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罗汉掌法原图谱为 宋末元初所绘制,与传统少 林大金刚拳属同一时期,素 为嵩山少林寺“镇山护寺” 之宝而秘传于寺内,为武僧 首领及高僧大德、方丈主持 所专习。
少林诸柔拳,均以至缓 至柔的“功法”为基础,突 出其独立平衡动作的能力和 诸武功造型中奇巧与难度, 立意展露和体现少林“佛 学养心”的主题为内涵;而 “十八罗汉掌”却以独特圆缓、自然的“柔法”拳技,契合、突出了远古少林拳 尊尚实战为本;以传统攻防技法、功法为结构;崇尚 内力,以刚柔有度、潜心慎行、清逸舒朗为主旨内容 的少林“柔拳”;其本质与特征浸染着原生态古韵般的奇绝与风韵,凝聚着古历史遗迹的智慧与本真。
十八罗汉掌形仪古雅,质朴本真;结构简洁,中 正和顺;飘然绝俗,通贯神韵;刚柔有致,端庄沉 稳。注重动静之间严谨精到,彰显活力、守正求法, 颇富庙堂之气而独具灵动与法度。明末清初时期,少林寺院曾一度荒芜,其民间诸 多原始孤本、拳法经典、棍棒绝技、功法秘传随法典 佛经大部分散失、流落民间。十八罗汉掌即在此时传 于民间。
十八罗汉掌练法注重一法两势,左右均衡,阴阳 互换,直线斜行;圆中取直,意随虚实;顺力柔化,步换轻灵;攻防相依,吐纳循经;刚柔有变,垂正合 应。最能体现“禅武合一”的精神内涵。
十八罗汉练习中的神韵与动态,可谓尘封暗动于 刚柔、虚实、阴阳、横顺、圆直、顿挫、分避、进退的攻防意识之中。其中每一掌法、身法、方法、步 法、与眼法的配合,拳术用法与技术力度的体现,均 颇似佛门中十八罗汉“持戒苦修、镇山护寺、奉善止 恶、替天行道”等不同“尊者”的神态与意境,其内 涵各自不同的寓意体验与心理妙悟。
罗汉掌雕塑凸显十八罗汉护法诸神:广大神勇、弘法利生、明心见性、参禅开悟的坚靭与毅力、气质与心性;从而彰显出十八罗汉苦其心 志,求其证悟、匡扶正义、不惧生死的 “十八罗汉掌”的修习,在拳与法 同习的意境中,融汇于我国传统文化睿 智思维与信息,在潜移默化的苦修和心 性沐浴过程中的智慧与胆识、自信与勇 敢中;在坚韧宽容、自强进取等人格再 造精神的更多理性思考与“觉悟”中, 都会给人们纯净与新意、中和与心炼。 正因为如此,十八罗汉掌在传统文 化元素的意蕴中,可谓充满了质朴纯 真、气格高古的智慧哲理和生命活力。 十八罗汉掌会使练习者有更多的机会欣 赏、理解、诠释“尚武精神”与“佛法禅学”互相凝聚、交融的意 境与理念,使其传统佛学禅 宗的圆融精神与少林武功尚度完美的心悟境界所焕发出 的远古历史灵光与拳法“本 真致一”的神韵。
十八罗汉掌练习过程中的方法与劲道,从起势“天地采气”至收势“引气归 元”共18动势,均以掌法为 其主体,但同时其中又兼容 以拳法的配合,例如“怀 中抱月势”、“霸王敬酒势”等,从实战角度讲有效提升 了拳与掌的互补与运用。
而拳术动作间的节奏掌控、韵律变化与攻防走 势,始终遵循“斜线直行沉稳灵活,匀速平缓,意在 圆柔、势节相连、舒展自然、刚柔顿挫的特点与风 格,使技法灵动婉约之中充满韧性;又会纵然出现 瞬间动静有致,如弓弩撑满后的劲力突变。其因势随 行,如古雅清奇体势中不失轻柔似水的智慧与灵性, 又处处蕴含其原始野逸的遒劲。
十八罗汉掌在攻防走势交织循环、刚柔圆转运筹 有度的松静、柔缓、灵动的基础上,在起、承、转、 合,凝练简约,定法异变,势断意连的劲道与韵律间 的微妙运用于变化中,突出了整体拳法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连贯相属、气脉相容、层层递进、一气呵成的节奏与韵律。
十八罗汉掌战法内容包括:扑、劈、抽、挑、托、弹、戳、推、 肘、撞、砍、切、击、截等18种不同技法,均巧妙地融汇于拳术的踢 打摔拿之中,其中方法清晰,使用简约,独具特色。
十八罗汉掌技术结构严密,拳术风格以临战为本,讲究“招招有 势,势势有法,法法有用”,“攻法如锋穿壁,御法如云人水”,
“彼不动,吾不动,彼先动,吾已动”的心法运用;以“习之有形, 用之无形,即无形之形,无状之状,无象之象”为本念;注重“练中 自有千变化,用时全在一念间”,讲究“随时而动,因势随形”, “心悟手从,形随意出”等“拳禅一体”的战术攻略与心法理念。
在实战运用中,十八罗汉掌以其独特“防守反击”型的战术原 则,充分运用每一动势稍纵即逝的战机,实施掌、拳、肘、膝、腿为 主攻,以近摔、锁拿为助攻控制的“直横撩劈、沉托分闭、吞吐开 合、借势闪避、柔化顺进,迅猛突袭”的战术攻防特色。使其攻防能 力和技法运用达到战术的最高水平。
十八罗汉掌的修习包括:坐壁观禅功、站桩功以及“接 手”等。通过长期攻与法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专注、刻苦训 练。
一方面在禅学修为身心的过程中涵养、恢复人体的精、 气、神、力,同时又能使人的心性趋于淡定自然、心绪平和、 情致静逸、自信果敢,进而消除内心忧郁、易致躁怒之弊;另 一方面利用功法的训练可有效储备身体的多种潜质,以有效强 化和促进综合实战能力。
浏览1,39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