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坚持教授外国人中国功夫,这种悖逆古训的做法引起了在美华人 的不满。1964年12月底或1965年1月初,矛盾开始激化,他不得不在加州 奥克兰百老汇的振藩国术馆内接受了旧金山(三藩市)传统武术界代表黄泽文 (Wong Jak Man,有的翻译为黄泽民)的挑战。这场比武大约持续了三分钟, 一开始黄泽文不停地兜圈子,李小龙则全力追击,最终李小龙将黄泽文打倒在 地,并牢牢地控制住了他。

比试的结果令琳达和严镜海都欣喜若狂,然而李小龙并不开心。他在为 不能以有效的技术战胜对手、在追击对手时感到耐力不足而沮丧。

“奥克兰比武事件”引起了李小龙思想上的极大震动,促使李小龙开始 反省传统武术,从而逐渐地跳出传统武术的圈子,开始下决心突破咏春拳的框 架而寻求自我的武术,由此,李小龙的武术进入到了振藩拳道阶段,“最终推 动了截拳道的发展以及一套全新的训练体系的创建” 。

1965年5月,由于电视剧《陈查礼之子》和《青蜂侠》的拍摄工作迟迟 没有动静,李小龙一家三口回到香港。在香港的四个月,李小龙除练功外,就 是看书、买书、思考和撰写武学笔记,并在老子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无法 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武道哲学理念。四个月的休整与锻炼、思考,李小 龙的武学思想进一步成熟,李小龙咏春拳的成分越来越少,“不要管套路”“抛 弃传统” “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无形” “东方武术九成九都是花巧不适用的”成 为李小龙的口头禅,他不断地宣扬自己的武学主张:“配合自己的特点加以改 进,乃施用简单技术的窍门s但若要将简单技术的真正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就必须具备‘用拳如腿击般劲猛,踢腿似出手般灵巧’的条件。因为只有这样, 才可以不受对手类型、身材或战术的牵制,且能在举手投足之间,消解复杂来

袭,撕破敌人防御,并抓紧瞬间即逝的制胜破绽”气

李小龙对以往所学的繁杂东西进行了清理、改革与简化,他曾对严镜海说: “在雕刻塑像的时候,你不能在雕塑上添加东西,而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把一 些非本质的东西凿掉,直到创作的真实性毫无障碍地呈现出来为止。因此,和 其他风格的功夫相比,掌握与练习我的格斗术系统并不意味着增加更多的非本 质的东西,而是不断去减少那些非本质的东西,或者说在增加到一定程度后, 就要再进行消化与吸收。功夫就是这样一个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过程” @。就 这样,“李小龙在早期振藩功夫的基础上,逐渐构建起了一种以改良的咏春拳、 西洋拳击及西洋剑术原理、原则和经典技艺为中心,以交叉训练和全接触实战 训练为基本特征,踢、打、摔、拿技艺全面,立战、地战整体融合的全新格斗 体系——振藩拳道”,同时还“形成了他独特的腿击术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全 接触搏击的踢拳体系”,“堪称今日世界MM A ( mixed martial arts )无限制综 合搏击的先驱性成功实践和革命性启蒙” 。

李小龙来美国后至正式创立截拳道之前的这一段时期,是李小龙武学思 想的过渡期。此时,他开始自觉地突破传统武术的束缚,而寻求自己的道路。 关于这一段时期,有学者依据李小龙在不同的地点开设武馆而将其功夫划分为 “早期西雅图振藩功夫(振藩国术,又称李氏改良咏春)、中期奥克兰功夫、 后期洛杉矶功夫(振藩拳道,亦是截拳道早期实体基础)三个阶段。这三个阶 段,较完整地体现了李小龙武学思想及其技艺体系——前截拳道时期的演变和 发展历程” 。三个阶段的技术和训练体系经历了从单一武技到综合武技的演 变过程,以至于“如果事先不了解截拳道,人们可能认为李小龙在西雅图的学

生与洛杉肌的学生从师于不同的人,甚至学的是不同的武术门派”

(三)截拳道时期( 1967年至1973年)

1967年2月5日,洛杉肌“振藩国术馆”成立,副馆长兼助教为伊鲁山 度,由于李小龙在《青蜂侠》中的出色表现,求学者纷沓而至。

据李小龙传人伊鲁山度回忆,1967年初的一天,李小龙与伊在开车途中 讨论西洋击剑术时,李小龙说西洋击剑术最精湛的技巧就是它的“阻击” Ut〇P- hU,意即防守-反击),防守与反击同步,这样大大提高了搏击效率,然后 李小龙说,“我们应把我们的技击方法称作‘阻击之道’或‘截拳之法’ ”。 当伊问“这一名称的中文称谓是什么”时,李小龙回答是“截拳道”,它的理念、 主旨是将传统的防守与反击分成两步的做法合二为一,防守与反击同时进行。 “大多数武术的练习只是一种模仿性的重复,一种工厂制品,失去了独特 性。” 1967年7月,经过三年的探索,李小龙最终抛弃了套路,终于公开将“从 实战出发,讲究效率,简单实用”的武学体系正式命名为“截拳道” 。1967

年,《“加藤”的中国功夫》专访文章在《黑带》杂志第10月号和11月号上 连载,在这篇文章中,“李小龙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先进的革命性武术 观点和超前的训练理念”并“首次正式在媒体上公开了自己独创的武学体系, 正式公布其英文名称为‘JEET KUNE DO’,同时加以阐释其为‘The Way of Intercepting Fist’ ” 。走向个性之路的截拳道强调“武术因人而异”,讲究“简 单、直接、非传统”,认为截拳道的修习就如同雕刻一尊雕像,不是不断地增 加,而是不断地减少、不断地抛弃不必要的东西,所有这些标志着李小龙武学 思想的成熟。此时,李小龙已经登上了实用美学的巅峰。

1971年左右,李小龙因训练受伤不得不在家休养半年,这难得的半年 使李小龙有较充足的时间来读书、学习、反思和检验自己的武学思想,完善 自己的拳学体系。其间,印度“20世纪最卓越的心灵导师”,主张“真理 纯属个人的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的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1895—1986)对李小龙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武道境界发生了 超然飞跃,“由此,李小龙的武学思想和武道实践开始迈向澄澈、开放和自由, 其武术之道亦由此获得解放和升华,并就此突破了固定的或独立的体系、门派、 国别等种种外在认为束缚,再也不能简单地归属于哪一种特定武术体系,既非 东方也非西方,而成为世界性武道,真正达到了李小龙自己所期望的‘以无法 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自我表达的武道最高境界” 。

李小龙创立截拳道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获得心灵上的宁谧, 不使永恒的生命失去生机,换言之,就是为了不使中华武术落人拳套形式的桎

梏中” 。李小龙认为“当一位习武者被禁闭于一种限定的武术风格时,他就 不能够自由地表现他自己”,他强调“创造武术的人,要比任何已经建立的各 种武术体系重要得多,也更有价值”,为此他认为“截拳道只是名称罢了”, 是为了称呼的方便而已。1971年9月,彻悟的李小龙将自己的武学心得以《从 传统空手道中解放出来》的题目在《黑带》杂志上发表,文中“李小龙严厉抨 击了传统武术固定形式和陈旧观念,对于武术习练者的自我人性的压制和束缚, 以及对于流动的、充满生命的、不可限定的武术真理的反对” 。李小龙的言 行有力地推动了美国武坛的思想大解放,最终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世界武术真 功夫的革命,当今流行体坛的综合格斗运动当是一个绝好的证明。

武术是一种“求真”的艺术,体验的功夫。截拳道“以无法为有法,以 无限为有限”作为自己的最高宗旨和哲学核心,以“吸收有用的技术动作,加 上自己的特长,从而增强实战能力,向学以致用的方向发展,探求和创造真正 属于自己的武技”作为自己的总原则。当你掌握了“截拳道”以后,以发出 的一脚、打出的一拳应当属于你,而不是李小龙的。

“截拳道”与李小龙开始所习练的咏春拳有明显的不同,朱建华认为两 者之间的关系是“融合与被融合、借鉴与被借鉴的关系,而不是什么继承与被 继承,或是简单的武技延续或翻版关系,这就像意拳(大成拳)虽然和心意和 形意拳颇有渊源,但意拳(大成拳)绝对不是心意和形意拳的翻版一样”,两 者之间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不同—、截拳道是融自我解放的灵性哲学、 人生哲学和科学的街头格斗技为一体的完整的武道系统;二、咏春(拳)以埋

浏览89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