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向来华访问的日本政治家古井真实先生推荐太极拳,李天骥应约进行了教 学工作,教学内容就是24式太极拳。目前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 大学等高校已纷纷把该拳纳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据保守统计,目前已经有十 几亿人练过该拳。有人说24式太极拳的编创是“20世纪太极拳史上最伟大的 变革之一”,是“拳为民所用”的重要功臣,如此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太极柔力球和东岳太极拳的创编
太极柔力球创始于丨991年,创编者是山西晋中卫校的白榕副教授,该 项目将太极拳原理和网球运动结合在一起而形成了一项新的健身运动项目,受 到人们的喜爱。2006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陪同正在北京访问的德 国总理默克尔游览北京菖蒲河公园时,专门向默克尔介绍了太极柔力球的运动 方法。
“东岳太极拳”创编于2000年,创编者是北京体育大学的武术教授门惠丰, 以后他又根据泰山自然人文气度,以“东岳太极拳”为母体,相继创编了东岳 太极剑、刀、枪等技术体系,并创制了“三节多功能枪”及技术体系,拓宽了 武术器械及技术的发展,丰富了养生武术的内容。目前泰安每年都举行一次“东 岳太极拳文化节”,2003年还创立了 “北京市东岳太极拳研究会”专门对“东 岳太极拳”进行系统研究。
除太极拳外,人们还在进一步挖掘武术的健身功能,八套武术健身功法 的推出就是一个好的兆头: 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为响应党 中央号召,在反对“法轮功”的斗争中,用先进的文化娱乐活动占领思想文化 阵地,开展了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武术健身功法的活动,最后评选出八种武术功 法:一、厦门大学呈报的“形意强身功”,申报人林建华;二、湖北武术运动 管理中心呈报的“天罡拳十二式”,申报人马志富;三、天津市体育局呈报的 “龟鹤拳养生操”,申报人张鸿骏;四、贵州省体育局呈报的“太极藤球功”,
申报人刘德荣;五、北京市老年体协、首都体育师范学院呈报的“流星健身球”, 申报人谢志奎;六、江西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呈报的“五形动法”,申报人王安 平;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呈报的“九式太极操”,申报人张旭光;八、沈阳 体育学院呈报的“双人太极球”,申报人于海。
2004年10月,郑州首届国际传统武术节将八种武术健身功法向世界展示 获得成功,又经过一年多的修改,2006年6月20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 管理中心在北京召开大会为八种武术健身功法颁发了证书,至此,历时四年之 久的全国武术健身功法征集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四)木兰拳被认定为新的武术拳种
沿着武术健身化的思路和以太极拳为首的传统武术健身功能的不断强化, 木兰拳兴起于上海,并迅速向全国扩散。
木兰拳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一、初创阶段。20世纪70 年代,上海民间拳师杨文娣在所练的崆峒派花架拳的基础上创编了木兰花架拳。 二、各流派形成阶段。杨文娣去世后,她的弟子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王式、
应式、卓式、施式等不同风格的练法,经上海武术院冯如龙先生提议将木兰花 架拳简称为“木兰拳”。三、统一定型阶段。为打破各门派各执一词的狭溢框框, 中国大世界武术竞技交流中心邀请木兰拳的各派代表对木兰拳套路进行了进一 步提炼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同时拍摄了科教电影一《中国木兰拳》,译 成8国文字向世界推广、发行。1994年7月,在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主办的 第一届全国木兰拳技术研讨会上,中国武术研究院张耀庭院长代表国家体委、 中国武术协会宣布木兰拳为中国武术的第130个拳种。1999年10月,《木兰 拳二十八式》《木兰单扇三十八式》《木兰单剑四十八式》个规定套路和《木 兰拳竞赛规则》编写完成,并通过了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审定。 2000年10月在江西南昌举行了全国首届木兰拳比赛。所有这些都标志着木兰 拳技术的成熟与完善。
木兰拳将太极拳、气功、舞台造型、现代健美、音乐等融为一体,富浓 郁的民族体育特色,含徒手、单扇、双扇、单剑、双剑等套路,极受中、老年 女性的欢迎,标志着“养生武术”的成熟与完善,但其思想内涵有待于进一步 充实、提高。
除木兰拳外,北京体育大学张广德教授创编、被人誉为“武术运动的一 个新发展,武术的金项链” 的导引养生功亦值得关注。
武术养生与儒家养生、道家养生、佛家养生、中医养生并列为中国养生 的五大流派。自明末清初太极拳诞生以来,武术养生沿着“详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思路在技术层面不断推进,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太极操的 创编、武术健身功法的挖掘整理、木兰拳的产生、导引养生功的成熟等。但可
惜的是,武术养生在理论研究及体系构建方面与儒家养生、道家养生、佛家养 生,尤其是中医养生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目前,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社 会急需激活武术养生的思想资源。故而,武术养生学的构建将成为未来武术思 想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
武术具有娱乐、表演的功能,古代的“武舞”当是重要的资源。沿至近代, 精武体育会对其多有发展。“精武会由武术之功架,演进为舞蹈之姿势,寓刚 于柔,亦文亦武”,民国时期,“反对比武”的精武体育会“自1915年迁会后, 集中人才,积极发展,舞蹈始于滑稽跳舞,开各舞之先河,蔚为大观,各省埠 会馆亦多编排”,如滑稽舞、武化舞、共和舞、对舞、三星舞、凤舞等等,这 些武舞“洋洋盈耳,悦目赏心,令人神往”,“登台表演,获得掌声无数”
融技击性、养生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武术套路是一种多向度的实用艺术,是对技击的理想化,它本身“所容纳的实用格杀因素已经微乎其微” ,而具 有极强的艺术性。为此只有我们把套路置身于艺术的话语中,“以艺术的尺度 来衡量套路的技击表现,套路才能真正植根于自己发展的土壤,更好地思考自 己相应的文化策略,从而步人现代发展的快车道”。“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 套路的出路不是扼杀其想象的本质,而是激发人们的想象,张扬其想象的特性, 并以其想象供人消费”。
武术向艺术化的方向转变已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如胡儿就认为,“武
术的本质是搏杀术,其实要说它是搏杀艺术或艺术搏杀更准确些。”横向来看, 欧美的搏杀术,带有竞技或准竞技的成分,可称为“武技”;日本的搏杀术, 是宗教或准宗教武技,可称为“武道”;中国的武术是艺术或准艺术武技,因 此“武术距离艺术比距离竞技运动更近”。纵向来看,明代中国以前是军事武 术的时代,明清是传统武术时代,近、现代是竞技武术时代,而未来应当是艺 术武术时代,我们可以“用保存艺术方法来保存武术,用保护艺术的方法来保 护武术这一搏杀艺术。武术的艺术时代已经开始” 。北京大学孔庆东认为“我 们越往现代社会发展,就会看到舞蹈性和表演性,不仅仅是武侠小说武侠影视 发展的趋向,也是整个中国武术发展的一趋向” 。
“传统长拳以技击为主,艺术表演次之,而新套路(竞技武术)则反之 是以博取观众艺术性为主,技击为客。新中国成立后,竞技武术迅速发展 起来,但随着“奥运梦想”的破灭以及对竞技武术批判声音的强化,竞技武术 何去何从,成为武术工作者、研究者、国人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而如果向 艺术武术转化,则有可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艺术武术 已经初露端倪,如各种舞台上的武术表演、景观体育中的武术表演、武打影视 等。另一方面,艺术武术还契合了体育发展的历史规律。世界文化的发展遵循 “宗教文化一科学文化一艺术文化”的发展规律,“从价值取向和文化形态上
浏览639次