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强调武术是为了健身和娱乐,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如果它不能用来 实战,那就不能算作武术”,为此,李小龙极力排斥花法、套路,认为“动作 与外形并不重要,你学会了也没有什么用”“养育在人的头脑中的自知与自由, 不可能从形式化的武术中取得”,它们“只不过能摸到纯正了解的门路而已, 而纯正了解却是隐藏在每个人的心底深处的”,因此,套路只是“指月的手指”, 而不是“月亮",套路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精简、直接、非传统性”是截拳道的三大要素。
李小龙并非一味地固守传统,而是一位“叛逆者”,钟海明先生认为他对“传 统武术观念的批判”主要体现在“打破了传统封闭的思想观念,以及技不外传 的禁箍”“批判了传统武术中僵化、故步自封的观念与陋习,强调和促进了传 统武术的改革”“特别强调地批判了近代武术在技击对抗性方面的退化和软弱”
李小龙有着丰富的武学理念,是一位具有哲人气质的武术家、善于钻研 的武术学者,由他创立的截拳道融会贯通了传统武术的精华又大胆地吸收了西 方竞技体育文化的精髓,其武学思想深邃而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研究。
三、对拳派束缚的突破
“独立永远比派别更重要。” ®传统武术流派的形成是中国武术成熟的一 个标志,但同时亦带来一些弊端。针对传统武术“立门庭与依傍门庭”、“意 气之争”的流弊,李小龙大胆地扛起了反流派的大旗,强调寻求到适合自己的 武学体系。
“在武术的久远历史中,盲从与模仿似为多数武术家、老师与学生之通病, 原因半系人的天性使然,半系与保守与传统的派别有关”。随着李小龙对武学 认识的深入,他对传统武术桎梏个性发展、无益于实际的格斗有了清醒的认识。 他说,“尽管我仍将多年习武心得称为中国武术,但对于传统武术却失掉信心; 认真地说——各门派皆属‘陆上习泳’,连咏春拳亦不例外” 。习练各种武 术流派而一味顺从、不懂得创造、发现自己的武术习练者充其量只能算作“二 手武术家”。
“突破形式束缚,力求自由无羁。” ®强调个性的李小龙认为“截拳道的 终极目标是走向个体的解放”,它“是过程,而非目标;是方法,而非结果; 是持续不断的运动,而非确定的、静止的套路
截拳道只是一个名称,并不是什么派别,它就像一只渡河的船。河过了, 你不必背上它上路。如果我们“把截拳道定义为一种特定的派别,那将是对它 的彻底误解”,截拳道“既不是‘反对’派别,也不是‘不反对’派别” 。 但没有名字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矛盾中的李小龙还是为武学起了名字,但他认 为“截拳道等于是‘一只指向月球的手指’,但是你千万不要以为手指就是月 球,更不要过于注视那手指而忽略了太空的美景。那只手指的作用,只是指引 ‘光明’。至于你将来能够获得多少‘太空知识’,那就全靠你自己努力去领 悟了”。
“当一个人超越了派别的局限,自由的表达也就同时出现了”“一个人 如果受限于某种偏颇的体系或派别,他就不可能完整地表达” 。对这个道理, 李小龙以拳击和摔较为例进行了说明。在具体的格斗中,如果靠得太近以致无 法出拳,拳击教练会对此提出批评。但摔跤教练会抱怨说你应该尽可能靠近对 手以便防止其出拳,并使用自己擅长的抓摔技术。而如果拳击手在太近时改用 摔法、摔跤手在距离较远时采用踢击或拳击的方法,那么在这里,“任何固有 的形式均告消失,真实的观察已经开始” 。实际上流派只是指导你前进的指 示牌,套路和一些规范的动作只是为初学者提供的,你不能把指路的工具当作 最终的目的,目的的到达主要是靠挖掘你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去实现。为此,李小龙希望他的学生“从各种流派中解放出来” 。
如果“习练者不断重复那种‘在岸上学游泳’般的形式化练习,他表达 的自由空间将越来越狭窄。他将在形式的框架内越来越麻木,并且把形式当作 事物的本身来接受。他不再去‘倾听’情况,而只是‘复述’情况” 。流派
- 熟、流传与发展,但它的弊端也是确实存在的。这 是因为“任何体系,不论它设计得多么精巧,一旦习武者沉迷于其中,则该体 系便会化为牢笼” ,束缚了习练者创造性的发展。
武术流派有其长,亦有其短,我们应当扬其长而避其短,同时注重借鉴 国外武技的优秀成果,在综合创造的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武术”。 武术流派只不过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千万不要把手指当作月亮。
武术包括军事武术、传统武术和武术运动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武术思想 则包含对武术的价值认识、选材思想、教育和训练思想、用武思想和武德六 个方面。对武术思想史的研究也就是对上述六个内容历史发展状况的发掘和 梳理。
一、武术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先秦是军事武术思想的成熟期,在该时期内军事武术的选材思想、训练 思想、用武思想、武德等都有了较充分的发展。传统武术思想在该时期也有 了良好的开端,剑术思想有了较好的总结,以巧取胜的拳学思想开始萌生, 阴阳等哲学观念开始自觉地运用到武学中来。
秦汉至隋唐时期,武学思想继续发展,在军事武术领域突出地表现在军 事武术选材思想的完善和正规化方面;传统武术剑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武德 探索有了初步的成就,比武代用品开始出现。
宋元明清时期则是军事武术思想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军事武术选材思想 趋于完善,出现了专门培养军事武术人才的学校——武学;此时,传统武术得 到了充分的发展,在经历了器械的发展之后,化器械为拳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 沿着这个发展理路,“外家拳”“内家拳” “女性拳种”依次登上历史舞台。
由于套路的成熟、门派的完善,传统武术“打练合一”的拳学思想得以完成。 传统武术的选材思想、三段修炼理论、巧斗思想等逐渐定型与完善。
近现代是传统武术的继续发展期和武术运动的产生期。在该时期内,“打 练合一”的传统武术思想继续发展,但也出现了“反动”的声音,“解除师徒 制”的商榷意见、反套路的思想开始出现。受中外文化融合社会大背景的影响, 该时期的武学思想突出地表现为武术向体育思想的转化方面。竞技武术套路、 竞技武术散打、养生武术、商业武术等不同“新武术”样式的出现,是武术体 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尤其是竞技武术,在选材、训练、比赛、赛后恢复等方面 日益完善。
通过对武术思想发展历程的梳理,本研究发现,兼和、宗吾是武术思想 发展的生命线,众多的武术门派则是最好的注脚。
二、“能击善舞”的军事武术一一武术之根,武术进取精神的重要体现军事武术思想主要受到了中国兵家思想的影响,而兵家思想有一个演化 的过程,作为诸子之一家的先秦兵家,是在诸子百家争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具有儒、道、墨、法、阴阳等家的色彩,吸收了它们的有益成分,而独具一 格。可惜的是,随着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儒学由子学而变为经学,成为一统 天下的官方学说,兵家虽然仍然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利用,但已“由先秦时 代的政治、.军事、学术、文化糅合为一的兵家学说逐渐演变为单纯的军事理论、 军事技术。因此,思想层面的东西在淡化,技术层面的东西在增强” ,可以 说汉以后的兵家已经“淡化了子学特色,强化了军事学特点”。军事武术思想 主要受到了先秦兵家思想的影响。秦以后的军事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选材思想 的规范和武学的出现上。
传统武术深受军事武术的影响,是历史的事实。如“武当者,武力阻挡也”,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武当山就得名于先秦楚国防范人侵、武当山“实为八方之咽 喉”的战略地理位置而得名。而姜太公、关羽等“武圣”实际上是“兵圣”,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军事武术作为武术之根的地位。
现代的武术运动,尤其是竞技武术,其选材、训练乃至最后的竞赛等都 可从军事武术中得到思想资源。实际上,武术运动也只有激活这些资源才能找 到“内发的生命”,从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站在现代武术发展的立场上,认为“传统武术是武术之源”是无可非议的, 但站在历史的语境中考察,我们发现军事武术乃武术之根,传统武术是武术运 动之源。作为“根” “源”的地位,军事武术的研究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打练合一”的传统武术——武术运动之源,文化保守主义的精神家园
处于军事外的传统武术,较少受军事冲突残酷性的限制,发展环境较为 宽松。其武学思想深受儒学、兵家、杂家、道家,以及后来道教、佛教、玄学、 理学等的影响,它的背后是深厚的中国文化,这也许正是传统武术博大精深的 原因所在。“打练合一”的传统武术思想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并非一开 始就是如此的。实际上它经历了“野蛮人的本能搏斗一文明人的搏斗艺术一理 性的搏斗自觉一套路的形成与完善一反套路思潮的出现一 ‘打练合一’的文化 自觉”等几个发展阶段。葛兆光先生认为五四时代以及后五四时代我们对中国 文化的描绘,多少有点问题。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一些人把不 断变化的文化传统,描绘成为一个永恒固定的传统文化;二、为了确立现代的 价值否定古代的意义,而在没有好好进行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就草草勾勒一个“想 象的传统”(西方理论术语为“发明的传统并借此加以批判以确认现代 的合理性。实际上,真正符合这个被批判的传统的年代,也许只是两三千年漫
浏览57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