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自然科学的日新月异,促进物质文明的高速发 展,使人类道受到一股物欲洪流的冲击,而人就在高度科学发明 的物质享受中迷失了方向,而所遭遇到精神与心灵上的压力与痛 苦,并没有因为自然科学的发达而得到平安。同时亦使人丧失斗 志而惰性增长。这些对于专心研拳、探求拳道真谛者是莫大的障 碍。

做为一名武人、一名潜心探求拳道真谛者应将全身心投入到 武道的修炼过程中,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并运用参禅打坐的方 式来培养浑圆阔大顶头立地之气慨,并增强自身之定力及意志 力。每日不做无用、无益、无谓之事,除去这些恶习,将时间用 于拳道、学问及事业上的精进。对常人而言,这种生活方式也许 过于严峻,怛对~个追求拳道真谛、探求人生真理、处于生死境 界,而且认真探究生存这道的研拳者而言,却是理所当然之事。

 

日本剑术家山冈铁舟与对方比剑时,常被对方的气势所压 倒,后随洪川禅师习禅,这期间他天明习剑,入夜修禅,终于达 到天地无一物的境界。后与别人比剑时常一击制胜。我国的拳学 家王罗斋先生亦非常讲究精神、禅定的修炼,在其所刨的大成拳 中有充分的体现。而其日本弟子、被日本武术界誉为“拳圣”的 泽井健一在所创的太气拳中亦有同于大成拳站桩的“立禅”修 炼。日本剑圣宫本武藏便是凭手中之剑来穷究物性,达至万里一 空之禅悟境界来探索人生宇宙真理的。

拳术的锻炼可改变人的气质。一个身怵不健康的人不会有良 好的心理状态,更谈不上伟大的抱负。既便在事业上有雄心壮 志,勉强为之也是力不从心,事倍功半。倘若遇到意外的打击, 如:精神上的打击、事业上的挫折、外力的侵袭等,就会丧失信 心,一筹莫展。由于其心胸、气质如此,费终生之年,亦难成大 事,难成大器。

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常不免发生苦恼,而许多苦恼,大都 由思想纷忧,痴迷不觉而来,譬如迷于财物,往往有因盗窃而犯 法之苦,迷于爱情,往往有因失恋而自杀之苦。事已过去,还攀 缘计较,自找麻烦,事尚未来,却先比量分别,不肯放松.这一 切主要是由于缺乏定力的缘故。在惊涛骇浪中,如如不动,不被 苦恼所迫,我们在探讨拳学、研究学问、完成事业、处理问题、 应付变患,亦都非定力不可。由此可见,习拳及自身定力的增强 对人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要最大限度的提升自身的功夫,从武术的境界上升到武道的 境界,应从各方而来完善自己,从心法上进行修炼。

我们在武道的修炼中,应明白禅学中的下述道理,以更有利 于自身的修行先要风平浪静,水波方才不兴,水波不起,就明澄如镜,能 够映照山光树影,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样才能从迷失中找回自己。

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

绿水原无忧,因风皱面。

人本来就是自由自在,无忧无愁的,哪来的烦恼呢?啊!为 的是'雪',为的是'风'呀!

然面,雪融而无痕,雷在哪儿?风吹而无影,风在何处?人 却偏偏作茧自缚,自寻烦恼。是可笑呢?还是可悲?

习拳中的坐禅修定本可通行于行住坐卧的一切时中,但由于 我们散乱的力量很强,在静中修持必较动中修持容易得力,因此 初修定之人,应以静坐为基础。排除杂念,徐徐入定,自能遂步 证入寂照不二的境地。

世间一切学问,大至宇宙,细至无间,都是为了解决身心性 命的问题。拳学是一门学问,其具体的训练方式不应只是简单的 肢体运动,我希望有志于拳学真谛者将武道的修炼融进自己的生 活方式中,并尽力通晓世间所能通晓的一切知识,累积人所能容 纳的最大限度的修养,以广博的知识、浓厚的涵养来探求人生、 宇宙的真理、尽知遥不可及的“空灵”的境界。正如日本剑圣宫 本武藏所言:“先对物、事尽悉。面后,才能对没有物、事的空 灵,有所领悟。"亦即禅学上“空”的境界。其实,任何一门学 问达到高级境界时便可与其它学问相通,精于一技者,必知万 技。

禅是怫教的一个宗流。怫教是一种具有高深的哲学理论和科 学实证的宗教。它的哲学理论常超出宗教范畴以外,所以也可说 怫教是一种哲学思想,而不是宗教。怫教具有科学的实证方法, 但是因为它是从人生本位去证验宇宙,所以人们会忽略它的科学 基础,而仍然将它归之于宗教。可事实上,佛教确实有科学的证 验,及哲学的理论。它的哲学,是以科学为基础,去否定狭义的 宗教;它的科学是用哲学的理论,去为宗教做证明。故此,望大 家从客观的角度,进行冷静、理智的分析,结合禅的修行,合理 的运用到拳学的修炼上来。通过拳学及禅学上的修炼去获知对学 业及事业上的有利因素,藉修炼中所获得的心境,定力,活用到 学问、事业的开创。

就武道的修炼而言,人的躯体本来容易动,因而心魂也不断 动摇,要超越生死,应怀着不动之心与敌相持,这是武道的奥 秘。人的心一直都是波涛起伏的,见解与心情也变易不已。我们 应用拳法来制街I这种心波之动。调整呼吸、去除杂念,镇压心中 波涛,将心集聚在拳法上,这时,心与天地合为一怵,生命既 动,汇成奔流,闻向敌人。做为一个致力于武道的修炼者,必须 不断累积这种修炼,时刻提高心境。这时,敌人会来摇撼我们的 心,阻碍我们前进。我们则应以心剑杀这些敌人:一切欲念、依 恋、愤懑、懒情、避难就易之心……,即以心剑斩心魔。最终以 万里一空之心境完成一生的修业。

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体悟拳禅之道,现将功夫巨星李小龙所 作的“武道释义” 一文附之于后,身为实战功夫家的李小龙曾于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州立大学攻读哲学专业。并广泛涉猎老子、孙 子、孔于、史宾沽莎、克利修兰姆弟等先贤圣哲的大作,及佛 学、道学、拳学方面的典籍,登其堂奥,吸取深哲圣理,褥以深 切体认自我,确立适于本身的哲理观念,拓展自我的思想领域。 在其所创的截拳道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最终能利用武 道、超越武道,突破形式的束缚,力求自然无羁,并发挥了生命 的至高本质。

李小龙对拳禅之道有着精辟、独特的见解,望诸位能从文中 有所启发。

 

附录:武道释义

一、论禅

欲能由武术中有所启发,意谓着能破除“真知”与“真命” 之障碍。同时,并能发展无限的自我,无限的扩展自我。此亦绝 非强调整体之某一面的发展,而你整体发展以及于整体之每一面 才是。

超越因果宿命之途全在于心灵与意志的适当运用其力量。

虚空恰恰站在这与那之间。而虚空是什么都包括,没有对立 的——没有不属于它的或是与之相反的。存在的虚空系一切形式 的源头。虚空充塞在生命中、权力中甚而爱欲中。

瞧向一木制的娃娃,她一无自我之意识,亦一无思考能力。 一无贪欲亦一无顽冥不化。

倘内心无任何固守僵结,则外在的事物自会开敞出现。移动 一似流水般。静止时犹如镜于,反应时却恰似回声般。

空是无法下定义解说的,正如最柔的东西是无法剪断的一我系移动着亦可谓全然未动。我恰似浪涛上的月般不止的颠 簸、摇移着。真义非在“我正在从事什么”而是在“内心深处的 自觉”,“何者深入我之中”。而过份的自我的意识系对一切身体 行动的最大阻碍。

心灵的偏狭意谓着心灵的冻结。一但停止其必需的自由流动 性,心灵将不再是真正地处于心灵的状态。

“不可移动性”系能量的集中于一焦点,一如轮子中之转轴 轴心般,并非纷乱分散的。

重要处在从事某事之过程而非其完成结果。没有动作者只有 动作。没有经验者只有经验。

单凭自己的偏好与欲求而能~无色彩地观察事物可谓能以其 纯朴单纯的本性以观察事物。

一无自我意识时,艺至其最高之境界。一个入一旦能超乎其 所做事物成败之关切,则必可发现“自由”为何。

完美的道路只对那些又选又挑的人方是困难重重的。无所好 亦无所憎,如此心方可证明,一发之差犹如天地之别;倘其理证 明于你面前,则永无是或非,是与非的挣扎战斗是心的大病。

智慧并非是如何尝试将好的由坏的中抢取来。却是学习着如 何驾御他们。一如软木飘荡在浪涛的波峰、波谷般。

 

驱使你自己与病同行、同在、周伴——此系消除此病之法。

论断惟有是行为的论断,不牵涉其任何论断的事物方河谓之 禅。

在佛中,并无努力之处。惟有平凡而一无特别。用自己的 善,做自己的法事,挑自己的水,一旦累了,倒卧便唾。无知者 自会笑我,但智者却会知我,其中有深意。

并不为自已创立什么,惟像一无存在般的一闪而过,一如纯 洁的静寂,得者实失之。

切勿逃脱,奔放自己。毋寻寻觅觅,自会于己最不盼求之时 到来。

不思不想如思想般。静视一切技巧即犹一视无睹。

并无固定一成不变的教法,我所能给予的亦只有适切的药石 以治某特殊的失调罢了.

佛家的八重路

由此八要以消灭苦难,以正真伪,以予生命真义之真知。此 八要谓之:


  1. 正视(了解):需明视何种为谬误。

  2. 正决(志向):决需受拯救。

  3. 正言:说谈以求得救。

  4. 正行:必须行为正当。


 

  1. 正业:生计不能与救己相冲突。

  2. 正功:欲愈己之疾,犹需不断的努力。

  3. 正知:心之控制;必能不断不止地思与觉。


正心(默思):习如何深思瞑想。

浏览62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