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体育文化也要经历一个宗教体育一科学体育一艺术体育的过程” ,早在 1985年,有学者就对体育的这种艺术化趋势进行了论述。具体到武术,已有 学者提出“从今天开始,是艺术武术时代”的观点

“发掘(武术)套路运动的艺术本质,演练质量上追求艺术处理的最高 成就,应该成为深化对武术本质认识的新课题。” 艺术武术,前接古人对武舞、 武戏,以及今人对武打影视和竞技武术套路的探索成果,符合武术、体育发 展的历史规律,还可以解决当前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困顿局面,因此,本书提 出了 “艺术武术是新的武术增长点”的观点。

在未来武术的发展过程中,艺术武术将与养生武术、竞技武术一道构成 武术发展的三驾马车。而在此过程中,武术的美学思想、养生体育、竞技思想 将得到进一步的激活、丰富与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打练合一”的传统武术特点得到了武术家的普遍认同, 这种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传统武术的思想体系6

一、对竞技武术的批判和对传统武术的重视

过度的“文化模仿”和进入奥运会的过分追求®使竞技武术的发展付出了 一定的“代价”,这种代价主要表现为“嫁接变异层出不穷,新编长拳‘一枝 独秀’,文化内涵逐渐削弱,过度竞争日益严重,学校武术枯燥乏味,传统武 术竞相模仿” 等。竞技武术的发展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尤其应当引起我们的重 视。早在1957年,查拳家常振芳就指出,“打查拳要像龙一样空中飞舞,像 虎一样勇敢猛扑,像蛇一样柔软,像鹤一样动中求静,像猴一样灵活善变,动 作应力求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这就是功夫所在”,可惜的是,现在很多练查 拳者都没有这样的功夫,为此,他发出了“现在很多(人)打查拳,都离开了 这个精神” 的感慨。

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化论争的结果使人们加强了对国学的研究,国学 呈现出复兴的趋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武术界对竞技武术的批判和重视传 统武术的呼声日益高涨。

马明达先生认为,“中国的武术管理机构所推行的‘竞技武术’实际上 是极少数人在否定武术的传统竞技形式的‘左’的思想支配下,在50年代编

造出来的,当时借用古代的名字命名为‘长拳’,其实与古代的长拳并无关系”, “所谓‘竞技’,实质上是以对套路表演的评比取代传统的对抗性比赛。形式 是在模仿体操,而实际操作的科学性和严格性又都远远比不上体操” , “‘竞 技武术’实际上一步步失去武术固有的精神特质,脱离其文化本位,变成了花 样不断翻新的‘中国式体操’ ” 在这个武术体系里,所执的“武术器械”

实际上就是一种舞蹈器械,蹦蹦跳跳,甩甩打打,莫名其妙,不知所以。

周伟良认为,“在当今西方文化以宗主地位无孔不人地剥蚀民族文化之时, 所谓的‘武术与国际(西方体育)接轨’,其实质是‘拔了海外的奇花瑶草来 移植在华国的艺苑里’式地对自身文化命脉的自我疏离、自我阉割,使充满生 生之变的中华武术在西方体育文化的‘裹挟’下不断被过滤,话语权不断失落,

自己的文化创新发生深层弱化——活生生一场中华武术文化的‘和平演变’ ” 6 程大力则认为,“武术就是武术,武术只是武术,在本质与整体上,它 不是西方人概念中和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的体育概念中的体育,不是竞技运 动;本质与整体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奥林匹克化” “竞技武术根本不是改革的 结果,它原原本本就是“左的直接产物,它的实践实际上早就走人了死胡 同” “‘样板武术’(竞技武术)是极左思想和路线的直接产物”

国外亦有类似的认识,如酷爱中国武术的法国武术联合会主席罗歇•伊 捷对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的意见不小。他认为竞技武术套路像体操,但永远做 不到体操的高难度动作,没人看。更麻烦的是太极拳要翻跟头,这就不是太极

拳了,走样了;现在的散打太野蛮了,很危险,“剽窃” 了西方的拳击。竞技 武术套路和散打发展到只有一小部分人练,这两项都走了错误的路线。与竞技 武术不同,传统武术比赛则有很多人参加。他认为到西方推广中国武术,要让 西方人懂得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竞技武术的批判态 度和对传统武术的情感。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传统武术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武术社团 开始纷纷“复社”。如耿继善于1900年在北京创办的四民武术社,1970年被 迫中断,1994年9月宣布复社。另外,一些新的武术社宣告成立',如1995 年4月22日,陕西地方拳种研究会成立,并在此基础上于2005年7月成立了 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2006年7月23日,旨在“开展孙禄堂武学文化发展、 研究、挖掘、整理工作,为孙式太极拳继承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孙禄堂武学发 展中心成立。

传统武术受到重视的同时,传统武术家的地位得以提高。2006年10月8 日11时,由河北香河武术学会主办的为“臂圣” “铁鞋”张策立碑仪式就在 张策故里天津市武清区马神庙村举行就是较好的例证。

自“国学”复兴,传统武术“打练合一”思想得以自觉确认的社会大背景下, 以传承竞技武术为主要特色的体育院校日益重视传统武术。如北京体育大学于

2006年8月25日至28日举办了 “首届‘新浪杯’中国传统武术表演大会”, 吸引了全国1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日本、英国等国家的近三百名民间 武术爱好者参加。

二、少北拳的“打练合一”思想

在重视传统武术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的打练合一思想得以自觉确认, 并在新产生的传统武术流派少北拳中得以较好的体现。

(一)少北拳的创编

少北拳的创编人张荣时,祖籍安徽,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 关区(原河北省临榆县)。世代习武,清雍正年间在安徽有“内家张”之称, 到其祖父张成玉时,始以行医闻名,其父亲张镇坤人称“小孩张”,二哥张宇 时是有名的“神医圣手”。

张荣时为强身健体,1935年开始随二哥练习八极拳,习武生涯正式开始。 1936年跟吴鹤令学习少林武术,不久又跟王辑清学习滑掌拳(少林武术的分 支)。赵国伦是张荣时最主要的老师,学习时间最长,主要学习了“少林十八 艺”,后来张荣时又先后跟随游方僧了空和尚学习少林拳(特别是吐纳功)、 与唐达(满族)学习(杨式)太极拳。

1947年,张荣时转入北京学习,有机会在和平门外琉璃厂古旧书店阅读 抄写武术资料,并开始对这些武术文献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学 习,加上练拳的亲身体会,其武术理论和技术提高极快,开始形成自己的拳学 思想。1948年,张荣时相继考人北京铁路专科学校和国立长春大学物理系(1950 年迁回长春改为东北师范大学),1952年毕业后,继续完善自己的拳学思想。 1968年,《少北武术纲要》出版,标志着少北武术理论的完善和技术的成熟。

1996年3月27日至29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社会武术活 动部组织有关专家在辽宁锦州市石油宾馆召开了少北拳评定会。其中领导小组 的顾问为张耀庭、方嵩山、张山和王国琪,组长为郝怀木。专家评审组的组长 为马贤达,副组长为夏伯华、翟金生。另外徐才、王宝胜(辽宁省体委主任) 等也参与了这次会议。评定组根据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武术挖掘整理小组 对于认定拳种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要求,最后 取得共识,一致认为®,少北拳基本上是源于少林而又有创新且别于少林的一 个拳种;其理论体系较为科学、完整;技术内容较为丰富;动作结构严密紧凑, 攻防实战性强;风格简练朴实,是一种有利于群众健身自卫的拳种。自此中国 武术的第131个传统武术拳派——少北拳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承认。借此东风, 2003年,辽宁省少北拳研究会(筹)和全国少北武术指导委员会成立,为进 一步完善、普及少北拳武学体系有了组织和制度保障

浏览1,02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