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让别人动竿,装卸时均要有专人保好竿底,竿倒下 后,总会有人用手掂掂轻重,由专人用脚尖踩着他就掂不起来 了。装卸时不许人从竿上迈过,更不许女人迈过(封建迷信的思想)。

演练中幡要注意场地的平整,要远离障碍物,如树、墙、电 线等。出手要稳准,演练使中幡要迎风,即中幡面子(条幅)向 风。不避日,和观众要有一定的距离,严防观众在场内走动。

中幡作为表演艺术,已搬上舞台。中国杂技团、北京杂技 团、铁路文工团杂技团、长春杂技团等增加了中幡表演。中国杂 技团马术队演员杨伦,根据他的良好素质,创编了一些精彩的技 术动作,如大车轮、狮子滚绣球、轱辘毛、倒插虎等动作,是前 所未有的,他们发展了中幡的技术动作。

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中幡有了很大的改进。改硬碗子为软 碗子,使其不因演练失误而伤人;将中幡的高度降低,使其能在 舞台和场馆演出;将以红、黄为主色,改为五颜六色,使其更加 鲜艳;幡面上的文字和图案也更加丰富多彩。

60年代以前只有宝三在北京各大庙会演出,红极一时。 1963年李宝如首演于北京木材场小天桥游园晚会。此后,率其 弟子演遍京城各大体育场和文化宫。70年代后期,又有常全东、 李宝如演于北海体育场和天坛公园。1980年拍摄“神跤甄三” 李增将中幡搬上银幕。李宝如、李增、常全东分别参加了第二 届、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并获得表演优胜奖。常 全东多次率队参加了法国巴黎文化节。杨伦率团到美国各地演出 中幡,深受外国朋友们的喜欢。他们将我国民族艺术中幡介绍给 国际社会。80年代,又有马贵宝、富顺禄、黄荣贵等名家率众 演于京城各大庙会。90年代,富文刚、周全胜、双德全、杨新 成、宋勇等组队演于祖国各地,他们的足迹遍于长城内外,大江 南北。中幡这宗艺术,经过几代人的实践,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 表演手段,在京城生根发芽,后继有人。50年代初,北京摔跤 名家王瑞英按宝三中幡的形状制作一桶红底黑边的中幡,此幡是 近代北京城第二桶中幡。1958年北京摔跤队成立王瑞英将中幡 献于北京队,宝三之师弟满宝珍任北京队教练,训练之余队员们 学练中幡。徐文惠、徐茂、富顺禄、李宝如、马学、赵增瑞等, 大家自觉学练。徐茂、富顺禄、李宝如等每周日上午到文化宫、 劳动剧场向宝三学练中幡,每当宝三在中山公园演出,李宝如等 均以参演。1962年北京摔跤队解散,中幡由李宝如保管使用。 1976年李宝如率其子李增参加完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之后, 将此幡献于国家体委,现展于奥体中心体育博物馆。50年代摔 跤名家陈金泉、徐茂、李宝如、富顺禄、徐文惠、马学皆是跤坛 名宿,再传弟子又皆是摔跤高手,故形成了北京跤手练中幡的传 统。目前北京有十几档中幡,他们皆是摔跤手,其表演风格和技 术动作有所发展。宝三先生在天之灵将倍加欣慰。

图片4

(三)奇人张狗子

清末民初,在北京哈德门(崇文门)外营房东上坡的南岗子 一带,出了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叫张文山。在当时若打听张文 山,知道的人不多,要问张狗子却是妇孺皆知。

张狗子张文山幼年时节家境小康,孩童之时好习棍棒刀枪, 对躓政也是十分的喜爱,后因其家道终落生活艰苦,他父母怕他 习武。俗话说:穷文富武。练武吃的多,费饭费衣裳。父母终究 也没拦住他的志向,他爱到营房看旗兵们训练,尤其爱看摔跤, 有时看摔跤忘了吃饭。张狗子身体魁伟,高同龄人一头,每天到 营房看跤,学两手回家就拿小伙伴练手,一般大的孩子谁都贏不 了他。在他即将成人时候,大清国灭亡了,营房里的旗兵也遣散 了,张狗子过早地走向社会,到花市、大市去当装卸工,扛窝脖 (人工运输)。当时,崇文门外有很多的家具店,专营嫁妆,姑娘 结婚娘家要陪送一堂嫁妆,一般都到崇文门外购买。由于交通工 具落后,道路又不平,买主怕嫁妆在运输中损坏,就雇佣工人搬 运。工人用一根方木横在脖子上,将物品放在方木上捆好,扛着 走,人不能抬头,窝着脖了,所以叫扛窝脖。这行人都年轻力 壮,百八十斤的东西,杠起就走,一二十里路中间不休息。如果 路途太远,途中可打尖(休息),如本家住在南苑,中途可到海 户寺茶馆休息。到茶馆门口,茶馆伙计把嫁妆抬下来,喝水休息 后,再由伙计抬上肩去,直到南苑。这一趟就是一天。这行人挣 钱不多,特别辛苦,往往只能糊U,不能养家。张狗子食量大得 惊人,一顿饭能吃一张山东锅饼,有五市斤重,一大壶水。有一 次,张狗子给一家送嫁妆,本家说:“狗子,听说你一顿能吃一锅。”张狗子说:“我这肚子没谱,吃多少都成。”本家说:“今天 是大喜的日子,过嫁妆管饭,炒菜面管饱,你可以敞开肚子吃。” 一个人给张狗子捞面供不上他吃,吃完了数碗,13碗。本家问: “吃饱了吗?”张狗子一拍肚子说:“才打个底,凑合着吧。”大家 一听好吗13碗,一碗三两面总共就是四斤多,才落个凑合。

张狗子白天扛窝脖,晚上到白桥或红庙练跤,白桥夏家茶馆 晚上设有跤场,同时到此练跤的有李恩荣、金玉林(花金)、孙 荣(孙傻子)、薄脆、徐俊卿、夏长山、夏长海等人。有时,张 狗子干完活,还没吃饭,就到跤场练跤。一天,夏长山问张文 山:“狗子,吃饭了吗?”张狗子说:“吃了中午饭了,晚饭还没 吃呢。”夏掌柜拿了一摞珞饼(有四五张)说:“我这有现成的大 饼,你吃点再练。”张狗子不吃菜,白嘴吃大饼,伙计用几个大 碗给他凉茶水。不一会,把饼全吃了。张狗子为人厚道,大家对 他皆有关照,时常以食品相赠。夏长山是茶馆掌柜的,每天招一 些子弟,在此练跤,并聘请御扑户宛永顺(宛八)、纪四爷、张 兴、瑞五、薄二爷等名家前辈教授。张狗子为人憨厚老实,深得 前辈们的钟爱,无不倾囊相授,张狗子得其真传,加之身体魁 伟、臂力过人,善使勾子,由于他身材高大,撩腿不高,相当于 柔道动作“内股”,即不直腿的勾子。形似狗撒尿,其小名又叫 狗子,业内人戏称这下动作为狗撒尿的勾子。勾子撩起来,对方 如不倒,马上变一下趟扒,一般情况百发百中。张狗子虽然身体 胖大,但腰腿灵活,基本功扎实,技术全面。成名后摔遍北京四 九城,专能贏比他矮的人,据说沈三能贏张狗子,不好赢宝三, 而宝三最怕张狗子的勾子。宝三比张狗子矮一头,张狗子专赢宝 三。

张文山由于扛窝脖不能维持生活,经大家帮衬买了一辆排子 车,在前门火车站运输货物。一般一辆车子皆由两三个人拉,张

文山力大过人,不辞辛苦,一个人就可以胜任,一人顶三人收人 颇丰,温饱有余。从此,生活大有改善。后来,因贪恋赌博,时 有贻误工作。一次,在赌场赌了一夜,早上出门一看,排子车丢 了。从此,失去了生活来源,经人推荐,拜杨双恩为师,加盟天 桥跤场,从沈三多年。

为了不让别人动竿,装卸时均要有专人保好竿底,竿倒下 后,总会有人用手掂掂轻重,由专人用脚尖踩着他就掂不起来 了。装卸时不许人从竿上迈过,更不许女人迈过(封建迷信的思想)。

演练中幡要注意场地的平整,要远离障碍物,如树、墙、电 线等。出手要稳准,演练使中幡要迎风,即中幡面子(条幅)向 风。不避日,和观众要有一定的距离,严防观众在场内走动。

中幡作为表演艺术,已搬上舞台。中国杂技团、北京杂技 团、铁路文工团杂技团、长春杂技团等增加了中幡表演。中国杂 技团马术队演员杨伦,根据他的良好素质,创编了一些精彩的技 术动作,如大车轮、狮子滚绣球、轱辘毛、倒插虎等动作,是前 所未有的,他们发展了中幡的技术动作。

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中幡有了很大的改进。改硬碗子为软 碗子,使其不因演练失误而伤人;将中幡的高度降低,使其能在 舞台和场馆演出;将以红、黄为主色,改为五颜六色,使其更加 鲜艳;幡面上的文字和图案也更加丰富多彩。

60年代以前只有宝三在北京各大庙会演出,红极一时。 1963年李宝如首演于北京木材场小天桥游园晚会。此后,率其 弟子演遍京城各大体育场和文化宫。70年代后期,又有常全东、 李宝如演于北海体育场和天坛公园。1980年拍摄“神跤甄三” 李增将中幡搬上银幕。李宝如、李增、常全东分别参加了第二 届、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并获得表演优胜奖。常 全东多次率队参加了法国巴黎文化节。杨伦率团到美国各地演出 中幡,深受外国朋友们的喜欢。他们将我国民族艺术中幡介绍给 国际社会。80年代,又有马贵宝、富顺禄、黄荣贵等名家率众 演于京城各大庙会。90年代,富文刚、周全胜、双德全、杨新 成、宋勇等组队演于祖国各地,他们的足迹遍于长城内外,大江 南北。中幡这宗艺术,经过几代人的实践,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 表演手段,在京城生根发芽,后继有人。50年代初,北京摔跤 名家王瑞英按宝三中幡的形状制作一桶红底黑边的中幡,此幡是 近代北京城第二桶中幡。1958年北京摔跤队成立王瑞英将中幡 献于北京队,宝三之师弟满宝珍任北京队教练,训练之余队员们 学练中幡。徐文惠、徐茂、富顺禄、李宝如、马学、赵增瑞等, 大家自觉学练。徐茂、富顺禄、李宝如等每周日上午到文化宫、 劳动剧场向宝三学练中幡,每当宝三在中山公园演出,李宝如等 均以参演。1962年北京摔跤队解散,中幡由李宝如保管使用。 1976年李宝如率其子李增参加完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之后, 将此幡献于国家体委,现展于奥体中心体育博物馆。50年代摔 跤名家陈金泉、徐茂、李宝如、富顺禄、徐文惠、马学皆是跤坛 名宿,再传弟子又皆是摔跤高手,故形成了北京跤手练中幡的传 统。目前北京有十几档中幡,他们皆是摔跤手,其表演风格和技 术动作有所发展。宝三先生在天之灵将倍加欣慰。

清末民初,在北京哈德门(崇文门)外营房东上坡的南岗子 一带,出了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叫张文山。在当时若打听张文 山,知道的人不多,要问张狗子却是妇孺皆知。

张狗子张文山幼年时节家境小康,孩童之时好习棍棒刀枪, 对躓政也是十分的喜爱,后因其家道终落生活艰苦,他父母怕他 习武。俗话说:穷文富武。练武吃的多,费饭费衣裳。父母终究 也没拦住他的志向,他爱到营房看旗兵们训练,尤其爱看摔跤, 有时看摔跤忘了吃饭。张狗子身体魁伟,高同龄人一头,每天到 营房看跤,学两手回家就拿小伙伴练手,一般大的孩子谁都贏不 了他。在他即将成人时候,大清国灭亡了,营房里的旗兵也遣散 了,张狗子过早地走向社会,到花市、大市去当装卸工,扛窝脖 (人工运输)。当时,崇文门外有很多的家具店,专营嫁妆,姑娘 结婚娘家要陪送一堂嫁妆,一般都到崇文门外购买。由于交通工 具落后,道路又不平,买主怕嫁妆在运输中损坏,就雇佣工人搬 运。工人用一根方木横在脖子上,将物品放在方木上捆好,扛着 走,人不能抬头,窝着脖了,所以叫扛窝脖。这行人都年轻力 壮,百八十斤的东西,杠起就走,一二十里路中间不休息。如果 路途太远,途中可打尖(休息),如本家住在南苑,中途可到海 户寺茶馆休息。到茶馆门口,茶馆伙计把嫁妆抬下来,喝水休息 后,再由伙计抬上肩去,直到南苑。这一趟就是一天。这行人挣 钱不多,特别辛苦,往往只能糊U,不能养家。张狗子食量大得 惊人,一顿饭能吃一张山东锅饼,有五市斤重,一大壶水。有一 次,张狗子给一家送嫁妆,本家说:“狗子,听说你一顿能吃一锅。”张狗子说:“我这肚子没谱,吃多少都成。”本家说:“今天 是大喜的日子,过嫁妆管饭,炒菜面管饱,你可以敞开肚子吃。” 一个人给张狗子捞面供不上他吃,吃完了数碗,13碗。本家问: “吃饱了吗?”张狗子一拍肚子说:“才打个底,凑合着吧。”大家 一听好吗13碗,一碗三两面总共就是四斤多,才落个凑合。

张狗子白天扛窝脖,晚上到白桥或红庙练跤,白桥夏家茶馆 晚上设有跤场,同时到此练跤的有李恩荣、金玉林(花金)、孙 荣(孙傻子)、薄脆、徐俊卿、夏长山、夏长海等人。有时,张 狗子干完活,还没吃饭,就到跤场练跤。一天,夏长山问张文 山:“狗子,吃饭了吗?”张狗子说:“吃了中午饭了,晚饭还没 吃呢。”夏掌柜拿了一摞珞饼(有四五张)说:“我这有现成的大 饼,你吃点再练。”张狗子不吃菜,白嘴吃大饼,伙计用几个大 碗给他凉茶水。不一会,把饼全吃了。张狗子为人厚道,大家对 他皆有关照,时常以食品相赠。夏长山是茶馆掌柜的,每天招一 些子弟,在此练跤,并聘请御扑户宛永顺(宛八)、纪四爷、张 兴、瑞五、薄二爷等名家前辈教授。张狗子为人憨厚老实,深得 前辈们的钟爱,无不倾囊相授,张狗子得其真传,加之身体魁 伟、臂力过人,善使勾子,由于他身材高大,撩腿不高,相当于 柔道动作“内股”,即不直腿的勾子。形似狗撒尿,其小名又叫 狗子,业内人戏称这下动作为狗撒尿的勾子。勾子撩起来,对方 如不倒,马上变一下趟扒,一般情况百发百中。张狗子虽然身体 胖大,但腰腿灵活,基本功扎实,技术全面。成名后摔遍北京四 九城,专能贏比他矮的人,据说沈三能贏张狗子,不好赢宝三, 而宝三最怕张狗子的勾子。宝三比张狗子矮一头,张狗子专赢宝 三。

张文山由于扛窝脖不能维持生活,经大家帮衬买了一辆排子 车,在前门火车站运输货物。一般一辆车子皆由两三个人拉,张文山力大过人,不辞辛苦,一个人就可以胜任,一人顶三人收人 颇丰,温饱有余。从此,生活大有改善。后来,因贪恋赌博,时 有贻误工作。一次,在赌场赌了一夜,早上出门一看,排子车丢 了。从此,失去了生活来源,经人推荐,拜杨双恩为师,加盟天 桥跤场,从沈三多年。张太平一看认识,是河北岸的瞎魏三,忙笑呵呵地 说:“来来来,大家都是爱好者,街里街坊的一起玩玩,别伤了 和气。”魏三说:“我摔跤不讲交情,穿上褡裢不认亲,你赢了算 我经师不到,学艺不高。我抱着脑袋回家练去。我要赢了你,请 你小孩拉屎——挪挪窝。这跤场我摆两天。”张太平一听,这是 来找茬踢跤场的,不摔是不行了,忙抱拳笑到:“好!咱哥俩好 商量,摔两政,点到而已。”魏三说:“文不加鞭,武不善坐,你 把我摔伤了,我回家养着去。”张太平忙说:“请手下留情。”二 人说着穿好褡裢,系好腰带。说声:“诸位,给看着点!”二人走 开行门,迈开步眼,搭手就摔,魏三使出看家的本领,看准机 会,下腰猛蹲,头人其裆内,肩触小腹,双手抱其双腿,一直 腰,将张太平扛起。这下绊子叫黑狗钻裆。魏三是来者不善,善 者不来。心一狠,将张太平头朝下,脚朝上,往地上一扔。这 时,看政的观众无不为张太平担心,大伙一闭眼,心说:“完了! 非伤不可。”再看张太平沉着冷静,在空中用了个鹞子翻身,双 脚轻轻落地,平稳地落在魏三身后,没有倒地,张太平本来可以发招反攻,却伸手一拍魏三的肩膀说:“兄弟,你可够狠的。”魏 三和在场的观众无不佩服张太平的大度。如果在魏三背后用绊也 不算阴着,可张太平哈哈一笑说:“这下跤谁也没输,咱们重 来。”可见张太平宽厚仁义,光明磊落,没有伤害对方。二人重 新交手,魏三不敢轻易进招,以守待攻,伺机拌绊。这时张太平 左手抓魏三小袖,右臂插其裆内,肩触其小腹,将魏三轻轻扛 起。张太平是五短身材,四肢有力,自幼练功。四五百斤的碌碡 能抱上肩。这时,张太平将魏三扛起,并没摔他,将他轻轻地放 到在上。魏三自愧不如,忙抱拳施礼说:“张太平真名不虚传, 我魏三佩服,佩服。从今后,咱哥俩得多亲多近,把你的真功夫 教给我。”张太平说:“不敢不敢,以后还仰仗三爷。”至此,没 摔一政,魏三就认输了。张太平深知魏三等的来历和他的为人, 哪敢得罪他们呀,所以,没摔他。经过此次交手后,魏三张太 平佩服得五体投地,直至他成名后,当了日伪保安司令,仍敬重 张太平。而张太平则是避而远之。

当地的其他恶势力也对张太平避让三分。所以,张太平的车 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业务相当繁忙,来往于通县、京城,车上 插着小旗上写“马桥太平”,通行无阻。

图片3

张太平为人精干,通达事理,社会活动能力极强。他住永定 门里后街,同永定门南郊稽査队长李春荣是莫逆之交。李春荣兼 任南郊刑蒈队长(骑车队),每当张太平为冀东武工队运输物资 出入永定门时,都要在李春荣当班时,才好免检通过。日伪时 期,京城门脸均有日本宪兵同警察站岗,并配有稽査队,对出入 车辆、行人严格检査,行人由同性警察搜身后,再向日本宪兵施 礼,方可放行。车辆要由稽查队负责检査,日本宪兵监督执行, 稽査人员,手持一根两米长的专用钢棍,叫探子。遇有运粮食、 煤炭、杂草之类的货物,稽查人员用探子插人货物内,检査有无禁运物品。当时,煤油、盐、药品、钢材、布匹等均为禁运物 资。张太平每次运输这些物品,均先要找到李春荣,定好出城时 间。当车队过城门时,接受检查。李春荣先将知己派去当班,一 般情况以酒糟为掩护,将禁运物资,混在酒糟里,装在车中间。 检查时,在边缘地方插探子,插几下给日本人看,一摆手就放 行。李春荣是小红门人排行第五,自幼随父辈练武。小红门有高 跷花会,他在会中扮演傻柱子,因此,世皆称其为傻老五。从年 轻时当警察(巡警队),南郊地方熟,人缘又好,遇有张太平运 输重要物资时,李春荣亲自护送其过三台山,为张太平护送物 资,从没出过错。日本投降前,因队员王先知酗酒滋事,将枪支 扔到护城河里了,李春荣处罚了他,王先知为了报复李春荣,向 上级告密,李春荣因此受到开缺的处分,没了工作,家庭生活拮 据。张太平为其购买了骡马大车,从此,李春荣以拴车搞运输为 业。直至解放后,因其在职时为抗日做了些工作,政府对他的政 治问题给予宽大处理,直至年老病故。

张太平在北平通往马驹桥的路上跑了几十年,从没出过事。 一是得益他的为人,二是他的功夫。张太平是开明地主,从不把 金钱看在眼里,经常资助穷苦百姓和遇难朋友。官私两面,黑白 两道无不交往,在京南乃至通州小有名气。日伪时期马驹桥是游 击区,白天由日伪管辖并设有镇公所,夜里有冀东游击队活动, 并伴有当地小股土匪武装在此地活动。白天张太平要应付日伪公 所,夜里为冀东游击运输。当时冀东十四区的物资均由张太平负 责拉运,从不懈怠,认真完成,为抗日做了很多工作。

张太平酷爱摔较运动,每天率张氏子弟和同乡青年在凉水河 畔练政。民国初年京城四郊,数通州摔跋最为盛行,马驹桥的跤 最精,驰名京城。张太平同京城摔較名家多有来往,每当马驹桥 老爷庙(关帝庙)会期,要请谭七巴、闪德保、沈三、钱良等人到此传授跤艺,帮场助威。张太平也常到北平牛街、草市红庙、 永定门外,东便门白桥等私較场走走。

有一次张太平听说北城宝三在天桥撂地,张太平大宝三二十 来岁,又住在南郊,而宝三常占北城、东西两庙(隆福寺和护国 寺),不常来天桥,因此不认识宝三,常听人讲宝三如何如何棒。 张太平来到宝三较场,在人群里一站,看宝三摔跤,宝三也不认 识张太平,只知其名,不识其人。宝三正是年轻力壮。“自恃功 夫好,目空一切,每天开跤前总要自我夸耀一番:‘俺宝三摔跤 以武会友,欢迎诸位下场较量,谁要胜了我,拜他为师。(《北 京武林轶事》)张太平对宝三早有耳闻,今天是来看看宝三的功 底如何,看了两场果然不错,暗伸大拇指,甚为佩服,有意结 识,苦无良机。一听宝三这几句不在行的话,想教训教训他,就 此机会结识成忘年交。张太平出于爱慕之情,听了宝三这几句 话,呵呵一笑。宝三刚刚讲完这几句(杵门子),忽听人群中一 声冷笑,宝三一惊道:“哪位发笑,请下场指教。”只见一老者分 开人群迈过板発来到了场内,一抱拳,满面笑容地说:“久闻宝 三爷摔跤功夫好,今日一见果然不差,只是遇事压不住火气,如 若不改,日后定然吃亏。”(《北京武林轶事》)宝三不认识他,一 看是个郊区农村的土财主,身穿灰色二毛剪茬的大皮祅,腰系褡 布,头带毯帽头,头顶镶一块玉,脚下穿一双搬尖洒鞋,土得掉 渣。宝三哪肯服气,“俺宝三就烦说空话的,您老要有真本事, 那咱们就练练。”张太平并不着急,慢条斯理地说:“我没有什么 本事,乡下人有点力气,想领教领教宝三爷的真本事。”宝三想, 一个乡下老头,一身的黄土,能有什么功夫。“摔你还不是跟闹 着玩似的,今天我让您老露露脸,陪您摔一场。”想罢双手抱拳 说:“您老既摔必是子弟老师,请您宽衣穿褡裢吧,我陪您过几 招。”张太平将搭裢穿好,系上胳轮毛绳,冲宝三一抱拳说:“宝三爷您拉着点。”宝三忙还礼说:“拉着点!拉着点。”二人均是 五短身材,个头相同,活脱一对。二人搭手就摔,各出跤架,你 来我往,一袋烟的功夫没见跤。宝三便知不好,张太平虽50来 岁,但身体四肢有力,受过名人的指教,高人的传授,泮子瓷 实。宝三是左架,张太平是右架,左手抓握宝三右小袖,右手抓 握其后带,入腰进胯。宝三欲意反攻,怎奈张太平技高一筹,紧 底手裹上手将宝三摔倒在地。这下跋使宝三清醒了,傲气顿消。

重新开始,宝三加倍小心,右手抓握张太平的左小袖,左手 插其右腋下,上右腿,跪左腿用上个小得合,张太平盘腿向内一 合,宝三抽腿不及,双手扶地。张太平将宝三搀起来,忙说: “承让,承让。”跤场伙计都站起来,抢着要跟张太平摔。宝三 说:“算了,今天晚了,就别摔了。”宝三忙问张太平:“您老尊 姓大名?”张太平说:“我住京南马驹桥姓张。”宝三忙问:“张太 平可是您?”张太平哈哈一笑,说:“正是在下。”宝三说:“大水 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了。”张太平拉着宝三的手说: “谦受益,满招损。老弟,你太傲气了,功夫也就没长进了,你 们膂技为生,更要谦虚谨慎才行,才能在天桥站得住脚跟。”宝 三真诚地向张太平作揖,表示悔改之意,张太平为宝三的赤诚所 感动,对宝三说:“明天我还来,你们仍在此撂地,我给他们圆 圆场。”第二天,宝三照常设场撂地,张太平来到跤场一看,观 众比昨天还多,向大家一抱拳说:“诸位爷们,宝三是我师弟, 咋天之事是我们安排好的一出小戏,不过是为了博诸位一笑而 已。

后来,宝三和张太平交情甚厚,并从张太平身上学到了很多 真功夫和做人的道理。《北京武林轶事》中所述一老者率小孩摔 宝三就是根据张太平初识宝三的史实写的。它教育后学者要练武 修德,学无止境,切勿骄傲自满,自高自大,尤其是撂地鬻技,更要谦虚谨慎,才能广交朋友,吸引更多的观众。至于《北京武 林轶事》所述,小孩能摔宝三实属夸张,可信性不大。试想,宝 三从小练功,有一身好功夫,是京城的铮铮铁汉,怎能败在一个 童子的手下呢?摔政是对抗'注很强的竞技活动,需要有实力、耐 力、爆发力和高超的技巧,一个乳臭未干的幼童,怎能战胜宝三 呢?著者无非以此来教育世人,切勿骄傲自大。

(五)小奔头孙殿启

在天桥宝三跤场有个小老头,其貌不扬,生得前额骨突出, 是“前奔喽”,后脑骨外鼓“是后勺子”,北京人对这种头型人叫 “奔头”,还编有顺口溜:奔头奔头,下雨不发愁,人家打雨伞, 他有大奔头。别看此人貌不压众,他就是名震京城的跤坛四小之 一,小奔头——孙殿启。

孙殿启,北京人,世皆称其为“小奔头”,儿时家住天桥西 边四面钟,即现在的万明路,父母早逝,随其兄殿臣、殿魁生 活。大哥在江湖中混饭(耍人),二哥在天桥菜市做菜经济(菜 牙子)。殿启最小,称孙老,取妻冯氏,婚后随妻住永定门外杨 家园。殿启自幼身材矮小,前额骨突出,枕骨发达。孙殿启家庭 生活困难,从幼年时,就为婚丧嫁娶打执事,由打花柳、背闹丧 鼓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至打大鼓和吹大号,挣取微薄的劳 资,以弥补家庭生活之需。每到冬天,同小伙伴到先农坛粥场打 粥,由于其矮小聪慧,每天很早就排队领取红牌,打头锅粥皮, 吃完后再领一次白牌,打锅底粥,拿回家去。

一次,大年初一逛厂甸,人多路窄,殿启走路东张西望,不 小心踩了一流很的脚,孙殿启忙施礼道歉,百般陪情,怎奈流氓非要他把鞋上的土用舌头给舔净了。这时孙殿启想跑,被流氓揪 住暴打了一通,后来引来巡警,流氓才罢手。孙殿启被打得是鼻 青脸肿,一瘸一拐地走回家,在炕上躺了三天才好,从此下决心 习武。早年杨家园有一档五虎少林会,邀请了京城武林名家刘德 猛传授武艺,演练五虎棍。孙殿启到杨家园后白天拾粪种地,晚 上来到场院练武。长此以往,练就了一身软硬功夫,体型有了很 大变化,脖子和脑袋一般粗,两支胳膊跟小房梁似的,力量大 增。近郊农民以种菜为主,常年种菜和上市卖菜,每年冬天家里 没有活可干了,就约本村街坊,到小红门、马道等地趸大白菜到 城里卖。两天倒一趟,如果运气好,遇到大买家,一天能跑一 趟。中午吃完饭,拿上了本钱,拉着排子车(人力车,叫悚人 车),一般过了铁营就可以趸了。农户如有菜可卖,就在菜窖上 挂只大筐,趸菜的人一看窖口有筐,就可以看物讲价了。一般规 律离城越近,价钱越高,所以孙殿启他们都走到小红门以东的牌 坊、马道趸菜去。到窖口讲价,过秤装车,一般来回需要四至五 个小时。冬天黑得早,拉一车菜上千斤,拉到家,天也黑了,晚 饭后再整理拉回来的白菜,每棵菜择干净,码放好。第二天起 早,装好车,用麻袋将菜盖好,以防受冻。赶六点钟永定门开城 门,将菜拉到胡同里串街叫卖。一般情况到下午就卖完了。有时 一车白菜要卖两三天,一趟可赚一元多钱(银元),还可抽出空 闲时间,练政习武。

解放前在永定门外有个粮食仓库叫平恒仓库,搬运粮食的库 工都有把子力气,也好摔較,工余时间练练跤。当时有两个把头 吴少贵和姜志给看场子,现在称教练。一次,孙殿启同朱永祥 (朱祥子)来到平恒仓库看跤,被场子的吴少贵看见了,高声说: “祥子进来,摔两场。”摔跤爱好者经不住三让,朱永祥和殿启来 到场内。吴少贵给殿启一件褡裢(跤衣),殿启拿起褡裢,将胳驼毛绳携在腰带上,双手一提褡裢大领,里面向外,一抱拳说: “劳几位给看着点。”姜老等人说:“摔你的。”殿启双手一云,双 臂向上一伸,穿上了褡裢,系好中心带。这时吴少贵早已分派好 一位较手,同殿启摔。朱永祥说:“奔头小心点。”殿启点头称 是。二人一抱拳说:“拉着点。”搭手就摔,殿启扬长避短不给对 方抓握合适的把位。常言道:长怕拿腰,短怕薅,胖子就怕三转 悠。殿启攻击其下三路,时间不长,胖子体力不支,上气不接下 气。殿启抓住机会,抢手反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了个穿 裆靠,将对方摔倒。胖子站起来,不服气地说:“这小子还真难 摔。”二人重新搭手进招,胖子严防下三路,你来我往,谁也摔 不倒谁。吴少贵说:“遛遛重来。”殿启将褡裢重新整理一下,胖 子大喘粗气,遛了两圈。二人拆招换式又摔在一处。殿启卖了个 破绽,给对方抓握,胖子刚一抓殿启底手小袖,殿启借手用了个 抱胳臂手脚别,将对方摔倒。胖子很困难地从地上爬起来,将褡 裢一脱不摔了,殿启旗开得胜。这时姜老将褡裢拿起来说:“我 跟你来来。”朱永祥一看忙说:“奔头累了,脱了歇会儿,我同您 摔。”殿启将褡裢脱了递给朱永祥,朱永祥穿好褡裢,一抱拳说: “姜爷,我陪您过过汗姜老早闻朱永祥大名,但没跟他交过 手,也想见见髙手,忙还礼道:“拉着点。”朱永祥(小名叫朱祥 子)祖籍永定门外杨家园,父辈皆是菜农,早年专种细菜,供应 皇宫御膳房。菜农们闲暇时习武练較,永定门外高手辈出。朱永 祥家传渊博,功底深厚,善用死胳臂崴。朱永祥是左边进攻,姜 老是右边进攻,二人顺架,谁都不妨碍谁。二人又都是进攻型跤 手,三五个照面,朱永祥大领小袖拿好,左边一给腰,姜老一抱 其腰,朱永祥左臂一圈他右臂长腰转脸将姜老摔个四平。第二次 交手,朱永祥用同样手法拉腰一走,老姜不敢再抱腰了,向后一 坐力,朱永祥用了个耙,将姜老摔了个仰面朝天。姜老站起来面

浏览98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