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内功呼吸法

内家拳法最重呼吸调气,太极、形意亦与此同。须菩提 云:“生命在呼吸之间。”习武者如何培根固本,却病延年,强身 健体,性命双修,全在呼吸也!欲练呼吸,先要正身。行、止、坐、 卧务必使脊椎正直无曲,头不可前俯后仰,两耳垂肩,鼻尖对 脐,经常保持姿势中正,不能随意跌倾。道经云:尾闾中正神贯 顶,气透三关入泥丸。身正则心正,心正则意正,意正则胆正,胆 正则势正。中庸云:道不可须臾离者,是也!初学者大多习惯胸 呼吸,即开胸吸气、合胸呼气的正态呼吸,也是自然呼吸。凡正 呼吸者,如负重、劳累、跑步、登山,无不心跳、气喘、大汗淋漓, 而显耐力不足,易损伤真气,不能延年益寿。但也有一些人习惯 腹式呼吸,虽不常锻炼身体,却也健壮,耐力颇佳,此乃天赋呼 吸之本能,非人力所为。故呼吸锻炼乃安性立命之本。初习时由 于不得要领,气沉不下去,不可急躁求成,应先于站桩之时闭 唇,叩齿,舌抵上腭,用鼻呼吸,鼓动丹田,拉伸体内横膈膜,将 吸入的新鲜空气在肺中过滤吸收,与从食物转化的营养之气汇 合而形成真气,经过细胞传递和血液循环,而自然沉入丹田之 中。一旦得其要领,行、走、坐、卧随时可以锻炼,有一刻练一刻, 有一时练一时,意念所到之处皆可练习,直至

行走坐卧任呼吸, 闭唇叩齿接任督, 上走泥丸下涌泉, 四个橐畲八卦炉,

一呼一吸当真气; 无息无念如龟息。 息字自心圣人立; 不知能否立丹基。

成为本能。诗曰:

内家拳要练习三步呼吸功法。初练意念呼吸,即后天呼吸;

再练丹田呼吸、即先天呼吸;最后练真体呼吸,即周天呼吸。此 为习武修道之根本。由粗入细,由细入微,由微入道,直至绵绵 若存,似有似无,若虚若实,勿忘勿助,呼吸不从口鼻出入,而从 全身八万四千毛孔出入,云蒸雾起,罩护周身,通体安泰悠悠然 而入极乐之境界。道至此而得矣!

调息须心静,虽走掌换式,或与敌麋战,亦要外动内静,心 如止水;息外无心,心外无息;息调则心静,心定则神宁,神宁则 心安,心安则清净,清净则无物,无物则气行,气行则绝象,绝象 则觉明,觉明则性灵,性灵则神充,神充则精凝,精凝则大道已 成,万象归根矣!

练功时宜选天清气朗,有茂林修竹、绿草如茵、溪水潺潺、 清澈透明之处,敛情摄念,心无所思,目无所见,鼻无所嗅,耳无 所闻,口无所言,元神守形。任从两足行动处,一灵常与气相 随。坛经云:行也能禅,坐也能禅。行也绵绵,坐也绵绵。醒也绵 绵,睡也绵绵。气贯乾顶,下沉坤田。出息微微,入息绵绵,至诚 不息,性命永安。

站桩走掌之时,收项正身,提肛顺顶,含胸拔背,二目平视, 口中默念呵字,将气呼尽,再以鼻吸气,用意念向下送至丹田。 略停数妙,待氧气充分吸收后,从鼻中微微呼出碳气,呼尽为 止。呵字念时不能出声,出声则损心气。以上两种呼吸交替练习 即为意呼吸。偈云:丹田鼓荡通乎气机,一动一静通乎造化。

呼气绵绵下入丹田,谓之阖。吸气辟而上升入泥丸,谓之 开。上下相贯,谓之龙虎相交。易云: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 谓之通。至此则明心见性。呼气下贯丹田,吸气上通心脑,即为 水火既济。以意念存于心肾,上下往来,则精气透于泥丸。诗曰:

三田往返调生息, 混元一气造化机;

神气相守互不离, 二源相通任呼吸。

八环蒙权'专拳语拳法

三田者即泥丸、黄庭、土釜三穴。久习此功,则丹田气充而 精凝,精凝则性灵,性灵则形神合一。呼吸之息似无呼吸之状 态,即为丹田呼吸。

真体呼吸乃周天呼吸大法。全身八万四千毛孔云蒸雾起, 与天地之气交合,与茫茫宇宙融为一体。口鼻之处全无气息。此 为最上乘之法门。练习时先充满丹田之气,以意念在体内换气, 吸气从尾闾上升经命门,透夹脊,过玉枕而入泥丸,呼气从泥丸 而下至鹊桥,渡重楼,过黄庭(离宫心也),达于丹田,为一小周 天。由脐向左,从小而大转动一周,至命门时由大而小复归脐 中。以意转动金轮。左转36,右转24,贯通腰间带脉;再从下而 上牵动左右冲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等奇经八脉,由中达外, 由外至中,归于无极。此种功夫为真体大周天呼吸,亦可称精神 呼吸。非有真传难入其道,非有恒心难达其境。

能用大周天呼吸,当修心法,即入大道之不二法门也。佛家 称之为明心见性;道家谓之修心练性;儒学谓之存心养性。其理 一也。先藏气于丹田,以丹田之意识,使之心静,杂念悉除,妄念 皆消,贪念俱净,痴念俱无。全神贯注守于丹田。入于无念无想 之状态。周天呼吸自然达于意在身外矣!

综上所述,内家拳法锻炼,基本上有三个阶段:第一步为意 念呼吸,练精化气的明劲阶段。丹田储存较多的能量,与人交手 可迅速聚焦于手、肘、肩、足、腕、膝、胯等部位爆发而出,掌至敌 仆。初学者如天赋丹田充实,百日便可筑基。如底气羸弱者当下 三年苦功,直至筋舒骨壮,丹田饱满,神清气爽,食量倍增,虽终 日劳顿亦不知疲倦,方为得之。

第二步为丹田呼吸,练气化神的暗劲阶段。如环境清静,一 二年内即有长足进步。如俗事困扰,时有间断,则需五六年时 间。此时眼内神光如电,太阳穴微微凸起,可知其内功精湛。步

履轻健,异于常人,与敌交手,绝无硬打硬进;以力相搏,只以娴 熟的掌法,牵动四两拨千斤,使敌处处挨打而无招架还手之力。 若动用丹田真气,敌必受内伤。

第三步为周天呼吸,练神还虚的化劲阶段。无时间尺度,全 凭各人悟性。拳无定式,法无常法,兴致所至,信手掂来,已无少 林、武当之分。出手如云如烟,飘忽不定,无虚实进退,无刚柔开 合,无阴阳动静,无音息意形。行、止、坐、卧、言、谈、嬉、笑,神之 所动皆是拳法。此时眼中神光内敛,太阳穴平复,趟俗绝尘,或 鹤发童颜,或白发转黑,已达到三花聚顶、五气朝元、返本归元的 高深境地。至于出入无形,来去无踪,参天量地,遥知未来,夺天 地之造化,得日月之精英,炉火纯青,丹满功成之时,方可论练虚 合道矣!而易筋、易骨、易髓者亦不必论也。

内家拳对习者要求循序渐进,勿急于求成,长期坚持,艺随 终身。不要求超负荷、超极限地训练。武术把实战放在第一位, 强身健体放在第二位,表演是第三位。但有人练了一辈子也没 有碰到生死相搏的场面,最多是互相切磋,点到为止而已,所以 就把强身健体提到第一位了。由于它结合了儒、道、释各家养生 术,是真正的性命双修,所以能练出其他运动所达不到的境界, 不受年龄、性别、场地、身体强弱的限制,只要下功夫,都能练出 水平,不少女孩比男孩功夫还好;年龄越老功夫越深,青年运动 员虽久经战场,在师父面前往往是不堪一击。年过花甲开始习 武竟成为一代宗师者,亦有例可考。所以虽为第二位的强身健 体,其使人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效果远比西方的体育锻炼要好 得多!

内家拳全凭扎实的桩功和套路应用得准确与娴熟,逐步达 到各个层次。不准打沙袋,磕木桩,插铁砂;不练金钟罩,铁布 衫、鹰爪力、铁砂掌等硬功夫,因为练久了会使关节僵直,皮肤粗

独梦传 拳脩拳法

糙,反应迟钝,不利于变化。与人交手,运动丹田真气能将敌方 击中,我的拳脚反弹出去,并使其伤折。敌出掌击我,只消出八 卦削掌即能将具有铁砂掌功夫的敌手打流血。青少年习内家 拳,踢腿、抻筋、活腰、甩臂、空翻等基本功还是要练扎实。中老 年初学只要站好桩就可以了。

八卦掌技击法则

笔者在1996年第1011期《搏击》月刊发表《形意拳应用法 则》一文,这些法则不仅适用于形意拳,任何中外拳法如能自如 运用之都会成为一流高手。八卦掌出山以来和形意拳就结下了 不解之缘。凡教形意拳的教练,没有不会八卦掌的;练八卦掌也 没有不懂形意拳的。

笔者的老师钱松龄先生、师伯韩慕侠先生,都是形意、八卦 名家。自己在50多年的锻炼中已将二者融为一体,在竞技中有 如虎添翼之感。先用八卦掌将敌方困在阵中,待其仓惶不知所 措之时,看准时机,随便发一式形意拳,即结束战斗。屡试屡验, 即使遇到劲敌,打不了也走得了。八卦掌的技击法则与形意拳 基本一致,但又有其独特的风格。功夫到了炉火纯青之时,与人 交手把本来凶狠的搏击对垒,能变成如歌如诗、潇洒飘逸的艺术 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外拳法都是按人的本能反应制定搏击对策的,无非是强 化了攻、防、招、架、闪、展、腾、挪等本能反应。你打我一拳,我挡 一下,再还你一拳,你再格开……或者你踢我一脚,我闪开之后, 再看势还击。如此反复而已,靠拼体力、拼速度取胜。现代赛事, 一局五场,一场打完双方都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所以要根据

公图木地查

体重定量级。严格地说,这种打法可以叫搏击,但不能叫技击。 因为不会拳法的人,你打他一拳,他也会本能地抬手格挡一下; 踢他一脚,他也会躲闪避开,也会出手还击。这就是人的本能反 应,对搏击运动员的训练只是强化了这种本能反应而已。

内家拳法要求运动员彻底抛弃本能反应,用技术性的意识 反应取代本能反应,再将意识反应训练成本能反应,使功夫呈螺 旋式递增。熟练掌握八卦掌技击原则,即为意识反应,实战中就 能以弱胜强,以小制大,以慢制快,而以体重级的搏击意义就不 大了。

—、击根弃梢

古拳谱中都有三节四梢之说,但没有把在实战中如何运用 讲透。以手臂而言,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以腿而言, 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敌方进攻时力度都集中在梢节 上。常规的搏击却总是接敌方的手、足,硬格硬架,双方实力如 不均等,弱者必然吃亏。这等于敌人向我开炮,我去用手抓飞来 的炮弹,而不是摧毁炮兵阵地。虽然战场上不会出现这种蠢事, 但竞技场上却一直是这种打法。形意、八卦都一反常规,认为敌 抬手必动肩,起腿先动胯。我根本不看其拳脚如何动作,而是上 击肩,下击胯,重创其根节,梢节自然就不起什么作用了。如能 做到不管敌方出手与否,我先下手为强,直击其肩、胯,使敌抬不 起手,提不动脚,只见我打他,不见他还手,功夫就更上一个层次 了。至此习者应该明白古人为何强调三节四梢了。

二、出手不回

散打竞技中,运动员出拳、起脚都是一伸一缩,伸以击敌,缩 以聚力。就算每次都击中,伸是有用功,缩是无用功。最大效率 只有50%,但通常高手的击中概率最多也只有40% -60%,所箜至彩春拳瑙攀法

以总效率大约才25%左右,这样,体力消耗大,不能和三个以上 的敌手连打15场。八卦、形意都强调出手不回,连续进击。形意 力走螺旋,以步催手,连续用寸劲制敌。八卦掌则转步催手,变 化无常,阳手击肩,阴手打面,翻手击项,复手打胯,始终不回,原 地变化,上下翻飞。总效率最低也有75% o

三、 攻防一体

形意、八卦在技击动作的编排中,没有单纯的进攻动作,也 没有单纯的防御动作。每出一式,既能有效地遏制敌方的进攻, 又能有效地打击敌方的要害。做到打中有防,防中有打,寓攻防 于一体之中。郑怀贤师兄说:何谓闪?何谓进?闪即进,进即闪! 就是说内家拳没有闪,只有进。太极拳的引进落空,八卦掌的转 掌换式,形意拳的挂手崩拳,都是攻防一体的形式。

四、 以己之正,对敌之侧

常见竞技台上运动员大多是侧身对敌,跳步闪身,看起来似 乎有效,实际上只有一面的防守能力,另一面被击中的概率高。 八卦掌动步按八方,沿敌侧面转步进击,始终保持我之正面对敌 之侧面;或左右迂回,攻敌背后,使敌完全失去进攻能力,甚至连 招架的功夫都没有,形成我的绝对优势。

五、 阴阳组合

按既定的组合手法,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刚柔相济,沉着应 战;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见招拆招,见式拆式。只要你进了 圈,就由我不由你,或如浮云飘缥,或如雷霆乍惊,使敌虚实不 辨,阴阳难分。如遇高手,绝不使用一招制敌,速战速决,而是以 多变的手法和严密的步法使每出一式都占准确的优势,从总体 上达到制胜的目的。

六、 击虚落实

边转边打是八卦掌的特点,举手投足不一定直击敌方某一 部位,而是向敌前进或闪避的空间发手。我手发到位,敌刚好迎 个正着被击中。这种打法敌不易警觉,或不明我之意图。即为空 处打、实处落,等于在大战中夺取了制空权。

七、 以步法为核心

八卦掌的手法是根据步法的变化而编排的,步法的正确与 否直接关系到技击的胜负。前辈们常说:百练不如一走。我的学 生中有转掌疾若旋风,三百余圈不眩晕者,与人交手只以反螺旋 步困住敌方,不用动手,三五圈敌即被暗腿法绊倒。转圈步、三 角步、转8字步、九宫步都是八卦掌的独有步法。其中有变化莫 测的七十二路暗腿,你打你的,我转我的,使其没有与我正面突 防的机会,就达到游刃有余,四两拨千斤的极佳效果。

八、 迎敌而上,打拿交替

不招不架,不闪不避,短、平、快贴身而进,用排列组合、密集 多变的掌法;神出鬼没、灵活机动的拿法,明手暗足,如风搅雪。 拿为打开路,打为拿掩护。在技击中,招、架、闪、避是没有办法 的办法,只能增加被击中的概率,对敌人没有任何威胁力。八卦 掌的转打法不是躲闪,而是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没圈,将敌 人卷入无法招架的“黑洞”之中。

九、 坚强的心理素质

与形意拳的要求相同,眼要明,胆要正,心要狠,手要毒。宁 可一思进,不可一思忖。不站不看,打倒还嫌慢。遇敌好似火烧 身。此外还要胆大心细,不急不躁,成竹在胸,面带微笑,意似傲 慢,心不轻敌,即使生死攸关,也不失从容雅量之态。不凭血气

之勇,不与敌方硬拼,将敌击倒后远离圈外,切勿近前,静心沉 气,以观其变。胜勿狂喜,败勿颓丧,催身转步,安全退场。

八卦掌锻炼须知

自古以来文长武短,各门派互相贬低,互不服气;闭关自守, 不取长补短,交流技艺,实际上是一孔之见,阻碍了武术事业的 发展。民间的拳师表现尤为突出。余以为凡能从古流传至今的 任何拳法,必有其独到之处,同时也必有其不足之处。八卦掌抛 开门户之见,博采众长才形成变幻无穷、浩淼无际的独特拳法, 八卦掌中可以看到多种拳法的影子。程廷华先生所传的掌法吸 收了形意、通背、燕青、戳脚很多动作;尹福先生的牛舌掌是直接 从十八罗汉拳演化而来;张兆东先生则吸取了太极拳的腰身功 夫、形意拳的技击手法,故而武林中常有形意加八卦、走遍天下 不都怕之说。不论什么拳法,只要编进八卦掌中实用效果就大 不一样了。八卦掌就像一个花篮,就是把蒲公英、野山菊装进去 也照样鲜艳动人,更不用说放牡丹、玫瑰了。故而凡习武者,绝 不可有门户之见,自以为天下第一,须知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武侠小说及影视作品中所涉及之武术是艺术的夸张,不是 生活中的武术。小说家没有一个是武林高手。青少年习武者绝 不可相信甚至去练习文艺作品中虚构的什么神功、绝招之类的 东西。武侠文艺作品是成年人的童话。但近两年一些专业武术 杂志竟然刊登自称洪七公第几代传人,会教降龙十八掌云云。 这些本来是金庸先生为吸引读者杜撰出来的故事,怎么可当真 呢?我们的编辑居然就来函照登,实在荒唐可笑!青少年武术爱 好者切勿上当。

不少习武者都标榜自己是某某门派的正统,或正宗嫡派传

国木丛节

人,甚至自视为掌门人。此处说明,所谓掌门人也是小说家演绎 出来的,不可能号令全国的本门中人去和所谓的“仇家”拼杀。 小说家把旧社会帮会组织的许多规矩,安在武林门派中,是艺术 效果需要,读者切不可当真。习武只是师承关系,各门派也确有 对学生约束的门规,但和国家的法令是一致的,有些条文比国法 还严。例如形意拳就要求弟子不得酗酒、赌博、狎妓,等等。每一 位武术老师教出的学生风格各自不同,这有个因材施教的问 题。学生的身高、体重、性格、思维方式决定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每一代人都有承先启后的任务,不要宣扬自己是正宗、嫡传,更 不能把别人贬低为左道旁门。功夫好不好,搭手见分晓。骄傲自 满、盛气凌人实为武林之大忌也!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吴式、武 式、和式、孙式等等,谁是正宗?余以为练好了就是正宗,练不好 就谈不上正宗。练得好不好标准是什么?第一达到了强身健体; 第二演练姿势娴熟、流畅、准确;第三能熟练地用于实战并能轻 取对手。还有不要追求最原始、最古老的套路,要在继承前辈遗 产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文、武、道兼修,练出自己的 风格,才有可能成为一代宗师。

武林中即使一位老师传下来的,弟子们也会有大架、小架、 中架,新架、老架之究竟哪个好,为此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其 实都是各人的偏见。须知身材高大,孔武有力者,宜练大架;身 材矮小,轻盈灵活者,宜练小架。初学者宜架子放开,式式到位; 学成后宜架子绵软紧凑,表演时舒展大方,实战时风雨不透。皆 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谈不上优劣之分。老师在学生面前不要 轻易评论某门某派之高低与否,以重武德也!但对某一个人,如 在表演时可以指出其不足之处,教诲学生以免犯同样的错误。 各种拳法都是人编出来的,是几十年、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积累 的成果,究竟动作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是什么?根据各家的要

求,或潇洒自如,舒展大方;或刚猛迅捷,气势磅礴;或行云流水, 进退有序;或变化多端,风驰电掣。不过最根本的还看能否在实 战中运用自如,准确到位。能用即正确,不能用即不正确。绝不 可以好看不好看为标准。好用的不一定好看,好看的也不一定 好用。当然希望既好看又好用,但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所 以还是以实用性为标准。

董海川先生所传弟子众多,知名者不下十余位,然其拳法、 步法、身法、打法竟无一雷同者。尹福先生习牛舌掌法,行摆弓 步,手法冷脆犀利,如紫电青霜,锐不可当。程廷华先生习龙爪 掌,行趟泥步,出手风起云涌,如万胜金刀,铺天盖地。张兆东先 生习柳叶掌法,行趟泥兼磨掩步法,掌法严密,如闪电即瞬,无影 无形。所有弟子皆相互尊重,取长补短,从无发生正统、嫡传之 争。堪为争长论短者做楷模。

通常有“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说。乍听起来满有道 理,其实把拳与功对立起来了。八卦、形意、太极认为拳与功没 有根本的区别。太极拳一辈子就练一趟架子,不打沙袋,不插铁 沙,也不击石开砖,你能说那不是功夫吗?形意、八卦除了站桩 算是练功外,也是讲究苦练套路和对手。故有“拳打千遍,出手 有神”之说。套路练多了,熟能生巧,出手即到位,就是准确而 已。八卦转掌、九宫步、走簸算(是用柳条编制的圆盘形器物,直 径1. 5米左右,高0.2米左右,用于放粮食晾晒之用。习八卦掌 功夫至纯后可在其沿上转掌,孙禄堂、钱松龄老师皆有此功。余 幼时亦练过此功,因早离师,未练成气候),都是为练好正路打基 础的,是拳也是功。打沙袋,磕木桩,虽然可以把拳头练得很硬, 但会使皮肤粗糙,关节僵硬,反应迟钝,应变能力差。在实战中 用不上这些硬功夫。故而凡习内家拳者都不可练这些硬功,更 不能把练拳与练功分开理解,追求毫无用处的死功夫。

冬国木丛书

落"从“

现代体育,大部分是西方的运动模式。中国武术是东方的 传统体育项目,由于东西方文化理念的不同,对运动认识的概念 很多是相反的。西方运动为了竞技拿名次,对运动员都是超负 荷训练,提倡所谓挑战极限。这样就失去了运动强身的意义。生 命的本质在于运动,这一点东西方看法是一致的。但是,为竞技 而强化训练,使运动员的机体、内脏都超过极限,不但不能强身, 反而伤害身体,缩短寿命。球类运动员30岁就退役;拳击手也过 不了 40岁。中国武术则不然80岁也能下场演练比赛,而且年 龄越老,功夫越深,这是西方体育所不及的。西方的健美拳击、 日本的相扑,运动员肌肉成倍地增加,但心脏却增加不了多少! 没有考虑内外兼修的内容,所以一过50岁身体急剧地衰老,很 少能年过古稀的。中国的内家拳法重养气吐纳之功,如沉肩坠 肘、含胸拔背、舌抵上腭、气沉丹田、腹式呼吸等练内气的方法, 能使练习者神清气爽,五脏健壮。西方的运动方式好比让一个 载重只有五吨的汽车,每天都拉七八吨货跑,结果不到使用期限 就报废了。中国的武术锻炼由于注重呼吸的调整,不做超负荷 锻炼,尽管在活动时也会满头大汗,四肢乏困,但不会心跳,气 喘。就像耍狮子的绣球灯,不论怎样舞动,灯内的蜡烛却总是直 立不动。只要五脏好,外形瘦些胖些都无关紧要。因此,西方的 运动思维方式不利于健康,东方的武术锻炼,才能使人青春常 驻,延年益寿。

世界上没有什么绝招,所谓绝招只是相对的。郭云深先生 有半步搦拳打遍天下之称。其实搦拳的动作极为简单,关键在 火候的掌握。在郭老用起来是绝招,别人学就不一定是绝招。尚 云祥老师是惟一在郭云深先生之后也称半步搦拳打天下的人, 但二者的用法却完全不同。即使郭云深的半步搦拳和董海川切 磋也只对了个平手,可见绝招不绝。习武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和

条件练上一个或几个动作,练精练熟,运用自如,便是绝招。但 不要迷信绝招,只有博采众长,潜心苦练,与人切磋,才能临敌不 乱,从容制胜。

投师要投明师,不一定要投名师。有的名师自己有一身好 功夫,但没教出来几个像样的学生。这样的名师不是明白的老 师。因此名师未必出高徒。当然一般能有论述的名师也必然是 明师。所谓明师是本身精通拳理,博学多闻,不论是套路动作还 是实战动作都能准确地示范;对学生循循善诱,举一反三,能掌 握学生的心理,因材施教,并重视武德教育;还要有较深的文化 底蕴,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出一定水平的功夫,并希望自 己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少武术教练,只准学生练自己的功夫,不准到其他老师那 里去学别的拳法,否则就是欺师灭祖,就要赶出“山门” O这是武 林中的通病,也是门户之见的表现形式之一。试想我们在学校 读书,不是一门功课一位老师教吗? 一个人的知识毕竟有限,学 生到其他老师那里去学,可以有比较,老师也可以从中得到交 流,博采众长,师生都可以得到提高。武术界比较重视师承关 系。学生在拜其他老师时,应征求现有老师的同意。只要是老师 的入室弟子,不论年龄大小都应以师兄弟相称。对于长辈,不论 年长与否,都应以师礼待之,不得僭越、轻慢。张兆东先生年龄 比孙禄堂老师要小很多,但孙老师见张先生立即称师叔行跪拜 礼。这正是孙老师德艺双绝的表现。

绝大多数的自然科学都是研究物与物的关系,而医药学是 研究人的本身和人与物的关系。武术是研究人的本身和人与人 的关系,所以是最复杂难学的科目。武术首先要了解人体五脏 六腑的结构和循环状况,用以制订培根固本、强身健体的锻炼方 法。在技击之前敌我双方都是未知数,对方的功夫如何?是力量

型的还是技巧型的?练的何种拳法?出手是快速型的还是稳健 型的?应变能力怎样?对比双方都是一无所知。要想克敌制胜, 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技击原则。能做到你打你的,我打我 的;任你千变万化,我只按原则办事。枢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这 一点只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做到了。真正想成为承先启后 的一代宗师,就要涉及多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历代统治者都重文轻武,打起仗来才想到武士们的作用,仗 打完了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江山稳固之后,就万般皆下品,惟 有读书高了。毕竟太平盛世时期长。汉武帝听董仲舒言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孔夫子被封为大成至圣先师。直至今日文圣庙香 火不断。唐以后才尊封关夫子为武圣,各地也修建了不少关帝 庙,但规模比文庙要小得多。历代统治者年年都要祭孔,却没有 一次祭关的庆典。经过历史的洗劫,各地的关庙大部分已荡然 无存。善男信女朝拜关圣,也不是为保佑武功精进,而是为驱邪 祈福,普降甘霖之类的愿望。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武术已只 会表演,不会技击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有了拳击加脚不伦 不类的散打。近几年由于有内家拳教练的参与,逐步表现出中 国武术技击的风格来,在和国外的武术界进行比赛时,均能占上 风,令人欣慰。但离武术精粹的打法尚有距离,运动员的搏击动 作仍然多于技击动作,一局五场打下来运动员都累得半死。忧 患依然存在!如不趁我们这一代人还健在,将中华武术的技击精 华传下来,过一段时间人家就赶上来了。当年韩慕侠老师正处 于中国武术兴盛的时代,俄国力士康泰乐来华,在六国饭店,韩 老师与他比手,只一个照面就一掌将康泰尔击倒,十分钟都没站 起来。外国几位武士在上海摆了个万国竞武场,王子平老师出 场,只一个回合,就把德国第一大力士扔到台下去了,又一脚踢 翻了擂台一角,那些洋武士第二天就偃旗息鼓离开上海。钱松

八卦宰玦等拳语奉

龄老师在石嘴山遇盗,扬手打出一枚核桃就将持枪劫匪的手腕 打折,枪也夺到手中。“七七”事变后,徐州失陷,日寇南下攻取 双沸,钱老师与家父自发组织地方武装,为掩护乡亲转移,在房 村设伏阻击,激战六七个小时,弹药用尽就展开白刃战,钱老师 抽出八卦大刀,一刀一个砍死鬼子七十余人,尔后安全转移。

1948年,在徐州云龙山大佛寺,钱老师与人比手,我亦在场,对 方一拳打来,只见钱老师用袍袖一抖,对方像一片秋叶似的由 寺院内飘到山门外面去了。为庆祝抗战胜利,开封举办擂台赛, 除了不准打死人以外,再没有其他的规定,没有护具,也没有体 重限制,将对方打下擂台者为胜。其时台上有一参赛者,已连胜 五局,如半日之内再无挑战者,即稳夺冠。大师兄张仁普,身材 矮小,上台与之竞技,对方连出二十余招竟未击中一下,仁普也 不还手只是步走九宫,穿掌旋转,最后对方焦急一拳打空,用力 过猛,自己掉到台下去了。以上所述前辈们的技击轶事,是为后 学者指明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苦练、巧练为国增光,不要傻 练、死练,事倍功半。我们虽比不上前人的功力,但毕竟经历得 多,对能成材者教育训练,尚有余力。与前人不同的是,不能墨 守陈规,而要依时代的不同,改变教学方法,每传一式先让其知 道如何应用,用法知道了,动作怎么练一教就会,这样能缩短学 制,快速培训出人才。

八卦掌株传拳谱拳法

澎身八导拿凰祷


  1. 两足并立于乾位(西北),双臂自然垂于两侧,全身放松, 心无杂念,收项,顺顶,提肛,收臀,百会上通天穹,闭唇,叩齿,


舌抵上腭,目平视,气沉丹田, 用腹式呼吸(图5-1)0

以上要点贯穿套路的始 终,按八卦方位行步转掌,八 步一圈,一步占一卦位。

坐身起步转掌,脚平 起平落,脚趾抓地,脚心涵空, 涌泉穴下通地核;起步轻若鸿 毛,落步重如泰山。起步时双 仰掌徐徐抬起前伸,三步之内 伸出腰际,身体在转掌时始图片1

浏览1,44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