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北武术朴实无华、“打练合一”,在突出点刚力打法的同时,不忽略 柔化力的运用,强调习练武术的目的就是“健身自卫”,是“源于少林(武术) 有别于少林(武术)的实战性武术”,该拳派认为我们不但要培养舞台上的岳 飞,更要培养战场上的岳飞,其“全部内容就是‘双功四术’ ” 。
“双功”是指两类基本功,即“九术功”和“六根功”。其中“九术功” 是指习武者必须锻炼的九种基本功,即马步、猫功、劈拍、跳行、穿跃、摆腿、 奔打、打桩和身翻;“六根”指手、眼、身、腿、步、气,这是习武以达“健 身自卫”的六个根基。“阳功九术”和“阴功六根”存在辨证统一的关系,“九 术功”练出的肌劲通过“六根功”来发挥,“六根功”又反过来强化身体素质。
“四术”是指拳术、器术、功术和巧术。其中拳术是徒手技击的方法, 由长拳、短打、破拿、巧遁四部分组成。长拳包括点刚拳、柔化拳和开山拳, 指导理论为长拳四论——六法论、六合论、阴阳论、形意论,是基础套路;短 打主要套路是“十六形”“二十四手”“三十六招”,其指导理论为四规论—— 动域论、运合论、术战论、战机论,是将长拳引向击技的部分;破拿主要套路 为“十八破” “十八拿”“七十二破拿法”,指导理论为“三类四法八术”; 巧遁由群战和五遁术组成,其套路包括六元霹雷拳和五遁术,指导理论为群战 混元论和遁法战机论。
器术是手执冷兵器技击的方法。其套路主要有“十三剑”“八法刀”“四 法鞭”“步战枪” “游身匕”等,其指导理论为“兵器四论”(锋背论、术法论、 器规论、八器论)和“锋背区论”。其中“锋背论”的“锋”指的是进击部位, “背”指的是防挡部位,据此将武术器械分为八类,即尖杆器、刃杆器、击杆 器、尖托器、刃托器、击合器、隔山器(节链软三类器械的统称)、脱手器。
功术是拳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内容总称为双诀十八艺,双诀指擒拿、卸骨, 十八艺又分进击功、受击功、强身功、速灵功和轻身功。
巧术则包括杠上、绳上、链上、地上、网上、桩上、板上、杆上、人 上等“九上”技巧,多源于破机关的身技锻炼。
(三)对传统武术“打练合一”思想的体现与理论完善
“有人讲‘套路拳’没用,这是一种无知的论调”,少北拳高度重视套 路的作用,认为“每一趟拳都是前人在自己实践中,以自己血汗给弟子们精华 的编造”,通过套路,可以显示门派的风格,可以保证门派的传承,否定套路 “实际上是一不练、二不钻研,学完拉倒的必然结论”,张荣时干脆直接提出 “没有少北拳套路的流传,也就没有少北”的观点。
张荣时:《练习少北“套路拳”有用吗?》,《少北通讯》2006年第5期 第39页。
“四路点刚长拳”是少北武术套路的标识,与太极拳讲究“缓慢均匀”不同, 少北武术套路在演练风格上有意地突出了 “刚”的方面,以至使人们产生了少 北武术“刚而少柔,蛮练一气,很多人练不了”的感觉,少北武术认为“柔化 拳术”的出现是对武术的“异化”,虽然,这些武术取得了一些发展,但“并 不能动摇武术是动武主刚之术的地位”。少北武术认为人们在技击过程中的力 “除顺接力之外均为刚力”,“这就是少北拳重视点刚力的理由所在”。但实 际上,少北武术并非仅仅重视刚的训练,也重视“柔”的锻炼,少北武术体系 中不但有点刚长拳,也有柔化长拳,更有刚柔相济的禅林拳,短打也有点刚和 柔化之分,“刚柔相济,拳禅合一”仍是少北武术的拳学追求,体现“刚”只 是它的风格所在。
少北武术高度讲究武德,并与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具体的三项武德要求, 即要求习练者(弟子)“必须做好本职工作,为民族振兴服务” “必须遵纪守 法,扶老携幼,见义勇为” “必须自觉培养正派、正直、正义的三正之风”。
“没有理论的指导,少北武术也就丧失了灵魂”,少北武术极为重视理 论建设,且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处处体现阴阳对立的统一。在创编 过程中,张荣时把一些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东西,自觉地剔除 出来。如点穴是中国武术的神秘技术之一。内家拳就讲究“搏人,必以其穴” , 但张荣时认为“点穴术如画龙而无龙,言贵而无贵。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点穴 制敌名声久远,但……未见真人”,因此,少北武术中剔除了该部分内容,是 有一定的道理和远见的。
少北武术在创建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现代逻辑原理,对古代传统武术的原 理和内容加以归纳、完善,更具条理性。
少北武术盼望“武术能还原为健身与自卫的对立统一,能在健身中学练
自卫之术,要在学练自卫中以达健身,套路与自卫不脱节,武与术不再分家, 落实武术的本质,突出它健身自卫的特点” 。由此可以看出,新产生的少北 武术不但自觉地把“打练合一”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且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原 理对传统武术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整理,从而使武学体系日趋完善。
为规范中国武术段位制的考评工作,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 中心相继聘请了一百多位有代表性的传统武术传承人和相关专家、学者,启动 了段位考评内容的创编和配套教程的编写工作。
2008年7月,《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通过中国武术协会的审定。随后, 《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编写工作全面启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09 年10月,该教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发行。
《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确定了《武德与武术礼仪》《武术史》《武 术概论》三册理论教程和一册《中国武术段位制理论考试题解》;选编了长拳、 少林拳、太极拳(陈、杨、武、孙、吴、和)、形意拳、八卦掌、通臂拳、戳 脚、翻子拳、八极拳、螳螂拳、五祖拳、咏春拳等12个拳种的17册教程,以 及不受拳种限制的《趣味武术》《武术功法》《自卫防身术》和《剑术》《短 棍》《二节棍》三种器械教程。
为体现传统武术“既可单练,又可对打,还能实战”的风格特点,该系 列教程不但按照打、踢、拿、靠、摔的顺序编排1-5段的单练套路(6段套路 为打、踢、拿、靠、摔技术的综合),而且,单练的前半段和后半段合起来就 是对练。这样,每一段的单练、对练以及拆招成为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目前, 该套系列教程已经推广到社会与学校,得到了广大武术习练者的普遍认可。
在中国传统武术咏春拳、太极拳、白鹤拳、戳脚、洪拳以及西洋拳击、击剑、 法国腿击术、柔术等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而创设的截拳道,别具一格,富有 特色,它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
有学者指出,“作为一代英杰的李小龙,他区别于一般武术拳师和武打 明星的最根本地方,是他有着内涵十分丰富而又深刻的武学观念,提出了自己 的一整套武术哲学,是一位具有哲学气质的武术家,是善于思辨和融合贯通的 武学学者。正因为如此,武学思想才是他的精魂所在,是显露他灵性和天才的 光点。……所以,在李小龙研究的一系列课题中,‘武学思想’是最重要的, 然而,以目前状况看,却又是最薄弱的方面。”
纵观李小龙武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大约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一、咏春 拳时期;二、振藩功夫时期;三、截拳道时期。
1940年11月27日,李小龙出生在美国加州旧金山(三藩市)唐人街的 一家医院内,排行老四,英文名字Bruce Lee,中文名李振藩®,乳名小凤(粤 语读作细凤),小龙是他的艺名。祖籍广东省顺德市均安镇上村,祖父李 震彪是顺德一带有名气的武师,曾在佛山镖局当镖师,父亲李海泉,原名李 .满铨,排行老二,后跟粤剧名伶、武生小生弈学戏,取艺名李海泉,后来成 为粤剧“四大名伶”之一。母亲何爱瑜,具有典型的混血儿特征,生活习惯中 西混合,是一个比较欧化的女性。
1941年2月,李海泉带领孩子和戏班回到香港,从此,李小龙就生活在香港, 直到1959年去美国,这一段时间是他虔诚地学习传统武术的阶段。
“每当他老老实实坐着的时候,人们就会认为他一定是病了”(李忠深),
浏览8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