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最早为道教布 道名山,比佛教来到峨眉 山修行约早1300年时间。 史书《山海经•西山经》、 《五符经》、《魏书释老志》、 《汉书•地理志》、《吴越春 秋•勾践阴谋列传第九》、 《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 《云笈七签》、《峨眉山志》、 《明•峨眉道人拳歌》等书均 有详细的记载。
自公元前370年前后,峨 眉山隐士和后来的道家信徒 合成,正式在峨眉山形成第
一大流派“道家经学学派”,其方术和神仙思想也形 成核心地位。
峨眉山自古多猿猴,据《搜神记》记载:蜀中西 南高山之上,有物与猴相类,长七尺,能做人行,善 走逐人,名成“猴国”,也称“马化”和“攫猿”。
据乐山、峨眉山地方志记载,先秦时期的司徒玄 空,号动灵子,耕食于峨眉山中。他模拟猿猴动作, 在狩猎术基础上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 拳”和“猿公剑法”。
通背拳“力由背而发,督脉在背之正中,统领诸 阳经。头顶项领,阳长阴消,下气上达,背气乃发, 前手递出,后肘回撞,气由背过劲摧肩,背筋通达劲 贯手。任脉在前胸腹之正中,统领诸阴经,阴气前收,丹田内转,阴阳转化,神气贯通矣”。
据说司徒玄空学徒甚众。因为司徒玄空常着白 衣,徒众们称之为“白猿祖师”。
隋文帝开皇年间,药王孙思邈到峨眉山习炼药 膳,著书《千金要方》。修道习武之人与孙思邈一同 常年研习百药,以茗载道,形成我国较早的一种茶药 的人群组织,这便是峨眉派武术与道家茶学学派融合 的起始。
据《五灯会元》记载,自唐代文宗时期起,我国 佛教南宗大系临济宗门派、曹洞宗门派相继来到峨眉 山,大兴佛教思想,道家学派随之衰弱。
835年,峨眉山佛教临济宗门人灵龛和尚等人将 临济气功、峨眉通臂拳术、峨眉剑仙术三合一,创建 了我国最完整的“峨眉派武术”宗源。
845年,由昌福达院禅师将原峨眉山道家药茶概念、道家养生经法和佛教禅悟思想融合,创立《峨眉茶道宗法清律》,形成最早期的峨眉派茶道宗源。至
此,峨眉山修身和修心的文武两派于唐王朝时期起, 正式支撑起了峨眉山道教和佛教两大教义的平衡点, 并发展起来。
峨眉、少林和武当三派武术都遵循着“体用兼 备,内外皆修”的原则,但是在具体实践上,又各具 特色,尤其在“内外”、“刚柔”和“长短” 3个方面更是各有专长。
白眉拳雕塑 佛教自晋代进人峨眉山。宋代以后,峨眉山更成为普贤菩萨的道场,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佛道两教传入峨眉山以后, 僧人和道人在参禅静坐、念经拜佛之余,也经常习 练拳脚、弄枪使棒,一则 为强身健体;二则也为保 由于他们平时参禅打 坐,具有深厚的内功;再 加上僧道两家在练拳使棒中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各创新路,因此逐渐形成 峨眉武术兼有佛家和道家之长,既吸收了道家的动 功,又吸收了佛教禅修的静功,故而创造出一套动静结合的练功 方法。这种方法与各种拳术、器 械、散打及气功结合在一起,便 构成了庞大的峨眉派武术体系。
有文字记载的峨眉武术,始 于南宋时期,峨眉山有个法号德 源的和尚,他原是一个游方僧,武艺高强,因其眉毛为白色,故 人称“白眉道人”。德源和尚创编了一套拳术,称为“白眉拳”,此拳的特点是 模仿山中的白猿,在草地上跳跃 翻滚,舞手动脚,敏捷异常。
德源法师不仅武功非凡,而 且文才出众。他收集峨眉僧道武 术之长,结合自身经验,编写了《峨眉拳术》一书。此书乃是有关峨 眉武术的最早文字记载。从此以后,峨眉山佛教才有了较为系统的武 术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中华武林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风格。
南宋建炎年间,峨眉山金顶临济宗的白云禅师将阴阳虚实和人体 盛衰之机理,与武术中的动静功法相揉杂,相融合,创编出“峨眉气 庄功”,因其类共有12节,后人称之为“峨眉十二庄功”。“峨眉十二 庄功”一直传承后世。
峨眉武术要求动功与静功并重。动功有十二庄:“天、地、之、 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静功有六大专修功:“虎步功、重锤功、缩地功、悬曩功、指穴功、涅槃 功”。其中,尤以“指穴功”中“三十六式天罡指穴 法”最有威力,既可以按摩治病,又可以防身制敌。
“十二庄”和“天罡指穴法”同属峨眉临济气功 的内外攻法,临济气功在白云禅师创立后,一直在佛 门内秘传,故民间知者甚少。
峨眉十二庄,是根据人身经络气脉的平稳与否, 施展个别的架势、气运和观照等法术,以达到祛病延 年和防身制敌对目的。古代称:四通八达的道路为 “庄”,十二庄,即十二种通经活络的“道路”。
天地庄功主要是以升降为用,其中以任督二脉升 降为主,气脉修炼的结果,是以反正为用。即天字庄 在升降作用中,又主要以升来体会,其主要作用是益
气升阳,地字庄主要以降来 体验,主要作用是益阴潜 阳。两庄合练,升降反正, 天地二气交泰于身,则气运 得调平衡。
天字、大字两庄庄架基 本相同。天字庄主动,重在 真气升降;大字庄主静,重 在精神内守。两庄都以抱元 守一为锻炼原则,以达到阴 阳气机的平衡。
小字庄在十二庄中,是 以降气为主。小字庄的武功运用,大小相辅,反正相佐,可产 生“降龙又伏虎”的武功技能。
小字庄分内外两种用法。内练 抱元守一,即练功夫时把神意专注 在架子的小动作上,可治心念散 乱,不致外驰。外用以对敌,是专 讲用小的方法制人,研究单双攻 破,长短制化,上中下三盘统运。 用小字诀来统摄浑身的解数。全身 皆法,招招触发,于不知不觉间, 使敌受伤于不察。
十二庄还分为文武两式和大小练形法。祛病强身者可以练习文式 和小练形法,以达治病之目的。体格健壮者可以直接练 习文武两式和大练形法,一方面可借此功为他人诊治疾 患;另一方面还可借此功防身制敌。
“天罡指穴法”是在动功“峨眉十二庄”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它融气功、按摩、点穴、布气和武功 为一体,又可以称为“气功导引、点穴、按摩法”。 此法分小导引二十八式、大导引八式。小导引主要用 于治病兼救治气功偏差;大导引主要用于救治气功偏 差兼及治病。
要使“指穴法”产生满意的疗效,必须有十二庄 的深厚功力,又能明了经络在里表两支循环运行的规 律及其盛衰偏胜的观症不可。此法用于武功自卫方 面,可以点穴制敌。
当初创立此气功流派时,曾多次与其他流派较 量,此功屡胜不败,被公认为气功中最高明的一套。
古代有关峨眉武术的文字记载,确实甚少。可以 查寻到的资料,有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所著的《荆川 先生文集》,此书内有诗一首,题为“峨眉道人拳 歌”。全诗共30行,每行七言,对峨眉拳术进行了非 常生动形象的描述:
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迸裂惊沙走。 .
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矢魔翻翠袖。
自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
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全诗记述了峨眉拳从起式到收式的整个表演过 程,同时也描述了峨眉拳的身法、击法、呼吸、节奏 等各个环节。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峨眉派成为一个由女子另创的武林门派,开始的时候叫作“玉女拳法”,后因祖师人了佛门, 又以称女子为“蛾眉”和佛教圣地之“峨眉山”的双重含义而得名。 从宗教渊源上看,峨眉亦僧亦道,而以道姑为主。
此外,峨眉派的许多招式,也都十分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 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莲等。
又如剑法中的文姬挥笔、索女掸尘、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 法中的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态。又如峨眉派的 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称“玉女簪”,也是由女子发簪变来的。
关于峨眉派的分支,清代初期《峨眉拳谱》上这样记载:
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
“五花”是从地域角度所分的五大支派:
一是黄陵派,据说是从陕西流人的;二是点易派,以川东涪陵点 易洞而得名;三是青城派,以川东道家圣地青城山得名;四是铁佛 派,又称“云顶派”,川北较为盛行;五是青牛派,以川东丰都青牛 山而得名。
“八叶”是指从技击风格角度所分的八派:
一是僧门,据说传自少林僧人,故名。又称“申门”。特点是 巧、快、灵、动;二是岳门,据说由岳飞所传,特点是矮桩,手法不 划圆不成拳;三是赵门,据说为赵匡胤所传,借鉴少林派太祖长拳等 拳法,特点是高粧;四是杜门,以传说中诸葛亮八阵图之“杜门”而 得名。特点是封锁严密,善于防守;五是洪门,相传以明太祖洪武年 号而得名,习练大、小洪拳,特点是刚劲;六是化门,三十六闭手如 春蚕吐丝,绵绵不断,紧封敌手,使其不能施展;七是字门,因收势 摆成字形而得名,特点是高桩长手,起伏大;八是会门,以神拳为代 表,讲究观师默像,念咒语,颇为神秘。
峨眉派拳法强调以弱胜强,真假虚实并用,站在女子的地 位融汇了南拳、少林、武当等众家之长。峨眉派将女子的美在 武术中发挥到极致,亦刚亦柔,如玉树临风,是诸家拳术中姿 态优美的一种。
浏览1,8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