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对剑拆练上手
第一路
起势:塗步刺剑进步倒插步反崩腕(先)进步斜点腕退步刺 腕提腕走半圈回身带腕进身反格腕刺胸回身带腰重三 遍进身反格腕刺胸回身崩腕提腕劈腕上步带剑进身刺喉 重三遍(先)退步压剑进步右搅剑走半圈托剑进步截腿退步带 腕退步抽腕刺腹退步带腕提腕退步保门式
第二路
进步击腕提腕箭步刺膝粘剑反崩腕(先)跌步斜点腕抽 腕进步右截腕劈腕反击腕回身带剑搅腕提腿进步刺腕退步抽 腰刺腕抽腰重三遍退步右搅剑击腕提腕退步保门式
第二路
进步格腕进步带腰退步反格腕进步带腰走半圈退步崩 腕(先)上步叩击腕走半圈反抽腕上步反格腕右揽腕反抽 腕提剑各退保门式
第四路
进步起腿洗上步反抽腕走半圈退步反带腕走半圈退步 右搅腕重三遍退步带腕进步抽腕进步抽带重三遍进步抽 剑搭剑回身左压进身击腿反击耳提剑刺腕提腕退步保门式
第五路
斜进步提剑式(先)进步刺腹反腕平提左搅腕平截 腕沉剑提腕走半圈(先)进步踩步崩腕进步反格腕刺胸迈 步右截腕抽腕退步带腿抱剑插步刺腰回身抽腕上步击腕提 腕退步保门式
武当对剑拆练下手
第一路
起势:垫步刺剑进步倒插步反崩腕回身抽腕退步上刺 腕提腕走半圈(先)进步翻格腕剌胸回身带腰进身反格腕 剌胸重三遍回身压剑进身反击耳提剑刺腕提腕劈腕(先) 上步刺喉回身带剑进身刺喉重三遍进步左搅剑走半 圈(先)击头退步截腕进步左截腕进步右截腕垫步翻格腕进 步刺胸提腕退步保门式
第二路
进步击头(先)提腕箭步压剑反崩腕跌步斜崩腕进步刺 腹劈腕(先)上步反击耳进步抽腿退步抽腰刺腕抽腰重三
遍(先)退步压剑进步击头提腕退步保门式
第二路
(先)进步劈头提腕退步反格腕进步带腰走半圈(先)退 步压剑反击耳提剑刺腕上步叩击腕走半圈反抽腕(先)上步刺 腹左搅腕反抽腕提剑退步保门式
第四路
进步击腿反抽耳走半圈(先)退步抽剑反抽腕走半圈(先) 退步带腕进步左搅腕重三遍(先)进步抽腿退步带腕退步抽 带重三遍(先)连退步崩腕进身反击耳回身左压剑收腿踩步崩腕 提腕退步保门
第五路
斜进步提剑式进步击腕右揽腕反截腕沉剑提腕走半圈 退步带腕退步上抽腕抽剑上刺腕右截腕抱剑插步刺腰上 步独刺胸退步提剑刺腕提腕退步保门式
斜进步提剑式(先)进步刺腹提腕劈里腕上步刺腹跌步左 搅腕反带腕收剑垫步刺剑翻身劈剑退步保门式
武当剑学存真,剑法乃于有形中求无形。武当剑法,曾留歌 诀曰:“一从沧山留剑迹,茫茫世事已经年。金台印月丹丘冷,玉 虚拓映衰草残。武当留存真诀秘,八法神术动罗天。三锋四刃凝 剑体,丸泻显飞合丹源。更同侠气贯胆肝,铸成寒刃诛邪奸。五 指力齐舒剑气,金波冲举荡云烟。妙山老者神霄客,沧桑秘演太 和巅。”
第三节蒋锡荣太极刀及太极枪
一、太极刀术套路名称
1973年6月,叶大密先生将田兆麟、杨澄甫和杨少侯兄弟俩所 授太极刀,结合傅钟文、褚桂亭两家的刀谱,重新整理成太极刀谱, 后又至张玉处将武汇川所传的刀谱借来参阅研究,斟酌再三,方才 交付给金仁霖先生,嘱咐他整理定稿。其中太极刀法有:劈、打、 磕、扎、砍、掮、撩、提、托、缠、滑、抽、截、割、划、拦、剁、格、拉、挂、刺二一字。
套路名称:
七星跨虎交刀势 起势上步七星右割左挂接刀 腾掘5闪展意气扬 下拉上刺左右拦撩 左顾右盼两分张 白鹤展翅五行掌 反身劈撩托刀亮掌 风卷荷花叶里藏
送鸟投林(刺)风卷荷叶(缠、劈)
进步推提反身藏刀(拉)
玉女投梭八方势
左右玉女穿梭(拦、割、推、提)反身藏刀(拉)
左右玉女穿梭(拦、割、推、提)反身藏刀(拉)
三星开合自主张 上格前刺跳步劈剁 二起脚来打虎式 后挂前瞪(交刀)左右打虎式 披身斜挂鸳鸯脚 顺水推舟鞭作篙
转身踢脚顺水推舟(接刀、扎)转身盘头藏刀(缠、拉) 下势三合自由招 左右分水龙门跳
拦腰平推后划前割鲤鱼分水(劈、提)
卞和携石凤还巢
上格前刺跳步劈剁上步盘头劈刀(缠、劈)
卞和携石(交刀)退步七星抱刀还原
太极刀歌诀:
七星跨虎交刀势腾挪闪展意气扬 左顾右盼两分张白鹤展翅五行掌 风卷荷花叶里藏玉女投梭方势 三星开合自主张二起脚来打虎式 披身斜挂鸳鸯脚顺水推舟鞭作篙
下势三合自由招左右分水龙门跳 卞和携石凤还巢吾师留下此刀赞 斫剁划截割撩腕口传身授不妄传、太极粘枪
沾枯四枪:
第一枪刺(心)胸第二枪刺腿 第三枪朿鵬尖第四枪朿帽喉
四散枪:
第一枪怪蟒钻卧分心就刺似怪蟒 第二枪仙鹤摇头仙鹤摇头斜刺膀 第三枪鹞子擒麻鹞子捕麻刺足式 第四枪燕子穿帘飞燕投巢刺面上
掷摔四枪:
第一枪接刺胸用(捋)採枪第二枪接刺腿用洌枪 第三枪接刺膀用掷(扔摔)枪第四枪接刺咽喉用(棚)铲枪
缠枪一路:
动作名称略
太极拳解疑
第一节关于太极拳拳谱的解
一、拳谱中所说的“A候领顶劲”是什么意思?
是一种虚灵的身势。从字面上理解,虚,是若有意若无意,有形 有意无力的虚空状态;灵,也有称领,有通领全身的意思,犹如猫扑 老鼠的神态和气势。
顶劲在百会与囟门之间,形成一种劲势,不能停留在头,不然会 滞,颈部轻贴后衣领,微收下颚,心如止水,此时周身气息萌动,练 拳时督脉气息才会如河车逆运,循环往复,周流不息。脚心涵空,每 一动犹如踏上薄冰,迈过清溪,同时胸空腹空,松无一物,全身精神 领起,神贯于顶,犹如一副空架子在打拳。
二、什么是“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
太极拳的任何一个动作都要轻灵圆活。要轻灵,必须松,要 贯穿,必须圆。一举动,周身俱有轻灵,身之进退自如,收发由 心所指,可见轻灵身法的重要性,这是太极拳的上层身法。什么 是太极拳轻灵的上层身法呢?刚学太极拳的人,练起来动作不轻 灵,动作中的拙力也较大,是因为身体条件没达到,要达到轻灵 圜活,需要一个过程,随着逐渐的练习,身体骨骼之间的肌腱也 松柔了,经络也愈加通畅,这时候太极拳的动作也越来越松柔, 越来越圆滑,运动轨迹越来越合理化,动作误差缩小了,意气的 流量就会加大,当意气流量加到一定程度,那就由量达到质变, 开始由外及内,就是由外引动内部的过程,也是意气基本能够贯 通全体,由内及外,意气流量大了,才能做到“以意行气,以气运 身”,意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意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自然 就轻灵圆活了,这就是拳谱上所谓“一举动,周身倶要轻灵,尤须 贯串”,一动全动,节节贯穿,一气贯通,在这个前提下再做太极拳动作,就会轻灵圆活了。
三、什么是“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 而有余”?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 塞乎天地之间。太极拳盖养先天之气,非运后天之气也。运气之 功,流弊甚大。养气则顺乎自然,日习之养之而不觉,数十年后,积 虚成实,至大至刚。至用之时,则曲蓄其功,以待发既发则沛然莫 之能御也。
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里的“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给予了答 案。意思就是进行“气”的锻炼是不能用“后天的纯刚之力”的,没 有了“气”的锻炼就是用了 “后天的纯刚之力”。太极拳培养“气”最 主要的方法,就是在练习中不断地运用“气”。如果在太极拳练习中 使用了 “后天的纯刚之力”,就是使用了主动、局部、杠杆性的拙力, 那么,“意气”就无法使用、无法存在了,就不是“养”而是“有害” 于“气”了。
杨澄甫先生《太极拳术十要》里的一段话,其实是对“气以直 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非常好的解释,那就是“练太极拳全 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 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若不用力 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灌输,周流全 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 柔软,然后极坚刚’也”。文中所谓的“全身松开”至“圆转自如” 说的就是“曲蓄”。“若不用力而用意”至“久久练习”说的就是“直 养而无害”。而“则得真正内劲”就是“有余”。就是说,太极拳锻 炼“气”与“劲”达到“有余”就是锻炼得到了 “极坚刚”,对外经 常性表现为“不施,外终柔软而迎敌”,经常性是“柔软之于外”的 “真正内劲”。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所要表达的是太极拳锻 炼应该始终以使用传递性力量的方法,使得身体始终处于非常小的 体力消耗与松柔的状态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节能环保,可持续发 展”练习模式,以这样的方法使太极拳内在的、传递性的、力量的使 用渐渐变成为强大的真正“内劲”。
浏览6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