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则以机动控距的运动战为特色,从而使其技战术重 心有别于咏春(拳),更加强调步法移动,讲究依靠节奏破坏、角度和路线的 多变来调动对手,从而打破其心理和生理之平衡,创造最佳的攻击、截击时机, 并运用全面的技术,踢、打、摔、拿,像水一样流变配合,发挥人体武器立体 运用系统功能,达成攻击目的;三、截拳道的训练重点和结构模式,以及采用 的整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与咏春拳有着本质性的差异。
截拳道意味着吸收有用的,抛弃无用的,加上自己独有的变化发展是截 拳道的重要思想。
(四)李小龙之后的概念派与原始派之争
“人的灵魂是肉体的芽胚,死亡之日便是苏醒之时,而精神将永远存 在。”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不幸去世,之后,截拳道的传播出现了“原 始派”和“概念派”之争。
截拳道就是李小龙的基本格斗体系,“现在大概只有百分之一的人在讲 正宗的截拳道”。原始派的代表人物为黄锦铭,该派在李小龙武学思想的指导 下注重对李小龙原传技术的继承,他们认为要了解截拳道“就必须对李小龙本 人有个完整而正确的认,截拳道“是李小龙的个人表达和其武术不断演化 的结果,不管在外在的表现形式还是在其概念上,它们都贯穿于李小龙的整个 人生轨迹之中”,“但如果要适当地描述李小龙,唯一的方法是去描述李小龙 生前已有且确定的东西,比如他练习过的以及教授的武技。这样可以避免因推 测而误解李小龙”。他们还认为“某个人或许可以学习振藩截拳道,然后传授 给他的学生。但如果他加人了自己的东西,那么他所传授的只是他自己的武道, 而不是李小龙的截拳道了”,李小龙的截拳道适合李小龙、属于李小龙,我们 只能利用它发掘自己的潜力而不可能改变它。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掌握截拳道。
“在真正掌握这种武技后,它将不再是李小龙的截拳道,而成为你自己的独特 武技” 最终找回自己、形成自己的风格。
“截拳道只存在概念” “现在最常见的误解,是把截拳道当成一种传统 武术门派或有固定套路的体系”。截拳道概念(Jeet Kune Do Concepts)派的 代表人物为伊鲁山度,该派以李小龙的武学思想为指导,在李小龙原传技术的 基础上,注重吸收其他武术流派的技术,以形成个人风格。 “截拳道不能标 准化”,截拳道的训练方法和格斗技术并非一成不变,他们认为截拳道的学习 就是不断“剔除无用的,吸收有用的,创造适合自身的技艺”的过程。不但如 此,伊鲁山度的学生保罗•胡奈克在写给“振藩截拳道总会”的信内,一方面 支持师傅的“概念说”,另一方面还提出截拳道是伊鲁山度与李小龙共同创造 的观点,这样说实际上是在表明截拳道并非只属于李小龙,伊鲁山度亦是开山 祖师之一。
本研究认为截拳道是李小龙自己的东西,是李小龙在学习中国传统武术 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发掘自身潜力而形成的自我武术。原始派与概念派之 争其实并不矛盾,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迷时师渡,悟了自渡”,李小龙本人不愿把截拳道固定为一僵化的模式, 但他依然为学生制定了一套完整、系统的训练步骤。指导训练,这其实就像渡 河的船、伤者手中的拐杖一样,一旦你过了河、能健步如飞了,船与拐杖就失 去了“工具”的作用。为此,我们应当:一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它,从而了解 李小龙、了解截拳道。如果我们把受截拳道影响、启发而产生的、适合自己的 武术体系当作截拳道,就有可能曲解截拳道、使截拳道面目全非。另一方面
武术的学习并非仅为了继承(当然这也是极为重要的),我们还有责任在前人 的基础上前行一步,推动武术的发展。为此我们学习李小龙的精神,在学习的 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条件对武术有所创新,对武术的发展有所贡献。
融汇中西而又不失中国文化精髓的截拳道在中国武术史、武术思想史上占 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已得到高校的重视,深人研究其拳学思想极为必要且重要。 如美国弗吉尼亚州拉福德(Radford)大学,把截拳道列为一门正式教学课程, 学生在经过45学时的体能、技能和理论学习考核后,可获得学分。
(一)循序漸进,以武入哲
1.截拳道充满哲学意韵
“如果认为李小龙仅仅是一个武术家的话,那么,这种想法可以说是非 常肤浅的,是狭隘且自我限制的”“事实上,李小龙除武术家以及功夫明星外, 更是一个思想家、哲人” 。李小龙大学主修哲学,他深受老子、庄子、克里 希那穆提、尼采、萨特等中外哲学大家的影响,“他的气质跟萨特的存在主义 有颇多相似之处” ,萨特提出要重新认识人的价值,要认识自我的存在、追 求自由。尼采大力张扬“强力意志”,呼唤“超人”,是为“强者哲学”。
“武术的本质是技击,其基本功能是制人取胜。在中国式‘实用理性’ 的文化背景下,‘是否有用’本是其唯一的‘存在理由’。但在宗法社会的活 动环境中,同一的技艺却被‘尽善尽美’的技术性追求给分裂了。” 李小龙 面对这样的情况,他没有陈陈相因,而是把西方的这些哲学思想与中国道家的 “潇洒自如”“空灵”和禅宗的“圆融无碍”等融会贯通在一起,在美国突出 竞争、讲究实效、追求成功的实用主义文化背景中,在中西文化融会的基础上 创设了具有极强哲学意韵、强调个性、讲究效率、凭直觉、简朴的截拳道体系,, 在丁珮眼中“李小龙是尊佛”,她认为李小龙提出的“以无法为有法, 以无限为有限”就是佛家智慧的体现。李小龙在论述功夫修炼的三个阶段时 讲道:“学习功夫之前,一拳就是一拳,一脚就是一脚;学习之后,一拳不再 是一拳,一脚不再是一脚;最后,等到我懂得了功夫,一拳只不过是一拳,一 脚也只不过是一脚罢了。”这与《五灯会元》十七卷“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见之时,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 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的见解相仿。
“一旦有人妄说截拳道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二者又有何不同,那么,不 妨就让‘截拳道’这三个字永远消失!消除掉这虚有的名称,只让它的实质存 在吧!截拳道只是个名称罢了! ”这与《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的见解又相近。
“截拳道没有特殊情况的套路和僵化的哲理。它的格斗看上去并不是来 自一个单一的角度,而是来自所有可能的角度。截拳道利用所有的格斗方式和 方法去赢得一个满意的结果,截拳道是自由的,它不被任何东西束缚。” 这 又与西方20世纪最卓越的灵性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提出的“真理是无所羁绊的, 没有固定的条件,没有固定的方法,没有固定的实现手段,没有任何组织或个 人可以以任何特定的方式去寻求真理” 的观点相仿。
“茶杯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空。倾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满,不空无以 求全。排除自己旧的观念,方能接受新的东西。”有人认为李小龙的武学思想 深受禅宗的影响,因为禅宗主张“悟空”,他甚至最初想把自己创立的武道命 名为“化空拳道”,后来为了突出简单、直接、连消带打、攻守同步的技击核 心,才定名为“截拳道” 。
李小龙在大学期间撰写的论文《悟》,显然受到道家、佛家“悟”的影响。 李小龙在大学时攻读哲学学士学位,显然他也受到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如 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批判精神和近代怀疑论的怀疑精神等。
2.循序渐进的“入哲”模式
一如传统武术修炼的三段说,截拳道的习练亦包括初始、复杂精练化和 返璞归真三个阶段。“黑带,只是用来捆住裤子”,李小龙“曾批评过那些过 分注重以段位、腰带颜色来严格区别修习程度及其在特定门派地位等级的做 法,他认为那样易于使升人一定段位的人产生满足感而导致划地自限,不求上
浏览1,17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