事摔較运动者,皆知摔胶是体能、智 能、技能三者直接较量的基础。常言道:练武先修德,艺高德更高,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能人背后有能人。

跤坛同行也有串场子的。比如宝三的伙计,今天歇了到 沈三跤场帮忙,找某人摔跤,分胜负论高低(叫掐尖)。伙计之 间有时也摔急了,不按买卖道,真摔,掌穴的如果压得住,马上 制止了,大家一笑了事,压不住就要出事,把买卖砸了。掌穴的 .一生气说:“今天咱不敛钱了,掐个高低,一般很少出现这样的 情况,此为跤场大忌,但也发生过此类事件,因为种种原因跤场 内部不甚团结,出现此种现象,该跤场就要“掰穴”(散伙)了。 好的跤手要腰有腰要腿有腿,要有真功夫,才渐渐地发展成了独 特的表演程式套路,摔活跤,表演更加精彩,更耐看,更有观赏 性,这个群体时合时散,成为代表北京民俗表演项目。

这个群体时合时散,直到50年代才固定下来,即以宝善林 领导的天桥宝三跤场为代表。1965年宝三病故后由其弟子陈金 泉接任,坚持到文革时期才被迫解体,各奔他乡。各省市的摔较 场相继歇业,至此在全国范围内摔跤场已荡然无存了,事隔十几 年到文革后期1978年,在天坛公园重新组织天桥跤场,由徐俊 卿、李宝如招集陈金泉、马贵宝、杨宝和、周茂兴、徐茂、何兰 亭、王文治等京城名家,演练摔較、中幡,久违了的北京跤场又 和广大人民见面了,它吸引了大批观众和众多业余摔跤爱好者, 场场爆满,观者如潮,帮场者踊跃,当时成为京城一景。由于是 露天表演,维持到冬天宣告停演。

1988年由宝三弟子马贵宝、徐茂、富顺禄会同刘玉森、杨 宝和、王文治、张立华、李明元、毕学祥等人在鼓楼和什刹海河 花市场,原汁原味演练中幡和摔跤红极一时,他们随着时代的节 拍,发展了摔政表演艺术,丰富了语言技巧,技术娴熟,笑料横 生,已形成了新的表演风格,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力不从 心了,又没有接班人,几年后散伙。马贵宝率弟子继续走穴演

浏览2,66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